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与疾病作战永远没有尽头
钟南山正在上班
■我们的记者齐鲁
中午12点18分,记者终于等到了身着白大褂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这是在他访问中国近两个小时后。
“对不起,这里只有一个急诊病人。”尽管困难重重,钟南山,一个拥有优秀运动员体格的人,看起来仍然比他的实际年龄年轻得多。
钟南山知道这次采访源于获得第11届光华工程科技奖的成就奖,开玩笑说:“前五名获奖者都是各领域的领军人物。我只是一名医生,无法与工程领域的领导者相比。”
他是医生,也是病人的朋友。
80岁的钟南山有着繁重的日常工作,但从未远离过一线患者。他笑着称自己为活跃在前线的“80后”。
他每周四下午都去广州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看望十几个病人,每次半小时。"当病人来找我时,我会对他们负责。"
钟南山已经养成了几十年的习惯,这几乎是一种本能:为病人着想。
"钟院士是病人的朋友."郑泽光,广州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教授,中山大学博士生。他对实习期间接触的第一个案例印象深刻。
他记得那是一个接受吸入疗法治疗的哮喘患者。钟南山让他教病人如何吸气,并要求他每周积极跟进和了解病人的治疗效果。郑泽光当时特别困惑:“当一个病人来看病时,医生需要开药吗?”
钟南山经常教他的学生提前做人。做一个人并不意味着善于获取利润,而是要平等地尊重和对待他人钟南山说:“对病人的态度好,有了病人的同情和信任,病人就会配合治疗,治疗效果就会好。”
不管病人是年轻还是成熟,不管病人患的是什么病,哪怕是传染性很强的病,钟南山都会一视同仁地对待他。
知道钟南山的人说,他志愿参加抗击非典的战斗。这不是偶然的突发奇想,而是发自内心的呼唤。
到这一天,钟南山总是弯腰主动治疗病人。他把病人举起来测量血糖,做触诊,然后帮助病人躺下并把他们掖好。
正如一位记者在报道中所写的,“钟南山对病人的态度是随时随地都可以衡量的。”
病人是一个主体
直到那时,他们才下到“烽火台”,上到“剧院”。
这样,钟南山坚持每周都要出去看病人,每周都要去巡视。每周三早上,钟南山都会例行查房,随后是他的学生、护士、护士长、主治医生和主治医生。
"当我1992年第一次来到医院时,钟院士的巡诊已经开始,没有中断过."广州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的张诺福教授说:“他主要关注一些在诊断和治疗上有困难的困难患者,解决我们还没有解决的问题。”
钟南山在治疗病人方面有一个特点。他经常说他没有自己解决问题,但是他组织每个人去解决问题。
因为在钟南山看来,良好的医德最重要的意义就是解决患者的具体问题,尽一切可能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他们解决不了的事情就找个人来解决。
“我其实没什么本事。我对自己了解得更多了。我对心脏、肠胃、肝脏等其他方面一无所知。”钟南山认真地说,“医生不能像铁路警察那样对待病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部门。”
钟南山每一轮都从不同角度协调组织多学科专家进行联合诊断。“最多有8000多人一起参加视频会议,包括国际专家。经过讨论,80%到90%的问题都可以解决。”
钟南山将一些疑难疾病视为对其学术研究的挑战。在临床实践中,他回到后方开展科学研究。
“在实践和研究中,实践医学可以相对快速地看到结果。这样,如果病人接受短期治疗,就会有科学证明。”钟南山说,“我们不能只是做研究,主要目的是解决病人的问题。”
为人民挺身而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我国三大死因之一,也是钟南山的重要研究方向。
1999年,他带领团队提议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进行早期干预。经过十多年的磨砺,这是第一次从流行病学的角度来看,生物燃料可以导致慢性阻塞性肺病。这是首次发现两种旧药物对预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安全有效。
相关成果已被纳入世卫组织防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指南的新版本。其中两篇论文被评为国际环境和流行病学研究领域的《柳叶刀》2008年最佳论文和2014年最佳论文。
“为人民挺身而出。”广州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的关博士这样总结道:“我们的课题来源于临床实践,然后将它们转化并应用回去指导临床实践。”
年纪越大,钟南山就越想为社会做贡献。父亲的教导一直占据着他的头脑:一个人活着的时候应该为社会做些什么?
目前,钟南山最大的心愿就是加快广州呼吸中心的建设。“这是我一生的愿望。”他希望建立一个平台,在中国年轻人的发展和呼吸道疾病的生产、研究和研究中发挥积极作用。
钟南山特别注重年轻人的培养。几十年来,他一直在教育和教学的第一线努力工作。
"平时工作这么多,他还是坚持给本科生教书和讲课。"张诺福补充道:“他还是广州医科大学南山班的班主任,经常主动关心学生的学习和思想动态。"
此外,钟南山还有许多社交活动。他经常在周末参加公益活动。"经常受到妻子的批评。"钟南山笑了,“在家的时间越少,和家人的交流越少,在这方面是不够的。”
《中国科学报》(第四版科技盛会,2016年6月1日)
下一篇:宇宙是否有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