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南大科研团队或发现夸克星

科普小知识2022-08-18 16:35:49
...

本报南京1月31日电(实习生李攀记者李润文)近日,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研究小组通过分析史上最猛烈的超新星爆炸,推测已经发现了克星存在的重要证据。

据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研究小组组长戴子高介绍,基于强子的基本粒子是夸克的理论,人们在1970年提出了夸克克星的概念,即一种完全由夸克组成的天体。经过研究,克星在质量和大小上与天文学家已知的中子星非常相似,在表面观测中很难将它们区分开来。

自1990年攻读天体物理学博士学位以来,戴子高一直在研究如何将二者与观测区分开来。“我的导师陆埮院士发现,克沃克的阻尼时标小于1秒,而中子星的阻尼时标特别长。这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因为这意味着Kwak Keung和中子星在振荡阻尼过程中存在显著差异。”戴子高说:“因为克星有很强的阻尼效应,它的自转周期可以是亚毫秒,小于1毫秒,即每秒1000转以上,而新生中子星是不允许的。”

超新星爆炸是大质量恒星死亡阶段的一种剧烈爆炸现象。人们普遍认为这种巨大的能量来自大量放射性元素的衰变。然而,这种解释不适用于最近发现的历史上最强大的超新星爆炸,因为在它被发现后仅四个月,它辐射的总能量就相当于当前强度下900亿年的阳光。如此高能所需的放射性元素的质量已经超过了整颗恒星的总质量。

研究小组认为ASASSAN-15 LH的辐射能量应该有更大的能量来源。这种能量是由爆炸核心留下的致密天体提供的。对超新星辐射特性的分析和计算表明,这种致密天体必须有每秒至少数千次的极快旋转速度,这种高速旋转状态需要保持很长时间。根据戴子高早期的研究结果,他推断爆炸留下的致密物体是一颗新生的克星,而不是中子星。(原名:NTU科学研究小组或郭克兴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