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治多县

科普小知识2022-09-10 15:58:44
...

治多县是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下辖的一个县,辖5乡1镇,20个牧委会,68个牧民小组,1个国营牧场和养鹿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玉树藏族自治州西部,西部与**自治区和*自治区接壤。面积8.02万平方公里,其中藏族占98%,县*驻加吉博洛格镇。

中文名称:治多县

行政区类别:县级

所属地区: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

下辖地区:辖5乡1镇

地理位置:位于青藏高原腹地,玉树藏族自治州西部

邮政区码:815400

电话区号:0976

面积:8.02万平方公里

*驻地:县*驻加吉博洛格镇

现任领导:县长南阳

1、县情概况


治多县

治多县地处青藏高原腹地,玉树藏族自治州西部。青藏分水岭—唐古拉山脉盘距县境西部,横空出世的昆仑山脉绵延雄居于县城北部,奔腾不息的长江从各拉丹冬的千年冰川脱缰而出,被称为地球“第三极”的可可西里以它古有的博大胸怀容纳了许多珍禽异兽。素有“一江九河十大滩”的治多县,可堪称“万山之宗,百川之祖,动物之乡,生态之源”。县城东部与玉树县接壤,西与海西州代管区相连,北与曲麻莱县、海西州毗邻,南与杂多县为界。距省会西宁市921公里,州府195里,109国道、青藏铁路穿腰而过。全县土地总面积8.02万平方公里,占玉树州土地总面积的38.2%,全县草原总面积5819万亩,其中可利用草原面积3901万亩,可利用率仅为67%。

县府所在地——加吉博洛格,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历来有“十全宝地”之美称。

总体县情可概括为“高、大、少、单、富、贫”六个字。“高”即境内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高寒缺氧,空气稀薄,称之为地球第三极和生命禁区,自然条件严酷,环境恶劣,自然灾害频繁;“大”即全县总面积8.02万平方公里,是全省面积最大的一个县;“少”即地广人稀,人口密度为0.25人/平方公里;“单”即单一的畜牧业经济是全县的经济支柱产业和牧民赖以生存的基础产业;“富”即境内蕴藏着丰富的金、银、铜、锌、盐、煤等矿产资源,水能资源、太阳能资源丰富。盛产冬虫夏草、红景天、大黄、知母、贝母、秦艽等各种中药材。繁衍生息着藏羚羊、雪豹、白唇鹿、藏野驴、雪鸡、麝等珍稀野生动物。具有长江源头和可可西里探险、藏传佛教文化、格萨尔文化、藏族歌舞等独特的旅游资源;“贫”即经济贫穷、财力匮乏、文化落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社会发展滞后,生产力水平低下,属国定扶贫重点县。

建政五十多年来,在党的各项富民政策的照耀下,治多县的政治、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县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综合县力明显增强,固定资产投资增势强劲,基础设施不断得到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巨大的提高,社会各项事业得到长足发展。建政五十多年的历程,是建设的历程,发展的历程。昔日偏僻、落后的治多县,如今已形成了博负盛名的万里长江第一县——治多县。

2、历史沿革

治多县草地畜牧业的发展历史源远流长,古为原始牦牛产地之一。据有关记载,早至4千多年以前,活动在长江源头的人类就经营着简单的畜牧业。大约到公元前300多年,居住在青海湖东部的部分羌人西迁来本境,同当地土著人组成部落群体,亘古至今,勤劳的藏族牧民沿袭逐水草而居中的游牧生产方式,世世代代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成为世界上古老的游牧民族之一。自隋代开始,治多地区就是玉树族的游牧基地。公元1732年(清雍正10年),清*对牧区严格控制,划疆定界,设置千百户,清查部落户口,将玉树族归属为囊谦千户领地。公元1822年(清道光2年),玉树族内分演出宗久,雅拉、百户、江赛4个部落,统称优秀族;随着历史进程,优秀族内又分出多得赤沟、巴德3个部落。到清宣统末年,优秀族地区自立体系的7个百户或独立百长部落,一直隶属囊谦五室之下。这期间优秀族地区的畜牧业经济和社会有了稳定发展。1912年(民间二年)后,优秀族地区归玉树理事管辖。到1929年(民国18年)青海正式建省,玉树理事改设玉树县,优秀族地区归玉树县管辖。

3、行政区划

县辖5乡1镇,20个牧委会,68个牧民小组,1个国营牧场和养鹿场。

五乡一镇简况

1、索加乡:距县城264公里,全乡总面积5万平方公里,草山总面积857.7万亩,占全乡总面积的17.4%,可利用草山面积484.3万亩。乡境内平均海拔4700米,乡机关所在地海拔4325米。下辖牙曲、莫曲、君曲、当曲四个牧委会,16个生产小组。全乡总牧户1324户5296人。有贫困户181户819人,特困户187户662人,五保户74户74人。全乡人口密度为0.11人∕平方公里。全乡各类牲畜存栏总数86035头(只),人均占有牲畜16.25头(只),适龄母畜率为45%。

2、扎河乡:距县城97公里,平均海拔4900米,土地总面积为676.9万亩,其中可利用草山原积351.9万亩。下辖口前、智赛、达旺、玛赛四个牧委会,14个生产小组。全乡有人口1290户5279人,困难户27户294人,少畜户106户411人,五保户62户62人。牲畜存栏总数104644头(只),适龄母畜率达56%。牧民人均纯收入为2168元。

3、多彩乡:距县城19公里,全乡总面积908.5万亩,下辖达生、拉日、聂恰、当江荣4个行政村,16个牧民小组。全乡有“四户”(少畜、困难、妇幼、五保)490户,全乡牲畜总数80218头(只),人均占有牲畜15.4头(只),适龄母畜率为49%。

4、治渠乡:距县城90公里,全乡总面积为364万亩,可利用草均面积278万亩,平均海拔4196米。下辖同卡、江庆和治加三个牧委会,9个牧民小组。全乡总人口829户3118人,少畜户127户562人,困难户73户305人,妇幼户51户145人,五保户39户39人,全乡人口密度为1.28人∕平方公里,人均纯收入达2048元。牲畜存栏80158头(只),人均占有牲畜26头(只)。

5、立新乡:距县城63公里处,乡境内平均海拔4100米,下辖岗察、叶青、扎西三个牧委会,8个牧民小组,共有人口462户2208人。全乡总面积1.38万平方公里,可利用草场面积90万亩。牲畜存栏37959头(只),人均占有牲畜17.51头(只),母畜比例为52.3%,少畜户103户496人,困难户47户203人,妇幼户20户53人,五保户37户37人。

6、加吉镇:全镇总面积1484.9平方公里,玉治公路贯穿全镇。下辖日青和改查2个行政村,5个牧民小组,总人口587户2646人,其中五保户13户,特困户110户。牲畜存栏61861头(只),人均纯收入达2159元。

4、人口民族

全县总人口26562人,其中藏族人口24341人,占97.7%,另有汉、回、土、蒙古等少数民族。全县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0.212人。县府所在地——加吉博洛格,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历来有“十全宝地”之美称。县辖5乡1镇,20个牧委会,68个牧民小组,1个国营牧场和养鹿场。截至2007年底,全县总人口达28200人,其中藏族人口27410人,占总人口的94.1%,是一个藏族人口为主的纯牧业县。于1953年10月25日建政,至今已建政五十余年。

5、地理气候

境内雪山连绵,冰川广布,河流纵横交织,湖泊星罗棋布,处于“中华水塔”的核心。生态地位突出,特殊的地理位置,是我国长江流域乃至南亚及东南亚国家的“生态源”。境内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海拔从布喀达板峰巅的6860米到县境东部通天河沿岸的3850米,高差3010米.年均气温-0.3℃,年降水量397毫米,光照充足,辐射强烈。冷季长达近10个月,昼夜温差大,属典型的高原大陆气候。

6、自然环境

野生经济植物资源治多县自然条件空间分异强烈,生态环境复杂多变,在辽阔的土地上分布着一定数量的动植物资源。据统计,有高等植物50科184属484种。野生动牧也较多有藏羚羊、雪豹、白唇鹿、野牦牛、藏原羚、狐狸、岩羊、盘羊、藏野驴、雪鸡、麝等珍稀野生动物。矿产资源治多县境内蕴藏着丰富的金、银、铜、铁、锌、石棉、芒硝、水晶、盐、煤等。但因境内形式复杂,海拔高,交通不便等原因还未开采。文化资源治多县境内具有长江源头和可可西里探险、藏传佛教文化、格萨尔文化、民族歌舞等独特的文化资源。畜牧业资源治多县是青海省主要畜产品生产基地,畜牧业是全县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截至2005年底全县牲畜存栏数达56万头只,具有十分丰富的畜产品资源。在大力实施畜牧业结构调整政策后,效益性畜牧业实现了质的飞跃,在畜产品资源开发、加工和利用方面具有十分广阔的市场潜力。水利、光能资源治多是长江的发源地,素有“中华水塔”之称,水利资源十分丰富,大小河流80余条,水能理论蕴藏量达230.95万千瓦。境内光能资源丰富,年日照数可达2700小时,年太阳辐射总量为640千焦/平方厘米以上。目前,太阳能光伏电源已在全县范围内推广应用,普及率达90%以上,具有十分广阔的开发前景。

青藏高原在远古时曾是极为辽阔的海洋,与北非、南欧、西亚和东南亚的诸海域是连通的,称为“特提斯海”。1000万年前的上新世,喜马拉雅的造山运动导致了青藏高原的强烈隆起,形成了自北而南呈东西走向的阿尔金——祁连山、昆仑山、喀喇昆仑——唐古拉山、冈底斯山一念青唐古拉山、喜马拉雅山等五大山系组成的“山的海洋”。雄踞县境北部的莽莽昆仑,西起帕米尔高原,东至四川西北部,全长2500公里,是亚洲最长的山脉,被称为“万山之宗”。冰川面积为11.639万平方公里,其中东昆仑南支可可西里山,平均海拔5600米,青新交接处的山峰汇集着众多冰川,最大面积可达1000平方公里,宽大的冰舌上冰塔林立。可可西里山区是青藏高原最北面的湖群区,也是长江上游通天河支流楚玛尔河的发源地。百川之祖青藏高原雪山耸立,冰川广布,是大江大河的故乡。长江、黄河、澜沧江从青藏高原东南部倾斜而下,浩浩荡荡直通太平洋:怒江、雅鲁藏布江、象泉河和狮泉河从青藏高原的西南部脱缰而出,滔滔洪流汇入了印度洋。通天大江,亚洲第一大河流,孕育人类文明的母亲河——万里长江,发源于千年冰川各拉丹冬雪峰,不择细流,会九派云烟,坦坦荡荡,西极而东。全长6300公里,境内流长613.3公里。长江水系的年径流总量是黄河水系的20倍,堪称“百川之祖”。动物王国位于长江源头的治多县,在格萨尔王统治朵康时代,是名震雪域的巨富——尕嘉洛尔氏族驻牧地。由于该区地广人稀,水草丰美,历史上不仅出现了尕嘉洛家族那样富甲天下,前无古人的养畜大业主,而且曾经以“十八大动物王国”而著称于世。

7、旅游景观


治多县

治多县境内有独特的高原自然景观和民俗风情。万山之宗昆仑山,百川之祖通天河,动物王国可可西里和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昆仑山口世纪环保卫士——杰桑·索南达杰纪念牌,江源庐山——烟章挂大山峡谷,神秘的客甲尕哇雪山,绝代佳人牡的浴池,“银湖寿浪”等“嘉洛十景”,闻名遐乐的宗喀巴大师镀金巨像和佛堂内炉火纯青的壁画艺术,堪称“雪域之最、中华瑰宝”。江庆《甘珠尔》石刻经文位居世界之首,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这些富有神秘和传奇色彩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点令人叹为观止,还有大量的旅游探险景点和路线亟待开发发展独具特色的高原旅游业的条件已具备,且开发潜力巨大。

8、社会事业

教育

认真落实“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和“两免一补”政策,整合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实现了乡村“普初”和县镇“普九”的攻坚目标,并顺利通过验收。2007年,全县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6.87%,较上年增长7.5%,中小学在校学生的巩固率和升学率均达到了100%;全年扫除青壮年文盲2700人,全县青壮年非文盲率达到96.4%。落实人民助学金180.7万元,落实公用经费11.4万元,落实其他教育经费20万元,确保了“三个增长”。全年免除教科书费14.29万元,免除学杂费26.4万元,同时争取到青海霖华公司资金13万元,为索加乡和多彩乡的450名新生解决了被褥。

民生

以建立和完善卫生服务体系为目标,稳步推进牧区新型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医保,全年补偿医疗费用的牧民达8595人次,补偿费用总额107万元。2007年全县参加新型合作医疗人口总数达22684人,参合率达95%。城镇居民医保参合2095人,参合率达73.9%。完成了一批村级卫生室等基础设施建设,规范了管理,牧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逐步得到解决。继续推行“三为主”,认真落实少生快富和奖励扶助政策,全县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0‰以内,有效推动了人口、资源、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新成效。城镇新增就业75人,四类下岗失业人员就业30人,“4050”人员实现再就业3人,全县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继续做好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进一步完善失业、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加强对特困人口基本生活救助和医疗、入学、住房、救灾救济等社会救助体系。参加养老保险人数394人,实缴养老金85.59万元。认真开展城镇零就业援助工作,认定零就业家庭74户。社会救助安置90名,其中教师岗位33名,保洁保绿岗位21名,环卫岗位35名,村级医疗岗位1名。社会保障体系取得新成效。社保参保人数41人,城镇职工参保人数1070人,养老保险扩面14人。认真实施农村和城镇低保工作,保障了4300名农村低保和1338名城镇低保对象的基本生活。认真开展社会福利和社区建设工作,加强老龄和残疾人工作,为42名白内障患者做了康复手术,为偏瘫残疾人发放轮椅30辆。积极协助配合国家各部委开展青海藏区调研工作,反映我县的特殊困难,争取国家的政策支持。

9、经济情况

综合经济实力

2007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0858.7万元,较上年增长10%。其中第一产业实现产值12856.63万元;第二产业实现产值3260万元;第三产业实现产值4223万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92亿元,较上年增长19.2%;年初地方总财力6626万元,其中*补助收入6476万元,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50万元,增长37%;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193元,增长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9074元,增长17%;全年实现社会商品零售总额2791万元,增长13%,其中个体经济1896万元;全年实现牧业总产值12841万元,较上年增长5.6%;全县的牲畜总增率达40.6%,增长6.79%;出栏率达41%,增长7.89%;商品率达31%,牲畜减损率达2.53%。2006年未牲畜存栏46.06万头(只、匹),其中适龄母畜达21.72万头(只、匹),适龄母畜率达47.2%。

畜牧业 

畜牧业是我县的支柱产业,也是牧民群众赖以生存的基础产业。我县坚持“牧区发展、牧业增效、牧民增收”的“三牧”方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畜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大力提高畜牧业的整体效益,全县牧业生产形势良好。我县着力抓了以下五个方面:一是结构调整。着重从畜群结构、畜种结构和品质结构三个方面着手,适当提高适龄母畜比例和效益畜种比例。二是强化基础。依托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退牧还草,进一步加大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解决草地生态基础建设和畜牧业发展两大问题,加强草地监管机构,提高执法力度,巩固和提高以围栏、畜棚、种草、定居点为主的“四配套”建设,提高了防灾、抗灾能力和综合生产能力。三是良种繁育。2006年,由各乡(镇)*、县兽医站、县鹿场、县草原站牵头,在全县范围逐步开展本品种选育工作,及时更新公畜,淘汰、筛选优良畜种。根据畜牧工作会议精神,引进大通县种牛场种公牛50头,购进冻精300支,特聘请省兽医总站技术人员采用野牦牛人工受精技术进行了技术培训和人工受精的实际操作。为突出特色养殖,各乡(镇)对藏獒进行全面普查,各乡(镇)成立了藏獒养殖协会各1个。四是畜疫防治。在严格落实“五个统一”和“四人签字”制度的同时,重点加强了以W病为主的重大动物疫病防治工作。认真开展了动物防疫、动物检疫、动物监管、动物疫病检测工作,在春秋两次进行了W病免疫接种工作,基本做到了头头注射、个个免疫。五是科技支撑。组织实施了“科技入户工程”,扶持科技示范户,成立了科技协会,开展学术交流,普及养殖知识,推广先进技术和实用技术,开展养殖技术培训工作,累计组织实用技术培训144人。建立了特色牧业养殖协会,建立科技人员直接到户,选派科技特派员下乡入户,做到了良种良法直接到草地暖棚、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畜牧业技术推广的新*。

固定资产投资

按照“项目立县、项目建县、项目强县”的指导思想,以项目发展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增强治多发展后劲为目标,配合年初为民办实事计划,去年我县全社会固定资产的投资额达8758万元。加快交通、人畜饮水、能源、教育、卫生和城镇化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为新牧区建设奠定基础。高度重视项目工作,在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州投资的重大项目的同时,加大了项目前期投入和项目可行性研究,共投入项目前期费用60余万元,着力实施了一批事关治多长远发展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进一步加强了畜牧、交通、教育、卫生、城建等公共设施建设,进一步增强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后劲。其中:交通方面投资5296万元,完成了10条通村砂路、19座独立桥和配套桥,立新和多彩两乡的通乡公路硬化等工程;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资1767万元,完成了畜产品交易市场、综合集贸市场和县城生活垃圾填埋场工程;水利水电方面完成投资60万元的立新乡岗察村人畜饮水项目,解决了500人、4000头只牲畜的饮水问题。聂恰河电站已正式发电,彻底结束了治多无电县的历史;教育基础设施方面县财政投资127万元,建设完成了吉尕小学学生食堂和两所村级小学的学生宿舍;基层政权建设方面完成了投资193万元的治渠乡和索加乡党政机关业务用房,多彩乡和加吉镇派出所项目。

新建设项目环评执行率和“三同时”执行率均达到了100%。同时,认真开展了以治理城镇环境脏乱差和“白色污染”及整治交通秩序为主的文明城镇创建活动,进一步改善了县城面貌和人居环境。

上一篇:称多县

下一篇:富宁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