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孤竹国

科普小知识2022-09-10 10:04:01
...

孤竹国诞生于夏,是冀东地区出现最早的国家,三千年前商代的北方大国--孤竹国。商朝初年(约公元前1600年),商封墨氏为孤竹君。孤竹国从立国到灭亡存在940多年(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660年)。孤竹国的建立,标志着冀东文化已高度发达。孤竹先民是礼仪、文明之邦,距今约3600余年。孤竹国范围广袤,约含概今天太行山以东、内外蒙古以及东北和朝鲜地区。其夏代遗迹无考。商代遗迹、遗物,遍及京津和辽西地区。近年来,唐山市滦南县新发现有关孤竹国重要物证,如带有玉文字的玉璧、玉圭、玉钺、玉冠等大量文物。通过文物释读佐证了孤竹国中心就存在于滦南大地,从而解决了”孤竹国“中心即”孤竹城“的归属问题。千年孤竹迷案终于大白于天下。【文字来源于”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12月第十四卷,第四期——第48-54页李良戈的《“孤竹国”所在地探究》】

中文名:孤竹国

地区:唐山地区

国家性质:王族分封制度

建立时代:公元前1600年

存在时间:约940年

朝代:商朝初年

民族:华夏族

1、简介

孤竹国之谜,存世千载。近年来,唐秦两地有关专家对孤竹国的探究。特别是唐秦两地所发现的有关孤竹国和殷商的系列玉器,为孤竹国中心的探究提供了明确的佐证。

唐山滦南大马庄区间,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就有殷商遗址发现。如“小贾庄莲台寺商代遗址”等。该地区除发现大量玉文字器,还发现了带有孤竹国先祖的名讳“亚微”铭文的青铜器多件。如青铜觚、青铜鼎等。以上器物,经国内专家学者认定,全是殷商孤竹遗物。故此论证,唐山滦南即是孤竹国中心。

地理位置


父丁孤竹罍

孤竹国是位于今唐山滦南为中心的一个商朝起源地的国家,其地广袤,今京津唐、辽宁、内蒙、吉林、黑龙江、朝鲜,皆在其境内。孤竹国中心因背山面海,既有盐铁之利,又有出海之便,是整个北方和东北地区人们联络中原的咽喉所在。故此,唐山在当今依然是整个河北乃至京津唐环渤海地区的重要战略要地和经济特区。其重要物产食盐、钢铁、煤炭等战略资源,早已声名四海。

早期

约公元前1600年前,孤竹先人为先商部族墨氏一支。商部族南下中原时,墨氏一支留在故土作为其后盾,源源不断将战略所需物资运抵中原,为商祖最终问鼎中原,“殷革夏命”起到重要的战略支撑和经济支持。考古发现,孤竹先民可能就是“红山”族人南下的贵族群体。

中期

商代中叶,孤竹国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北方和东北地区的物资转运贸易,多在其间进行。这个时期的孤竹国,无论文化经济都较发达,声名四海。殷墟甲骨亦有多件甲骨记载孤竹之事。

晚期

商末,孤竹国为西周分化。西周在其西部建立了燕国,管控孤竹及其北方属地和方国。箕子东迁时,大部孤竹先民同往朝鲜。故,此时的“孤竹国”已名存实亡。孤竹国疆域,逐渐被新封赏方国压缩于燕南地区。随后,又析孤竹为令支,孤竹国属地再次缩小。公元前664年(周惠王13年)山戎出兵伐燕国,燕向齐国求援,齐桓公为救燕出兵伐山戎,“北伐山戎,刜令支,斩孤竹而南归”,至此,“孤竹国”鲜见史书记载。

2、孤竹文化

1973年,辽宁朝阳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发现的青铜罍,就带有"觚竹"铭文。

《史记索隐》载:“高汤三月丙寅(前1027)封孤竹”。“孤竹”本名“觚竹”,“觚”指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竹”当指刻字记事用的玉简、竹简、木简等文字载体。

孤竹国君及其王子,在殷商国度历任要职。及至商末,孤竹国走出了两位圣贤--——伯夷和叔齐。伯夷叔齐忠于祖国,耻为周臣。其兄弟让国,叩马谏伐、不食周栗,隐于首阳,采薇而食,饿死首阳的故事,千古传唱。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兮?吁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管子曰:“故伯夷、叔齐非于死之日而后有名也,其前行多备矣"。

韩非子曰:"圣人德若尧舜,行若伯夷"。

孔子曰:“伯夷叔齐,古之贤人也。”

孟子曰:“伯夷叔齐,圣之清者也”。“治则进,乱则退,伯夷也。”

屈原歌曰:“行比伯夷,置以为像也。”……

历代帝王更是对伯夷、叔齐倍加称颂。据《永平府志》记载,清康熙永平知府彭士圣《重修清节祠碑记》云:“……自汉熹平五年已有祠。唐天宝七载祀义士八人于郡县。崇祭则自此始。宋大中祥符四年曾访庙遣官致祭。‘清惠’、‘仁惠’谥号则封于政和三年。进侯加公则更于元至元十有八年。至顺元年颁庙额曰‘清圣’,古庙久废。移于郡城内东北隅,为明洪武九年。郡丞梅珪所建,未几复废。景泰五年,郡守张茂乃重建于孤竹故城。成化九年郡守王玺请于朝,赐今额御定祭文……弘治十年,郡守吴杰重修。嘉靖二十六年,郡守张玭重修。隆庆六年,郡守辛应乾,万历十一年兵备雷以仁、郡守任凯,二十七年郡守徐准、曹代萧等,皆经重修……”

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五帝,皆有诗文歌颂伯夷叔齐。

*留下了“外辱需人御,将军赋采薇。“的诗句,借伯夷、叔齐清名,赞颂为抗日战争卫国殉难的戴安澜将军。

3、君王

名称解释

“孤竹”一名,亦作“觚竹”,最早见于殷墟甲骨文和商代金文。甲骨卜辞有关竹氏的活动,有40多条纪录。

河南安阳,河北唐山滦南、秦皇岛卢龙,辽宁喀左等地发现的有关孤竹国——甲骨文、青铜器、玉文,以及《国语》、《管子》、《韩非子》、《史记》等古籍对孤竹均有记载。

学术界对孤竹国名主要解释为:

一,“孤竹”亦写作“觚竹”,“觚”是青铜制的酒器,“竹”是用以记事的竹简;

二,根据《急就篇》颜师古注:“觚者,学书之牍,或以记事,削木为之”所记,认为“觚”和“竹”同为书写用物。

建国时间

据《史记·伯夷列传》注引《索隐》所记:“孤竹君是殷汤三月丙寅日所封”。是为孤竹侯国。殷墟甲骨卜辞文中称“竹侯”。时在商汤建立商朝之初,一说是商汤十八年(待考),约公元前1600年。然,从新发现有关孤竹国文物推断,孤竹国建国可能要远早于《史记》记载的殷商之初。

灭亡时间

关于孤竹国灭亡的时间有三种说法。一说根据《春秋》和《国语·齐语》所记,春秋时北方山戎(即后世鲜卑)侵燕,燕告急于第一个当上中原霸主的齐桓公,齐桓公救燕,“北伐山戎,刜令支,斩孤竹而南归”。齐桓公这次北伐,打垮了山戎,使其北退;同时击溃了令支,孤竹国灭。时在齐桓公二十二年,公元前664年。

二说根据《管子》所记:大约在四年之后(公元前660年),齐桓公又“北举事于孤竹、离支(令支)”,彻底征服了山戎与孤竹、令支。山戎献金(铜)表示归服,孤竹国和令支国从此消亡。此后孤竹乃成为地名,纳入燕国的疆土。

学术界关于孤竹国灭亡的时间一般采取第一种说法,即公元前664年为齐桓公所灭。其实这次齐桓公斩孤竹国君,孤竹国并没有灭亡。《管子》记述的时间公元前660年,此后孤竹乃成为地名,纳入燕国的疆土。孤竹人分别融入山戎或燕人群体。

大概历史

大致说来,孤竹在殷商之前属于夏朝北边的大国。在帮助为同为子姓的殷族建立大邑商后,孤竹国也处于鼎盛时期。一般认为,孤竹国建于夏末,兴于殷商,衰于西周,亡于春秋。从立国到灭亡存在约940多年(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660年)。

前554年(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是商朝在北方的重要诸侯国;后386年(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660年)是周朝的异姓诸侯国,周衰后被山戎族统治,春秋不久开始处于燕国控制之下,政治地位下降。

殷商关系

孤竹国与商朝王室的关系密切,原因有三:

其一,孤竹国君墨氏与商王同为子姓,是东夷的一支。

其二,有姻亲关系。

其三,宗族国的关系。有孤竹国在,殷商就有家的安全感。

4、传说

1955年5月12日的一个午间,凌源县海岛营子村民唐永兴、张怀仁等六人在一个叫小转山子的坡地上耕地时,无意中在地下翻出一件铜器。这件铜器让他们感到新鲜,于是他们在四周继续挖掘,不料,这一下子竟然挖出16件铜器。这是解放后辽宁地区首次发现的商周时期铜器窖藏坑,而且多数铜器带有铭文,填补了辽宁地区商末周初历史的空白,意义重大。

马厂沟铜器差点被当成废铜

唐永兴等人并不知道挖出的这16件铜器的价值,于是当作废铜,由互助组与平房子合作社订立收购合同。眼看着高古铜器要当作废铜熔炼。这时,唐永兴出于好奇拿着其中一件有铭文的卣盖(就是现陈列于辽宁省博物馆三楼第二展厅的史伐卣)找到当地蒙民完小校长暴凤宾,暴校长当即与另两位教师依历史书籍查对,认出这是周代铜器,热河省博物馆筹备组得到消息后,于10日将出土铜器全部取回保存。从发现铜器到入藏博物馆,前后还不到一个月时间。之后,这批铜器拨入东北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前身)。除了鸭形尊和燕侯盂调拨到中国历史博物馆(现国家博物馆)之外,其余现均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铜器窖藏接踵被发现

青铜器在辽宁地区的大规模发现并没有就此画上句号,进入70年代,喀左、锦州一带青铜器窖藏的相继发现,让人们的目光重新投向了辽西地区。

1973年3月6日,辽宁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平房子公社北洞大队第三生产队贫下中农在村南一丘冈上挖石头时,在距地表30厘米深处发现六件排列整齐的青铜器,五罍一瓿,其中包括著名的“父丁孤竹罍”。

同年5月28日,喀左文化馆、朝阳地区博物馆和辽宁省博物馆在当地笔架山上探掘时,又发现六件青铜器,包括一件饕餮纹方鼎和一件蟠龙纹盖罍。这批铜器相距上次发现铜器的地点才几米远。专家们把两次发现的窖藏坑分别编为北洞一号窖藏与北洞二号窖藏。

1974年12月,喀左平房子公社山湾子村村北枣树台子发现一处青铜器窖藏,共有铜器三十二件,其中带铭文15件。这批铜器的发现距北洞窖藏7公里,距马厂沟窖藏4公里。

在这么小范围内连续出土四批大规模铜器窖藏,引起了专家学者们的注意。

1979年4月,在辽宁义县北边的稍户营子公社花儿楼大队,靠近医巫闾山的西麓坡地上,出土一批青铜器,共五件。

至此,大规模铜器窖藏的发现才告一段落,然而铜器窖藏相继被发现,冥冥中似乎预示着商末周初时期辽宁的历史应该得到合理的解答。

孤竹国的传说

孤竹国子姓,是商王室所封的同姓诸侯。传说孤竹国君有两位儿子,长子伯夷,三子叔齐,伯夷为了尊父命,让王位于叔齐,悄悄离开孤竹国,西行考察西岐。叔齐尊天理、守规则,长幼有序,也悄悄离开孤竹国西行而去。巧的是,兄弟俩不谋而合,相向西行。一日兄弟俩在邙山相遇,百感交集,抱头痛哭!

此日,正赶上武王伐商大军过河。伯夷、叔齐同去劝谏武王,指责武王“父死不葬、可谓孝乎”?伐商,是以下犯上的逆行。武王克商,伯夷和叔齐以商遗民自居,不仕周朝,不食周粟,在首阳山下采薇而食。

一天,一个老丈发现有两个外乡人在首阳山采野菜吃,就好奇的走上前来问伯夷叔齐:“你们二位是哪里人士,为何自此采薇而食呢?“

伯夷叔齐对这位老丈讲明了自己的身事和经历,老丈随即答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你们想必知道这个道理?你们虽然没有吃周家的粮食,可你们吃下的野菜不也是周朝的吗?”二人一听,顿觉羞愧。于是决意不食一物,最终饿死在首阳山下。

如今,河南偃师依然保存有“叩马村”古地名,山东、河北、河南、江苏、安徽、山西、陕西、甘肃等地,夷齐祠庙遗址和坟冢遗迹仍在,当地依然传颂着伯夷叔齐的故事。

伯夷叔齐清名,“光高日月”,与日月同辉。

另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的记载:“孤竹君,姜姓,殷汤封之辽西令支,至伯夷、叔齐,子孙以竹为氏焉,东莞。”

成汤之初,析之离支,是为孤竹。孤竹国国君的二子伯夷、叔齐。他们因都想让位于兄弟而出外流浪,后侍于周文王,但却阻拦周朝伐商,后因耻于食乱臣之粮,饿死首阳山。他们的“贤”名流传于世,其后人就有以国名中的竹字为姓,称为竹氏。因竺和竹同音,汉代有位本叫竹晏的人改为姓竺。


父丁孤竹罍铭文

辽西铜器来源

发现于辽西地区的铜器,大都有中原风格,而从当时东北地区的铜器铸造工艺水平看,还没有达到与中原相同的高度,毫无疑问,这批铜器都是从中原带过来的。那么是什么原因,何时埋藏的这批铜器?又是谁埋藏的?这些问题,期待考古研究新的发现和解读。

对于前一个问题,似乎还好解释,通过考察,得知铜器的埋藏年代应该是周初,并且延续了一段时间。

对于第二个问题,有学者认为应当与此前的红山文化的坛、庙、冢等祭祀结构联系起来考虑,认为红山文化与商人起源有关。如此说来,这些窖藏的铜器就应属于埋藏的祭祀物品,这也与文献记载的商人“郊”、“褅”等祭祀方式相合。也有一种观点认为,这批铜器的发现,是表明周初燕文化到达当地的象征。

历史的硝烟已经散去,如今,这批铜器大部分静静地躺在辽宁省博物馆的展柜中,它们似乎在召唤我们,向我们诉说历史的沧桑。

上一篇:古巴比伦

下一篇:霍国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