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匡迪:创新不能只“热”了应用
《人民日报》(第12版,2018年5月31日)
30日,中国工程院授予中国工程领域最高奖项——光华工程科学技术奖。杰出的钢铁冶金专家、战略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徐获得第12届光华工程科技成果奖。
许的故事将从40年前的春天开始。
只有睁开眼睛,了解前沿,才能知道该做什么。
"上海理工大学的许老师,请到工厂办公室来!"1978年3月的一天,徐带着学生去上海第五钢铁厂的炼钢车间,接到工厂办公室的通知:“我们有重要的事情要做。我们会为你准备一辆车。”上午11点许接到通知后,没有顾上换衣服,下午赶到市里报到。然后他坐了一天一夜的火车去北京,在他知道全国科学大会要召开之前就住进了房间。更让他吃惊的是,这次会议,后来被称为“科学的春天”,把科学求真的精神吹到了中国,也奏响了改革开放的第一声号角。
“中国有数百万像我一样的知识分子。在“科学的春天”,个人和家庭的命运已经完全改变了。在随后的改革开放大潮中,他们努力工作,努力学习。”许80年代的回忆。1982年,他作为访问学者被派往英国帝国学院,开始了为期两年的留学生涯。“全国科学大会之后,科学技术工作恢复了。过去被封闭的实验室已经开放。各地和各行各业开始重视科学技术。还筹集了资金,选择了外国学生出国学习。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每个人都开始积极参与科学研究,努力夺回失去的时间。”许对说道。
作为第三批派往欧洲的留学生,许当时是求知若渴。为了节省时间,他干脆建了一张折叠床住在实验室里。他白天上课,晚上做实验。没有实验室技术员或助手。老师给出了题目,只能自己做。
当时,老师问他,“在这里做这样的论文需要3到5年的时间。两年对你来说是不是太紧了?”然而,许匡迪坚持要在两年内完成。"在我出国留学期间,在我返回住处之前,实验室大楼不得不在周末关闭。"许匡迪认为,只有当他睁开眼睛,了解了边疆,他终于知道应该做些什么努力。
"今天我国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为当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许匡迪说:“全国科学大会解放了知识分子的思想,极大地解放了我国的生产力。”20世纪80年代初,许提出用真空循环脱气和喷粉处理大型转炉钢水,冶炼超低硫低氧钢。这种钢获得了英国和瑞典的专利,用于从英国北海油田生产石油管线钢,以及日本钢铁公司生产的西伯利亚石油和天然气管线钢。此外,他在不锈钢精炼、熔融还原动力学和焦炉煤气制氢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成为中国喷射冶金技术的先驱之一。
科学家应该善于在交叉问题上进行沟通和合作研究。
2002年,许匡迪成为中国工程院院长。他把战略咨询工作放在重要位置。
“美国的‘曼哈顿计划’邀请了物理学家、工程师和军事科学家一起研究,后来‘阿波罗计划’也召集了来自各个领域的专家。”许匡迪说:“因此,我认识到科学家不仅要专注于自己的专长,还要善于与其他领域的专家沟通,在交叉问题的研究中进行合作。”作为一名战略科学家,许是京津冀合作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的主席。
2014年2月,*总书记提出了京津冀协调发展的重大国家战略。许领导成立专家咨询委员会,论证三大区域的总体规划、功能定位和发展目标。同时,为了缓解北京的非资本功能,形成京津冀地区新的增长极,论证在河北省建立熊安新区的可行性,许组织专家咨询委员会和国内外专家对熊安新区总体规划进行了数十次论证,按照“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的要求完成了总体规划。目前,熊安新区建设正在稳步推进。
“当时,有人建议我们不要盲目建设大城市,所有中心城市都不要寻求建设国际大城市。”许匡迪说,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城市不是特大城市,而是城市带或城市群。"这个一小时内就能到达的城市群最适合发展."许指出,建立以高速铁路连接的“京津冀地区轨道交通”,不仅可以缓解北京的非资本功能,还可以促进协调发展。“京津冀协调发展的目标是建设世界级城市群,规划建设熊安新区是这一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对说道。
多年来,还组织了先进制造、城市化、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咨询项目,为国家战略决策提供有力支持。
科研评价体系要有足够的韧性来实现、运行和引领。
“40年前的全国科学大会播下了创新的种子,进入了一个新时代。以*同志为核心的党*提出了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取得了丰硕成果许匡迪认为,中国在土木工程、冶金、矿山、地质、水利等工程科学技术领域已经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我们建造了世界上最长、技术难度最大的跨海大桥,清除了海底的易燃冰,在重大科学项目上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我们在传统的工程科学技术领域已经拥有相当大的优势,但我们仍需要在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航天科技等新兴技术领域取得进一步突破。”许匡迪表示,从引进和购买到自主研发,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现在有大国的重工具,但我们还没有‘好工具’。换句话说,肌肉更强壮,骨骼更大,但是心脏和大脑依赖他人,这是不够的。"
创新的一端是应用,另一端是基础理论研究。"现在,一些领域的创新在应用上仍然很热门."许匡迪指出,要打好创新基础,必须加强基础理论的研究和攻关。他认为,“如果基础理论不清楚,那么效仿别人偷工减料、耍花招来制作假版本的做法是不长久的,也不要指望在国外购买并花钱把一个黄金娃娃带回来。”
“例如,目前的科研评价体系取决于产值和利润。很少有人愿意做不产生产值和利润,甚至赔钱的事情。单位不愿意投资,社会也没有给予特别关注。”许匡迪认为,解决基础理论和核心技术问题需要一天以上的时间。科研评价体系需要相应调整。"要实现和引领,我们的科研评价体系还必须有足够的韧性."
"另一方面,制度创新也很重要."许匡迪认为,高速铁路是一个系统的、创新的综合技术系统——不仅汽车必须跑得快,而且它们必须与轨道和桥梁无缝连接。汽车跑得很快,需要许多稳定可靠的传感器来确保零件没有故障。因此,高速铁路自主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将机械化、信息化和自动化联系起来
四十年前,许从上海来到北京参加全国科学大会,并乘坐了一天一夜的火车。现在乘坐“复兴”高速列车只需要四个多小时。火车在加速行驶,科技创新在加速推进,为中国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阅读更多
徐院士获光华工程科技奖成就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