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南仁东先进事迹报告会在沪举行

科普小知识2022-08-10 14:35:16
...

上海,1月5日,科学网(记者朱泰来、记者黄鑫)“一个人的梦想有多大?大到足以到达天空。一个人的梦想能持续多久?足够持续一生!”中新社记者张素动情地说。

1月5日,南人东先进事迹巡礼在上海科技馆举行。与他共事的同事和采访他的记者们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以真挚感人的感情,讲述了这位战略科学家的杰出贡献、感人事迹和崇高精神。

南是我国著名的天文学家。他生前是国家天文台的研究员。他是“中国之眼”500米球面射电望远镜项目的发起人和创始人,被誉为“眼睛之父”。他率先提出用贵州省的喀斯特洼地作为望远镜观察点。从示范工程到选址和建设,历时22年。他主持并解决了一系列技术难题,为FAST重大科学项目的顺利完成发挥了关键作用,做出了重要贡献,实现了中国拥有世界级望远镜的梦想。

他于2017年9月15日去世。11月,中宣部追授他“时代模范”的荣誉称号。为了进一步学习和发扬南人东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中宣部等单位于去年12月8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了南人东先进事迹报告会,随后又到贵州、上海、吉林、甘肃、广东、安徽等地巡回讲学。

2016年9月25日,FAST竣工并投入使用。相关领域的国际权威人士称赞他“令人惊叹,将中国天文学推向世界第一梯队”。作为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科技成果,“中国之眼”写在了第19次入党报告中。

这是南在他生命的最后22年里用全部的智慧、精力和热情所追求的梦想。"南老师,在我的记忆中,你是一个执着的人."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FAST项目高级工程师杨庆戈回忆说,像FAST这样的大型科学项目还没有先例。作为该项目的核心推动者,南先生掌握了从宏观到技术细节的一切,并坚持不懈。在过去20年左右的时间里,他专心致志地做了这件事。

“在过去的22年里,南老师从壮年到老年,把一个简单的想法变成了国宝,让一个国家感到骄傲。22年后,“中国之眼”敏锐地捕捉到了9颗新的脉冲星,实现了中国望远镜的零突破任栋的弟弟,500米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项目副经理彭波流着泪说。

彭波和南仁东都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守官的学生,由于“中国眼”的关系,他们已经合作了22年,经历了从选址到前期研究和建设完成的全过程。22年的梦想之旅充满了困难和危险。在选址阶段,南人洞拍摄了300多幅卫星遥感图像,几乎走遍了中国西南部的所有山区和山区的所有洼地。

当时,选址团队的平均年龄超过30岁,而南人洞超过50岁。山上的路又陡又滑,所以他只能手脚并用地爬。在实地调查了80多个洼地后,他最终带领团队找到了最适合快速施工的地点——贵州省平塘县大武堂。

比选址更困难的是解决关键的技术问题。“我经常感到内疚,如果我们不这样‘扔’他,哥哥不会这么早离开吗?”当彭波说“辗转反侧”时,他的意思是在FAST概念的酝酿阶段,一些科学家提出了“主动变形反射面”技术,它可以使静止的望远镜移动,从而更灵活地观察宇宙。任栋接手了“大麻烦”,并最终领导团队解决了这个问题,使其成为FAST的三大创新之一。

南的精神深深打动了现场的每一位观众。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的硕士研究生邓涛说,他感受到了任栋奉献的重要性。将他对生活的追求与国家的需求结合起来,将会带来更高的生活水平和更深的幸福感。与此同时,南·任栋克服巨大困难的勇气和毅力也激励他,“在未来,我们必须不断改进,而不是回避困难,并坚持最完美地实现科研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