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澄泥砚

科普小知识2022-09-10 13:22:55
...

澄泥砚是中国汉族工艺品之一,传统书法用具之一,始于汉,盛于唐宋,迄今已有千余年历史。从唐代起,端砚、歙砚、洮河砚和澄泥砚被并称为"四大名砚"。澄泥砚用特种胶泥加工烧制而成因烧过程及时间不同,可以是多种颜色,有的一砚多色,尤其讲究雕刻技术,有浮雕、半起胎、立体、过通等品种。澄泥砚由于使用经过澄洗的细泥作为原料加工烧制而成,因此澄泥砚质地细腻,犹如婴儿皮肤一般,而且具有贮水不涸,历寒不冰,发墨而不损毫,滋润胜水可与石质佳砚相媲美的特点,因此前人多有赞誉。今日所见古澄泥砚极为稀少,上品更是难求。

1、简介

澄泥砚的砚体形有圆、椭圆、半圆、正方、长方、随意形的。雕式有号、耳瓶、二龟坐浪、海兽哮月、八怪斗水、仿古石渠阁瓦等立体砚。平面雕刻有山水人物、草树花卉、走兽飞禽;又有犀牛望月、台山白塔、嫦娥奔月等。这些雕砚刀笔凝练,技艺精湛,产地却莫衷一是,虽各有说法,但都没有离江河太远,古人说取河泥澄而制砚不假。只是这个制法却颇费周折,光是淘洗澄结便要一二年,出泥后"令其干,人黄丹团和搜如面,作二模如造茶者,以物击之,令其坚。以竹刀刻作砚之状,大小随意。微阴干,然后以利刀刻削如法,曝过,间空垛于地,厚以稻糠并黄牛粪搅之,而烧一伏时,"然后再用黑蜡、米醋相参蒸多次。如此繁复的工序,使砚台坚如铁石。今日所见古澄泥砚极为稀少,上品更是难求,其原因之一,恐怕就在于制作工艺繁复而产量甚低了。加上石砚中的佳砚理当比泥砚更胜一筹,流传久远者当然比泥砚更多。到清代,澄泥砚已经没落衰微,偶有较好的,也多是世俗之品。

2、四大名砚

四大名砚"中的其它三种均为石砚,山东泗水鲁柘砚和黄河澄泥砚是泥砚。与端、歙、洮砚齐名,史称"三石一陶"。

中国四大名砚.从唐代起,端砚、歙砚、洮河砚和澄泥砚被并称为"四大名砚",其中尤以端砚和歙砚为佳。

澄泥砚产于豫西山东黄河岸边诸地,以制作工艺独特称着于世,为中国历史四大名砚之一。与端、歙、洮砚齐名,史称"三石一陶"。

3、特点


澄泥砚

澄泥砚以沉淀千年黄河渍泥为原料,经特殊炉火烧炼而成,质坚耐磨,观若碧玉,抚若童肌,储墨不涸,积墨不腐,厉寒不冰,呵气可研,不伤笔,不损毫,倍受历代帝王、文人雅士所推崇,唐宋皆为贡品。武则天、苏东坡、米芾、朱元璋均有所钟,并着文记之;乾隆皇帝赞誉:抚如石,呵生津。其功效可与石砚媲美,此砚中一绝。

澄泥砚以"朱砂红、鳝鱼黄、蟹壳青、豆绿砂、檀香紫、为上乘颜色,尤以朱砂红、鳝鱼黄最为名贵。华夏澄泥砚不施彩釉,采用科学周密的原料配方,精心的药物熏蒸,特殊的炉火烧炼,使之自然窑变,同窑之中的澄泥砚幻变神奇、色彩各异、无不巧夺天工、不但保持了史书记载的名贵颜色,而且烧制出古砚从未有过的花石纹,其纹理天成,美妙多姿,令人叹为观止。经专家评鉴确认,完全具备古砚"泽若美玉、击若钟磬、易发墨、不伤笔、冬不冻、夏不枯、写字做画虫不蛀等特点。

4、历史

绛州澄泥砚始创于唐代(公元618~907年),历史悠久,当时曾被列为"贡砚"。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到清代(公元1644~1911年)时其制作工艺就已失传。随着澄泥砚制作方法的失传,绛州澄泥砚的生产出现了一个近三百年的断档;直至20世纪80年代末,版画艺术家蔺永茂携其子蔺涛历经千辛万苦终将澄泥砚恢复生产后,绛州澄泥砚又重新在砚海中展露新姿,重新成为古城绛州的一大地方特产。

5、制作工艺

澄泥砚由于使用经过澄洗的细泥作为原料加工烧制而成,因此澄泥砚质地细腻,犹如婴儿皮肤一般,而且具有贮水不涸,历寒不冰,发墨而不损毫,滋润胜水可与石质佳砚相媲美的特点,因此前人多有赞誉。澄泥砚由于原料来源不同、烧制时间不同,具有鳝鱼黄、蟹壳青、绿豆砂、玫瑰紫等不同颜色。澄泥砚一般注重图案,讲究造型,器物线条凝练。


澄泥砚

绛州汾河湾的泥质干强度偏高、手感滑腻、无砂、可塑性高、韧性强。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为什么绛州澄泥砚能以唯一的非石质砚跻身中国四大名砚之中。砚,它的实用功能是磨墨,最根本的要求就是要细腻滋润容易发墨,并且墨汁细匀而无杂质。在同样的硬度下,由于澄泥砚是用泥土烧制,研磨后砚面的光滑度肯定会逊于石砚,同时却增加了澄泥砚的滑动摩擦系数,也就是说,澄泥砚比同等硬度的石砚发墨程度要好。陶的烧成温度在900℃-1000℃左右,瓷的烧成温度在1300℃以上,而绛州澄泥砚的烧成温度正是介乎于两者之间。制陶工艺是澄泥工艺的先导,它的发展孕育创造了澄泥工艺,制陶工艺升华的结果,是瓷器的出现。澄泥工艺是独立发展的结果,历史上的澄泥砚、紫砂器的问世证明了它的存在,直至今日仍有着它独特的艺术魅力,更显示了它的价值,它是介于陶与瓷中间的另一路产品,归类于炻器。但澄泥砚又具有研磨工具这一特殊性,烧制时的技术要求就高了许多;控制温度是把握质量的关键之一:烧制时的温度过高就会瓷化,墨在砚上打滑,发墨功力差,不可取;若烧制时火候不够,就会烧成陶质,硬度差,磨墨时泥磨俱下,更不可取。所以,煅烧工艺是制作澄泥砚最为复杂的一个环节,澄泥砚的颜色、硬度、莹润程度等都与此密切相关。蔺氏父子正是在这一关键环节的研制上取得了突破,烧制出了色彩绚丽、造型生动的鳝鱼黄、绿豆砂、玫瑰紫、朱砂红等各种品相的澄泥砚。

黄河澄泥砚的制作需经过几十道工序。首先,将采掘来的河泥放置在一个绢制的箩中过滤,(古法制砚,是将一种特制的双层绢袋吊挂于汾河中,河水中裹带的泥沙流入绢袋中,经第一层绢袋过滤后,沉入第二层绢袋的细泥即是澄泥。随着时代的变迁,汾河的水流量和流速都起了很大的变化,滤出的极为细致的泥土就是制砚的原料--澄泥。澄泥砚之名也由此而来。再将滤制出的澄泥放置一年以上的时间,历经冬夏以去其燥性才能使用。澄泥砚"取之于水而成之于火"。这使我联想到中国道教的炼丹术:水中取泥譬若生药,火中成砚终似结丹。在遵循古法的同时又独出机杼,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予以创新,在炼泥这个工序上,购置了机械设备,以电为动力替代了原来的手工操作;这样做的结果是既加强砚的密度和硬度,又使澄泥砚在烧制时不会产生任何气泡和微小的裂纹。密度是决定砚质是否坚实、是否发墨的主要条件;一般澄泥砚的密度在1.4-1.6左右,绛州澄泥砚运用现代工艺使它的密度提高到了2.0-2.2左右,已接近了花岗石的密度。绛州澄泥砚研制所烧制的仿古石砚,不论在重量上、视觉上、手感上都与石质无异,达到几可乱真的程度。

在造型艺术上,澄泥砚也别具一格。它十分注重图案和造型,雕刻形式多样,色泽典雅秀丽,显得极为古朴大方。

澄泥砚属陶类,它的前身是古代的陶砚。可能古人受秦汉间砖、瓦当生产的启示,结合陶砚再精工制作,遂步升华为澄泥砚。澄泥砚的形成约在晋唐之间而略早于端、歙。

6、澄泥砚的学术研究


澄泥砚

澄泥砚是四大名砚中唯一一种由泥合成的名砚,它色彩多变,造型独特,在中国砚文化的历史长河中,澄泥砚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历来被文人墨客所推崇。澄泥砚具有"贮墨不耗,积墨不腐、呵气生津,触手生晕、发墨而不损毫的特点。澄泥砚由泥而来已是不争的事实,那么为什么笔者还要把澄泥砚姓什么作为命题来探讨呢?这要缘于前段时间做澄泥砚的经历。

我有幸随俞飞鹏大师一起做了一批试验性质的澄泥砚,这次做澄泥砚,我们目的很明确,就是要另辟溪径,做出和当下市面上不一样的澄泥砚。当我第一次从俞飞鹏大师那里听到"澄泥砚姓泥而不姓石"的时候,心头不禁为之一震,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啊。到底有多少制砚者能想到澄泥砚姓"泥"而不姓石呢?多年来,澄泥砚虽贵为名砚,但因历史的原因,它的传承出现了断层。澄泥砚的制作,很大程度上是在运用模具进行,而雕刻,总是在沿袭着石砚,虽然,澄泥砚的制作者在竭尽所能,但因人的固有观念以及泥的特性所致,人们在认识上,总觉得澄泥砚逊于石砚。澄泥砚姓什么?澄泥砚的特色在哪里?出路在何方,以下,笔者就此问题谈谈个人粗浅的看法:

一、澄泥砚为什么姓泥?

这似乎是一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话题,知道澄泥砚的人,都了解澄泥砚由泥烧制而成。但是为什么还要强调澄泥砚姓泥呢?因为既然姓泥,它就应该具有泥的特性。但是,在当今澄泥砚的制作中,人们往往忽略了它的泥性,而用模具的方式框着它,固化它,用石砚的成砚面貌来修正它,细化它,结果,做出的澄泥砚不仅既失去了泥料的本真,泥味,同时,亦达不到石砚的细腻和逼真,一方本可以自然出趣,个性分明的名砚,或因此被扼杀在一个错误的认识里。所以我认为,澄泥砚应当姓泥,因为只有姓泥,才能展示她的独有,个性,不可多得,才能回归名砚的本来,再现名砚的辉煌。

1、古今澄泥砚的比较

(1)、古代澄泥砚


澄泥砚

砚的型制变化,最根本的一次变化是从"研"到"砚"的变化,作为非石质砚,澄泥砚代表着古代合成砚的制作高峰。远在汉唐,澄泥砚一度非常流行,从型制来看,宋代澄泥砚更是变化多端,如珍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澄泥虎符砚和蕉叶砚,较唐时的澄泥砚更是让人耳目一新。在尚武轻文的元代,澄泥砚虽远不如唐宋时期的鼎盛,但是民间制砚并未中断,多以动物型、人物型、花卉型为主体。明代,澄泥砚不仅注重造型,色调更是异彩纷呈,雕刻技艺也更加细腻丰富,最典型的代表作莫过于朱砂红荷鱼砚,同时,带有文学色彩的砚铭也被雕刻到砚台上,从而使明代澄泥砚从实用工具开始步入收藏品和艺术品的行列。而到了清代,随着制作,风貌上的一味仿古,澄泥砚逐渐步入衰落期,澄泥砚的历史出现了断层。

(2)、澄泥砚的学术研究

作为四大名砚之一,澄泥砚的研究价值显而易见。以古砚谱和当代出版的砚著看,澄泥砚的学术研究,以记录古砚或古法制澄泥的居多,研究澄泥砚制作方向的极少,研究澄泥砚如何烧制,窑变的产生与变化的更是鲜见。似乎澄泥砚沿用固有的雕刻方法已是既定的不可变更的模式,至于澄泥砚姓什么,澄泥砚应怎么样,它有怎样的独具一格的砚雕语言,作品是否有砚雕家独到的个性,具地域人文特色,是否灵动机变,不泥一格,随泥随心则鲜见论及。不少人以为,当下澄泥砚的面貌,只是泥料的问题,与制砚者无甚关联。也因此,让很多人产生了误解:以为澄泥砚就是那样,只能这样……

2、澄泥砚和石砚的比较

澄泥砚和石砚比,比什么呢?它的材质不同,决定了澄泥砚和石砚的制作手法不同。

(1)、从材质而论

澄泥砚以材质而论,它姓"泥",而石砚姓"石"。两类不同的材质注定了不同的品性、从而影响到它的造型、构图、以及雕刻等种种手法的不同。在对澄泥砚做了大胆的创新和尝试后,俞飞鹏大师曾对它们各自的特性作了如下形象化的概括:"如果说,做石砚的功夫是少林功夫,那么,做泥砚的功夫更像是绵柔的太极。又如果,石砚是男人,充裕的是阳刚之气,那么,泥砚如女性,流溢的则是和柔之美。"

(2)、从砚的雕刻到成型而论

在亲历试验性质的澄泥砚研制过程中,笔者目睹了俞飞鹏大师手制澄泥砚的全过程,并有幸参与其中,这批澄泥砚,没有一方经由过模具,更没有刻意比照石砚的雕刻,没有图纸,没有雷同,一团泥拿在手中,全是灵感的再现和胸有成竹的操作,泥听话了,砚就自然了,这就是天人合一。它没有砚石的硬度,只有让你触手可及的温柔和沁人心脾的泥的清香。于是,美妙的构思在手中幻化成不同的造型,多彩的图样,笔者第一次体验到和做石砚完全不同的感受和兴奋。原来,砚也可以这样做!正如俞飞鹏大师所言:"泥砚的魅力在泥性,做澄泥砚,不应等同于做石砚。"

是啊,一块石料拿在手中,你可以从不同角度,去审视它、描绘它。任何一处石品或是石色,都会影响到你的构思,你的创意,你会为它激动,也会为它烦恼。而做澄泥砚,你面对的只是一团绵软的泥,你要用自己的心智去开发它,创造它,表现它最美的一面。

二、理解澄泥砚姓"泥"的必要性


澄泥砚

对于石砚来说,我们只能做减法,对于澄泥砚而言,我们要做的是可加可减。明白澄泥砚的泥性,对于未来澄泥砚的传承和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时下如工厂生产产品一样用模具生产澄泥砚的做法,无疑会给当前澄泥砚的市场雪上加霜。同样,那种生硬照搬石砚的雕刻手法,也会因泥的特性和石砚完全不同,最终成型的澄泥砚不过是在努力地步石砚的后尘,这样做出的泥砚,不但线条生分,更无艺术性和创造性可言。所以倡导,理解澄泥砚姓"泥",很有意义,非常必要。

1、理解澄泥砚姓"泥"的科学意义

任何一件事物都有它遵循的规律,作为四大名砚之一的澄泥砚也不例外。运用独具匠心的智慧去构筑一方砚固然重要,但不讲科学、不从澄泥砚泥的特性出发去做砚,无疑会造成事倍功半之后果。到最后耗时费力,做出来的砚仍然达不到理想的效果。所以理解澄泥砚姓"泥"的科学意义,可以避免走弯路或少走弯路。

2、理解澄泥砚姓"泥"的艺术价值

一方砚的收藏价值和艺术价值,体现在砚雕者的综合素养以及他的雕刻水平上。作为泥砚,更有砚雕者对泥性的认知和发掘上,只有这样,他才能了解泥,和泥进行沟通,进行对话,才能把具有砚的语言和泥的符号的作品呈现在大众面前。当一部作品能和它的收藏者融入到一起的时候,才能引起收藏者的共鸣。所以说,理解澄泥砚姓"泥"对提升一方砚的艺术价值非常重要。

3、理解澄泥砚姓"泥"的创新意义

勿容置疑,这种个性化的澄泥砚的做法,给当今澄泥砚的市场注入了新鲜血液。当市场上那种你一方,我一方,方方都一样的澄泥砚消失在某个角落的时候,相信作为四大名砚之一的澄泥砚,会再度回到收藏者的视野当中。继承传统,而不是一味地固守传统,让创新的风尚把传统的东西发扬光大,既是历史赋于我们的重任,也是我辈共同努力的方向。希望有一天,当这种创新的清风吹遍砚林每一个角落的时候,澄泥砚也会像其它名砚一样被众多收藏者青睐和追捧。

7、相关记载

唐宋之间,端、歙尚处初创阶段,人们评价澄泥砚为"砚中第一"。宋代李之彦《砚谱》载:"虢州澄泥,唐人品砚以为第一,今人罕用。"澄泥砚细腻坚实,形色俱佳,发墨而不损毫,滋润胜水可与石质佳砚相比肩。

清代《砚小史》云:"澄泥之最上者为鳝鱼黄、黄质黑章名鳝鱼,黄者色若鳝鱼之背,又称鳝肚黄,较细腻发墨,用一匙之水,经旬不涸,一窿之墨,盛暑不干。"其次是绿砂,又叫茶叶末,蟹壳青较硬。又次为玫瑰紫。澄泥砚之所以呈现不同的颜色,是因为烧制时不同温度所致。关于澄泥砚的制作方法宋代的《贾氏谈录》和《文房四谱》中的说法,大致是取河床下的泥,淘洗后,用绢袋盛之,口系绳再抛入河中,继续受水冲洗,如此二三年之后,绢袋中的泥越来越细,然后入窑烧成砚砖,再雕凿成砚。

8、产地

产于山西忻州地区定襄县河边村,原产地为山西南部的绛州。如今河边村生产澄泥砚已成规模,而且技艺越精。到河边民俗博物馆旅游的客人,大多要购买一方澄泥砚作为纪念。


澄泥砚

砚在古代又称"研",用来研磨颜料或墨,是作书、绘画必备的文具。随着历史的发展,砚除了文具功能外,历代能工巧匠还赋予了其艺术生命。

澄泥砚始于汉,盛于唐宋,迄今已有千余年历史。最早产地却莫衷一是,澄泥砚质地细腻,坚实厚古,形制多样,窑变奇幻,为历代文人学士所珍爱。

宋代欧阳修在其《砚谱》中记载:"虢州澄泥,唐人品砚以为第一,今人罕用"。河南新安虢州澄泥砚取材于沉淀千年的黄河渍泥,经过火煅气化,质地变瘦,非石而坚于石,非玉而美于玉,不仅是文房四宝之佳品,更是高级之工艺品,与后起之端砚、歙砚、洮砚齐名,并称中国历史四大名砚。

新安属古虢州辖区,民间一直有零星制作,李中献曾祖李廷选,跟从清末制造局陕县张村塬上人马寨村制砚高手王玉瑞学徒十年后回乡传子李虎,李虎又传子李天祥,又传至李德西。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传至第五代传人李中献。

李中献先生在前人的制砚基础上承古而创新,既保留澄泥砚传统的流程工艺,又融会现代科学技术,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制砚技术。新安虢州澄泥砚坚实厚古,实制迥异,内涵丰富,雅俗共赏。虢州澄泥砚台全部手工制作,药物熏蒸,火中涅盘,窑变百色,烧制出了古澄泥砚少有的鳝鱼黄、朱砂红、檀香紫、蟹壳青等名贵色彩,产品屡次荣获各种大赛的金奖。历经数十年不懈的努力,2003年9月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被中国工艺美术协会评定为"中国澄泥砚之乡",澄泥砚这一古老的制作工艺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李忠献的澄泥砚事迹也被央视四次拍专题片报道。2002年河南省工艺美术协会授予李忠献"工艺美术大师"的称号,2005年中宣部及中国文联、中国民协授予他全国唯一的*澄泥砚类传承人称谓。虢州澄泥砚还曾被洛阳市人民*作为礼品赠予**,受到了一致赞誉。2006年新安虢州澄泥砚制造工艺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名录。日前,新安虢州澄泥砚被确定为中国2009世界邮展指定产品。

9、辨别真伪

综述

澄泥砚起源于秦汉时期的砖瓦,烧造工艺经后世逐步完善,至宋代,已为"四大名砚"之一。宋、元、明、清是澄泥砚发展的高峰期,但由于统治阶层更替以及文化差异,澄泥砚在这一时期展现出不同的工艺特点。了解这些不同的工艺特点,可以说是澄泥砚辨伪的关键所在。

宋代澄泥砚

砚最重器型,修泥简约大气,自内而外蕴含儒雅之韵,柔美但不失刚劲,故有"宋形"之称。因此鉴别宋代澄泥砚的关键在于"观其形",细细体会便可感受到宋人运刀所流露出的文人气息。

元代澄泥砚

砚由于受蒙古族草原文化影响,一改宋形之雅,外形古拙厚重,展现出游牧民族粗犷的风格。如元蝉形澄泥砚,体积硕大,造型浑圆粗犷,好似蒙古力士一般,与宋代蝉砚比较,显得有些"野蛮",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明代澄泥砚

明代澄泥砚泥质最优,最为坚密,各类金沙药粉的配比运用已是炉火纯青。其修泥风格也逐渐由元代的"野蛮"转变为"雄健",既得雅致,又见肃穆。如明龙首澄泥砚,其造型写意夸张,龙头威猛方正,目光炯炯,须发四面披散,足见其"雄健"内韵。而更为巧妙处在于,龙嘴外宽内深,可作一水盂。试想,用毛笔从龙口中取水研墨,多么意趣盎然!

清代澄泥砚

虽在泥质上不及明代致密,但修泥雕刻工艺却精细至极,可谓是各代澄泥砚中的"巅峰之作"。如清云凤纹澄泥砚,刀工细腻写实,层云之间恰有一凤凰探出,身姿妩媚,翎毛毕现。其卷云纹饰的修泥刀法侧锋斜入,行刀连贯,一蹴而就,毫无滞涩之感。

其他方法

了解宋、元、明、清四个朝代澄泥砚的工艺特点,回过头再看当今市场上的众多仿品、赝品,其糙制拙劣处即能一目了然。以一方现代仿品卧牛望月澄泥砚为例,粗看去,砚体泥质坚硬细滑,砚面卧牛雕刻细致,毛纹清晰,深陷的墨池恰与浮雕云月纹凹凸呼应,右侧砚边还制有仿端石皮,用指轻叩,亦有沉闷之声发出。不过如仔细观察,还是可以轻易看出仿品的漏洞所在。其一,砚体不是澄泥质。此砚泥质虽和"鳝鱼黄"极为相似,但实为石粉与化学胶脂混合铸成,虽表面致密光滑,却不见金沙闪现,更不能用来研墨。其二,刻工呆板。所雕云纹刀法不为侧锋斜入,且描刻痕迹较重。同时,新月的位置有悖常理,澄泥砚纹饰中,无论新月或满月都深入云间,半隐半现,而此新月完全挂置云前,不似古人风格。其三,印款伪制。在砚背面右下角印有"乾隆年制"四字篆书款,识其字迹,松懈涣散,章法凌乱,较真款相去甚远。

10、四大名砚台

端砚、洮砚、歙砚、澄泥砚。悠悠五千年,在文房四宝中,砚的历史最为悠久,它几乎与华夏文明同生,与文字同兴。所以,砚自古以来就被置于文房四宝之首。砚台经过漫长的发展过程,而今,已经发展成为了一个庞大的家族。端砚、歙砚、洮砚和澄泥砚更是被誉为中国"四大名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