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科普文章

北京交通大学

科普小知识 2022-09-13 14:45:52
...

北京交通大学(BeijingJiaotongUniversity)简称交大、北交大、北京交大(BJTU),是教育部直属,由教育部、中国铁路总公司、北京市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2011计划”、“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项目建设高校。学校的“2011计划”、“轨道交通安全协同创新中心”是国家首批14个认定的协同创新中心之一,学校是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签约高校,是具有研究生院的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高校。北京交通大学是交通大学的三大源头之一,历史渊源追溯到1896年,前身是清*创办的邮传部铁路管理传习所,是中国电信工程、交通工程和管理学教育的策源地,是中国铁路工程、铁路管理的最高学府。1921年合并组建交通大学,曾先后定名“交通大学北京学校”、“北京交通大学”、“国立交通大学”、“国立北平铁道管理学院”、“中国交通大学”、“北京铁道学院”、“北方交通大学”。截至2013年6月,学校有在校本科生14000余人,博士研究生2123人,硕士研究生5888人,在职专业学位研究生5000余人,成人学生7689人。有教职工2847人,其中专任教师1741人,中国科学院院士4名(含双聘),中国工程院院士8名(含双聘),学校的办学目标是“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

中文名:北京交通大学

英文名:BeijingJiaotongUniversity

简称:北交大、北京交大

英文简称:BJTU

创办时间:1896

类别:公立大学

学校类型:理工

属性:211工程,985工程平台,2011计划

所属地区:北京

主管部门:教育部

1、学校简介

北京交通大学是教育部直属,教育部、北京市人民*、中国铁路总公司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建设高校和具有研究生院的全国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高校。学校牵头的“2011计划”“轨道交通安全协同创新中心”是国家首批14个认定的协同创新中心之一。2017年,学校正式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行列,将围绕优势特色学科,重点建设“智慧交通”世界一流学科领域。

北京交通大学作为交通大学的三个源头之一,历史渊源可追溯到1896年,前身是清*创办的北京铁路管理传习所,是中国第一所专门培养管理人才的高等学校,是中国近代铁路管理、电信教育的发祥地。1917年改组为北京铁路管理学校和北京邮电学校,1921年与上海工业专门学校、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合并组建交通大学。1923年交通大学改组后,北京分校更名为北京交通大学。1950年学校定名北方交通大学,*主席题写校名,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任校长。1952年,北方交通大学撤销,京唐两院独立,学校改称北京铁道学院。1970年恢复“北方交通大学”校名。2000年与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由铁道部划转教育部直属管理。2003年恢复使用“北京交通大学”校名。学校曾培养出中国第一个无线电台创建人刘瀚、中国第一台大马力蒸汽机设计者应尚才、中国第一本铁路运输专著作者金士宣、中国铁路运输经济学科的开创者许靖、中国最早的四大会计师之一杨汝梅,以及中国现代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郑振铎等一大批蜚声中外的杰出人才。“东京审判”担任首席检察官的向哲浚,中国著名的经济学家、人口学家马寅初等都曾在学校任教。

2017年,中国*北京交通大学第十一次党员代表大会胜利召开,明确了学校未来五年的奋斗目标,选举产生新一届*北京交通大学委员会和纪律检查委员会。宁滨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3项主持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其中1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学校优势特色学科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取得可喜成绩,系统科学连续第四次蝉联全国第一,系统科学、交通运输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商管理等5个学科被评为A类,另有7个学科进入前20%。学校在最具影响力的四大世界大学排行榜均实现榜上有名,首次进入THE世界大学排行榜和上海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行。学科国际排名稳步提升。3个学科进入ESI前1%,其中工程学排名前1.5‰。10个学科入围上海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行500强,其中交通运输工程学科中国排名第1、世界排名第2,通信工程学科中国排名第10、世界排名第38。计算机科学、物理学、材料科学等3个学科以及工学领域入围U.S.New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其中工学领域排名97、大陆排名17。电气与电子工程,计算机科学与信息系统,机械、航空与制造工程,数学,物理学与天文学,统计学与运筹学等6个学科入围2018年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

学校始终瞄准科技发展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依托信息、管理和交通科学与技术等优势特色学科,通过智力支持、人才保障和专业服务,全面参与了铁路大提速、青藏铁路建设、大秦铁路重载运输、高速铁路建设和城市轨道交通核心技术自主研发等中国轨道交通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的一系列原创性重大成果,为服务国家交通、物流、信息、新能源等行业以及北京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成为支撑和引领国家、行业和区域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目前,学校正在全面推进实施学校“十三五”规划和《综合改革方案》各项任务,坚持“三步走”战略,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建设成为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

学校在被称为“学府胜地”的北京市海淀区建有东西两个校区,总面积近1000亩,建筑面积100余万平方米。2015年9月,位于山东省威海市的威海校区正式投入使用。学校各校区均具有完善的教学、科研设施,校园环境优美。

历经双甲子发展,学校形成了以信息、管理等学科为优势,以交通科学与技术为特色,工、管、经、理、文、法、哲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完备的学科培养体系。学校设有电子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交通运输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机械与电子控制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学院、理学院、语言与传播学院、软件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建筑与艺术学院、法学院、国家保密学院等14个学院;设有研究生院以及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与企业合作在河北省黄骅市创办独立学院——北京交通大学海滨学院。学校有交通运输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2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产业经济学、桥梁与隧道工程2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包括一级学科所涵盖的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总数达到8个;建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5个;有一级学科博士点2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33个,有工程博士、MBA、工程硕士、会计硕士、法律硕士等14类专业学位。

学校把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作为提高办学实力的关键,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全校在职教职工2980人,其中专任教师1868人(具有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1311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的1772人)。学校有中国科学院院士4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0人,*教学名师5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6人,“973”首席科学家4人,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8人,国家“万人计划”入选者10人,在聘“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讲座教授和青年学者10人,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0人,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2人,享受*特殊津贴专家154人。

学校始终把人才培养作为办学的根本任务,素质教育成绩斐然,向国家输送了大量人才。学校1997年、2006年参加全国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均获得优秀。学校有在校本科生14620人,博士研究生2913人,硕士研究生8036人,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888人,在职专业学位研究生4709人,成人学生7255人,外国留学生总计1865人。近三届教学成果奖评选中,获得*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12项,北京市级特等奖1项、一等奖27项、二等奖29项。近5年,学校新增1名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0名北京市教学名师、2名北京市青年教学名师。学校拥有13个*特色专业、7个*综合改革试点专业、8个*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11个专业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3个专业通过国家土建类专业评估。学校建有*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3个、*工程实践教育中心7个;建有*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学校获评*精品在线开放课程3门、获评*精品资源共享课19门、*精品视频公开课6门;获批“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规划教材34种42册;获评“全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50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先进单位”“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通过设立理科试验班(思源班)、基础学科拔尖人才试点班(知行班)、本硕(博)连读班、詹天佑班、茅以升班、国际班等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了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学校生源质量和培养水平逐年提高,本科生和研究生就业率稳定在98%以上,本科生深造率达55%,学校获评教育部全国首批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和北京市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学生艺术团在全国和首都历次大学生艺术展演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曾获全国第一、二、三、四届大学生艺术展演器乐组一等奖和多项北京市一等奖,并多次赴海外进行文化交流演出。学校学生艺术团排演的大学生版《长征组歌》在人民大会堂和国安剧院演出,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原创话剧《茅以升》成功入选“*的脊梁—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在校内外演出多场,赢得社会各界广泛好评。高水平运动队在*及以上各类比赛中获得冠军127项(次),其中羽毛球队在世界大学生羽毛球比赛等国内外重大赛事中获得冠军87项。

学校把加强科技创新作为发展的战略重点,不断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学校拥有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59个,其中包括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6个(其中5个参与),国家能源研发中心1个,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轨道交通安全协同创新中心(牵头)1个,国家认可实验室4个,国家大学科技园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9个,北京实验室2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7个,首批首都高端智库1个,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4个,交通运输行业重点实验室2个,其他省部级科研平台8个。近5年,学校承担了“973”计划、“863”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有关部委的各类科研课题1万余项,科研经费38亿元。发表SCIE检索论文4246篇、EI检索论文6780篇、ISTP检索论文2420篇。申请专利2385项,获授权专利1343项。创立学术交流品牌“中国交通高层论坛”“交大大讲堂”,主办和承办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50余场。获得*奖励1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154项,其中主持完成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和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项。主持完成的4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拥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12.8亿元;图书馆纸本藏书、电子图书、网络资源等总量约1007万册,建有交通运输特色数据库。

学校把加强合作交流作为提高办学水平的重要途径,国内外影响力不断提升。与美、英、德、法等45个国家的235所大学及著名跨国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在比利时鲁汶、美国休斯顿和巴西坎皮纳斯办有孔子学院,积极传播中国文化。2017年,学校正式加入国际铁路合作组织(OSJD),提升了学校在国际铁路领域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加入中国-中东欧高校联合会,为学校拓展与中东欧国家教育合作交流奠定了基础。主办“一带一路”轨道交通教育培训校企合作对话暨中国—东盟轨道交通教育培训联盟年会。与俄罗斯交通大学签署联合举办詹天佑学院的合作协议;与印尼万隆理工学院签署共建中印尼高铁研究中心合作协议。每两年举办“国际文化节”,促进中外学术文化交流。学校有*示范学院1个,“111基地”5个,“111基地”培育项目1个,“一带一路”教科文卫引智项目1个;累计有17位专家入选高端外国专家项目,4位专家入选“外专千人计划”(3名长期、1名短期);有中外合作办学项目6个、涉外办学机构2个,开展本科、研究生层次学位教育,提升学校国际化办学水平。充分发挥校友会、基金会、董事会的作用,深化“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在海内外成立地方校友会49个,吸纳董事单位83家,与交通、物流、信息、能源等行业企业及地方*等单位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在人才培养、科研合作等领域开展长期、广泛的合作。

“饮水思源,爱国荣校”。如今,有着121年辉煌历史的北京交通大学,秉承“知行”校训,肩负新的使命,正以更加开拓进取的精神向着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迈进。

2、历史沿革

19世纪末,北京交通大学的前身——北京铁路管理传习所建立。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所专门培养邮电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高等学府,开启了中国近代铁路工程、电信工程和管理教育之先河。

创校初期

清宣统元年,邮传部司员曾鲲化经过十余月的考察后,起草《上邮传部创办铁路管理学堂书》,文中提倡路政、培育铁路管理人才,并极力主张创办铁路管理学校。同年,经邮传部尚书徐世昌上奏清廷批准,于北京府右街创办了“铁路管理传习所”,此为北京交大创校之始,为中国第一所管理学校。次年,为加强邮电事业增设邮电班,学校更名为“交通传习所”,此为中国电信工程之始。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学校改隶交通部,更名为“交通部交通传习所”,增设电气工程、有线电、无线电等科,开创了中国培养通信人才的先河,后来又成立了电信系,这里走出了简水生院士、黄宏嘉院士等一大批知名学者。铁路与电信工程,及英文、法文各班为北平交通大学之初基。民国凡行车、管理,以及会计、材料人才,以交大北平成就为最多。

1917年,交通部就原有各班,充实课程,并依铁路、邮电的不同,将学校改组为“北京铁路管理学校”和“北京邮电学校”。

1921年,时任北洋*交通总长的叶恭绰令上海工业专门学校、北京铁路管理学校和北京邮电学校、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四所学校合并,定名为“交通大学”,下设京、沪、唐三校,学校更名为“交通大学北京学校”。他提出按欧美教育制度办学,设立了董事会兼任校长。

1921年同年,为整合交大三校学科,将平校的无线电、有线电科、电气工程科以及唐校的电机科调往上海,沪校的土木科调整到唐校,部分交通管理科师资调往北平。1922年5月,因北洋*派系纠纷,叶*离职,交通大学存在不足一年即解体。

1923年,学校更名为“北京交通大学”。

1928年,南京国民*取代北洋*,北京更名为北平,6月,学校更名为“交通部第三交通大学”;9月,沪、平、唐三校再次合并组成“交通大学“。10月,学校改隶属于铁道部。次年2月,时任铁道部部长孙科训令平院独立,学院更名为“交通大学北平交通管理学院”;7月,又更为“交通大学北平铁道管理学院”。

抗战时期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平、津先后沦陷,由于时局紧张,向以培养工业高级技术、管理人才而享誉国内外的国立北平铁道管理学院部分学生在专任教师王芳荃带领下搭乘海轮南下到上海,找上海交通大学校长黎照寰商洽,打算借该校校舍复校。未几,上海抗战全面爆发,国民*西迁武汉,此时又有一部分学生沿京广铁路南下,齐聚汉口,组成校友会致电上海,敦请王芳荃前往主持复院开课事宜。国难当头,面对莘莘学子的殷切呼唤,王芳荃带着抵沪学生辗转奔波,搭乘英商太古公司的客轮,溯江西上抵达汉口。当王芳荃得知他在清华执教时的学生顾毓琇随同陈立夫任职教育部次长时,便亲自去找顾商议复校开学之事。师生见面,顾毓琇深为王芳荃坚守教职、共赴国难的精神所打动,后又得到本校1925年毕业校友张冲从中帮助,取到了复学开课的批文。自此,国立交通大学北平铁道管理学院在战火纷飞中得以复校。

1938年,教育部令交通大学平校与同在湖南省湘潭县的唐山工程学院合并,5月迁至该省湘乡县。后由于日军进犯,次年1月,学校*迁至贵州省平越县(今福泉市)。抗战期间,交大师生大部分时间是在平越度过,当地人称之为“平越交大“。学校一路颠沛流离,图书所剩无几,在交大平院校友金士宣倡议下,向各地校友募捐、购置图书千余册。2013年北京交通大学图书馆馆藏中还能看到盖有“交大平院旅渝校友赠募”章和校友名章的书。2009年北京交大新校史馆竣工落成,福泉*将遗存的平越交大校舍基石和珍贵史物送至北京交大,来纪念抗战期间国立交大内迁贵州福泉这段历史。

1941年7月,教育部将国立交通大学北平学校更名为“国立交通大学贵州分校”。两年后,学校又迁至四川省璧山县丁家坳(今属重庆市),至日本侵华战争结束。

1943年,美国对日宣战,大批美军来华作战急需大量英语翻译。教育部通令应届大学毕业生应征外事局昆明*训练班来交大平院征调当时中印缅战区美军译员。经考核,有40多名交大学子投笔从戎,共赴国难,投身抗日洪流。

1946年4月,教育部令国立交通大学贵州分校回迁,学校迁回北平府右街校址,更名为“国立北平铁道管理学院”。

新中国时期

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北平。同年7月,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铁道部下令国立北平铁道管理学院、华北交通学院与唐山工学院组建为“中国交通大学”。*主席任命桥梁专家茅以升为校长、中国交通运输学科的奠基人、铁道运输专家金士宣为副校长。学校校部设在北京,下辖唐山学校,增设铁道电信系。

1950年,*人民*政务院令中国交通大学更名为“北方交通大学”。次年,*主席为北方交通大学亲笔题写校名,原帖至今保存在北京交大校史馆内。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以及西南交通大学校名中的“交通大学”四字都是从该校原帖取得。8月,学校由府右街迁往西直门外上园村现址,并增设铁道商务系。1950年3月1日,铁道技术研究所在北方交通大学成立,同年9月,更名为铁道部铁道研究所,由铁道部直接管理,所址就在交大院内,现为与北京交大一墙之隔的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1952年院系调整,北方交通大学材料系,建筑系等一大批著名的院系被调整至外校,材料管理系和材料工程系调至新成立的北京钢铁学院(今北京科技大学),包括彭一刚院士在内的建筑系则被调往天津大学,材料鉴定专修科调往清华大学,电信系以及电信专修、俄文专修科调往哈尔滨铁道学院。学校被改为“北京铁道学院”。此时北方交通大学唐山学校基本分解调整至北京矿业学院、北京地质学院、北京钢铁学院等,余下部分改名唐山铁道学院。1964年,国务院决定唐山铁道学院内迁四川峨眉,1972年改称西南交通大学。

1953年,铁道部决定哈尔滨铁道学院与北京铁道学院合并。1956年,学校新建恢复了铁道建筑(土木)系、铁道机械系、电气化工程系和应用理学系。

1958年,北京交大电信系、运输系、电机系部分师资成建制迁入兰州同唐山铁道学院部分师资组建兰州铁道学院,北京交通大学教授、当时中国铁道运输学科奠基人之一的林达美教授(留美学者)、中国著名有线通信专家孙祺荫教授、著名无线电技术专家班冀超教授同时调入兰州铁道学院。

1960年,**批准北京铁道学院为64所重点大学之一。

1966年,*开始,学校停止正常教学、招生工作。1969年,根据*批准的1号令,学校全体师生被疏散到焦枝铁路施工现场劳动一年。197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部军事管制委员会向国务院业务组报告,经*总理批准恢复“北方交通大学”校名,学校准备迁往河北省石家庄市,隶属河北省及铁道部双重领导,但由于学校仪器、图书、物资太多,实际上仍在北京办学。1977年,*结束,国务院批准学校关系由石家庄市转回北京,同年,成立电子工程系。

1981年,北京交大成为中国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相继批准可自行审定副教授、教授及博士生导师任职资格。1985年,北京交大建筑系复系,恢复本科招生,1991年改学制为5年。

1994年,学校通过铁道部组织的“211工程”部门预审,成为进入“211工程”建设的高校之一。1995年,北京交大法律系复系。1997年,学校“211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通过铁道部专家评审。1998年,国家计委批准学校成为在“九五”期间启动“211工程”建设的中国61所高校之一。

2000年,原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并入,学校从铁道部划归教育部直属管理。2003年,学校恢复使用“北京交通大学”校名。2008年,学校成为“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重点建设高校。

2012年5月,教育部、铁道部、北京市人民*在北京签署共建北京交通大学协议,北京交大实现新一轮“两部一市”共建。学校也成为中国铁路总公司(原铁道部)参与“省部共建”的唯一高校。2013年4月,由北京交通大学独立牵头的“2011计划”“轨道交通安全协同创新中心”通过教育部认定,成为国家首批认定的14所中心之一。

3、办学条件

师资力量

截至2013年6月,全校有教职工2847人,其中专任教师1741人(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379人,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698人,具有博士学位的占65.4%,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占90.4%)。

学校有中国科学院院士4名(含双聘),中国工程院院士8名(含双聘),有*教学名师5人,*教学团队8个,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4人,“973”计划首席科学家4人,“千人计划”入选者6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1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7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8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0人,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4人,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62人,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教学和科研奖励计划5人,享受*特殊津贴专家185人。

学科建设

截至2013年6月,学校有2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包括一级学科所涵盖的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总数达到8个,有省级重点学科18个。建有1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20个一级学科博士点,3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有MBA、工程硕士、会计硕士、法律硕士等10类专业学位。

学科评估

在教育部2012年全国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一级学科评估中,北京交通大学共有22个学科参评,系统科学一级学科排名全国第一,交通运输工程名列前茅,信息与通信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光学工程、统计学、应用经济学、土木工程、电气工程、建筑学等学科位于前列,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力学、机械工程、动力工程、城乡规划学、软件工程等学科具有优势。

教学建设

学校1997年、2006年被评为中国本科教学工作优秀学校,2005年被确定为教育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示范点项目学校之一。截至2013年6月,学校有国家精品课程32门,*工程实践教育中心8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有13个*特色专业建设点,有2个基地被评为优秀国家工科教学基地。设立了思源班、轨道交通试验班、本硕(博)连读班、詹天佑班、茅以升班、国际班等特色班,加强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

教学成果

学校曾获*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18项。在一百多年的办学历史中,北京交通大学已向国家输送了10余万人才。

合作交流

北京交大在比利时鲁汶工学院和美国休斯顿设有孔子学院,是中国最早一批在外设有孔子学院的高校之一。

学校是北京高科大学联盟成员之一,是中法“4+4”项目高校之一.项目高校是中国5所高校和法国5所高校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展的高等教育合作项目。

截至2013年6月,学校已与几十个国家的80多所大学及英特尔、西门子、思科、甲骨文、ABB等国际著名高科技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1999年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了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大学在中国的MBA合作项目——中澳商学院。学校已经与美国、加拿大、比利时等多所著名大学签署联合培养本科生和硕士合作协议。学校共培养来自亚、非、欧、美的83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和访问学者3000余名,还聘请了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多名专家教授来校讲学和任教,诺贝尔奖获得者蒙代尔、盖德·谢克等多位著名学者来校讲学。

学校主办或承办国际无线通信、信号处理、铁道工程、低碳物流等领域的多个大型国际学术会议,每年举办“国际文化节”,促进中外学术文化交流。与交通、物流、信息、能源等行业企业及地方*等单位签订了83份战略合作协议,在人才培养、科研合作等领域开展合作。

4、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13年6月,学校拥有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平台44个,包括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能源局技术研发中心、4个国家认可实验室、5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4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北京实验室、8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3个北京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个北京市人文社科研究基地等。同时学校还建有北京交通大学中国综合交通研究中心、中国产业安全研究中心和综合交通运输发展研究中心。

研究成果

截至2013年6月,学校承担了包括国家高新技术“863”计划、国家发改委、科技部科技支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在内的各类科研课题4000余项。2006年以来5项主持项目获国家“973”立项。中国交通领域的第一个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诞生在北京交大。

2008年学校1项主持项目获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2009年双主持项目“复杂与高速条件下车载信号安全控制系统关键技术及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学校建立了GSM-R技术实验室,主要进行中国铁路新一代移动通信的调度指挥和无线传输等,研究成果应用于大秦线、胶济线与青藏铁路,填补了中国铁路无线通信技术的空白。2009年学校在中国高校SCI排名第58位,EI第38位,ISTP第15位。2010年学校科研合同经费达6.2亿,2011年科研经费近7亿元。2011年主持完成的“基于行为的城市交通流时空分布规律与数值计算”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学校自主创新成果“基于通信的列车运行控制系统(CBTC)”成功应用于北京城轨亦庄线和昌平线,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钟章队教授项目荣获2007年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

高亮教授项目荣获2013年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

学术资源

学校于1975年创办了《北京交通大学学报(原北方交通大学学报)》,《北京交通大学学报》是中国综合性科学技术类核心期刊,《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入选2008-2009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都市快轨交通》入选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截止2013年6月,北京交通大学图书馆图书资源总量为451万余册,其中纸本资源总量为162万余册,电子图书等电子资源35万余册,网络资源等累计约249万余册;拥有CNKI、万方、SCI、EI等中外文数据库140余种,拥有网络中外文全文电子期刊2.1万余种,中外文学位论文193万余册,中外文会议论文、法规标准全文7.7万余册。

图书馆收藏有比较丰富、珍贵的铁路交通运输文献,如:清末邮传部第一次路政统计表、第一期交通官报;1911年起交通部各铁路线职员录;铁路各线建设纪要;借款合同、铁道会计、铁道法规,以及1953年*总理亲自签发的中国长春铁路移交文件等。

5、学校文化

校徽


1、校标中的外圈圆形与齿轮圆形为同心圆。

2、校名为毛体“北京交通大学”。

3、英文采用黑体“BEIJINGJIAOTONGUNIVERSITY”。

4、“1896”代表学校的创办时间。

5、圆形中的铁砧、榔锤、链条、齿轮象征工业制造及产品;书本象征理学和知识;齿轮象征管理,体现学校是以理工科为主的高等学校。

校训

国立交通大学时期:精勤求学敦笃励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

北京交通大学时期:知行

校训释义

2003年9月,“北方交通大学”恢复使用1923年老校名“北京交通大学”,重新启用当时的“知行”老校训,旨在传承百年老校优良的治学传统,弘扬交大立校精神,砥砺学子们创造优秀的学术品格,把严谨治学、求实创新、知行统一、注重实践的文化传统发扬光大。为了对“知行”校训有一个全面了解,学校立“知行”校训石碑以示后人,并作碑文诠释“知行”校训,全文如下:

“知行”学说,博大精深,乃人类认识世界之哲学基础。数千年来,中华哲贤,各展睿智,真理逐显。上纪廿代,交大定“知行”为校训,实乃治学育才之良策。万千交大学子,循“知行”之路,精读课业,践实笃行,尽心竭力,恭行不怠。当此新纪星耀,校训重振,交大学人,铭记“知行”,与时俱进,共创新辉。

碑文意在唤起交大学子,既要从中国传统学习理论中汲取智慧,又要从现代知行理论中,把握“知行”的创造性时代内涵,以达到体现传统学习理论与当代学习理论的结合。

校歌

国立交通大学(北平)校歌

平畴辽阔兮奠邦基,大陆关河万里。

农产富饶兮庶物繁,贸迁赖吾曹综理。

乐同轨之相交之兮,驰骤遍中原大地。

河山险阻关塞庄严,固吾圄、男儿事。

欢愉当此际,青梅竹马,数年华远大相期。

美哉我平院,山林隐城市,有珊瑚绿树交织。

美哉,交大,管国家流通之机。

美哉,交大,看纵横宇内飞驰。

北京交大,北京交大,百年辉煌,桃李天下。

北京交大,北京交大,巍巍学府,温馨我家。

红果园中,承前启后,思源楼里,意气风发。

团结勤奋,严谨求实,开拓创新,坚韧不拔。

交融世界,通达古今,造福社会,奉献国家。

母校恩泽,如何回报?优良传统,发扬光大。

世纪呼唤,怎样应答?肩负使命,振兴中华。

肩负使命,振兴中华。

文化建设

北京交通大学拥有优秀的500余人规模的学生艺术团,成立以来,在首都和中国历次高校比赛及对外交流演出中取得了优秀成绩,排演的《长征组歌》应邀在人民大会堂、国家大剧院和国安剧院演出,《长征组歌》已成为北京交大合唱团名牌节目。学生艺术团和合唱团在2005年中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比赛中获得了两个一等奖。学生艺术团还多次赴欧洲、美洲、非洲进行巡演。

2009年11月由北京交通大学学生交响乐团和女子排球队组成的93人访问团访问*,以“真爱与美”为主题举行专场巡回义演,门票收入全部捐献给*“8·8水灾”受灾同胞,这是大陆首个赴台大学生交响乐团。北京交大女子排球队还与*师范大学、新竹清华大学、新竹交通大学以及台中联队等队伍进行友谊比赛。

2010年北京交大合唱团代表中国铁路文工团参加了2010年*电视台中国青年歌手大奖赛,表现优异。

2011年8月两岸青年同唱抗战歌曲演唱会在北京交大天佑会堂拉开帷幕,北京交大合唱团和来自*师范大学、新竹交通大学、*政治大学等高校的合唱团联袂演出,此次演唱会是两岸历史上首场以纪念抗战为主题的大学生合唱团联合演出。

继2008年ACM/ICPC代表队晋级全球总决赛后,学校代表队再次成功晋级2009年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行的第33届ACM/ICPC全球总决赛。学校也成为继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和国防科技大学后*第8所连续两次晋级ACM/ICPC全球总决赛的学校。

北京交通大学拥有一支百余人的优秀高水平运动队,在中国各类比赛*获得57项(次)冠军。其中学校羽毛球队在国内外重大赛事中获得过所有项目的冠军,共获得44块金牌。在第22届波罗的海大学生运动会和第10届世界大学生羽毛球锦标赛上,分获6金3银4铜和4项冠军;在2008年第12届中国大学生羽毛球锦标赛上,取得了5金3银1铜的优异成绩。由学校韩松老师指导的朱鹏凯在北京残奥会上以1114分夺得男子标枪F11/12级冠军,并且打破这个项目的世界纪录。在2009年12月11日泛印度洋亚洲大学生运动会羽毛球大赛上,北京交通大学羽毛球队代表中国代表队包揽了所有的金牌和所有单项。

2012年伦敦奥运会,北京交通大学2008级法学专业学生田卿(队友赵芸蕾)取得女子双人羽毛球金牌。

6、校区建设

海淀校区

北京海淀西直门主校区总面积近1100亩,建筑面积78万平方米,分为东西两区,教学、科研设施、硬件设备完善,校园环境优美。校内遍植银杏,每至金秋交大银杏是北京高校一景。

学校正在北京平谷建设2200亩新校区暨轨道交通创新基地工程,将建设成中国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基地和全国最高水平的综合交通科研平台。作为国际合作办学区的北京交大威海校区也已开工兴建。北京交大即将形成一校两地三校区的办学格局。

平谷校区

2011年北京交大正式启动2200亩平谷新校区暨轨道交通创新基地建设计划,将建设成中国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基地。新校区是北京交大第二个百年发展的奠基工程。自2009年初项目启动筹建以来,确定了选址和项目方案,并于2010年与平谷区签订项目合作意向书。2011年,项目获得教育部立项批复,随后与平谷区签订土地供应协议,项目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项目未来定位为国际知名的轨道交通科技创新中心,面向国际、辐射中国的交通专门人才培养培训中心,中国最高水平的综合交通研究平台,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新兴学科和产业创新中心,示范中国的低碳高教园区。初步规划包括现代轨道交通产学研创新基地、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教基地和新校区三大组团。项目计划“十二五”期间将先期动工建设20万平方米的校舍和12万平方米的创新基地。

威海校区

2013年11月26日下午,威海市人民*与北京交通大学正式签约,双方在威海南海新区共建北京交通大学威海校区。威海南海新区是国家发展战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重点建设的海洋经济新区之一,北京交通大学根据建设国际知名研究型大学的发展需要,为服务国家蓝色经济建设和威海社会发展提供支持,特在威海南海新区设立威海校区,主要定位于国际合作办学。

北京交通大学威海校区总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主要以国际联合办学为主,设置理、工、人文社科等学科及专业,坚持“高起点、新模式、国际化”的办学方针,重点发展城市轨道交通、海洋科学与技术、生命科学与技术等相关学科及专业,并开展产学研合作、科技成果孵化、重大决策咨询服务、地方人才培养等工作。

上一篇: 交通信号灯

下一篇: 潮宗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