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希格斯
彼得·希格斯(PeterHiggs、1929年5月29日-)是一位英国物理学家,出生在英格兰泰恩河畔纽塞,以希格斯机制与希格斯粒子而闻名于世。彼得·希格斯于1950年毕业于伦敦国王学院。1980年到1996年期间曾任爱丁堡大学教授。彼得·希格斯于2004年获得沃尔夫奖。2013年10月8日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中文名:彼得·希格斯
外文名:PeterHiggs
国籍:英国
出生地:英格兰泰恩河畔纽塞
出生日期:1929年5月29
职业:物理学家
毕业院校:伦敦国王学院
1、人物背景
彼得·希格斯出生在英格兰泰恩河畔纽塞,父亲曾在BBC担任声音工程师。希格斯童年时患有气喘,后来因为父亲工作的缘故,全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搬离泰恩河畔纽塞,他也因此没有继续在学校接受教育。希格斯的父亲后来居住在贝德福德,希格斯与母亲则留在布里斯托。他后来进入可安文法学校就读,并受到校友保罗·狄拉克在物理方面的影响。
彼得·希格斯是英国理论物理学家,爱丁堡大学荣誉退休教授,他以希格斯机制与希格斯粒子而闻名于世。彼得·希格斯出生在英格兰泰恩河畔纽塞,他在1950年毕业于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物理学专业,1952年获得研究生学位,1954年获博士(分子物理学)学位,1980年到1996年期间曾在爱丁堡大学任教。此外,希格斯还被布里斯托大学,爱丁堡大学,格拉斯哥大学等多所英国名校授予荣誉学位。
2012年7月4日,CERN宣布LHC的紧凑μ子线圈探测到质量为125.3±0.6GeV的新粒子(超过背景期望值4.9个标准差),超环面仪器测量到质量为126.5GeV的新粒子。而在2013年3月14日,欧洲核子研究组织发布新闻稿表示,先前探测到的新粒子是希格斯玻色子。希格斯机制广泛被视为粒子物理学标准模型的重要理论基础,
2、个人经历
1946年,进入伦敦市立中学就读,专研数学。彼得·希格斯后来获得伦敦国王学院物理学位,并成为爱丁堡大学研究员,也曾在伦敦帝国学院及伦敦大学学院任职。
希格斯在1960年返回爱丁堡大学担任讲师,然后在1980年成为爱丁堡大学教授。
他在1983年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并在1984年获得卢瑟福奖。
希格斯在1991年成为英国物理学会会员,然后在1996年退休成为爱丁堡大学荣誉教授。
他在2008年成为斯旺西大学荣誉教授。
3、个人成就
1997年获得狄拉克奖章及英国物理学会理论物理杰出贡献奖。
2004年获得沃尔夫物理学奖。
2010年荣获樱井奖。
2012年,史蒂芬·霍金在被访问时表示,彼得·希格斯应该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2013年10月8日,北京时间18时45分,诺贝尔委员会宣布,希格斯获得2013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
4、学术理论
发现希格斯玻色子
希格斯玻色子是粒子物理学标准模型预言的一种自旋为零的玻色子,至今尚未在实验中观察到。它也是标准模型中最后一种未被发现的粒子。英国物理学家希格斯(P.W.Higgs)提出了希格斯机制。在此机制中,希格斯场引起自发对称性破缺,并将质量赋予规范传播子和费米子。希格斯粒子是希格斯场的场量子化激发,它通过自相互作用而获得质量。
希格斯机制是苏格兰物理学家彼得·希格斯和其他理论物理学家同时发现的一种物理机制。
在规范场理论中,规范粒子的质量是为对称性所不允许的。这是杨-米尔斯理论的严重缺陷。随着对对称性破缺的深入研究,特别是南部-戈德斯通定理的发现,物理学家们发现在规范理论中零质量的南部-戈德斯通粒子能为零质量的矢量规范粒子提供纵向分量,从而赋予它们以质量。
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昨日(2011年12月13日)公布来自大型强子对撞器(LHC)的重要数据,显示“可能看到”有“上帝粒子”之称的希格斯玻色子(Higgsboson)。该理论解释粒子为何拥有质量,从而演化为我们身边的万事万物,如果这一粒子被确认,那将是100年来人类最伟大的发现之一。
2012年7月4日,欧洲原子中心(CERN)今天宣布发现新亚原子粒子,疑似上帝粒子。
自然界中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可以划分为4种,即引力(重力)、电磁力、强相互作用力和弱相互作用力。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解决了重力问题之后,理论物理学家开始尝试建立统一的模型,以期解释通过后3种力相互作用的所有粒子。物理学家建立了一套被称为标准模型的粒子物理学理论,该模型把基本粒子分为夸克、轻子和玻色子3大类,预言了62种基本粒子的存在,而这些粒子基本都已被实验所证实。但这个模型的致命缺陷是无法解释物质质量的来源。
为了弥补这个缺陷,英国物理学家希格斯于1964年提出了希格斯场的存在,进而预言了希格斯玻色子的存在。他认为该玻色子是物质的质量之源,其他粒子在它构成的场中,受其作用而产生惯性,最终才有了质量。此后所有的粒子在除引力外的后3种力的框架内相互作用,统一在标准模型之下。这个理论看似完美和谐,但存在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希格斯玻色子至今仍未被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