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和县
泰和县是吉安市所辖的一个县,位于吉泰盆地腹地,横跨赣江两岸,井冈山机场位于境内。“泰和”之名寓“地产嘉禾,和气所生”之意。辖24个乡镇场,297个村委会,全县面积2667平方公里,中部是平缓的赣江河谷平原,东部与西部则是山地和丘陵地区。全县人口53.4万,99%为汉族,当地通行的方言为泰和话,*驻澄江镇。
中文名称:泰和县
行政区类别:县
所属地区:江西省吉安市
下辖地区:辖24个乡镇场,297个村委会
地理位置:位于赣中南吉泰盆地腹地
邮政区码:343700
电话区号:0796
面积:2667平方公里
气候条件:属亚热带季风气候
著名景点:快阁、望仙桥、龙头山塔等
*驻地:澄江镇
现任领导:县长李军
1、县情概况
泰和县
泰和县位于赣中南吉泰盆地腹地,地处井冈山下,面积2667平方公里,人口53万,辖24个乡镇场,297个村委会。泰和以“地产嘉禾,和气所生”而得名,东汉末年建县,距今已有1800年历史。泰和文化底蕴深厚,其中古色文化、红色文化、抗战文化、移民文化特征非常明显。泰和是庐陵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县城赣江南岸的白口城春秋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县城东门的快阁,始建于唐代,因北宋黄庭坚任泰和县令期间作《登快阁》诗而闻名遐迩;科考以来共产生状元3名、榜眼4名、探花4名、进士399名,较著名的有明代四朝宰相杨士奇、明代状元宰相陈循等。泰和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境内留有白云山战斗指挥所、老营盘革命烈士纪念碑等多处革命胜迹,全县有名有姓的革命烈士5749名,诞生了18位*将军。泰和是抗战期间“文军西征”的重要中转站,也是江西省战时省会所在地。1938年2月,时任浙江大学校长的著名科学家、教育家竺可桢率浙大西迁泰和办学7个多月;1940年国际著名植物分类学家、原*研究院院士胡先骕先生在泰和杏岭村创办了国立中正大学。泰和移民文化特征非常明显,全国23个省(市、区)的群众来县落户。其中尤以广东移民最为突出,已有11万广东籍移民北迁泰和定居,占全县总人口的20.8%;泰和常年在广东等沿海发达地区务工人员超10万人。正是在这种移民文化的相互交促交融中,泰和人民的开明开放、开拓创新意识比较强烈,返乡创业势头强劲。泰和是南北通衢、东西贯通的咽喉要地,有一条水路(赣江航道)、一条铁路(京九铁路)、两条国道(319、105线)、三条高速公路(大广高速、泰井高速、泉南高速),座落在境内的井冈山机场距县城15公里,已开通至北京、上海、杭州、深圳、长沙等航线。泰和物产资源丰富,是全国首批商品粮、商品牛基地县,也是世界珍禽——中国泰和乌鸡之乡。
2、历史
古为扬州南境,春秋、战国先后属吴、越、楚,秦属九江郡,西汉为庐陵县境,东汉建安四年(公元199年)置西昌县,为庐陵郡治。隋开皇十一年(公元591年),以地产嘉禾,为和气所生,更名泰和,属吉州(后称庐陵郡)。唐曾置南平州,为州治。明复县,先后属吉州、吉安路、吉安府、庐陵道等,现属吉安市。自古人才荟萃,英才辈出。先后产生举人1261名、进士396名,其中状元3名、榜眼4名、探花4名。五朝元老、高居相位的杨士奇、陈循,《永乐大典》编纂代总裁梁潜,著名理学家罗钦顺、水利家周矩、农学家曾安止、画家郭诩、军事家郭子章、勤王之家胡文可、胡文静以及文章盖世、卓然大儒刘崧、陈谟、王直、刘过、欧阳德、曾彦、曾鹤龄、陈昌炽、尹昌隆等,名著当时,誉传后世。早期杰出的革命家、*江西“三杰”之一袁玉冰,“三十都暴动”组织领导者康纯、翁德阶、肖拔群,长征战斗英雄郑士志,抗日民族英雄郭辉勉等,丰功伟绩,名垂青史。
1926年7月,泰和县建立了中国*组织。在党的领导下,泰和人民积极支援北伐战争,开展工农运动,举行农民武装暴动,组织革命武装,配合红军反“围剿”……
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涌现出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泰和人民为构筑人民*的大厦作出过巨大的牺牲和重大贡献。解放后,民政部门整理出有姓有名的泰和籍烈士就有5700人。
3、行政区划
全县辖16个镇、6个乡、2个场(澄江镇、碧溪镇、桥头镇、禾市镇、螺溪镇、石山乡、南溪乡、苏溪镇、马市镇、沿溪镇、塘洲镇、冠朝镇、上模乡、沙村镇、水槎乡、上圯乡、老营盘镇、中龙乡、小龙镇、灌溪镇、苑前镇、万合镇、武山垦殖场、泰和垦殖场),县*所在地澄江镇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北距南昌262公里、吉安市42公里,西上井冈山市区114公里。
4、地理气候
泰和县位于江西省中南部,吉泰盆地中心,东南毗兴国县,西连井冈山市、永新县。全县东西长105公里,南北宽57公里,国土总面积2667平方公里。境内地貌多样,山地、丘陵、河谷平原面积各占16%、54%和30%。年均日照1756.4小时,气温18.6度,无霜期281天,降雨量1726毫米,光能充足,四季分明,热量丰富,雨量丰沛,属典型的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全县森林覆盖率51.6%,森林蓄积量450万立方米。地表水多年平均总量22.44亿立米,过境客水量多年平均达380.93亿立米,水能理论蕴藏量6.75万千瓦。
5、自然资源
全县森林覆盖率51.6%。已知的高等植物资源有2500余种,其中属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稀有树达89种,是江西省木材重点生产基地。赣江贯穿中部,过境河段长59.1公里,仙槎河、仁善河、牛吼江、禾水、蜀水等11条支流均汇归赣江,构成羽状的赣江水系,总集雨面积1.1万平方公里。地表水多年平均总量达22.44亿立米,过境客水量多年平均达380.93亿立米,水能理论蕴藏量6.75万千瓦,现有各类蓄水工程2673座,其中大(二)型水库2座、中型水库3座。已发现矿种20余种,矿点50多处。其中钨矿总储量130万吨,品位1.5%;石灰石、瓷土、型砂分布广,储量大;南溪石膏矿品位达95%以上。
6、名胜古迹
泰和县
7、地方名人
泰和县历史悠久。春秋战国时先属吴、越,后属楚,秦汉属庐陵县地,东汉末置西昌县,后以“地产嘉禾,和气所生”更名为泰和,有1800年置县历史。县内古今名人较多,有宋代农学家曾安止、词人刘过,明代宰相杨士奇、哲学家罗钦顺,清代农民起义领袖刘京、邹恩隆,近代江西三杰之一的袁玉冰等。
8、名优特产
泰和气候宜人,土质良好,地貌多样,光、热、水自然资源丰富,为农林牧副渔各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较为理想的生态环境。
泰和人民勤劳、勇敢、朴实,富有聪明才智和开拓进取精神,培育和创造了许多名扬中外的土特产品。
泰和的土特产品有世界正宗乌骨鸡——泰和乌骨鸡、杂交高效的乳(肉)役兼用牛、品质优良的地方猪种冠朝猪、长期选育而成的竹篙薯,以及甘蔗、红瓜子、油茶、百合、车前子、蜀口茶和传统加工产品酱菜、豆豉、木雕工艺品、土纸等。
9、经济情况
2011年,在市委、市*和县委的坚强领导和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坚持以科学发展为统领,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按照建设“实力泰和、魅力泰和、活力泰和”的奋斗目标,深入实施“主攻项目、决战两区,做大总量、加快集聚”战略,扎实推进工业强县、产业富民、城乡提升、和谐平安“四大工程”建设,攻坚克难,开拓创新,较好地完成了县十四届人大五次会议和县十五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全县经济社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主要经济指标均列全市前三位,实现了“十二五”规划的良好开局。荣获全国食品工业强县、全省财税收入三年翻番贡献奖、全省利用外资先进县、全省外贸出口先进县、全省依法用地模范县、全市开放型经济综合先进县等奖项。全县实现生产总值89.8亿元,同比增长11.8%;完成财政总收入11.1亿元,同比净增3亿元,增长36.6%,列全市第2位、全省第28位,比上年前移1位和4位;完成地方财政收入6.8亿元,同比增长28.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540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948元,同比分别增长10.7%和13.5%。发展质量明显提高。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比重由2010年的25.2:50.1:24.7调整为22.3:54.1:23.6,其中二产比重较上年提高4个百分点,三产比重首次超一产。收入质量进一步提高,财政总收入占GDP的比重达12.36%,比上年提高1.76个百分点;税收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达82.7%,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
2012年,全县生产总值突破100亿元,达104亿元,同比增长12.5%;财政总收入突破13亿元,达13.58亿元,同比净增2.48亿元,增长22.3%;地方财政收入突破8亿元,达8.27亿元,增长2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17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7700元,分别同比增长11.6%和12%。全县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0.6亿元,同比增长34%。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