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丽亚·尤金娜
玛丽亚·维尼亚敏诺芙娜·尤金娜(MariaVeniaminovnaYudina)绝对是一个传奇性的人物。她一生极少出国,不为西方所认识;即使在前苏联和现在的俄罗斯,有关她的资料也很少。国内肯定找不到有关她的传记译本。生活在当时极权统治之下,她那直率和真挚的性格,使她增添了许多很难让人相信、后来却被证实的传说。典型的,如有关莫扎特《第二十三钢琴协奏曲》的故事。
中文名:玛丽亚·尤金娜
外文名:Mariayudina
国籍:俄国
出生日期:1899年
1、个人简介
玛丽亚·尤金娜
2、早期生活
玛丽亚·尤金娜出生于俄罗斯帝国Nevel的一个犹太维捷布斯克省家庭。她曾在安娜·耶斯波娃(AnnaYesipova)和雷奥尼德·尼古拉耶夫的石油学院学习。她还与菲利克斯·布卢曼菲尔德进行了短暂的私下研究。她的同学包括德米特里·德米特里耶维奇·肖斯塔科维奇和弗拉基米尔·弗拉基米洛维奇·索弗朗尼茨基。1921~1922年期间,尤迪娜在彼得格勒大学历史哲学系参加讲座,结果在1919年皈依东正教基督教信仰后,完成了神学研究。
3、成长经历
玛丽亚·尤金娜
22岁那年尤金娜以优异的成绩从音乐学院毕业,学院赠予她一台大钢琴。按照传统,只有最优秀的毕业生才能获此殊荣。几十年来这台钢琴是她唯一的也是最值钱的财产。当时的苏联正值内战,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战乱中,尤金娜热情洋溢地去孤儿院和医院举办音乐会,到学校授课,努力让这痛苦、不幸的一代感受到艺术世界的美妙。她不断尝试新音乐并致力于现代艺术形式的发展。起初曾颇受苏维埃*的赏识,称她为音乐界的革命先驱,并为她的音乐会作了大量的宣传。不料后来却发现尤金娜信奉上帝且永远不可能成为无神论者。所幸的是,作为当时苏联的异类,她并没有像许多其他教徒那样被逮捕,在历次大清洗中幸存下来,还成为音乐学院的教授。
1941年6月22号,纳粹德国全面进攻苏联,在被围困的900多个艰难困苦的日子里,尤金娜身在列宁格勒,尽管天天担惊受怕,憔悴不堪,但她此时一直坚持为列宁格勒人民演奏音乐,因为她知道人民已经面临饥饿和死亡的威胁,他们极需特别的鼓励和支持,而这一切只有艺术才能给予。列宁格勒解围后,YelenaGnessina在莫斯科创办了音乐学院。她想组建一支特别的教师队伍,他们必须是才华横溢并且对音乐有着不拘泥于传统的独到见解。尤金娜是个完美的不二人选,立即被邀请成为其中的老师。
1950年,她与萧斯塔科维奇一起参加了莱比锡巴赫音乐节。1954年在波兰进行巡回演出。在被莫斯科音乐学院解聘之后,她继续在地处苏联首都的Gnessina学院从事教育活动;同时,还继续举行独奏音乐会。1962年,当斯特拉文斯基首次重返苏联,她参加了庆祝这位伟大的音乐家的80岁寿辰的音乐会。1969年5月,她举行了最后一场音乐会。在充满无神论、没有宗教*的生活环境中,尤金娜坚持到教堂做礼拜,她一生坚守自己的宗教信仰,以彰显她孤傲的人格。她从不抱怨物质生活的窘迫,从不讨好有权势的人,也从不涉足政坛;她不循规蹈矩,不仅表现在她作为一个艺术家的一方面,同时表现在她作为普通人的一面,她不轻易妥协,非常固执。她与已经失势的作曲家交友,并且不顾任何禁令,演奏他们的作品。当帕斯捷尔纳克被放逐时,尤金娜很生气,在她演奏会上就向大家宣布“今天晚上我不弹琴,我来读《齐瓦哥医生》这本书给大家听!”她热爱*,曾几度被剥夺教学的权力,被禁止出现在任何表演舞台上,过着苦难的生活。评论界也不偏爱她。尽管真正的行家肯定了她的天赋,评论家并不能真正理解她的艺术深度,似乎害怕其中隐藏着危险的思想意识炸弹。
从某种意义上说,她是生活在当代的“俄罗斯圣愚”。她的幸存,似乎证明,即使在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集权下的当代,“圣愚崇拜”仍有遗迹存在。
4、音乐特色
玛丽亚·尤金娜的演奏气势恢宏,音乐最大的特色在于不墨守古典型式的成规而富有深刻的创造性。
下一篇: 鲍比·布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