聚焦我国首个国家层面的科学数据管理办法
新华社北京4月8日电挖掘大数据资源“富矿”——聚焦中国首个*科学数据管理方法
新华社记者陈芳和胡哲
从风和云天气记录到地震观测数据,从生物基因分析到极地冰芯变化...在大数据时代,科技创新越来越依赖于对科学数据的综合分析。最近,随着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发布《科学数据管理办法》,中国在国家层面努力弥补科学数据管理的短板,加强科学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确保数据安全。按照“开放是常态,不开放是例外”的共享理念,强化科学数据共享,提升科学数据的增值效益,激发科学研究的原始创新活力。
完成短板:科学数据管理应“优先使用”
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大科学和定量研究的特征。科技创新越来越依赖于大量系统的、高度可靠的科学数据。
科技部基础研究司司长叶玉江表示,科学数据是国家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战略资源。它也是信息时代传播速度最快、影响最广、开发利用潜力最大的科技资源。
“目前,我国在科学数据的管理和应用方面仍存在明显的不足。这是科技强国面临的短板之一,急需填补。”叶玉江指出,与欧美发达国家对科学数据和其他信息资源的管理相比,我国一直缺乏国家层面的制度保障。
据资料显示,西方发达国家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制定了“完整、开放”的数据共享政策,并形成了一批全国性的科学数据中心。美国的“基因库”是目前最权威的基因序列登记数据库之一。
自2004年以来,中国支持建立基础科学、农业、林业、海洋、气象、地震、地球系统科学、人口与健康八个领域的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初步形成了一批资源优势明显的科学数据中心。
《中国科学数据管理办法》的颁布,为科学数据工作制定了行动计划叶玉江表示,有关部门将充分利用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和成熟做法,加强对科学数据全生命周期的管理,把“优先使用”放在首位,确保数据安全,突出科学数据的共享和利用。
扩大分享:“开放是常态,不开放是例外。”
文件被锁在一个秘密的柜子里,科学研究是自己进行的……这些在学术界受到批评的现象,可能会在未来的科学研究过程中得到进一步的改善。
“目前,我们的大量科学数据分散在研究团体甚至个人手中。在中国,有许多高价值的科学数据没有被充分分享和使用。中国在科学数据开发和利用、开放共享和安全保护方面仍有很大的改进空间。”叶玉强说道。
大数据资源是一个“丰富的矿”。中国科学院地理与资源研究所的孙九林院士认为,科学数据应该以科学研究和创新为目标。海量科学数据可以对生命科学、天文学、空间科学、地球科学、物理学等许多学科的科学研究活动产生深远的影响,并可以带来科学研究方法的重大变革。
孙九林建议,应遵循“开放为规范,非开放为例外”的共享理念,明确公益性事业免费服务的政策方向,充分发挥科学数据的重要作用。
据报道,此次出台的措施要求,科技规划项目产生的科学数据应通过科学数据中心进行强制交换、标准化管理和长期保存。同时,建议法人实体在岗位设置、绩效收入、职称评定等方面建立激励机制,并将科学数据工作作为重要的考核内容,为我国进一步扩大科学数据开放奠定坚实基础。
确保安全:尊重知识产权,严惩数据欺诈
"科学数据的价值在于它的使用,只要它是安全的."叶玉江说,针对我国科学数据工作中的薄弱环节,此次出台的科学数据管理办法从主体责任、知识产权、交流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具体措施。围绕职责不清、能力不足、应用水平低的问题。
“交来审查,哪一份可以提交?到什么程度?这些将被纳入未来科学数据管理的范围。”针对部分科技资料外流的问题,叶玉江表示,《办法》还规定,主管部门和法人单位应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确保在国外发表学术论文的作者将支持论文观点的科技资料汇给所在单位统一管理。
此外,按照“分级分类管理,确保安全可控”的原则,明确主管部门和法人单位应依法确定科学数据的分类和开放条件。
这些措施还规范了科学数据用户的行为,体现了对科学数据知识产权的尊重。通过鼓励科研人员组织和形成具有清晰、完整和准确的产权和高共享价值的科学数据,科学数据的生产者也受到约束,如果出现数据欺诈和其他行为,将受到相应的惩罚。
阅读更多
解读:为什么在国家层面引入科学数据管理措施
科技部相关负责人解释《科学数据管理办法》
专家解读“科学数据管理措施”的背景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科学数据管理办法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