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繁体中文

科普小知识2022-09-07 12:16:25
...

繁体中文,即传统上的中华文化中所使用的中文书写体系,目前已有二千年以上的历史,直到20世纪一直是各地华人中通用的中文书写标准。1950年代开始*在繁体中文的基础上所做的汉字简化形成了新的中文书写标准,即简体中文。繁体中文是现代汉语(中文)书写的最基本单元——汉字的主要体系之一,也是上古时期各大文字体系中唯一传承至今、连续使用时间最长的主要书写系统。1964年5月,*国务院直属的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颁布《简化字总表》,*推行简化字,与之对应的传统汉字则称作繁体字(民间亦有“正体字”、“老字”、“深笔字”等称法),还有一些汉字未简化,继续沿用,称为传承字。

中文名称:繁体中文

又称:繁体字

1、简介

目前,繁体中文主要在*、香港与澳门地区,以及北美等部份海外华人社区中使用。


繁体字“药”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古老的民族,有着她过去光辉灿烂的一页,而她过去的辉煌又主要是靠汉字——确切地说,应该是繁体字——流传下来的,繁体字与历史文化传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不可分离。这种牢不可破的结合又赋予繁体字某种特殊的意义,使它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中国古代文明的代名词,象征着五千年的古国文明,象征着国家的统一,象征着民族的团结,象征着悠久灿烂的文化。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三大文字系统之一。其中,古埃及的圣书字,两河流域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已经失传,只有汉字至今还在使用。而且汉字是目前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

同时,汉字又是美学的对象,在数千年的发展中相继创造了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多种字体,发展了书法艺术、篆刻艺术、解字游戏,促进了国画艺术,使人们获得很大的美学享受和精神享受,因此在人们心目中留下了高大的美学形象,形成了其他文字无法比拟的审美心理。

简繁互补是中国文字的演变规律。今天我们知道的字古老的汉字是甲骨文,它的笔画最简单。可是到了商周的金文很多字被繁化了,小篆比金文简化,而之后的隶书又有繁化的趋势,后来的唐楷繁简相宜最后稳定下来。

2、繁体用语

繁体中文和简体中文除了汉字本身(如繁体字和简化字间,以及各地汉字写法规范)的差异外,通常认为还存在词汇的差异。例如简体中文中多用的“圆珠笔”,在繁体中文中多用“原子笔”,简体中文里的“斯大林”在繁体中文里被称为“史达林”,简体中文里的“朝鲜〔此处特指北朝鲜〕”在繁体中文里被称为“北韩”等。由于有这种差异,“繁体用语”这种说法随之产生。不过其实这并非繁简中文本身的差异,而主要是由于使用两者的人群,尤其是*和*由于在20世纪中叶由于政治原因分隔后交流较少,造成了用词习惯的差异。这种现象在1980年代以来由于科技术语的不同而更加明显。而且,在同样使用繁体中文的*、香港等地也存在一些用词习惯的不同。因此,有人指出正确的提法应为“*用语”、“香港用语”等,而非“繁体用语”。

由于*较早开始发展中文电脑和人口较多,电脑中的“繁体中文”一直以来其实代指“*中文”,意即绝大部份软件的“繁体中文版”使用的是*的用语和翻译,此等软件亦通行于香港、澳门或其他使用繁体字的社群。但由于*和香港的用语分别越来越大,不少开源软件,例如GNOME和KDE的繁体中文版都已经分拆为“*中文版”和“香港中文版”两个版本,分别使用两地的翻译用词。

3、使用编码

繁体中文自1980年代以来通常使用Big5中文编码。而*使用GB2312的国标简体中文编码。*曾公布过一套名为CNS11643的编码,但并未被广泛采用。近年来随着Unicode跨语言编码集的出现,也得到了广泛使用。香港*所使用的即为采用Unicode的UTF-8编码,同时因香港本身存在的一些口语词,*也用UTF-8发行香港增补字符集。

而现在,*又推行了一套GBK国标编码,这套编码在以前的GB2312国标简体中文编码的基础上,增加了繁体中文、日文和韩文的编码,目前已在*等部分地区推行使用。我们现在计算机上用的就是GBK国标编码,之所以有很多人能在简体中文版的Windows操作系统中写出繁体字,甚至是日文等,正是因为GBK国标编码兼容繁体中文和日文的原因。

4、发展趋势

在中国历史中,文字的变化在不断的发生,从甲骨文字到小篆,从秦汉时代的隶书到现在的简体,中国的文字在不断的整合,而其中的规律的主流就是文字的简化与统一。但是,这并不代表把中国所有文字全部抹杀,只换成一种,现在隶书、楷书、草书等都与简体字共存,并不是全面替换的过程,而是共生。在这里强调一点,不要认为简体字是新生事物,而繁体字才是中国字的正统,中国人就要用正统(繁体)。其实,简体字是在草体的基础上简化而来,而且有些字在古代就有出现过,并不是专家胡编乱造的文字。所以繁体字会与简体字共存,但不会代替简体字。

5、使用范围

繁体中文主要在中国(包括港、澳、台)、外国华人区、日本等中文圈(汉语圈)国家或地区使用。

大陆

繁体中文并非只被港澳台地区使用。中国广东属少数大陆地区仍保留最多繁体文化的发达省会。

广东省诸如珠三角地区、特别是深圳、广州,因广东话书面体为正体中文而从小自行学习繁体,书写繁体,口语以广东话为母语,书面汉字以繁体为入门。

景区、餐厅、货车多以繁体标示。不仅在广东,现在繁体字正以各种方式回到我们生活中来(广告、店面、艺术等)。

联合国决定

联合国已经决定,从2008年起原来在联合国同时使用的简体字和繁体字将一律使用——简体汉字。

6、简繁转换

概述

简繁转换可以认为是从简体中文向繁体中文的转换,又称为简繁体转换、简繁翻译等。而相反方向的转换则是繁简转换、繁简体转换、繁简翻译。不过,我们往往也可以将“简繁转换”理解为简繁之间的转换,这时简繁转换、简繁体转换、简繁翻译和繁简转换、繁简体转换、繁简翻译都表示同一种意思。


繁简对比

由于简体字和繁体字在许多语言表达的细节上有差异(例如,简体中文中的“服务器”,在繁体中的专业写法是“伺服器”,著名的RPG游戏软件FinalFantasy,在*一般译为“最终幻想”,而在*则一般被称为“太空战士”)。根据转换专业程度上的差异,简繁转换又分成简单的字对字转换、经部分修正的简繁转换和高度专业的专业性简繁转换。

最大困难

简体字与繁体字互相转换的最大困难在于:它们并非一一对应。

比如简体的“钟”字,繁体却按不同的意思分为两个字,一个是“釒童”,一个“釒重”。在字对字的翻译中,不知道该转换为哪一个,如果用电脑自动翻译,很容易使译文错别字连篇。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随便翻开字典就可以看见一个简体字对应几个繁体字的情形。

1)字对字简繁转换

就是简单地将每个简体字转换为对应的繁体字。网络上可以找到大量的免费软件、网站和转换代码,他们做的一般都是字对字的简单转换,或在字对字转换基础上加上很少的修订。

效果/作用

只能用于非正式资料的资料级转换,大多数情况下目标语用户能看懂。但由于转换中没有修订或基本没有修订,在不少情况下容易让目标读者产生理解上的困难。转换品质相当弱。如果一位简体中文用户看见下面的句子,大致句子结构能看懂,但在句子描述的细节上估计会比较头晕:

他用数据机发出一个归位字元。

碧咸在寮国见到了布希。

而实际上在简体中文中,正确的说法应该是:

贝克汉姆在老挝见到了布什。

2)带一定修订的简繁转换

典型的例子是MicrosoftWord、Excel中的简繁转换功能和Google翻译中以简体中文和简繁中文为目标语的翻译。其中MicrosoftWord的转换品质相对较好,作了很多修订,不过转换结果中仍可以找到大量未修订,不符合目标语表达习惯的地方,而Google翻译中的修订仅限于字级别上的修订,如简体中文中“头发”和“发现”是一个字,但在繁体中这两个发不一样,Google对大多数这类情况进行了适当的修订,但Google并未进行词级上的修订,如从简体中文的软件、服务器译入繁体中文时,并未根据繁体表达习惯,译为“软体”、“伺服器”。

效果/作用

Google只做了字级的基础修正,而Word在词级上作了一些修正,可能让目标语的用户感觉亲切一些,但如果细究起来,Word的转换结果在很多地方与真正的目标语表达习惯仍有相当明显的差距。

再看前面提到的句子,用Word做繁转简后的结果如下:

他用调制解调器发出一个归位字符。

碧咸在寮国见到了布什。

3)专业级简繁转换

如需达到真正高品质的专业级简繁转换,专业人士的参与是必须的。这是本级与前两级明显不同之处。

从事外译简体和繁体的专业部门是翻译公司/本地化公司或大公司的翻译/本地化部门,总体而言,在外译中上,本地化公司、本地化部门相对更规范一些。

效果/作用

由专业的母语或近母语语言专家直接校订,或由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调配使用专业级转换软件,或采用人工加机器的某种合理组合,可以实现最高要求的简繁转换品质。

应该说,大多数实际目标语读者的心理期望值在第二级(带一定修订的简繁转换)和第三级(专业级简繁转换)之间。仅仅第二级的转换品质也可以满足部分要求不高的目标语读者的快速阅读要求了,但肯定也会让相当数量的细心读者感到不满。而在第三级上,则可以有较大的发挥空间,第三级中的初级品质(如果确实达到的话)可以让大多数目标语言读者接受并无困难地理解;而中级,则可以让这个数达到“绝大多数”;但再高的高级修正品质也有其重要意义,如果说第三级中的初中级品质可以让原文不因转换而跌价,那第三级中的高级品质则可以让原文在转换后赏心悦目、锦上添花,它带来了额外的附加价值。这也是大多数国际*公司高度重视文档语言品质,并为其投入大量人力和资源的原因之一。

现在,港澳台地区大多使用繁体中文传输信息,就连书籍和报纸也是这样。

7、恢复争议

2015年3月4日,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开幕第二天,作为政协委员,导演冯小刚再度抛出了恢复繁体字的议题。“再度”一次用得非常精妙。2010年7月15日,冯小刚开通微博,他发表的第一篇博文就是为繁体字说话,用自己特有的幽默方式恳请上级领导批准回复“亲”和“爱”两个字的繁体版,让亲相见爱有心。

为恢复繁体字而抗争的,不仅冯导一人。早在2008年的全国两会上,郁钧剑、宋祖英、黄宏、关牧村等21位文艺界的政协委员联名递交了一份关于《小学增设繁体字教育的提案》,建议在小学开始设置繁体字教育,将中国文化的根传承下去。更甚者,2009年3月,全国政协委员潘庆林放狠招,建议全国用10年时间,分批废除简体汉字,恢复使用繁体字。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于2009年2月4日在《扬子晚报》发文,说将汉字简化可谓走上了一条“歧途”。

上一篇:百度外卖

下一篇:度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