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木乃县
吉木乃县,是**自治区阿勒泰地区下辖的一个县,位于*北部边陲,准噶尔盆地北缘,萨吾尔山北麓,额尔齐斯河南岸,西与哈萨克斯坦*接壤,东与福海县毗邻,南与塔城地区的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相连,北接哈巴河、布尔津两县。下辖5乡2镇41个行政村,面积8222平方千米,县*驻托普铁热克镇。
中文名称:吉木乃县
行政区类别:县级
所属地区:**自治区阿勒泰地区
下辖地区:5乡2镇41个行政村
地理位置:位于萨吾尔山北麓,准噶尔盆地北缘,阿勒泰地区西部
邮政区码:836800
电话区号:0906
面积:8222平方千米
气候条件:大陆性北温带寒冷气候
著名景点:木斯岛冰山、哈尔交河风景区等
*驻地:县*驻托普铁热克镇
现任领导:现任县长热孜别克·哈木扎
1、地理位置
吉木乃县
吉木乃县位于萨吾尔山北麓,额尔齐斯河南岸,地处北纬47°01'36"-47°54'40",东经85°01'33"-87°02'48"之间。东西长约120千米,南北宽约110千米。西与哈萨克斯坦交界,南与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为邻,东邻福海县,北连布尔津、哈巴河县。行政区域面积8222平方千米。边境线长141千米。是**自治区西北部边境县。党政机关所在地托普铁热克镇,位于萨吾尔山拉斯特河上游,距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640千米,距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伊宁市527千米,距阿勒泰市176千米,与哈巴河、布尔津、阿勒泰市、福海均有公路相通,交通比较便利。
地势北高南低,山地面积1838.4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22.3%,平原戈壁4996.6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60.9%,沙漠1060.5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12.9%,丘陵地200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2.4%,沼泽地76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0.9%,水面50.5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0.6%。
2、建置沿革
吉木乃县在历史上是我国北方古代诸多民族的游牧地。2000多年来始终在我国*王朝的有效管辖、治理之下。公元前五世纪塞种人在此地游牧。秦汉时,呼揭、匈奴相继驻牧于此。魏晋南北朝时为柔然、突厥薛延陀部等民族驻牧。隋唐之际,为西突厥葛逻禄牧地。唐王朝先后设大漠、阴山、金山都护府管辖其地。五代宋、辽时期,克烈、乃蛮等部在此游牧。西辽曾在此设西部招讨司。宋嘉泰四年(公元1204年),蒙古铁木真征服乃蛮,乃蛮西迁,斡亦刺惕部崛起,本地为窝阔台封地,设尚书省、行省。明朝之际,称斡亦刺惕为瓦刺,即史称四卫拉特。清领正朔之后,四卫拉特部先后臣属清廷,时准噶尔部噶尔丹隶叛无常,康熙帝曾三次亲征,于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尽服准噶尔部,准噶尔由定边将军治下。雍正十二年(公元1735年),清廷准左列将军策凌奏议同意喀尔喀与准噶尔部牧地以阿尔泰岭、哈巴、博尔济(县名异译)为界。清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清朝平定准噶尔。清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清平定大小和卓*,统一*。清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清设“总统伊犁等处将军”,统辖天山南北路,本地属将军治下塔尔巴哈台参赞大臣管理。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清设布伦托海办事大臣兼领塔城、阿尔泰事务,1869年撤布伦托海办事大臣,阿尔泰仍归科布多参赞大臣管理。1906年科布多、阿尔泰分治,吉木乃始属阿尔泰办事大臣治下,直属清理藩院。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阿尔泰作为特别区,直属**,任原阿尔泰办事大臣帕勒塔亲王为阿尔泰办事长官。1916年设吉木乃县佐。1919年4月北京**决定改阿尔泰区为阿山道,归入*省统辖。民国十九年(1930年)十月,吉木乃县佐升格为县,属阿山道管辖。1933年达列里汗·艾林任吉木乃县县长。1934年后,阿山道改为行政区、行署、专员公署。1954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区别蒙古国和苏联的阿尔泰名称,改称阿勒泰专区,吉木乃县一直隶属阿勒泰地区。设县之初,吉木乃区域较大,后因与和布克赛尔县划分萨吾山界线,以及草场隶属,陆续减少部分辖区面积。在*建设中,阿勒泰地区又对吉木乃县与邻县相邻的牧场和耕地作了部分调整。1989年,阿勒泰地区行署根据自治区人民*指示,组织各县进行县界勘定工作,第一次全面确定各县的行政区划界线。
3、县名由来
“吉木乃”一名是公元六世纪时期一氏族名,原称“吉别乃”;“吉木乃”是“吉别乃”的音译演变,为乌古斯部落联盟九姓氏族之一。我国两汉时期的历史上把“乌古斯”称为“乌护”,是古代在阿勒泰地区的游牧部族。公元六世纪迁移到今斋桑一带,从事放牧。光绪九年(1883年),由于清朝*腐败无能,“俄国指塔尔巴哈台山沟为中俄分界”强加于清朝*,(即指今乌勒昆乌拉斯图河为大吉木乃河),于是吉木乃城就东迁到乌勒昆乌拉斯图河东岸,即现在的“老吉木乃”。1962年吉木乃县城迁至托普铁热克,即现在所说的“吉木乃”。
吉木乃一词在史料中最早出现于清代《塔尔巴哈台志略》,当时书写称“济木乃”,它同“吉别乃”一样,都是汉文的不同译音书写(见*大学学报编辑部出版的《论文集》1986年第一期艾力开、玛尔乎兰“科学技术”一文)。据苏联学者考证,至今仍有一小城叫“吉木乃”。
“老吉木乃”是一八六团场部驻地,西与哈萨克斯坦国接壤(界河为乌勒昆乌拉斯图河),南与阔克阔孜废村相邻,东靠别勒阿热克村,北与龙珠村相接。1962年以前,该区域为吉木乃县人民*驻地。1962年吉木乃县人民*迁移到托普铁热克之后,人们从此称该地为“老吉木乃”。
4、行政区划
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清德宗载湉派长庚察看吉木乃、恰勒奇亥(恰勒什海)两地,并将此两地统归阿尔泰办事大臣锡恒节制,设官兵屯扎。清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清廷批准哈萨克克烈部的阿巴克克烈部落从斋桑湖原驻牧地东移后,驻地原属塔尔巴哈台参赞大臣管辖的地域吉木乃(又名“吉木那”,斋桑湖东南)、恰勒奇亥(今恰勒什海)两处移交阿尔泰。
中华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设吉木乃县佐,由布尔津设治局代管事务,吉木乃县的村落按哈萨克原集点划分。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吉木乃县佐升格为县。1933年,吉木乃共有人口12870人,2030户。1949年统计,全县总人口7473人,1811户。*成立后,1951年吉木乃县人民*在原5个区,13个乡的15个部落基础上,重新划分三个区,组建了三个区公所。
1958年,撤销三个区建制。1958年10月,在诺亚堡乡、沙尔梁乡合并的基础上,建立十月人民公社;撤喀尔交乡,建立东风人民公社;托普铁热克乡、拉斯特乡、恰勒什海乡合建红旗人民公社;巴扎胡勒乡、托斯特乡合建幸福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取代了区、乡政权。
1960年后,公社实行一级核算、二级管理。各社下设生产队,十月公社辖9个农牧业队,1个基建队;东风公社辖13个农牧业队;红旗公社辖19个农牧业队,1个牧业基建队,1个加工厂;幸福公社辖16个农牧业队,1个牧业基建队,1个直属队。
1969年,各社、场相继成立革命委员会。1981年吉木乃县革命委员会改称人民*,县属各社场改称管理委员会。1984年改变“政社合一”建制,重建乡政权,将原有的人民公社和地方国营牧场改建为乡,分别建成:恰勒什海乡、喀尔交乡、托普铁热克乡、别斯铁热克乡、托斯特乡、托普铁热克镇。1997年9月18日自治区人民*批准成立吉木乃镇。至2000年底,吉木乃县共有5个乡,2个镇。
5、自然环境
吉木乃县
县境属大陆性北温带寒冷气候。县城无霜期151天,北沙窝无霜期126天。最高极端气温37.2℃,最低极端气温-38.8℃。县境气候干燥,降水量为202.2毫米。
吉木乃县自然资源较丰富,已发现的矿产资源有有金、铜、煤、粘土、天然碱、石膏、石灰岩等;野生植物种类较多,仅中草药达160种,野生动植物分布广、种类多。
6、气候特征
吉木乃县地处北疆北部,纬度偏北,远离海洋属大陆性北温带气候区。气候特征为春旱多风,夏季凉爽,秋季短暂,冬季寒冷而漫长。降水量少,蒸发量大,气候干燥;日照充足,气温日、年较差大,无霜期短,灾害性天气较多。因吉木乃县地形复杂,特别是地形差异大,因此将全县由南向北分为四个气候区。
7、邮电交通
吉木乃邮电历史较长。远在汉唐时代,吉木乃边塞亦出现狼烟、烽火台设置,以传递军情信息。元代至清朝,阿勒泰及邻境地区(包括吉木乃)设有驿道、驿站。清同治十一年(1871年)沙俄帝国强*国伊犁地区,擅自设立吉木乃至承化(阿勒泰)、霍尔果斯、伊尔克斯塘至喀什三条邮路。1882年收复伊犁,三条俄国邮路被撤销。民国之初,邮传业沿古驿道发展为骑马、乘驼传递信息。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后吉木乃局同苏方交换国际邮电总包,由马班或马车进行邮运。1948年吉木乃县邮电局成立。1953年至1978年,各乡相继设立邮电所,吉木乃县与阿勒泰地区其他各县邮路开通。并且县乡自办汽车邮路,开通了县乡电话和通阿勒泰、布尔津、乌鲁木齐的长途载波电话线路,一个较为完整的通信网络初步形成。
1994年吉木乃县邮电综合楼落成,开通了2000门自动交换机程控电话,与全国连网。此后吉木乃口岸及各乡程控电话开通并网,开通了无线寻呼业务。长途数字光缆传输,移动电话真迹传真、自动转报等通信工程相继建成。邮政储蓄、邮政快件、特快传递、商业信函、礼仪电报、电报汇款等现代化业务相继开办。1998年12月县局市话扩容为3000门,电话由1949年的2部到1396部。随着“163”、“168”的开通,吉木乃县已逐步驶入高速信息快车道。
吉木乃县地处阿勒泰地区西部,其西与哈萨克斯坦*接壤,北部与布尔津、哈巴河相连,东南部与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相邻,地理位置闭塞,史称“地处极边,孤悬塞外荒僻之处”。历史上境内有诸多游牧民族在此放牧生息,因交通闭塞,致使经济上开发较晚。*成立前,有两条古道是当地牧民与外界沟通之路,人们靠骑马乘驼与外界沟通,出门远行、驮运生活用品靠牛、马、骆驼、毛驴等畜力作为交通运输工具。
*成立之后,吉木乃县交通事业发展迅速。吉木乃-布尔津84千米道路于解放初期开通,方便了农牧民的生产生活。1989年S31965线吉木乃-186团22千米沥青路面公路通车;1993年S22965线吉木乃-黑山头85千米沥青路面通车,极大的促进了县经济的开发和口岸的开通。县城至各乡场,乡与村委会道路建设,发动和依靠群众,采取各方集资,义务投劳等各种形式,部分路面铺设了砂,石,修桥和涵洞,成为风雨无阻的乡村公路。
到2000年底,县境内有三条公路,一条国防专用线,以县城为中心的县乡,乡村道路形成了四通八达的道路网络。汽车已成为主要的运输工具。从1990年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及对哈萨克斯坦口岸的开放,货运,客运繁忙,每天进出县城营运的汽车少则二、三十辆,多则达五十辆以上。通往乌鲁木齐、奎屯、北屯、阿勒泰、每天都有往返班车。县内至各乡场,村的小型出租客车,随处可见。客货运输及相应的维修等行业也蓬勃兴起发展起来。交通事业的发展对吉木乃县经济的腾飞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8、民族宗教
吉木乃县境内生活的民族主要有哈萨克族和少数的蒙古族,1864年《中俄勘分西北界约》签定后,原放牧在斋桑湖泊一带的哈萨克族柯列依部落不愿随地划归俄国管理,越边界定居在诺亚堡(现186团4连驻地),部分牧民进入乌拉斯特、萨吾尔山。由于战乱蒙古族绝大部分迁往*各地,一部分去了外蒙。直至*成立,县境内的民族成份较少。1950年以后,经过几次大的人口流动及关内汉族来吉木乃县境内安家落户,才逐步形成多民族杂居的格局。此后因驻防及备战的需要以及受“伊塔事件”的影响,60年代初,边境一带的绝大部分哈萨克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均东迁至托普铁热克和恰勒什海定居,由农十师186团驻扎边境至今。托普铁热克镇(吉木乃县城)成为县经济文化中心。
1999年,吉木乃县境内居住着16个民族。他们分别是:哈萨克21451人、汉族12990人、回族693人、*334人、东乡族52人、柯尔克孜33人、满族27人、壮族22人、塔塔尔族19人、乌孜别克族17人、蒙古族16人、土家族7人、俄罗斯族3人、瑶族3人、土族2人、塔吉克族1人。总人口35679人,属阿勒泰地区人口最少的一个县。
*,全县只有4座*,分布在诺亚堡2座,托普铁热克1座,拉斯特1座。*期间这些*全部被破坏。*后,恢复了宗教信仰*政策,群众要求修建一个宗教活动场所,*通过协调正式批复在托普铁热克镇修筑一座*,造价35万元全部由地区拨款,随后又在喀尔交乡、别斯铁热克乡由信仰宗教的群众自发自愿集资建了2座*。回族、东乡族的信教意识较强,他们先是在当地自发修建了3座简易的活动场所,20年日晒风吹雨打,这3座“*”均成为危险建筑物,经*有关部门实地考察,根据信教群众的反映要求,分别于1988年、2001年正式批复对三座*进行了修葺。
在1981年以前,吉木乃县没有一名正式的持有合格证书的毛拉、阿訇或依麻目,1989年6月地区下派监考组对全县自称是宗教人员的人,进行了一次全面考试,给17名宗教人员发了宗教职业人员合格证书。随后又在县及地区培养了15名年轻毛拉。至2000年,全县共有*6座、宗教人士38名。
1992年,基督教开始传入吉木乃县,1996年统计在册的基督徒56名,由于人员不固定,属非法地下宗教活动,实行“三定”工作受到影响,直到1999年,经多方合作分别在托斯特乡塔斯特村和托普铁热克乡博尔克塔拉村两处,初步确定临时家庭聚点,其登记在册信教人员12名,属官方认可范围。
9、社会事业
体育
民国时期,吉木乃县体育事业不发达,开展的体育活动多属民间体育活动,没有举办过正式大型的体育运动会。体育项目单调,所有体育赛事在部落间联合举行。
新中国建立后,吉木乃县的体育事业迅速发展,在抓民间传统体育的同时,又抓竞技体育。二十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吉木乃县已开始兴建体育场所,购置体育器材,举办各类体育比赛。至二十世纪70至80年代,体育场地和设施开始形成规模。进入90年代,学校的体育设施逐步健全,体育项目增多,体育活动频繁。群众性的体育健身活动广泛而深入地开展起来。
卫生
民国期间,吉木乃县尚无医疗机构和专业医务人员,社会上仅有个别游医和巫医,也只是骗人钱财,治不了大病。由于战乱频繁,人们经济贫困,思想愚昧落后,各种传染病、常见病频频发生,虽然也有些民间医生,但各族人民处于有病无药、无人医治,小病成大病,重病等死的困境中。
1948年8月,阿勒泰行政公署派来五名国家卫生人员,临时成立了吉木乃县门诊部,这是吉木乃县有史以来第一个国家卫生机构。1957年正式成立吉木乃县卫生院。从五十年代后期至八十年代,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由于党对卫生工作的重视,陆续分配了大中专毕业生,配备了急需的医疗预防设备。县医院先后修建了病房和门诊楼,防疫站办公楼,初步形成了医疗防疫体系。农村卫生机构和人员不断充实和加强,到八十年代末形成了较完善的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防疫网络。九十年代以来,各医疗机构设施不断完善,医疗技术不断提高。实施了防病改水、改厕工程,人民的生活环境条件得到根本性改善,各种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地方病发病率大大降低。
2000年,县有人民医院,卫生防疫站,妇幼保健站3所医疗防疫机构,乡属卫生院7所,村属卫生室42个,企事业单位有卫生所(室)32个,全县有卫生工作人员216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87人,占总人数的76.4%,获得中级以上职称37人,全县有病床87张。
10、旅游景点
吉木乃县
11、经济情况
一、进出口贸易完成情况
(一)县属外贸企业贸易完成情况:1-11月份累计完成进出口贸易额61113.9万美元,同比增长40.9%。其中,进口4751.74万美元,同比增长190%;出口56362.16万美元,同比增长52.4%。超额完成年度进出口5.9亿美元的任务目标。
(二)边民互市贸易情况:1-1月份累计开市开市222天,同比增长83.5%;哈方入市人员13389人次,同比增长251.3%;销售中方商品额度达854.34万元,同比增长168.1%。
二、对外贸易情况
(一)1-11月份进出口商品产销国别:口岸(包括县属企业)进口商品产主要来自哈萨克斯坦和俄罗斯两国,其中由哈国进口商品占99.6%;出口商品主要销往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蒙古以及俄罗斯等国,出口各国商品比例为——对哈占64.3%、对吉占33%、对蒙占2.2%、对俄占0.5%。
(二)1-11月份进出口商品结构:口岸(包括县属企业)进口商品主要以广汇天然气、矿产品(碧玉原石)、马匹、葵花籽及冻鱼等为主;出口商品主要以鞋靴(男女式仿皮鞋)、日用百货(服装纺织品、小百货等类)、电脑配件、汽车及其零配件、拖拉机、轮胎、机械机电设备及其零配件、水泥、瓷砖等建筑材料、贱金属制品为主。边民互市贸易市场主要以奶粉、清油、饼干、饮料、糖果等各类食品以及部分饰品等小百货为主。
(三)1-11月份进出口贸易额度及货量
年初至今,县属企业进出口贸易额增长40.9%,其中出口增长52.4%、进口增长190%。出口额增长主要是野马总公司将疆内其他口岸过货的贸易额都以吉木乃县野马分公司的名义向海关进行报关,使整体出口贸易呈增长趋势;进口额增长主要是哈国天然气、马匹及水产品(冷水鱼)、俄罗斯碧玉原石等进口较好。到目前,有业绩的企业达到19家。
从企业经营情况看,由于受大环境影响以及企业资金周转困难、订单减少、相关贸易合作不如往年,因此,除野马、广汇、晨光和红松公司以外,上年度有业绩的企业今年整体下滑严重;还有部分企业未产生贸易额等。
边民互市贸易迅速发展主要:一是由于双边签证政策收紧,哈方以免签形式入境人员增多,商品交易额增量显著;二是我县在原有互市贸易市场基础上引进了吉百汇商城,并建成吉百汇互市市场,不仅扩大了互市交易市场规模,而且还丰富了商品的种类和数量;三是双方查验部门对免签人员、货物的进出境实行了宽松的政策服务;四是自今年6月中哈双方协定,开始执行每周正常开关为6天(节假日除外);自8月13日我县三日免签政策正式对哈方公民执行后,极大的促进和带动了哈方公民入市的积极性,使哈方入市人员和中方商品交易量显著增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