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秋江

科普小知识2022-09-09 08:13:03
...

《秋江》是京剧折子戏,最早由明代高濂的《玉簪记》改编而来,20世纪50年代移植为京剧,演的是岸上一位追赶心上人的年轻道姑心急如焚,河中一位可爱的老艄翁却左右盘问,一波三折之后艄翁终于帮道姑追上了心上人。一老一少,一急一缓,两相对映,妙趣横生。

中文名:秋江

剧种:京剧

出处:明代高濂《玉簪记》

原唱:叶盛章、黄玉华

1、由来


秋江

《秋江》是中国明代传奇作品《玉簪记》中的一出。明代戏曲作家、著名藏书家高濂的《玉簪记》,被誉为传统的十大喜剧之一,故事讲述道姑陈妙常与书生潘必正爱情婚姻故事。

这出戏最早来自川剧,20世纪50年代,川剧演员周企何、陈书航演川剧《秋江》十分轰动,叶盛章(武丑,本出戏里饰演老艄公)与黄玉华(旦,饰演陈妙常)移植川剧成为京剧。虽然改成京剧,剧中老艄公依旧用四川话念白(京剧中讲方言的并不少见,如《打瓜园》武丑就讲山西话),船遇险滩气氛特别紧急,也依然是用用川锣的特殊锣音来表现。梢公与小尼姑在行船时的无道具表演,充分体现出了京剧在动作处理上的千年沉淀下来的功夫戏。

2、剧情简介


秋江

“女贞观”(有的叫“白云庵”)老尼是潘必正的姑母。潘寄读观中,与尼姑妙常恋爱,被姑母发觉,便逼潘赴科。潘未及与妙常告别,便被逼着赴临安去了。妙常知道后急急赶到江边,驾船追送。《秋江》正是描写妙常驾船赶潘的一场,这场戏只有妙常和一个艄翁出场。

陈妙常急于追舟,想追上之前已乘舟离去的潘必正,偏偏遇着一位看似慢郎中的老艄公。老翁、少女两个不同个性、不同心情、不同境界的人,在江边相遇,要共同完成追舟这件事情。年轻的妙常急于达成目地,年老的艄公问东问西,尽讲着些不关紧要的话,一点都不急着开船。老艄公问明陈妙常所说的潘必正的形像,知道他坐的是二娃子的船,老艄公十分安心,在行船人中,二娃子的技术显然不及老艄公。老艄公知道江里虚实,哪里该快、哪里该慢,摸的一清二楚,年轻的行船人懵懵懂懂,缺少老艄公的经验老到。所以老艄公好整以暇,开玩笑松弛陈妙常的紧张神经。

3、表演风格


秋江

这出戏的舞台道具极为简练,连一桌二椅都没有,看过这出戏观众形容道:“只有艄公的一支桨,却感觉舞台在上下波动。”同一艘船上的两人能够平静、放松相处,即使遇上波涛,凭着好默契也容易通过。然而如何在剧情进行中达到协调一致,剧中所安排的对白、动作,颇足玩味,成语说“同舟共济”,其实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人们要真能相互信任才能做到同舟共济。舞台上没有江、没有船,但两人似乎形成一体,随波高低,身段动人的摇曳,像风吹柳摆般的自然而然,边式美观,看的观众目不转睛。

由于文戏侧重于人物心理的刻画,即便是听不懂戏词的外国观众也可以清楚地解读演员的细腻表演,哪怕只是一个眼神、一种步态,都饶有兴味。

4、演出情况

《秋江》这出戏在1978年的时候,由叶盛章的徒弟张春华带到美国各大城市巡演,美国的电视还曾经加以转播,看到的人很多,美国观众都看的十分高兴。特别在美国的华人,身处异邦,突然看到这熟悉的身影,唤起身体的记忆,认识到东方人“身韵”的美妙,这是在西方人身上看不到的,中华传统文化特殊深刻的表现,牵绕着人心。

5、主要演员


童芷苓(左)饰道姑陈妙常,王泗水(右)饰艄翁。

在1952年10月召开的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川剧演员周企何与阳友鹤合作此剧,梅兰芳先生十分谦逊地说:“我看你们演的《秋江》,底功好,做功细腻,《打渔杀家》我们都不敢演啦!”

最早将《秋江》搬上京剧舞台的是叶盛章与黄玉华。继之,张春华与杜近芳、孙盛武与云燕铭、孔新垣与李维康、孙正阳与李玉茹,以及昆曲演员刘异龙与梁谷音等相继搬演,多次列入出国剧目,使陈姑赶潘“赶”遍亚洲,远涉欧美。

6、经典唱词

听潘郎远走赴科考,

满怀焦急似火燎。

难忘琴挑曲玄妙,

相思萦绕那几春宵。

多情也有多情恼,

我越是懊恼越难抛。

人海茫茫将他找,

不顾水急浪滔滔。

忙把老翁高声叫——

顺流直下你快将船儿摇

上一篇:地方戏

下一篇:祭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