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的这一制度,让宋朝得以延绵300年
翻开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史,就会看到一个诡异的地方,即:300年,仿佛是一个魔咒,很少有王朝能突破!唐朝289年,明朝276年,清朝268年,都没能突破300年大关!
然而,在大家印象中,一直备受挨打、极度软弱的宋朝,却享国祚319年!那么,这不得不让人好奇,为何软弱的宋朝却能突破300年的大关?其实原因也很简单,这和赵匡胤的一个制度有关,正因如此,宋朝才得以“长寿”!
由于五代十国展现的是“枪杆子里出政权”真理,加上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实现黄袍加身的,所以赵匡胤对军权非常敏感。逻辑不难理解,既然赵匡胤能黄袍加身,那么其他掌握军权的将军,未来也可能这么做!原因很简单,大家都想做从龙之臣,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主将做了皇帝,下属也肯定能荣华富贵!
因此,宋朝建立之后,加强皇权和军制改革,就成了赵匡胤的首要任务。说到底,就是加强皇权的权威,和改变军人手中权力过大的问题!在此之前,一支军队就犹如主将的私军,很容易再次爆发陈桥兵变!
最终,赵匡胤想出了一个制度,即:兵权三分制,各有分守,(1)枢密掌兵籍、虎符,(2)三衙管诸军,(3)率臣主兵柄!正是这一制度,才让宋朝得以长寿!接下来,就简述一下这三个部门!
第一,枢密院,相当于国防部!但这个部门没有指挥管理部队、统兵打仗的权力。即便如此,赵匡胤还不放心,一旦遇到军国大事,都要和“中书门下”部门协商解决,让彼此互相牵制!宋朝制度中,枢密院一把手是文官,副职才是武将,比如后来狄青就做过枢密副使!
第二,三衙由殿前司、侍卫马军司和侍卫步军司三个部门组成,是宋代管辖禁兵和厢兵的*机构!枢密院和三衙可以互相牵制,而三衙的三个部门,彼此之间又相互制约, 最终目的是防止武夫兵变,也抬高了皇权!
第三,率臣,主要是两种人,(1)分驻各地的领兵将官,(2)皇帝指派的将领。通常来说,一旦遭遇战争,皇帝都会指派信任的“率臣”——一般由文官或太监担任,作为战役的最高指挥,权力要高于真正指挥作战的官员!
换一句话说,没有一个人能完全掌握一支兵马,或轻易调动一支兵马。想要陈桥兵变,再度上演黄袍加身,那么除非整个文武官员彻底合流,而且还要能瞒住皇帝,否则根本玩不转!
正因如此,宋朝319年,从未出现武将专权的现象,*始终能“号令”武将!而武将专权,是任何一个王朝灭亡的前兆!所以一旦出了岳飞之后,赵构立即就高度警惕,即便在危机的宋金战争时期,赵构也不放心岳飞,想办法解散岳家军。
唐朝、明朝、清朝的灭亡,都和武将专权或军阀割据,有一定的关系!比如明朝,如果武将没有拥兵自重,李成梁不养虎遗患,左良玉不养寇自重,努尔哈赤和李自成又怎么可能做大?南明时期,如果*能说一不二,湖北的左梦庚,江北四镇中的刘泽清、左良玉、高杰部下等不敢有二心,南明又怎么可能灭亡?
但在赵匡胤的这一制度之下,却近乎完美的避开了武将专权这一问题,由此才有319年的*!当然,由此也带来了很多问题,比如军事效率、军队战斗力下降。另外,强干弱枝的政策,以及禁军频繁轮流换防等举措,直接造成了“弱宋”!
需要说明的是,这个世界就没有完美的制度,只有最适合的制度。站在今日来看,宋朝制度并非一无是处,至少确保了宋朝的稳定,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璀璨文明。如果不这么做,或许宋朝早就被其他手握军权的将军取而代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