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研究型实训模式和实训基地建设初探

科普小知识2022-09-04 23:03:23
...

摘要:实训教学是信息类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关键和核心。探索符合高职校定位目标要求的研究型实训基地建设的基本原则,包括项目选取,运行管理模式,校外基地上课形式,学生考核与评价体系等关键要素。本文根据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研究型实训经验,提出了一整套完整的信息类高职校研究型实训基地的建设方案,为信息类高职院校研究型实训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研究型实训 高职院校 实训基地

0 引言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主要目标的教育,而实践能力是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必备知识,实训教学是培养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是人才培养质量高低的关键指标。研究型实训是指实训环节摒弃了“填鸭式”训练式,采用专家(教师)点评指导,小组实践为本的方式。实践小组人数标准为4人—8人,通过本组讨论制定实训方案,提交实训汇报(书面文件和操作录屏)。通过演讲形式,评选出最佳技能小组,给予奖励。实践过程能够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计划能力,合作能力,以及说明能力。达到提高技能的同时完善个性,形成职业素质的目的。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深化实训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设计与方法,取得了一定效果。

1 研究型实训基地建设目标和建设思路

1.1 建设目标

全球性经济危机,企业面临产业转型、升级换代的背景下,高职院校现在的职业实训模式也应及时调整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信息类高职院校更是面临新的挑战,信息产业链由低端向中高端发展,导致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大量缺口,因此高职院校改变原有的实训体系和实训基地建设培养的技工为研究型实训培养具有职业素养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以适应升级后的知识型企业。Www.11665.CoM

1.2 建设思路

研究型实训在实践项目的设计上,设计了培养基本技能、专项技能、综合技能三种类型的实践项目,由潜入深,由点到面,以达到全面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提高学生学习效果,教师指导,学生辅导的教学模式。鼓励企业人员积极参与到教学中,采取多方式的评价体系。

2 研究型实训基地建设与运行原则

2.1 服务性原则

研究型实训基地不仅仅应该能够培养学生的“三创”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提高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同时能够根据社会需求、行业的发展态势和专业建设的需要,拓宽服务社会范围,增强社会适应性;集产学研、培训多种功能于一体,提倡产学研相结合,充分发挥研究型实训基地对地方经济的支撑作用。

2.2 选择性原则

高职院校对研究型实训基地要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地区的情况有选择性的进行建设,对于公共平台类的实训基地可以集中经历、集中资金与合作企业进行建设,并共同开发实训项目;而对于专业性较强,耗巨资,耗巨能也无法建设的专业,高职院校应该充分发挥企业的积极作用,将基地建在企业。节约办学成本,解决院校资金不足问题。

2.3 共建性原则

研究型实训基地建设要校政企行四方联动,共同建设,共同开发,共同利用的原则。综合利用现有资源,企业在实训基地建设中投入企业的设备、增加企业的文化,企业项目,同时也可以建立双方建立研发中心或培训平台,达到互惠互利的目的;校校之间实行校际联盟,由*、行业牵头组建行业教育集团,积极整合各自的优势资源进行同享。提高实训基地资源使用效率。

2.4 联动性原则

研究型实训基地不仅仅是增加硬件,而且必须重视实践教材建设、实训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聘请企业工程师、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共同开发实践教学体系、实践项目载体、考核与评价体系,使实训基地成为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多功能教育培训中心。

2.5 创新运行性原则

研究型实训基地的运行模式和管理模式都要进行创新,以最大条件满足学生的教育教学。特别是对于校外实训基地,采取“二合一”的工作模式,即学生分两班顶替企业员工一班进行交接班运行,这样剩下的时间,教师可以在企业给学生上课,如此,既能满足企业正常生产又能满足研究型实训的需要。使得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边做边学,边思考边行动,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3 构建具备竞争力的

究型实践课程体系

3.1 紧扣人才培养目标,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学院依据职业能力培养过程,以实践技能训练为核心,通过课程内实验实训项目、独立成周的实践教学课程、认识或工学交替生产实习、毕业设计(论文)、顶岗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建立了“基本技能—专项技能—综合技能”三层次递进式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通过校内课程内实验实训项目、独立成周的实践教学课程培养学生基本技能;通过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和相关课程合作开发企业进行课间生产实习、企业现场教学与实训、毕业设计(论文)培养学生的专项技能;通过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实现顶岗实习与就业合一,同时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技能大赛和职业资格培训鉴定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和创新能力。

3.2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实践教学内容的优化

学院出台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管理制度》,各专业定期召开有行业、企业代表参加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会议,通过市场调研,由企业人员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并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会审。根据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特点和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的要求,学院将实践教学作为专业教学的重要核心环节,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室,充分发挥校外实训基地的作用,从毕业生职业基本技能训练、专项技能训练和岗位综合技能训练三个方面的要求出发,将实践教学内容以项目形式分项列出,以构建与理论课教学体系有机融合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3.3 行业企业参与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

学院在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过程中,贯彻以突出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原则,邀请企业行业参与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设计,注重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有效性、实用性、可操作性、科学性和系统性;共同设计以行业标准、职业资格要求为依据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育体系相辅相成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3.4 行业企业参与教学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通过组织专业教师深入企业一线参与企业的生产管理,掌握企业的人才需求,获取行业企业发展的第一手资料,从实际需要出发,确保实践教学计划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在制定实践教学方案时,充分考虑行业专家们的建议,以确保实践教学内容循序渐进;聘请企业专家和能工巧匠直接参与实践教学;校内专业教师与校外兼职教师共同实施,确保校内实践教学课程做到有利于融“教、学、做”于一体,理论课与实践课的融合贯通;校外实践教学课程确保做到有利于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有利于学生就业与可持续发展。

3.5 突出职教特色,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和方法

3.5.1 探索实施 “校中厂”、“厂中校”实践教学模式

为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学院倡导通过人才培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着力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推行“厂中校”和“校中厂”校企合作模式。依托“厂中校”和“校中厂”校企合作平台,创新实践“做中学,学中做”的产学研一体、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近年来,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先后与相关企业紧密合作,建成了富盟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联想服务站、电子产品制造中心、江苏东凯校内装配车间等4个“校中厂”。其中与富士康集团共建的“富盟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成为当时国内单体规模最大的“校中厂”,这一合作项目还获得了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在此基础上,学院进一步探索“厂中校”合作模式,2010年,与富士康科技集团再次深度合作,努力推进办学机制改革,在工厂设立教学中心,将教室搬入企业,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不单进行生产性劳动,还请企业技术骨干为实习学生开设课程与讲座,学院各教学单位适时调整教学计划,将与实践关联密切的课程安排在实习期间由院内教师进入企业讲授。不仅如此,富士康科技集团还向学院捐赠了价值60万元的教学设备,学院通过与其共同开设“模具订单班”、对其员工进行文凭函授、为其培训员工等方式进行全方位合作,达到了互惠共赢的合作目的。

3.5.2 倡导推行“教、学、做”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

学院要求不断深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在教学方面积极鼓励教师转变职教理念和提升职业教育教学能力,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和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改革,近两学年学院共推行74门课程进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改革。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教师边讲边示范,学生边学边练习,做到了“

教学做”一体,“课堂与职场、教师与师傅、学生与徒弟”三合一。课程教学内容由过去的“理论+实验+实训”转变为现在的“项目+情境”;教学组织由“教、学”转变为“教、学、做”;教学形式由“理论讲授”转变为“理实一体教学”;教学评价由“卷面考核”转变为“过程考核”,教学地点由“教室”逐步转移为“实训室”;教学工具由“黑板+教材”逐步转变为“真实设备”。

总之,研究型实训是在原有实训基础上,不断深化、扩展教学内容,将企业的项目融入教学;研究型实训建设要依据各个学院的能力而定,发挥企业的优势;在运行过程中,注重校企政行合作,注重过程性考核,创新顶岗模式,促进实践教学体系的完善。

参考文献:

[l]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f2006116号文件.

[2]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印发《*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区一体化建设项目支持奖励评审执行标准的通知》[z].教财[2005]12号文件.

[3]郭贺彬.关于教学组织设计的几点思考[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9,15.

[4]李建.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的若干问题研究[c].天津大学硕士毕业设计论文,2008.7.

作者简介:

吴大军(1978-),男,山东省昌邑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教育教学方面和半导体工艺、传感器技术应用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