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科学评估与科研诚信国际研讨会”在京召开

科普小知识2022-08-18 09:51:09
...

“科学评估与科研诚信国际研讨会”在京召开

为加强我国科学评价和科研诚信体系建设,2014年4月9日,国际科学技术联合会科学*与责任委员会、中国科协和中国科学院在北京联合举办了“科学评价和科研诚信国际研讨会”。国际科学技术联合会科学*与责任委员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代表,以及来自大学和科研机构的30多名专家出席了研讨会。

会议就“快速发展的科学体系中的科学评价经验”和“科学评价对科学研究完整性的影响”两个主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中国科协副主席陈,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主任杨伟分别作了专题报告。国际科学技术联合会科学*与责任委员会主席西德尼斯教授、布洛克教授和索耶尔教授分别主持了会议。

中国科协副主席陈在报告中说,深入研究科学评价体系,共同探讨科学道德建设,对于促进社会和谐和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科学技术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且不断丰富和发展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文化内涵。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一贯尊重科学家的权利和责任,倡导、制定和实施科学在国际科学活动中的普遍性原则。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张亚平在报告中介绍了中国科学体系的结构和中国科学体系的改革,并重点介绍了中国科学院的科技评价体系。

张亚平表示,近年来,中国科学院通过人才国际化战略与海外人才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并启动了“创新团队国际合作计划”和“爱因斯坦讲座教授”等国际合作项目。

张亚平说,在科学知识生产方式转变的全球化背景下,随着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中国的科技评价也面临着自身的问题,如如何加强科技与经济的融合?如何促进创新能力的培养?如何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我国应改革现有的科技评价体系,建立更加合理的科技体系,以适应科技创新的需要。中国科学院作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先锋”,有望成为中国科技*改革的“引擎”。

在谈到中国科学院科技评估机制时,张亚平表示:“SCI论文数量作为衡量中国科学院科研机构和研究人员高水平工作的一个重要指标,对促进中国基础研究的国际化和促进中国学者与国际同行的交流具有重要作用。然而,SCI论文的评价标准也有其局限性。自实施“创新2020”以来,中国科学院进一步改革了科技评价机制,提出了“135”计划,提出建立以重大成果产出为导向的评价体系,旨在充分发挥科技评价的价值导向、诊断和测量作用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主任杨伟以近年来中国学术界出现的学术不端行为为例,指出学术不端行为与中国当前不合理的科技评价体系有关。杨伟强调,需要在科学评估和科学研究的完整性之间取得适当的平衡。在过去的十年里,中国的科研能力显著提高。然而,科学诚信的缺失阻碍了中国科学的进一步发展,损害了中国学术界的声誉。科技评价不仅会促进科研成果的产生,还会导致学术生态的恶性发展。因此,有必要在科技评价和科研诚信之间找到一个适当的平衡点,这不仅需要强调道德规范,还需要通过修改著作权法、优化宣传标准、加强媒体监督等措施来保证。杨伟还指出,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惩罚应该是积极主动的。例如,2013年8月,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开报道了6起典型的学术不端行为。

巴西国家科学技术发展委员会生命科学部前主任保罗、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所长穆荣平、南非罗兹大学科学评价研究中心教授卡恩等六位专家学者就捐助方在促进科研诚信方面的重要作用做了专题报告。 中国科学院科研评价价值取向的演变,国际机构的科学评价与排名,大学评价与科研诚信,以及科学评价如何影响科研诚信。

研讨会期间,与会单位围绕四个主题进行了热烈讨论:科学评价如何促进科学和科研诚信;大学评价模式是否促进科研诚信;是否有一个适用于所有学科的评价体系;评价体系是否促进国际科研合作。国际科学和技术联合会的科学*和责任委员会就相关问题提出了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