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顶商人
“红顶商人”即“官商”,“红顶商人”通俗点讲就是*里的官员,同时再以商人的身份出现,兼具公务员和商人两个角色的人,亦即“官商”。后来“红顶商人”被用来指称在官场和商场两面得意者;在当代,“红顶商人”一词更泛指本身不具官员身份,但与*高层关系良好,能够影响*政策的企业界人士。说法来源于清代官帽的特有款式,典型代表人物是清末著名徽商胡雪岩。同名电视剧《红顶商人胡雪岩》亦是根据胡雪岩人生经历拍摄而成。
中文名:红顶商人
外文名:Redmerchant
来源:中国清代
涵义:泛指有*背景的商人
1、出处
对清末著名徽商胡光墉(字雪岩)的别称。胡光墉因捐输及佐辅陕甘总督左宗棠有功,清廷赏封布政使衔,从二品文官顶戴用珊瑚,赏穿黄马褂。人称"红顶商人"。当代*著名作家高阳发表有《红顶商人》长篇历史小说,描写胡光墉一生的兴衰史,使胡光墉"红顶商人"的雅号家喻户晓。参见,也有将"红顶商人"泛称所有亦贾亦儒,带红顶带的徽商大贾。
2、人物
王炽
王炽(1836~1903),字兴斋,男,汉族,弥勒县虹溪人。中国封建社会唯一的一品红顶商人。民间称为“钱王”
王炽青年时斗殴杀死表兄姜庚逃至四川重庆,与旅渝滇商合营“天顺祥”商号,来往川滇互贸。随后又与席茂之在昆明合资开设“同庆丰”商号。数年经营,成为滇中富商。英国《泰晤士报》曾对百年来世界最富有的人进行统计,排在第四位的便是王炽。而且,他是唯一一名榜上有名的中国人。中国封建社会唯一的一品红顶商人。民间称为“钱王”。
王炽“幼而颖异”,但由于父兄早逝,家计甚窘,少年的王炽不得不放弃读书,拿着母亲变卖首饰和衣物凑得的20两银子,出门学做生意。他从家乡弥勒虹溪购土布挑到竹园、盘溪贩卖,又把那里的红糖购回销售。凭着勤劳和机敏,王炽不久就积攒得百多两银子。于是,他扩大经营范围,组织马帮,往返贩运土杂百货于临安(今建水)府属各县和泸西、师宗、丘北之间。及至王炽20岁时,他已在滇南一带小有名气。
清同治初,王炽避祸重庆。见重庆商业繁盛,又居水陆交通要冲,宜在此设庄贸易,于是,租得临街房屋一间,正式挂出“天顺祥”商号。王炽成为清末巨商的历程,有着无可避免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色彩,但是,我们仍然可以发现,勇于拼搏创新,是王炽能够在众多经商者中脱颖而出的一个重要因素。
王炽死后归葬故里,墓地选在连绵千里的乌蒙山这条巨龙的上嘴唇上,气势超过昆明园通山上的云南都督唐继尧墓。
胡雪岩
清末著名徽商胡光墉(即胡雪岩)就是红顶商人中典型的一个。胡光墉因捐输和佐辅陕甘总督左宗棠有功,清廷赏封布政使衔、从二品文官顶戴用珊瑚,赏穿黄马褂。人称“红顶商人”。
胡雪岩生平简介 胡雪岩“从一个钱庄小伙计到中国最大的官商”,从经济学的观点来看,其传奇并没有多少神秘,说穿了不过是“寻租”二字。太平天国后期,左宗棠率军进剿浙江,胡雪岩通过关系谋得一个拜见左宗棠的机会,他带去的见面礼便是十万两现银,“报效军中”。此类“寻租租金”最终为他赢得了多大的实际利润?左宗棠*平乱时期因军饷不继,委托胡雪岩在上海为他筹借洋款、购买军械,胡经手六笔,借款总额一千七百万两,利息累计达八百万两,仅此一事,他个人就从中净赚约二百万两银子。曾国藩之子曾纪泽在《使西日记》中,依据来自洋人的材料,对挖国家墙角的胡雪岩直斥为“奸商”:“十二月初二日,葛德立言胡雪岩之代借洋款,洋人得息八厘,而胡道(时胡为布政使衔在籍候补道)报一分五厘。奸商谋利,病民蠹国,虽籍没资财,以汉奸之罪,殆不为枉,而复委任之,良可慨已!”
因资助收复*有功,左宗棠亲自向朝廷保荐胡雪岩,赏穿黄马褂、赐红顶戴。按清朝惯例,只有乾隆年间的盐商有过戴红顶子的。而戴红顶又穿黄马褂者,历史上却仅有胡雪岩一人,故他成为名噪一时的“红顶商人”。然而,胡雪岩显赫一时,但结局并不那么美妙。左宗棠的死对头李鸿章对胡雪岩很不喜欢。得到李鸿章支持的另一位大官商盛宣怀对胡雪岩大肆倾轧,设计谋挤兑搞垮胡雪岩的钱庄,又使他的生丝生意破产。破产后的胡雪岩被查抄革职,失去了红顶,很快忧愤而死。
盛宣怀
相较胡雪岩,盛宣怀的事业办得更加轰轰烈烈。他先后帮助李鸿章、张之洞“佐理”洋务,获实授商务大臣、邮传部尚书等高级官衔,几乎总揽了关系中国经济命脉的多家洋务企业,被喻为“一只手捞十六颗明珠”。其可圈可点的业绩有:有感于“中国官商久不联络,在官莫顾商情,在商莫筹国计。夫筹国计必先顾商情”,建立了官督商办的招商局;1879年成立中国第一个电报局;1896年接办汉阳铁厂;1897年策划开办了中国第一家商业银行──通商银行;任全国铁路总公司督办,1911年,策划“铁路收归国有”,引发保路风潮,终致辛亥革命爆发。盛宣怀先遭清廷“著即革职,永不叙用”的处分,后遭新成立的国民*抄没家产,一生写尽中国近世商人与政治力量相结合的无奈。
1886年底,盛宣怀在给李鸿章所上的禀帖中,向李鸿章明确表示,要“竭我生之精力,必当助我中堂办成铁矿、银行、邮政、织布数事”,如此,“百年之后,或可以姓名附列于中堂传策之后,吾愿足矣。”他认为,“职道每念及督抚姓名得传后世者有几人哉?遑论其下,是故做官不及做事多矣。”从这些话里,我们可以看出盛宣怀是有志于当一个商人的,他认为即使官做到督抚,姓名得以流传后世者也没有几人,因而“做官不及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