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李劼人故居博物馆

科普小知识2022-09-10 13:23:07
...

李劼人故居纪念馆位于成都市锦江区菱窠西路70号,始建于1939年,因其面临菱角堰,李劼人先生便在门楣上题目“菱窠”二字,故居以此得名。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被评为蓉城八景之一。

中文名:成都市李劼人故居博物馆

地点:成都市锦江区菱窠西路70号

竣工时间:1939年

开放时间:1983年

1、简介


李劼人故居纪念馆

李诘人故居博物馆位于成都市锦江区上沙河堡东南菱角堰旁,是我国著名文学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卓有成绩的报刊编辑、实业家和成都市副市长李诘人生前长期居住地,直至1962年12月逝世,李诘人一直在此居住、创作、工作达24年。同时,李诘人故居也是成都市唯一保存完好的、纪念近现代文化名人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历史沿革

1939年,日本侵略军对成都市区狂轰滥炸,48岁的李劼人先生为躲避轰炸,也为了能有个固定住所,在友人的资助下,于成都外东的沙河堡菱角堰旁自建一处简朴院落。因房子面临菱角堰,为了邮件投递方便,在门楣上自题“菱窠”二字,意指菱角堰之窠巢。故居以此得名。

1959年,李诘人又用所得稿费翻修了菱窠的草房,翻修后占地3.8亩。

1982年,成都市*拨专款修葺了李劼人故居,并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占地约4.95亩,主屋及附属建筑面积共约2000平方米。庭院中有溪水、曲径及屋主生前手植果树花木多株。


李劼人雕像

1987年,成立李劼人故居文管所,以专门机构和专门人员加强保护管理。

1987年6月,故居正式对外开放。

1989年,在《成都晚报》所开展的“蓉城新景”评选活动中,李劼人故居被评为“蓉城八景”之一。

1991年,菱窠又因其名人故居的特有价值和所藏字画有近500件评为国家二、三级文物,被四川省人民*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998年11月,成都市文化局决定由成都武侯祠博物馆代管李诘人故居文管所,闭馆半年,全面维修,恢复故居主楼的原有风貌。

1999年6月29日,菱窠修葺一新,重新开馆。

2004年12月3日,正式移交锦江区管理。

2006年,李劼人故居文管所更名为李劼人故居博物馆。

2012年,更名为李劼人故居纪念馆。

3、建筑特点

初建时


藏书室展示

1939年最初的“菱窠”是一座土墙草顶的房子,坐北朝南,隔为三间,东为客厅,西为卧室,中间书房,书房中一张书桌,数架图书,几幅宋画。

翻修后

1959年翻修时,把草顶换成了瓦顶,木柱改成砖柱,并将二层升高。阁楼升高为一楼一底,楼上楼下均以走廊环绕。底楼布局、功能不变,底层4间为餐厅、客厅、书房、卧房,楼上4间为藏书楼,藏书楼内存放其苦心收集的4万余册中外文图书和千幅古今字画。

翻修后的李诘人故居占地3.8亩,以白粉砖墙围成院落,院门东开,门楣上的茶色楠木匾,镌刻着女书法家黄稚荃手书的“菱窠”白色大字,门柱上悬挂对联“极尽四时之所乐,自成一家以立言”。院内绿树、碧草、小桥、池水、假山、奇石,烘托着故居的主楼和附属建筑。

4、基本阵列

李劼人故居现辟有李劼人生平事迹展厅,供游人参观。

5、主展厅

故居主建筑为极具川西风民间格的仿古花园式二层楼房,现开辟为主展厅。


房间展示

底层按原貌展开李劼人先生工作、学习、文学创作及其家人生活的场景,主要展品有写字台、书柜、床、沙发等;二楼以文字、图片和实物,展示李劼人生平事迹,如李劼人青年时期照片,留学法国时单人照、与同学合影、李劼人创作及翻译作品实物、李劼人作为成都市副市长的工作证、视察照片、生前衣物等。展厅总面积600余平方米。

主展厅正前方、竖立着由我国当代雕刻大师刘开渠先生为李劼人先生雕刻的栩栩如生的汉白玉半身雕像。雕像前设为200平方米广场。故居院内林木繁茂、鸟语花香、小桥流水、碧波倒映、情趣昂然。

6、主要藏品

李劼人故居博物馆馆藏有李劼人先生生前收藏有大量清代、近现代名人字画733件,其中有二级文物10件,三级文物526件。

7、获得荣誉


《话说成都城墙》手稿

1985年,由成都市*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1991年,由四川省*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8、参观指南

开馆时间:每周二至周日;参观时间:9:00—17:00;周一休馆(国家法定假日除外)。

公交路线:可乘12路(石羊场-上东阳光)、79路(茶店子公交站-赖家新桥)、104路(天府广场-赖家新桥)

上一篇:神朔铁路

下一篇:上海韬奋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