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北京陈独秀旧居

科普小知识2022-09-10 14:36:44
...

东城区北池子箭杆胡同20号,曾经是陈独秀的住所,也是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新青年》杂志的编辑部。2001年,陈独秀旧居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初,陈独秀旧居腾退修缮纳入东城区名城保护重点项目,列入区*“折子工程”,腾退工作正式启动。2015年9月,这里修缮完成,将根据史料恢复陈独秀旧居室内陈列,预计明年“五四”前向社会开放

1、基本信息


旧居

中文名称:陈独秀旧居

地理位置:北京东城区北池子大街

开放时间:2016年5月4号之前

门票价格:免费

2、陈独秀其人

生平


陈独秀

陈独秀(1880─1942),中国*创始人之一。字仲甫,安徽怀宁人,早年留学日本,1915年9月起主编《青年》杂志(后改为《新青年》,)提倡*和科学。1917年专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1918年底和李大钊创办《每周评论》,倡导新文化,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主要*之一;"五四"运动后,接受和宣传马克思主义;1920年发起组织中国*上海发起组,1921年在*"一大"上当选为*局书记,直到1927年,历胜地*最高领导。后因在大革命后期犯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在1927年党的"八七会议"上被撤销总书记职务。其后对革命前途悲观失望,并在党内成立小组织,进行*活动,1929年11月被开除出党。1932年9月被国民*逮捕,1937年出狱,1942年病故于四川江津。陈独秀的一生,起伏跌宕、曲折离奇,是中国*革命艰巨而曲折的缩影。

历史贡献

第一,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是20世纪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倡导者。他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举起了*、科学两面大旗,对于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至今还在影响着中国历史的进程。他创办的《新青年》杂志,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影响最大的刊物,教育、引导了整整一代人。 

第二,他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是五四运动思想指导者。五四运动能够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发生那么大的影响,与他的活动、指导、影响是分不开的。在高度评价五四运动历史功绩的同时,不能忘记陈独秀在其中的巨大历史功劳。

第三,他是马克思主义的积极传播者。他传播马克思主义虽然没有李大钊早,但他创办的《新青年》杂志是当时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要阵地,其重要作用是任何别的报刊不能替代的。 第四,他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第一个深刻总结、反思苏联和**政治建设经验教训的人。他晚年的*思想,可以说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对*政治的最深刻的思索,至今很少有人能够超越,仍闪耀着真理的光辉,仍是我们奋斗的目标。

杰出成就


新青年

第一,他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杰出的政论家。他的政论文章汪洋恣肆、尖锐犀利。《敬告青年》等很多篇章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少有的、杰出的代表作,至今仍给人很多启发。 第二,他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杰出的大专家、大学者。他晚年进行的文字学研究,是极其重要的学术成就。

3、故居历史


故居

1917年,陈独秀接受蔡元培的聘请,出任北大文科学长,自此住在了这条窄小胡同的老宅子里。同期,由他创办的《新青年》编辑1917年,陈独秀接受蔡元培的聘请,出任北大文科学长,自此住在了这条窄小胡同的老宅子里。同期,由他创办的《新青年》编辑部也从上海迁到这里,近30期曾在这里进行编辑工作。“五四运动”及早期建党人士等都曾到访。

“从门口进来都看不到房檐,房子挨着房子,走道只能容下一个人。”陈独秀的孙女陈红回忆,上世纪70年代以后,院子里住户越来越多,搭建的房屋也越来越多,原本一个规整的院落,成了拥挤的大杂院。近几年,旧居原来的北房和南房都被院子*搭建的棚户挡住,完全看不出原来编辑部的样貌。部也从上海迁到这里,近30期曾在这里进行编辑工作。“五四运动”及早期建党人士等都曾到访。

4、故居修缮

故居往事


故居

据史料记载,当时陈独秀的住所整个院落分东、西两部分,有两个街门。朝北的街门是“箭杆胡同9号”,朝南的街门是“妞妞房9号”(现为骑河楼南巷),陈独秀租住东院。东院北房及南房分别为编辑部办公和居所,其他房屋为传达室、车夫等住处。

修缮

2013年初,陈独秀旧居腾退修缮终于纳入东城区名城保护重点项目,列入区*“折子工程”,腾退工作也正式启动,北京市文物局安排专项资金修缮。

旧居南房、北房已经修缮一新,院里的违建全部清除,恢复了灰色的地砖。曾是《新青年》编辑部所在地的北房,房屋内部结构没变,所有门窗也都按照史料照片恢复。为了保持旧貌,漆面也使用了仿旧材质。南房虽然没有陈设,但房屋格局方正,漆红的窗框和大门显得生活气息浓厚,南房东侧是原来的厨房。据了解,此次修缮完成的是陈独秀旧居的两个主要部分:北房三间和南房三间,以及一间厨房和部分传达室。陈独秀旧居和《新青年》编辑部两块牌子就挂在北房。旧居修缮在查阅大量史料和科学地研究、考证、调研的基础上,以旧修旧,恢复历史原貌。完成后的陈独秀旧居,保持原有格局不变。院落整体占地面积约250平方米,有房屋12间。

据介绍,修缮工作最大限度保存原有材质。旧居的整体框架以及房屋边界都没变,北房可以继续使用的大梁、横梁都留了下来。为了使老梁延长寿命,增加了斜拉加固的措施。修缮过程中,工人发现有50多块地砖还保存完好可以使用,特意将它们集中铺在北房的地面上。“100多年了,这50多片地砖还能用,就凑一起全铺在这屋了。”

不强行复制编辑部原貌


故居

不强行复制《新青年》编辑部原貌,由于过去《新青年》编辑部的原貌已无从考证,旧居将不会强行复制编辑部原貌,而是将在其内部设置图书室、展示厅等,把过去的一些文物放在旧居中展示,包括陈独秀的部分曾用物品。而《新青年》编辑部的东厢房,则因为被单位占用,建设办公楼,目前已没有恢复的可能。刘景地表示,目前恢复的一部分,今后有望布置成展示墙。

住在周边的街坊四邻也将有一处新的图书文化活动室。东城区东华门街道将在这里为居民开辟一个休闲文化活动场所,居民可以在这里下棋绘画,看书学习,使旧居充分得到利用。“旧居修缮竣工后,将与新文化运动纪念馆合作进行保护利用,开辟基本展陈,为东城区增加一处爱国主义教育场所,充分发挥名人旧居的社会教育功能。”东城区委书记介绍,明年“五四”,就将推出《新青年》与新文化运动的专题展陈。

5、后人对旧居的期望

希望能尊重历史,实事求是地还原爷爷当时在北京生活的原貌,以及《新青年》杂志编辑部的原貌,不要把这里办成一个浮华的展览馆卖门票参观。

爷爷一生很艰苦,有时候困难到身上一抓就一把虱子。虽然这里是他一生最好的时候,但生活也很简朴,没有什么奢侈的要求,希望恢复时能结合当年情况。我也希望这里成为学术交流的讲坛,让旧居发挥它的文化传承的功能,让这个院子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