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7万大学生下乡:与留守儿童踢“世界杯”等
“三下乡”期间,留守儿童在大学生志愿者的帮助下,与外出打工的母亲进行视频通话。张照片
新华社重庆7月11日电(记者张)暑假刚刚开始。重庆科技学院大一新生刘没有直接回山西晋中老家,而是走进重庆市南岸区英龙镇,开展暑期“三下乡”活动。和刘一样,重庆的大学生也进入了各个基层单位,开始了暑期实习。
重庆炎热的暑假原本是学生休息和调整的好时机。然而,现在许多大学生主动走出家门,走进社会,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由主要大学组织的与农民一起吃饭和生活的“三农”也受到大学生的青睐。
记者11日从共青团重庆市委获悉,将有7000多支实践队和7万多名大中专学生深入重庆市38个区县参加暑期“三农”实践活动。
刘跟随“重庆理工大学教育关爱服务队”来到重庆主城区南部的应龙镇,这是一个著名的留守儿童居住的城镇。镇中心的英龙小学的大多数学生都是留守儿童。
“在我来之前,我已经设想过加入家庭的条件不会很好。事实上,我来了之后,我发现这个地方比我想象的还要糟糕。”18岁的刘说,他小时候父母一直陪着他。他第一次住得离留守儿童很近,觉得他们“不自信,沟通能力也不强”。
大二学生娄世岳搬进了一对姐妹的家。自从在国外工作以来,这两姐妹的父母已经有半年多没有回家了。在一项问卷调查中,卢·时越发现,两个孩子在回答“你经常如何评价你所做的事情?”时,都选择了“做得比别人差”的选项
“缺乏家庭纽带使得留守儿童很难获得同龄人应有的幸福和自信。”卢·时越告诉记者,她希望每个月活动结束后来这里看望她的小妹妹,成为他们的知己。
为了增强孩子们的自信心和活力,在短期的“三下乡”实践活动中,大学生志愿者还在应龙小学操场上举行了一场小型的“世界杯”足球赛。志愿者和孩子们在没有球架和球线的操场上玩得很开心。卢·时越说,这是她几天来第一次看到孩子们尽情地奔跑和欢笑。
重庆科技学院教育关爱服务队指导员杨千表示,今年夏天,重庆科技学院共组织了14个实践队参加武隆、长寿、垫江区县的“三农”活动。进入英龙镇的队伍还获得了南安区文明办颁发的“南安志愿者”旗帜。
杨千说,暑假“三下乡”不仅仅是给村民带礼物,而是真正的一起吃饭和生活,这样年轻的学生就可以深入基层,用他们所学的去发现和解决问题。
除了“三农”,许多大学生还利用暑假时间创办自己的企业,整合他们在大学课堂上学到的东西。
就读于四川外语外贸大学的曾晓涛(音译)告诉记者,他在求学期间用自己的摄影技巧建立了一个原创的明信片工作室,并成为了学校里一名著名的明信片专家,赚到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今年暑假,他回到了家乡江津中山,卖以古镇为主题的明信片。
“大学生不应该只是读书,他们应该走出象牙塔,去看看更广阔的世界。”在曾晓涛看来,学生时代的社会实践是人生中的一笔财富,可以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虽然暑期社会实践可以开阔大学生的视野,但部分实践时间短,流于形式,也成为一种社会批判。对此,共青团重庆市委副书记叶丽娜表示:“大学生暑期实习不应该是一场表演,而应该是实践性的,要注意走路。(原标题:“重庆7万名大学生”下乡:与留守儿童玩“世界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