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古
博古(1907年6月24日-1946年4月8日),本名秦邦宪。博古为化名,为俄语“上帝”(Бог)的音译。乳名长林,字*,中国江苏无锡城内中市桥巷人,中国*早期主要领导之一。
姓名:秦邦宪
别名:博古
出生地:江苏无锡
出生日期:1907.5.14(丁未年)
逝世日期:1946.4.8丙戌
毕业院校:莫斯科中山大学
政党:中国*
职务:新华社社长
译著:《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卡尔·马克思》等
1、家庭成员
父:秦肇煌
第一任夫人:刘群先
第二任夫人:张越霞
大女儿:秦摩亚,北京师范大学教师。
二女儿:秦新华,曾任*卫生部科技司副司长。
二女婿:李铁映,曾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三女儿:秦吉玛,曾在*交通部研究所任职,后从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退休。
大儿子:秦钢。
二儿子:秦钢(大儿子和二儿子姓名完全相同)。
三儿子:秦铁(1940年-2012年9月18日),1964年入青岛潜艇指挥学院学习,*时受到冲击。后来在天津远洋公司任职,担任船长。
2、人生经历
博古
秦邦宪幼年曾在无锡念私塾。不到9岁时,秦邦宪的父亲便去世了,秦邦宪兄妹三人和他们的母亲相依为命。
1921年入苏州江苏省立第二工业学校(简称“苏州工专”)学习。在校期间,1925年上海发生五卅*,当时身为苏州学联负责人的秦邦宪闻讯后,率先在苏州工专举行办了校学生声讨大会,并且率20多所学校的3000多名学生上街举行游行示威。从苏州工专毕业之后,1925年9月被上海大学社会学系录取,听瞿秋白、恽代英等老师讲授马列主义理论课。不久,秦邦宪于1925年加入中国*。当时正值第一次国共合作,上海大学中*组织决定让秦邦宪赴中国*上海特别市党部从事国共合作工作。
1926年10月,由中国*上海特别市党部推荐,经中国*批准,秦邦宪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在苏联留学时,按照当局要求,秦邦宪取了俄文名字,中文音译为“博古诺夫”。此后,秦邦宪使用“博古”作为化名。他和王明、张闻天等人是留苏期间的同学,与其他同期的同学合称为“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
1930年,博古回国。1931年3月,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委员会书记温裕成因贪污而被撤职。1931年4月,博古出任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委员会书记。
1931年9月,因**总书记向忠发被捕叛变,**政治局在上海成立,博古出任**政治局常委,并为中国*实际最高*,主持**工作,直至1935年1月为止。
博古在六届四中全会当选政治局委员和常委,深受王明路线影响,在王明去苏联后,负责上海临时*的领导。
1933年初迁到*苏区瑞金,开展反罗明路线运动,排挤*。在*苏区第五次反围剿中,与*、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组成三人团主持军事决策。博古等人过于听从李德的指挥,使红军伤亡惨重,*进行战略转移。
博古在遵义会议后虽然失去了*实际上的最高*地位,但仍然是**政治局委员。他是*红军与张国焘红四方面军较量的重要人物,在涉及*红军内部利益时,他当时站在红一方面军一边。
1936年西安事变爆发后,博古作为*代表团团长,率*、叶剑英参加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因此,他们被**派赴南京参与国共合作的谈判,并取得成功,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博古参与恢复重建了南方13省的中*组织,组建了新四军,营救了被中国*方面拘押的大批中*员和革命群众。
1938年,博古任**长江局和**南方局组织部长,参与领导了武汉会战期间的抗日宣传。
1938年,博古创办了《新华日报》。博古回到延安后,于1941年领导创办了《解放日报》,为**机关报,博古任《解放日报》社长兼新华通讯社社长。
延安整风时期,博古成为被批判的对象,其兼任的理论性职务和宣传阵地都*交出,也未进入*七大产生的政治局。*七大选出的44名**委员中,博古和王明排名最后两位。
抗日战争结束后,1946年,博古作为*代表在重庆参与修改宪法草案。
1946年4月8日,博古和王若飞等人由重庆飞往延安时,因飞机失事在山西兴县黑茶山遇难。
3、主要著作
《苏联*(布)历史简明教程》
《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基本问题》
《*宣言》
《*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卡尔·马克思》等
4、故居
秦邦宪故居位于无锡城中崇宁路112号。故居原是无锡地方名流、秦邦宪族叔秦琢如的家宅“既翕堂”,建于清光绪末年。整组建筑占地面积2300平方米。建筑群布局完整、青砖黛瓦、庭院抱厦、马头墙矗立,为一组典型的四进江南民宅。而年仅24岁就担任了党*主要*之一的秦邦宪,随父母在1916年—1921年租赁了这里第四进的房屋,度过了他的少年时期。
秦邦宪参与创刊了根据地地区的《解放日报》,如今的故居内依然保存着《解放日报》泛黄的创刊号。故居内还收藏着秦氏后人捐赠的秦邦宪当年使用过的毛毯等旧物。故居大门上方挂有原国家主席杨尚昆同志题写的“秦邦宪故居”匾额;进门后便是秦邦宪的铜像,背后刻有由*同志抱病题写的“秦邦宪生平事迹陈列”展名。现故居完全保存着原状,面阔三间,硬山顶,呈晚清江南民居风格。1986中7月由无锡市人民*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被列为省级文保单位。
5、儿女人生
博古和子女
长子秦刚:不幸早逝
长子秦刚是博古与刘群先的儿子。出生后,被奶奶带至无锡,后跟着叔叔秦邦礼辗转广州、香港。1949年后,张越霞将他接到自己家,在北京上大学,不幸染上肺病,于1954年早逝。
长女秦摩亚:终身执教
1933年,博古从上海去*苏区以后,刘群先5月生下大女儿,取名摩亚,俄语是五月的意思。秦摩亚没有满月,刘群先就将她寄养在姐姐家里,自己也去了*苏区。
姨妈家很穷,有7个小孩,加上秦摩亚,8个小孩挤住在三四平方米的阴暗小楼内。高小毕业失学后,为了补贴家用,秦摩亚去日本人的工厂做童工,帮别人洗衣服,后被一个重庆人以帮她找妈妈为由骗去他家当丫头。
1950年,张越霞请中组部派人将她接回北京。秦摩亚在北京师范大学毕业后,先在北京一中任教并主管全校学生教育工作,后在北京师范大学任教,任中文系党支部书记。退休后,先后在中国科技经营管理大学语言学院、京师科技学院任副院长兼教大学语文,直至2001年。
秦摩亚勤于著述,写作和发表了与博古相关的文章约40万字。
次子秦刚:学习成绩最好
次子秦刚,家人叫他小秦刚,是博古与刘群先的儿子。1937年夏,党*从保安县(今志丹县)往延安搬迁。搬迁途中,秦刚出生在离延安7里的崔村。秦刚小名叫阿福,上学前请爸爸给他取个学名,博古正在工作,想也没想,拿起笔写了个“秦刚”,他忘了他给大儿子取的名字就是“秦刚”。
次子秦刚是博古的儿子中学习成绩最好的,先在哈军工学习,后在莫斯科航空学院飞行器机械设备专业学习。回国后,他先在北京航空学院任教授、实验室主任、轻小型飞机研究室副主任等职,后任海南省开发建设总公司总经理、党委书记等。他还编书和写作,成就斐然,多次得奖和受表扬。
后来,秦刚腹内长了个动脉瘤,开刀顺利切除。不久,又长一个,他说:“我明天不去切,后天要去游泳。”想不到在游泳时动脉瘤破了,没有说一句话就离开了人世。
次女秦新华:为纪念《新华日报》出版而得名
秦新华是博古与刘群先的女儿。她是1938年《新华日报》在武汉出版时出生的,博古给她取名新华。她说:“爸爸给我取了个好名字。”秦新华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李铁映的夫人,曾任卫生部科技司副司长,现任中国优生优育协会会长。纪念博古百年诞辰和一切学术活动,都是她与有关单位联系安排的。
三女秦吉玛:博古生前不知道的女儿
1939年,**决定送部分身体不好的同志到苏联疗养,包括贺子珍、刘群先、金维映等。刘群先已经怀孕。
1940年6月30日,刘群先在莫斯科生下一个女儿,取名吉玛(俄语共产主义青年团的缩写)。后来,刘群先与金维映等人在德国飞机轰炸中牺牲。
博古自1930年回国后,再没去过苏联,所以博古生前不知道还有这么一个女儿。1954年,秦吉玛和在苏联长大的一些孩子一起回国。唯一能证明她身份的是一张照片,照片上一名苏联护士抱着半岁左右的秦吉玛,后面有两行用紫色墨水写的汉字:“博古刘群先的孩子。”据说是刘群先亲笔题写的。有一天,张越霞接到通知,说让她到中组部领博古的女儿。张越霞很是纳闷:从来没听说还有这个孩子。等见了面一看,她觉得秦吉玛长得挺像博古,就把她领了回来。秦吉玛和秦摩亚一样,都没见过父亲,和母亲的相处也极为短暂,对父母都没有印象。
秦吉玛他们这一批留苏的孩子回国后,都进入北京育英小学读书。因为他们一句汉语都不会讲,育英小学特地给他们开了一个班,为他们补习中文。他们的生活习惯也完全俄国化,喜欢吃西餐,不会用筷子,全部用刀叉。后来秦吉玛被保送到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学习,毕业后分配到海军装备部驻大连红旗造船厂当军代表。临行前,她和同学李海渊确定了恋爱关系。李海渊和他妹妹李海文都是研究党史的,对博古都称赞有加,他们相处很好。
三子秦铁:小时候不肯在坟前给父亲磕头的儿子
1940年出生博古的小儿子秦铁,是博古与张越霞的儿子。他在1946博古牺牲时还不大懂事,想着爸爸答应去重庆回来给他买的礼品拿不到了,妈妈张越霞让他在坟前给爸爸磕头,就是不干,最后不得不勉强跪了一下。可是,他长大后却完全不同了。
秦铁走了许多博古战斗与工作过的地方,有许多新发现,也纠正了不少以前的错误说法。他现在唯一的心事就是研究与表达博古真实的一生。
2007年6月纪念博古诞辰百周年时,秦铁将他保存的博古笔记中《我要说明的十个问题》交给他父亲在《解放日报》的同事笔者,编入《博古,39岁的辉煌与悲壮》。2012年9月18日,秦铁在北京家中去世。
6、*说博古
*第一次说博古是在1945年5月24日*七大关于选举问题的讲话时。他说:“我们在十个年头之内——从一九三五年一月的遵义会议到一九四五年五月现在的七次大会,这十个年头之内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状况呢?*主要的成分,是四中全会选举的、五中全会选举的,不是六次大会选的;六次大会选的现在只剩下四个。二十五个人里头,绝大多数是四中全会、五中全会选的,就是翻筋斗的两次会选的。我们和这样一个*里面的这些同志一道共事;恰恰在这十年中,筋斗翻得少了一点,乱子闹得少了一点,我们工作还算有进步。这一条经验是不是很重要的经验?是一条很重要的经验。一九三五年一月遵义会议,就是积极领导或拥护四中全会的一部分人,也就是在第三次‘左’倾路线中犯过错误的一部分人,出来和其他同志一道反对第三次‘左’倾路线。现在大家把这个账挂在我身上。我声明一下,没有这些同志以及其他很多同志——反‘左’倾路线的一切同志,包括犯过第三次‘左’倾路线错误的一些很重要的同志,没有他们的赞助,遵义会议的成功是不可能的。”
“包括犯过第三次‘左’倾路线错误的一些很重要的同志,没有他们的赞助,遵义会议的成功是不可能的。”这里说的“很重要的同志”是谁呢?我想首先是博古。遵义会议后两天,博古主持会议,请大家向自己“开炮”提意见,他同意增选*为**政治局常委;同意张闻天起草的“常委再分工”,将总书记的职务让给张闻天,自己只保留**政治局常委与中革军委委员的职务。
*另一次不指名地说到博古是在1964年3月23日同外宾谈话时。他说:“从一九三五年一月到一九四五年的十年中,我们进行过整风,用说服的方法把全党团结起来。我们的军队又由二万五千人发展到一百二十万,根据地的人口有一亿。”这个“把全党团结起来”,包括博古,*中有博古,一般党员中也有博古。
*在遵义会议上被增选为**政治局常委,军事上是*下作战决心的助手;在长征路上,张闻天、博古与*又主张成立军事指挥三人小组:*、王稼祥与*。接着,又改组中革军委,*任主席,*、*任副主席,从此组成“毛正周副”。到*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时,张、博、周等又赞同毛当了“主持日常工作”的书记,张闻天、陈云、王明、康生为书记,博古为一般政治局委员。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作为*代表之一的博古向*作总结报告。博古代表**在南京等地与蒋介石谈判,使蒋介石发表与*合作宣言;多次要求蒋介石释放陶铸、钱瑛等100多名中*员;重组与新建南方13个省的省委和省工委;发展党员67780人;把南方根据地的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要*批准在国统区创办党的大型日报《新华日报》。1942年,他又以政治局委员的身份创办**机关报《解放日报》,并担任社长兼新华社社长,与*一起统率新闻大军,创建党的新闻事业的高峰。*在抗战时期阴谋进攻延安,制造第三次反共高潮,《解放日报》发表朱德致蒋介石信,又连发三个头版新闻,揭穿*阴谋。蒋介石与*连喊“误会”、“误会”,并撤退进攻大军。各*局向*请示“一年打败希特勒,二年打败日本”怎么解释,*答复:“看《解放日报》怎么说。”
上述情况,*亲眼所见,亲身所历,记在心里。但回忆遵义会议时,他又强调:“挫折、失败也有好的一面,教育了我们总结历史经验。”“没有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是不可能取得真正的经验的。”*那时是心里有数的,他在回忆遵义会议时,对王明、博古的评说客观、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