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一流学术生产需要一流同行评审

科普小知识2022-08-18 11:30:45
...

近年来,同行评议是否应该透明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话题之一。今年2月初,《自然》杂志发表了一篇社论,宣布将尝试发表同行评议意见,这表明学术界一直在努力推动更加开放和透明的同行评议进程。在打破“四个一”的大背景下,迫切需要强化同行评议的责任感,这一努力无疑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在我看来,优秀的学术作品是稀缺的。虽然作者是学术生产过程中最关键的因素,但同行评议者和期刊编辑的作用不可低估。

审稿人的作用主要是检查期刊,并对作品的修订和出版提出建设性的建议。在一个标准的学术世界里,没有同行评议的学术作品通常很难出版,没有同行评议的期刊也很难被学术界接受。当一个重要的学术期刊索引考虑是否包括期刊时,成为同行评议的期刊是第一个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说,评论者是学术成果质量的“守门人”。在一流学术作品的背后,往往有来自几个月甚至几年辛勤工作的评论家的贡献。

当一份学术期刊收到一篇学术论文时,它通常会将手稿交给两位审稿人进行审核。如果两位评审者同意,杂志通常会做出与评审者相同的决定。如果两位评论者不同意,杂志还会邀请第三位评论者,他们的正面意见将影响杂志如何做出最终决定。这个学术过程必须严谨而谨慎。即使是期刊手稿,也必须通过同行评审。如果两位审稿人同时给出否定意见,学术期刊一般只能给出否定意见。由此可见,审稿人拥有的学术审查权不容忽视。

当然,对于评论家来说,实现这种学术权力并不容易。他们不能简单地给出“积极”或“消极”的意见。如果给出了肯定的意见,需要充分解释;相反,还必须给出足够的理由来否认它。因此,同行评议意见的讨论和论证也必须严谨和充分。评审意见需要明确说明学术工作的内容,评估作品的优点,评估作品的主要问题,列出作品的次要问题,并对作品提出意见。最终意见,如直接聘用、修订聘用、修订重审、驳回草案等。还必须基于上述评估工作。

在中国,越来越多的学术期刊已经逐步建立了更加规范的同行评议程序。这对提高学术期刊的整体发展水平大有裨益。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评论者只愿意在给出“肯定”或“否定”的最终意见后记下一两个评论。即使在某些情况下,只提供结论,没有具体的评估和修改建议。虽然此类评论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期刊检查论文质量,但它们所造成的“意外伤害”也会达到一定的比例。更重要的是,这种审查程序无助于进一步提高工程质量。

审稿人的基本职责应该是为审稿认真撰写建设性的意见。只给出“肯定”或“否定”的意见,而敷衍了事地对待评价工作,是一种享受学术权力却逃避学术责任的行为。如果审查人员很忙,他应该认真接受审查任务,不应该不愿履行审查职责。学术期刊不应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将同行评议异化为同行评议过程的流于形式。如果审稿人只提供最终意见,不认真撰写审稿意见,经学术期刊提醒仍无改进,则不再需要保留审稿人资格。每一项严谨的学术工作都值得认真对待。

在学术功利氛围浓厚的环境中,学术产出远远大于核心期刊的容量。尽管在期刊的初步审查中筛选出了大量的稿件,但到达审稿人手中的稿件数量仍然非常可观。根据国际惯例,尽管审稿人一般不收取任何报酬,但中国的许多期刊仍然会为审稿支付少量报酬,以确认审稿人的工作。评审人员不应因为评审费用低而轻视评审意见的撰写。即使是最低的报酬也应被视为“例外”,而在没有报酬的情况下仔细撰写同行评议意见应成为“常态”。

审核者应该独立匿名审核,但他们的评论应该有更充分的讨论和互动。作者、审稿人和编辑应该能够对不同的学术观点、学术判断和稿件处理意见进行充分的思想交锋,提交给评审平台的记录应该包含更丰富的学术价值。如果只包括“收据”、“聘用”、“拒绝”和“请为另一稿投票”等记录,学术生产和学术互动的过程将显得相当枯燥。

随着中国学者学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许多学术规则应该更充分地与国际标准接轨。一流的学术成果不仅需要一流的学者和期刊,还需要一流的同行评议。一流的评论家不会轻易拒绝学术作品或肯定学术作品。对于作者来说,无论他们的论文被接受还是被拒绝,他们都会通过同行评审获得学术上的尊重和学术价值。这种学术同行评议将是整个科学建设的基础。

(作者是同济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