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宜黄县

科普小知识2022-09-12 17:15:32
...

宜黄县是江西省抚州市下辖的一个县。还是临川文化发源地之一。地处江西省中部偏东、抚州市南部。建县于三国吴太平2年(公元257年),迄今有1755年历史,因县址设于宜水、黄水汇合处而得名。宜黄县背靠临川区,东接南城、南丰两县,西邻崇仁、乐安两县,南与赣州宁都接壤。距省会南昌158公里、抚州61公里,处在以南昌为中心的2小时、以抚州为中心的1小时经济圈。2012年底抚吉高速宜黄段建成通车后,区位条件变得更为优越。森林覆盖率超过75%,自然特征可概括为“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宜黄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宜黄建县历史1700多年,宜黄戏已入选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历史名人有:北宋历史地理学家乐史,北宋水利学家侯叔献,明朝兵部尚书谭纶,清代礼、刑二部侍郎黄爵滋等;现代名人有:余瑞璜、吴式枢、程孝刚三位中科院院士。全县总面积1944.2平方公里,现设6镇、6乡、2个垦殖场,辖8个居民委员会、138个村民委员会、1077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3万,多为汉族江右民系,使用赣语。其中农业人口17万。主要景点有宝积寺、军峰山、下南水库、宜黄自然保护区、太极岩、观音湖、石巩寺等。

中文名称:宜黄县

外文名称:YihuangCounty

行政区类别:县

所属地区:中国华东

下辖地区:凤冈镇,棠阴镇,黄陂镇等

*驻地:凤冈镇

电话区号:0794

邮政区码:344400

地理位置:江西省中部偏东,抚州市南部

面积:1944.20平方千米

人口:30万(2006年)

方言:赣语

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

著名景点:鱼牙嶂自然保护区、军峰山

火车站:抚州站

车牌代码:赣F

行政代码:361026

1、历史沿革

春秋时属吴国,战国初属越,楚灭越后属楚,秦统一后属九江郡,西汉为南城县域,东汉分属临汝、南城县地。

三国吴太平二年(公元257),分豫章郡之临汝、南城立临川郡。同年,析临汝地立县,是为建县之始。因县治在宜、黄二水汇合侧,故名宜黄,属临川郡。


宜黄县

西晋元康元年(公元291),析荆、扬十郡置江州,辖临川郡,宜黄隶之。

南朝陈武帝永定元年(公元557),析江州立高州,宜黄仍属临川郡为侯国。

隋初,改高州为江州。开皇九年(公元589),废临川郡设临川县,废巴山郡设崇仁县。宜黄并入崇仁县。宜黄自建县起至此332年。

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又析崇仁地置宜黄,隶抚州。3年后,即武德八年,复并入崇仁。从武德八年至宋乾德五年(公元625~967)宜黄未置县。其时州郡建置时有变化,但宜黄地属崇仁,隶抚州不变。

北宋开宝元年(公元968),南唐后主李煜割崇仁县之崇贤、仙桂、待贤三乡置宜黄场,场署设仙桂乡长春里,仍属崇仁。县民胥仕隆等以“去崇仁甚远,民苦之”为由,请于南唐后主升场为县。开宝三年(公元970),后主准其请,遂升场为县,隶抚州,设县治于黄填镇(今凤冈镇)。八年(公元975),南唐土地尽入于宋,改抚州为军州,抚州军归宋。自此宜黄设县及县名均未变动。

南宋绍兴十九年(1149),改抚州为抚州府,宜黄属之。

元至元十三年(1276),抚州军改抚州路,宜黄隶之。

明洪武元年(1368),抚州路改抚州府,宜黄属之。九年,废行中书省设承宣布政使司,下分道、府,宜黄属江西承宣布政使司湖东道抚州府。

民国元年(1912),废府,各县直辖于省。3年,江西省分4道,宜黄属豫章道。15年废道,各县直辖于省。21年,江西省83县划为13个行政区,宜黄属第八行政区。24年后,江西省五次变动行政区,而宜黄至*夕均属第七行政区。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宜黄一度建立县苏维埃政权。民国18年(1929),宜黄县革命委员会筹备委员会成立。20年4月正式成立县革命委员会。同年11月于吴村(现宁都县辖地)成立县苏维埃*,之后迁东陂(21年3月)、黄陂(21年7月)、罗家湾(22年11月)、白竹(23年1月)、金竹(23年5月,现乐安县辖地)。23年6月,*乐安中心县委决定将乐安、宜黄、崇仁三县苏维埃*合并,成立乐宜崇三县联合*。23年冬至24年,苏区先后被*军占领。

1949年5月10日,宜黄县城解放。解放后,宜黄隶属抚州地区(分区、区、专区)

2000年7月10日抚州地区改为市,宜黄隶属抚州市。

2、行政区划

区划沿革

1986年,宜黄县设3个镇(凤冈、黄陂、棠阴)13乡(城南、二都、兰水、中港、白竹、东陂、新丰、神岗、圳口、南源、潭坊、梨溪、桃陂)2场(黄柏岭垦殖场、青年垦殖场),151个行政村和5个居民委员会,1079个村民小组和14个居民小组,有自然村1273个。


宜黄县

1997年改东陂、梨溪2个乡为镇。

2001年10月改二都乡为镇。

2001年11月撤消城南乡、潭坊乡,并入凤冈镇;中港乡、兰水乡合并为中港乡;撤消白竹乡,并入黄陂镇;宜黄县设6个镇(凤冈镇、二都镇、黄陂镇、东陂镇、棠阴镇、梨溪镇)、6个乡(中港乡、新丰乡、神岗乡、圳口乡、南源乡、桃陂乡)、2个场(黄柏岭垦殖场、青年垦殖场),138个行政村,1077个村民小组,1281个自然村。11个居民委员会,19个居民小组。

设7个镇(凤冈镇、二都镇、中港镇、黄陂镇、东陂镇、棠阴镇、梨溪镇)、5个乡(新丰乡、神岗乡、圳口乡、南源乡、桃陂乡)、2个场(黄柏岭垦殖场、青年垦殖场)、一个工业园区(江西宜黄工业园区),139个行政村、1077个村民小组、1281个自然村,11个居民委员会、19个居民小组。

区划详情

宜黄县下辖凤冈镇、二都镇、黄陂镇、中港镇、东陂镇、棠阴镇、梨溪镇、桃陂镇7镇;新丰乡、神岗乡、圳口乡、南源乡等5乡;黄柏岭垦殖场、青年垦殖场2个垦殖场场。139个行政村、11个居民委会,1077个村民小组、19个居民小组,自然村1281个。

3、地理环境

地质:县境内出露地层有震旦系、寒武系、石炭系、三叠系、白垩系、第三系和第四系等。

地貌:县域地处武夷山西翼,北临赣抚平原,为山区与平原过渡地形。

土壤宜黄县土壤面积2885121.4亩,其中自然土壤2477946.9亩,耕作土壤407174.5亩。自然土壤主要有红壤、紫色土、黄壤、黄棕壤等。耕作土壤主要有水稻土、潮土,耕作红壤等。

山脉:县境地势南高北低,东倚武夷山脉,西倚雩山山脉,东南西三面环山,东西两边的边缘及中南的部分为中心。宜黄县以军峰山、鱼牙嶂、大王山三大主峰组成三条走向东北、南北、西北方向的主山脉,并在南端相连接,形成一个南部封闭而高起,北部倾伏而开口的“山”字型地形。

河流:县境内水系发育,溪流众多,分布均匀。宜黄河主要支流有宜水、黄水、曹水、梨水。

水文:在桃陂村上游1公里处建有桃陂水文站,在桃陂水文站上游20公里处的曹水支流设立新斜水文站。桃陂水文站控制面积1611平方公里,1986~2005年,年平均径流量689.36亿立方米。新斜水文控制面积96.4平方公里,1986~2005年,年平均径流量41.63亿立方米。

4、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2005年,宜黄县总土地面积2885121.4亩,可耕地面积407174.5亩,林地面积2078461亩。

矿藏资源。境内有矿产资源18余种,其中金属矿产10种,有金、银、铅、锌、钨(伴生铜、铋钼)铌、钽等;非金属矿有水泥用灰岩、高岭土、磷矿、石英、石墨、建筑用石材、建筑用砂石、砖瓦粘土等;液体矿产有矿泉水。

水资源


宜黄县

宜黄县多年平均径流量20.6亿立方米,可开发利用的水资源约7.21亿立方米。县境内有温泉两处:岭下温泉和淡水温泉。

植物资源

县境属亚热带湿润季风区,山地面积大,野生植物种类繁多。木本植物有73科,171属,277种,其中列入国家和省级保护的植物有:银杏、罗汉松、长柄双花木、三类杉、南方红豆杉、青钱柳、厚朴、白玉兰、紫玉兰、紫楠、红楠、香果树、方竹、实竹等。草本及藤本植物353种,其中珍贵药用植物8种。用材林主要有杉木、松木、杂木等,针叶用材林(马尾松、湿地松、火柜松等)、阔叶用材林(枫树、苦楮树、拟赤杨、木荷、檫树、甜楮树等)。经济林主要有油茶、果木(柑桔、梨、桃、柿、板栗、李、枇杷、葡萄、枣等)、药材(厚朴、杜仲等)、蚕桑、茶叶、黄栀子等。竹林以毛竹为主,有小山竹、丛生竹等。珍稀树种主要有银杏、南方红豆杉、柳杉、草珊瑚、杜仲、长柄双花木、连杏、青钱柳、闽楠、银钟花、浙江南、红豆树、花榈木、凹叶厚朴、榉树、长序榆、伞花木、伯乐木、杏果树等19种。

动物资源

县境森林植被繁茂,生态环境优越,物种资源丰富。属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有:华南虎、云豹、黑鹿、白颈长尾雉、黄腹角雉。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水鹿、苏门羚、大灵猫、小灵猫、水獭、獐、黄猴貂、黑熊、豺、穿山甲、藏酉猴、斑头休鹠、领角鸮、草鸮、燕隼、游隼、黑鸢、苍鹰、勺鸡、白鹇、鸳鸯、大鲵、棘脑蛙、虎纹蛙等25种,野生动物种类达698种。

5、自然气候

气候

宜黄地处华南气候区与华中气候区的过渡地带,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四季分明。春季初寒渐暖,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凉爽雨少,冬季寒冷干燥。年平均温度17.3℃,年平均降水量为1749.4毫米。春秋短而夏冬长,对农业生产十分有利。

环境资源


宜黄县

宜黄是全国退耕还林项目试点县、全国首批百家电气化达标县、江西省山区综合开发示范县、江西省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县和省级华南虎自然保护区,也是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野生华南虎种群主要栖息地。全县耕地面积27.2万亩,其中水田25.2万亩,旱地2万亩。境内水系发达,有宜水、黄水、曹水、梨水、蓝水等5条水系,水能蕴藏量11.78万千瓦,小水电可开发量达7.9万千瓦;现有中小型水电站89座,总装机容量5.6万千瓦。全县森林覆盖率73.5%;山地面积231万亩,有林地面积192万亩,其中毛竹林面积近40万亩;林木蓄积量650.9万立方米,毛竹蓄积量5367万根,年产商品木材8万立方米、商品竹300万根、鲜笋1万多吨。已知地下矿物有钨、金、银、铜、铁、花岗岩、水晶、铌钽等32种。境内有许多珍贵的动植物资源,如*、省级珍贵保护动物华南虎、云豹、苏门羚、水鹿等,有大片的原始天然落叶灌木林、芭茅、红豆杉群落、野生荔枝树群落和红豆杉、柳杉、香樟等38种珍贵树种。

6、旅游景区

宜黄华南虎自然保护区

宜黄县华南虎自然保护区于1992年在鱼牙嶂一带建立了面积为2.3万公顷、核心区为7000公顷的华南虎保护区,原为县级保护区。2001年3月被江西省*批准为省级华南虎保护区,将保护区面积扩大到5.83万公顷,(其中核心区1.4万公顷、缓冲区1.8万公顷、实验区2.66万公顷)。

鱼牙嶂是宜黄267座众山中奇特怪离而著名的一座山,位于县域东南部神岗乡

驻地西3公里处。属雩山山脉,属宜黄三大山脉之一。因山峰一个挨一个如鱼牙,以此而名。主峰海拔1467.9米,周围山峦连绵、森林茂密,共有300多平方公里的天然阔叶林、竹林、芭茅、山洞、河流等。

保护区内野生动物十分丰富,爬行类和鸟类动物550种,其中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30余种,省级保护动物57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华南虎、云豹、黑鹿、白颈长尾雉、黄腹角雉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水鹿、苏门羚、金猫、大灵猫、小灵猫、豺、穿山甲、斑头休、鸳鸯、大鲵、虎纹蛙等。比较常见的大型草食动物:野猪、麂子、水鹿,是华南虎的主要捕食对象。是目前我国唯一发现有野生华南虎繁殖的地方。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鱼牙嶂在海拔800米以上,有一条中国罕见的宽5公里,长约15公里的芭茅地带。俗话说:“芭茅养虎,虎大伤人。”可见芭茅对老虎的繁衍栖息非常重要。1990年11月下旬,美国猫科动物专家伽瑞。科勒博士受野生动物基金会派遣,来此考察华南虎资源时不禁连声赞叹:“这里的生态环境太好了,是华南虎非常好的栖息和繁衍场所,这是中国的一块宝地。”2001年2月中旬,英国拯救中国华南虎国际联合会秘书长多莉女士到华南虎保护区视察,她说这里的景色比美国的黄石公园还“野”。目前正在申报*保护区。

观音湖

即观音山水库库区。观音湖位于华南虎保护区境内,因坝址坐落在东陂镇观音山麓观音洞附近而得名。水库大坝气势雄伟,参天耸立,磅礴壮观。水库内碧波荡漾,水域蜿蜒曲折,两岸峰峦叠嶂,四季常青;奇峰异木,怪石险湾,舟移景换。水域峡谷绵长多湾,岛屿和半岛罗列其中,极具浪漫气息。湖区还有黄金岭瀑布、黄柏岭瀑布,一年四季流水飞奔而下。湖区林木生机盎然,动植物种类繁多,有大型常绿阔叶林,针叶型乔木,各种可供观赏型花草。原生树种有毛竹、银杏、马尾松、杉木、山柏、南方红豆杉、桦树、樟树等数百种,其中银杏、红豆杉等为我国优良珍贵树种。名贵中草药有杜衡、吊兰、百合、七叶一枝花、三七、灵芝、雪草等。珍稀动物有华南虎、云豹、黑麂、穿山甲、蟒蛇等。另外还有名贵的娃娃鱼和昆虫数十种。特种鱼网箱养殖场坐落水湾,网箱排放井然有序,养有名贵名种淡水百鲳、金丝红鲤、白鲫等。由于湖区重峦叠嶂,林木茂密,曾被抚州地区列为“十大森林湖泊”之首。

下南水库

坐落在宜水上游圳口乡下南村。生态环境良好,动植物繁多,属中型水库。是一座以发电为主的水力发电工程,同时能调节流量,用于养鱼。

抚州第一高峰——军峰山

军峰山位于宜黄县城南北偏东,与南丰县境相接壤。其蜿蜒西行处,与华南虎保护区鱼牙嶂一脉相承。方圆山域30里,主峰海拔1760.9米,为抚州第一高峰。自古有“山高万仞,翠压五嵩,三更可观日出”之称。因为汉代长沙王吴、芮为讨伐南粤在此驻军,以此得名。兼有“庐山之美,黄山之秀,华山之险,泰山之雄”之称。军峰山700米以下为薪柴区,700米以上至1200米为原始森林区,1200米至1500米为芭茅区,1500米以上为怪石嶙峋区。军峰山绝顶处有约80平米的平地,有石殿石屋,始建于宋代。山腰以上常年云雾弥漫,四季难见山顶。冬季多有白雪覆盖,雨季飞瀑多处,飞流千丈如悬河,山腰上还有一古庙,建有大殿堂、佛堂和客房,供游人休息。北宋王安石、明代汤显祖、徐霞客等都在此留下了踪迹。在军峰山上还留传下一只有上联而缺下联的绝对,上联:军峰对南丰,风吹枫叶封峰洞,而下联至今无人对出。

此外,还有神仙对奕峰、站鼓王、黄鹰展翅、仙拓石、舍身崖等景点。

山前竹海

山前竹海位于二都镇山前村。山前的生态资源十分优越,仅毛竹面积就达3.5万亩,以“天然氧吧”著称,特别是竹海内有3公里长的河流,具有“水清、竹多、落差大”的自然优势。

太极岩风景区

该景区坐落在宜黄县二都镇西北2公里处。总面积12.6平方公里。为中国罕见丹霞地貌。太极岩石巩一山耸峙,南北对穿,夸径为40多米,东壁高15米,西壁高40多米,如同一座宏大石桥,东西横架,形成一半月形两层石巩,犹如太极图,故得名太极岩,千年不变。岩石上刻有两枚印章,一章为“马祖法窟”,另一章为“百丈清规”。明代旅游家徐霞客谓之:“东西横跨,若飞梁半天,较贵溪石桥,高与大俱倍之。”巩下结寺,四周十八山峰各具形态,有“十八罗汉拱如来”之说。该景区共分三部分:一是以鲤鱼湖为中心的水上游乐区;二是以石巩寺为中心的佛教景区;三是以太极岩为中心的自然风景区。此外,还有钟鼓齐鸣、铁牛推磨、双蛙出土、金钟盖龟等景点。

在太极岩下有一千年古寺——石巩寺。此寺建于唐代肃宗(公元756——761)年间。由被佛教誉为“马八祖”的马祖禅师创立。寺庙因座落在太极岩石巩下,故得名“石巩寺”,也称“马祖第一道场”。被唐肃宗敕封为“石巩义泉寺”千年古寺因朝代历经繁多,曾多次被毁由重建。后唐时被毁,宋元佑二年(1087年)重建。1934年间,*孙连仲部队为修碉堡围剿红军,拆毁下殿40多间。1966年又拆去寺内二殿,毁掉佛像,改为农业中学。1985年开始重建,恢复了正常的佛事活动。从2000年开始,由上级有关部门出资修建了景区游步道、防护栏等景点基础设施。现已对外开放。

曹山宝积寺

简称曹山寺,始建于唐代咸通(870——873)年间。由佛教禅宗南岳青源法系弟子本寂禅师所创,是中国佛教禅宗五大派系之一—曹洞宗祖庭。为已有1200年的江南古寺。三大古书《辞海》、《中国旅游文化大辞典》、《宗教辞典》都有全面记载。

曹山寺坐落在宜黄城西13公里的形如莲花瓣的曹山之中,环山绕水,占地52亩,山林400多亩。曹山寺院端正坐落在正中广阔的空间,正有供养山,左右龙虎山,形成一个天然的佛教法坛。宝寺周围现有本寂墓塔、雨花岩、油盐洞、千年银杏等14处景点。

《中国旅游文化大辞典》中载:祖师本寂俗姓黄,名元证,法号本寂,系福建莆田人,19岁在福建灵山出家,25岁受戒,得到江西宜丰洞山高僧良介禅师真传,来到宜黄弘扬宗法,他在曹山“法席大兴,学者云萃,洞山之宗,至即为盛”,名扬四海,被称为“曹洞宗”,为中国佛教禅宗五大派第之一,故曹山宝积寺被称为“曹洞宗”祖庭。本寂禅师在曹山传法31年,弟子过百、信徒数千。公元901年圆寂后就葬在曹山寺西侧的凤形坑。1743年,清雍正皇帝加封为“宝藏元证禅师”。宋明清历代《宜黄县志》和《宗教词典》多版记载:在我国、日本、东南亚、朝鲜多国,至今有千余座曹洞宗派系寺庙和上千万信徒。

史载:宋朝嘉定16年(1223年),日本学僧道元(承阳大师)来华参禅,拜曹洞宗第

十三代祖师如净禅师为师三年,受禅宗和法衣而归,回日本建永平寺作为传播曹洞宗的根本道场,成为日本佛教众迄今犹盛的重要宗派。曹洞宗在佛教历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清初以后,曹山寺曾一度衰落,民国后期仅存部分殿堂和少数佛像,*时殿宇被拆毁,只留《曹山寺碑记》和本寂禅师墓塔幸存。

早在1982年曹山寺开始修建。1985年列为全省第一批省级重点风景名胜之一。1994年,经县人民*批准对外开放。并从缅甸请进汉白玉佛像20余座。曹山寺人文旅游资源底蕴丰厚,兴建修复后的曹山寺将成为江南一流的集佛学院、佛学研究、观光、谒拜为一体的中国佛教禅宗祖庭和现代仿唐建筑丛林。

江西历史文化名镇——棠阴古镇

棠阴古镇是我省十大历史文化名镇之一。镇内尚有完好的明清时代建筑160余座。“小小宜黄县,大大棠阴镇”这句古语,在宜黄人民心中已唱了几百年。因为这里盛产夏布,棠阴古镇在历史上

被称作了“3万烟囱,10万人口”。客商云集,人文景观丰富。棠阴是宜黄县明清建筑数量最多、最为独特的古镇。至今保留完整的主要古建筑有:夏布古会馆:为明清建筑,位于老*阶下。会馆深60多米,宽30米。馆中有三厅、两厢,原设有收购夏布的客房、办公房和仓库共数十间。当年,下厅为结帐处。史载:洪熙六年(1425年),宜黄就有51127匹夏布,以折抵上交税收35789石。可见,当年夏布成了宜黄经济的主要支柱,而棠阴镇设立夏布行漂染坊就有几十家。1939年,省教育厅在棠阴设立“麻织学校”。日本东京早稻田大学纺织科毕业的梁邦柱先生任校长,宜黄籍欧阳璇先生(东京早稻田大学染织科毕业)任训导主任。教师十余人培育二百多名专业技术青年学生,开创了宜黄职业教育先河。

八府君祠:明代建筑。为吴姓家族宗祠。中堂有四十平米戏台,大柱需二人以上合抱。大厅有200多平米,前有600平米露天鹅石铺的大天井,靠中堂有两口方井。左右两厢有长廊,内有数十间地板房。主厅两边从小园门进,还有数十间。前门还有板楼,十多间房间,面对古街。规模宏大,江南少见。

罗家宗祠:明清


宜黄县

建筑,为罗姓宗祠。有三个厅,五个天井和一个花园。

承恩坊:明代建筑。为明代四大书法家之一的吴余庆故宅前门坊。上匾额书“承恩坊”三个大字,遒劲混重,为吴余庆丹书。其结构十分奇特、少见。

绣花楼:明清建筑。整个房屋有99间。解放后几十年,原镇*设在这里,也是王扶林《汤显祖》剧的摄影主景区。

迎恩塔:始建于明朝崇祯六年(公元1628年)。六面七层,砖石结构。塔高40余米,直径8米。塔内壁有两条螺旋式588级阶梯直通塔顶,分两个门进入,游客分左右入门而上,层层互见补相遇,直到顶层,中有一横木,才能让俩路人相及,结构奇特,属县级保护名胜古迹。

江南第一古墓——谭纶墓

谭纶墓位于宜黄县二都镇帘前村。谭纶(1520——1577),明朝江西宜黄人,字子理。嘉靖进士。初任台州(今浙江临海)知府,练兵御龌。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巡抚福建,率戚继光、俞大猷等平定境内倭寇。隆庆元年(1567年)总督蓟辽,与戚继光训练军队,加强北方防务。官至兵部尚书、太子太保。他主持兵事三十年,与戚继光共事齐名,号称“谭戚”。谭纶戎马生涯几十年,南征北战,抗倭有功,他安帮报国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一直受到人们的颂扬。

谭纶墓建于明朝万历7年(1579年),座北朝南,由祭道、神道、墓体三部分组成。

神道:约100米,由石牌坊延伸至墓体。石牌坊是四柱三门为一组,共三组。每个石柱顶端均有石雕的狮马鹿象分别对应压座,中间牌坊正反额间镶刻“敕葬太子太保兵部尚书谥襄敏谭公之墓”巨匾。牌坊后方是一口游鱼戏水的荷塘,叫“明塘”。一条卵石拼花石板路沿左山斜坡而上,接着便是五层石板台阶,每层四级,层阔两米,层层之间全部均由十块长条石铺平,最上层铺有7块。据说正好是谭纶的年龄(57岁)。第一层设石虎一对,相传意示着谭纶的生肖;第二层设石羊一对,指谭纶孩提时代;第三层设石马一对,昂首屹立,喻为谭纶戎马生涯;第四层为两尊武将,象征谭纶将军南征北战;第五层为两个文官,象征谭纶进京为兵部尚书,辅佐皇上。按当时明朝贯制,封王坑莹神道只能设石人二,谭纶墓却设有石人四,可见皇帝对谭纶的恩宠。

墓体:墓长30米,宽20米,沿山坡砌傍三层,每层高1.2米,左右两侧砌红石阶梯至墓顶,墓分两层,下层为墓碑;上层建有圆形雕花照壁,照壁正中为宽1米、高1.4米的石刻“奉天诰命”御制碑。碑身仿牌楼式歇山顶,碑旁各有50厘米宽的石雕板。碑前封土上为圆形墓顶石。墓顶石整体两层,通高80厘米,下层为扁圆形石座,周长2.58米,上层为一球形,周长2.1米,雕二龙戏珠图案,云彩填贯其间。

整个墓葬居高临下,气势雄伟,视野开阔,山川村寨尽收眼底。1958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3——1985年被列为革命传统教育基地。1986年列为江西省第一批名胜风景点,《中国名胜词典》列有条目介绍。

仙洞王安石读书堂

仙洞王安石读书堂位于宜黄县城西北2公里处的仙岩山。苍松叠翠、陵波连绵,丛林深处,有一通体紫色大岩石山耸然而峙,横跨东西。远望如条长虹卧波,近观又如苍龙飞天,昂首舒尾。传说是女娲补天时留下的顽石。

仙岩山蜿蜒600多米,海拔380米。山体断面成倒梯形,状如蘑菇。山体西端有南北对穿的巨大岩洞,称为仙洞。山岩东头有一天然石窟,成一天然居室。这里便是少年王安石拜宜黄杜子野先生为师的地方,称为“读书堂”。《地方志》载:北宋名相王安石少年拜宜黄杜子野先生为师,“负箧拜师、闭门勤学”。在石窟内常与先生“赏奇析疑”。有“秉烛达旦而过村借火”的故事。少年王安石在此留下“苦读天已晓,日高竟忘饥,早知灯是火,饭熟几多时”的五绝名篇,千年传颂补衰。岩窟内有“读书堂”三个大字,为南宋嘉泰四年(1204年)右谏议大夫兼侍讲学士李郗亲书。窟口右上壁刻有“清理”二字,为公元1165年本县进士朱伯珍所书。

此外,还有“金龟复笈”、“洗墨池”、“摘星石”等天然景观。

凤凰山

在县城内西。北曹水畔。黑岩石山,平地突起,呈园形,海拔175米。原名鸡笼山,因形若鸡笼而得名。元代以凤凰之美意而名凤凰山。原山顶建有神庙,四壁多有游人题咏。山顶南侧有一天池,池水浅而终年不干。登山眺望,山环水绕,景色宜人,为宜黄古十景之一。山南脚下,有一石拱,凹进石内,左踩为钟声,右踩为鼓声,称钟鼓石,勒有“名山石室”四字。游人走此,颇有兴趣。此山顶上,于1.980年建立电视差转台,入夜以后,红灯闪亮,映入云天。

三元塔

在凤冈镇潭坊村东万福桥头。明万历五年(1577年)建。砖石结构,高12.4米,基脚占地面积6平方米,八面七层,塔体中空,可进不可上。属县级保护名胜古迹之一。

狮子口

在县城北104米宜黄河西岸。黑岩石山,高约100米,东西长约400米,头高尾部低,形如一只大雄狮张口卧伏河畔,因称狮子口,又名狮子山。登上狮头,凉爽宜人,为游览胜地。

卓望山

在县城东1公里处。为县古十景之一。昔日山间,松柏苍翠。峰顶有仙坛,掩映在翠竹丛中。登此峰,遍观全城。每当晨昏,常有带状烟云环绕,在朝阳晚霞照射之下,景色尤为美妙。

卓望塔

卓望塔位于宜黄卓望山半山腰,总用地面积3000㎡,塔总高约36.69m,造型设计为楼阁式塔,外观分为台座、塔身、塔刹三部分,其中塔基高2.008m,塔身高29.16m,塔刹高4.77m。塔每层设飞檐,塔檐递次内收,层高逐层递减,各层塔身均设有固定式和活动式仿古木雕门窗,塔身承重受力体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外装饰(外廊、门窗、斗拱及戗角)均采用高档进口硬木,屋面采用青灰色琉璃瓦,塔刹采用纯钢铸造,表面镏金处理。

红一方面军作战总指挥部旧址

位于东陂镇黄柏岭村村口“徐氏宗祠”。占地面积1000多平方米,分上下两个厅堂。祠内保留下来的红军文物、红军遗迹星罗棋布。1933年3月下旬,*苏区第四次反“围剿”著名的东陂战役红一方面军作战总指挥部设在此,召开了有高级*参加的军事会议,朱德同志出席会议。为了纪念东陂战役,宜黄县乡两级*筹措资金10多万,对红一方面军作战总指挥部旧址进行了全面维修。2006年初,红一方面军作战总指挥部旧址被*抚州市委、市人民*批准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黄陂战役战场遗址

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苏区第四次反”围剿”的主战场之一。地域包括黄陂、霍源、大龙坪、蛟湖、拿山、大圆、安槎、塘圩及二都乡的佛岭、太源、新村与乐安县的登仙桥、小龙坪等地带。2006年7月,大型文献纪录片《中国工农红军》拍摄剧组曾来到宜黄的凤冈、黄陂、东陂一带乡村开机拍摄。

1933年2月27日,国民*军第四次“围剿”*苏区,朱德、*利用黄陂山多林密的有利地形,指挥红军采取大兵团伏击战法进行反“围剿”。在蛟湖、桥头、霍源、西源与敌军52师、59师进行激战,击溃敌军,抓获敌军师长李明、陈时骥,取得“黄陂大捷”的伟大胜利。是役,俘敌师长2人,毙敌旅长4人,俘敌万余人,缴获枪1.5万余支,子弹80万发,炮40余门,无线电台1部。“黄陂大捷”已载入中国革命的光辉史册。

黄陂战役纪念亭

位于黄陂镇集镇入口处公路旁,于1986年10月落成,占地面积400平方米,两层六角结构,亭高11.6米。拾级而上,亭外正上方挂有当年参加过黄陂战役的老红军、民政部副部长袁血卒亲笔题书的“黄陂战役纪念亭”黑底金字横匾;亭内正*立着一块宽1米高1.8米的汉白玉纪念碑,正面刻“黄陂大捷示意图”,反面刻“黄陂大捷简介”金字隶书碑文。亭内雕梁画栋,图画精美,内顶*铸有一个大红星,象征伟大中国*的光辉岁月。

黄陂战役纪念亭现已被抚州市委、市*批准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东陂战役战场遗址

位于东陂乡西南部的东陂、草鞋岗、黄柏岭、层源、江背、河溪、三溪和新丰乡候坊村,是第四次反“围剿”的主战场之一。至今,在东陂镇黄柏岭村民房墙上,还存有草鞋岗战役中的56条红军标语。这些标语用白色石灰打底,毛笔书写,字迹清晰,保存完好。

宜黄革命烈士纪念碑

出宜黄县城往南走300米处,有一松柏簇拥,四季叠翠的小山冈,雄伟庄严的革命烈士纪念碑就巍巍耸立在山冈上。碑塔正面8个正楷鎏金大字赫然醒目:革命烈士永垂不朽!

该县是红色苏区,1926年春中国*在宜黄潭坊建立了本县第一个基层党支部,*、朱德、*、刘伯承、陈毅、罗荣桓、聂荣臻等老一辈革命家在宜黄留下了辉煌的足迹。1933年2月,蒋介石调集50万兵力对*苏区红军进行第四次“围剿”,该县是反“围剿”的主战区,先后在黄陂的蛟湖、霍源和东陂的黄柏岭、草鞋冈消灭了*52师、59师和11师,活捉敌师长李明、陈时骥,史称“黄陂大捷”“东陂大捷”,从而彻底粉碎了*第四次“围剿”。各次战役中英勇牺牲的人数共达5000余人,其中英名记录在册的有3280人。为纪念革命英烈,宜黄县委、县*于1964年10月建成了这座革命烈士纪念碑。

此碑塔基长44米,宽24米,山下入口处建有长10.5米、高5米的钢筋混凝土牌坊。进门铺有宽4.2米的四层百级水泥石阶通道,两旁植有整齐的柏树,尽头处便是纪念碑。塔座正北碑文记叙了宜黄人民自1926年--1949年在中国*的组织和领导下,进行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史实,号召全县人民继承和发扬先烈的革命传统。全文约720字,隶书阴刻。南面碑文为中国*宜黄县委员会所题“继承革命先烈光荣传统,发扬更大光荣!”东面为宜黄县人民委员会所题“继承先烈遗志,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到底!”西面为宜黄县人民武装部所题“坚决保卫先烈们用鲜血换来的胜利果实!”

7、旅游指南

美食


宜黄县

豆豉娘

豆豉娘是我县传统的调味佳品,稀粥状,猪肝色,香味醇正。它以大豆(乌豆最佳)为原料,经地洗净、蒸焖、发酵、浸泡、过滤、煮熬等工序而成。用其作调料入菜,色泽酱红,香气浓郁,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是作为调味的佳品,我县城乡群众普遍食用。

乘乘酒

乖乖酒又名红酒,是白竹乡农户自酿的名酒。酿酒方法与酿米酒大致相同,但事前要用晚米煮熟捣烂,抟成碗口大的圆饼,经发酵后晒干制成乖乖酒饼。醇酒时,将乖乖洒饼与米酒药粉碎拌入糯米饭内,按米的重量加入同量的清水,密封二十天即成。此酒颜色金黄,澄沏透明,醇醪香甜,酒性刚烈如白酒,着火能燃。封存时间愈久,酒质愈佳,而且颜色转红。当地群众,多以此酒招待佳宾。

苎麻

历史上以来苎麻是我县一大物产,在我县种植出来的苎麻纤维细长,质地柔韧,耐腐耐磨,富有光泽,无褐色斑点,漂洗后颜色洁白,明、清时期我县盛产夏布,苎麻就是织造夏布的上乘原料。

香菇

香菇是我县山区的传统特产,有自然菇和菌菇两种。自然菇是深山潮湿地带腐树所生,形躯细小,亭亭如盖,表层有纹痕,脚短肉厚,个小肉厚的爆花菇质地尤佳。菌菇是经过人工增值而成,形躯稍大,痕纹略显民,脚长肉薄。鲜香菇润滑可口,干香菇清香味美,均肯有丰富的高级营养价值。现在东陂、神岗、圳口、黄陂、蓝水、二都、梨溪、南源、新丰等乡镇都积极发展香菇生产,涌现出许多香菇村和大批香菇专业户。我县香菇除在县内自销外,还大量销往抚州、南昌、上海、江苏、浙江等地。

8、历史文化

宜黄历史文化悠久,禅文化、赣文化(宜黄戏、傩舞)源远流长,人文底蕴深厚,自然景观神奇秀丽,名胜古迹众多,并具有光荣的红色革命传统,发展生态、文化、红色旅游业条件得天独厚。历史上人才辈出,曾孕育了北宋地理学家乐史、水利学家侯叔献,明朝抗倭名将兵部尚书谭纶,清代禁烟名臣黄爵滋,近代佛学大师欧阳竟无等历史名人。解放后,有余瑞璜、吴式枢、程孝刚三位中科院院士,有被美传记研究所选入《国际杰出带头人物名录》的清华大学年轻教授应明生(宜黄神岗人)。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宜黄成为*苏区第四次反围剿的主战场,著名的黄陂战役、东陂战役就发生在这块红色土地上。主要旅游景点有唐代高僧本寂禅师创建于870年、距今有1136年历史的佛教五大禅宗之一——曹洞宗祖庭曹山寺,全国罕见的丹霞地貌――太极岩风景区,素有明清古建筑博物馆之称的江西省历史文化名镇——棠阴古镇,赣东明珠――观音山水库,抚州市第一高峰――军峰山(主峰海拔1760.9米),野生华南虎主要栖息地——鱼牙嶂自然保护区等。

9、经济

全县生产总值达32.19亿元,增长13.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31.2亿元,增长25.5%;实现财政总收入4.87亿元,增长35.3%;地方财政收入3.96亿元,增长44.6%;县乡两级财政实现了同步高幅增长,各乡镇财政收入均超千万元;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1.35亿元,增长17%;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797元,增长18.9%。三产比例由2010年的22:55:23调整为19:58:23,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

全县规模以上企业达54户,完成工业增加值12.7亿元,增长21.8%,增幅全市第一;完成主营业务收入53.4亿元,增长44.3%;园区工业企业发展到145家,完成主营业务收入57.8亿元,增长42.7%。塑料制品、特种纸业、机械制造、化工建材、现代纺织几大优势产业加快发展,塑料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20亿元。一批骨干企业快速成长,星泰纸业、弘泰纸业等5家企业各自创办了新企业,实现“裂变式”发展;立伟轻工、三和医药等7家企业完成了技改扩建工程。一批投资过亿元的重大项目建成投产,洁美科技的电子载体纸带填补国内空白,与珊瑚科技的荧光增白剂都将有望成为全国产销量冠军,具有市场定价话语权。在2011年度全市目标考评中,我县获工业发展第三名。

全年粮食总产达15.78万吨,实现连续六年增收。水稻制种面积2.6万亩,喜获丰收,亩产达210公斤,继续保持全省第一位置。烟叶种植面积扩大到1.9万亩,完成烟叶税1133.56万元,创历史新高。新造毛竹面积3500亩,改造低产毛竹林4.65万亩。蔬菜、油茶、特种养殖等产业蓬勃发展。全县新增市级以上龙头企业3家,总数达24家,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12家,总数达82家。

第三产业加快发展。房地产业在调控之年实现税收9010万元,增长47.7%。交通运输业全年实现税收1.3亿元,增长104.3%。全县接待游客人次和旅游综合收入分别增长19%和24%,宜黄国际大酒店授牌为四星级宾馆。传统商贸服务业加快升级改造,完成了河东新区农贸市场入驻搬迁工作,进一步落实“家电下乡”政策,共发放补贴资金448.77万元,广大群众得到了更多的实惠。

财政金融呈双高走势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推动下,全县财政增收的渠道不断拓宽,内在动力不断增强。2011年,全县财政总收入48716万元,同比增长35.3%。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由2010年的13.29%上升到2011年的15.13%,提升了1.84个百分点;2011年,全县地方财政收入39570万元,同比增长44.56%。全县工商税收37990万元,与2010年同期相比增长35.59%。2011年,全县财政支出97359万元,同比增长29.74%。

2011年12月末,全县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达353263万元,比11月末增加3250万元,比年初增加51622万元,同比增长17.11%。其中,单位存款97691万元,比11月末增加186万元,比年初增加12383万元,同比增长14.52%;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243680万元,比11月末增加8938万元,比年初增加43223万元,比去年同期多增加13161万元,同比增长21.56%,增幅比11月末上升1.19个百分点。截止2011年12月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77414万元,较年初增加18824万元,与2010年同期相比增长11.87%,增幅比11月末回落3.61个百分点。其中,短期贷款71146万元,比年初增加7334万元,同比增长11.49%;中长期贷款105268万元,比年初增加10490万元,比去年同期少增加了23408万元,同比增长11.07%。增幅同比回落44.61个百分点。银行存贷比缓慢回落。12月末,全县银行存贷比为50.22%,比11月末回落2.29个百分点,比2010年同期回落2.56个百分点。

2011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6797.9元,比2010年同期增加1080.4元,同比增长18.9%,排位列全市第七,增幅比2010年同期上升了5.2个百分点。

10、社会事业

2012年累计完成各类重点城建项目118个,城区建成面积由原来的4.5平方公里扩大到7.62平方公里,县城人口由3.5万人增加到6.5万人,城镇化率达40%,提高了12.5个百分点。

2012年累计投入民生资金7.2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3264元上升到5717元。城镇劳动力实现就业再就业1.2万人。2010年底,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0.04亿元。新建经济适用房212套18789平方米、廉租房632套32743.6平方米,发放租赁补贴352万元,解决了2133户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

2012年,投入民生资金7.64亿元,占财政支出69.5%。建成投用廉租住房296套,新建廉租住房150套、公租房680套;发放租房补贴230万元,解决1567户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城镇就业率保持在94.5%。

11、著名人物

历史名人有:北宋历史地理学家乐史,北宋水利学家侯叔献,明朝兵部尚书谭纶,清代礼、刑二部侍郎黄爵滋等;现代名人有:余瑞璜、吴式枢、程孝刚三位中科院院士。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