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汉
后汉(公元947—951年):五代时期由刘知远建立的政权,都城开封。后唐灭亡后,石敬瑭建立后晋,任刘知远为河东节度使,世居太原。西元947年,契丹灭后晋,占据中原,但是契丹兵在中原烧杀抢掠,大失民心。刘知远抓住时机,在太原称帝,国号大汉”,后攻克中原,定都于汴京(今开封)。948年高祖第二子刘承佑嗣位,即汉隐帝。950年李守贞等藩镇发生*,汉隐帝命郭威平之,但汉隐帝猜忌郭威,欲杀之,郭威不得已而反叛,汉隐帝为溃军所杀,后汉至此灭亡。历二帝,前后约四年。
中文名称:后汉
首都:开封
英文名称:TheEasternHanDynasty
主要宗教:佛教、道教
简称:汉
政治*:君主制
所属洲:亚洲
国家领袖:刘知远、刘承祐
主要民族:沙陀族、汉族
开国时间:947年
国君姓氏:刘
亡国时间:951年
1、1简述
后汉(公元947—951年):五代时期由刘知远建立的政权,都城开封。后唐灭亡后,石敬瑭建立后晋,任刘知远为河东节度使,世居太原。西元947年,契丹灭后晋,占据中原,但是契丹兵在中原烧杀抢掠,大失民心。刘知远抓住时机,在太原称帝,国号大汉”,后攻克中原,定都于汴京(今开封)。948年高祖第二子刘承佑嗣位,即汉隐帝。950年李守贞等藩镇发生*,汉隐帝命郭威平之,但汉隐帝猜忌郭威,欲杀之,郭威不得已而反叛,汉隐帝为溃军所杀,后汉至此灭亡。历二帝,前后约四年。
2、2历代君王
刘知远、刘承祐
3、3朝代名人
王周、刘审交、武汉球、张瓘、李殷、刘在明、马万、李彦从、郭谨、皇甫立、白再荣、张鹏、王周、刘审交、武汉球、张瓘、李殷、刘在明、马万、李彦从、郭谨、皇甫立、白再荣、张鹏、史弘肇、杨邠、王章、李洪建、阎晋卿、聂文进、后赞、郭允明、刘铢、李崧、苏逢吉、李鏻、龙敏、刘鼎、张允、任延皓、杜重威、李守贞、赵思绾
4、4历史
高祖刘知远
高祖刘知远
刘知远出身贫寒,沉默寡言,不好嬉戏,为谋活路,青少年时期便从军为卒,效命于晋王李克用、李存勖军中,为李克用养子李嗣源部下。初与石敬瑭一起为后唐明宗手下将领,后帮助石敬瑭在契丹扶持下建立后晋,被任为河东节度使,北京(今山西省太原市南)留守等职。石重贵继位后,进封为北平王,拜中书令。因他的官位高,功劳大,*强,为石重贵所猜忌。晋辽交战期间,他守境不出,招募军士,壮大力量。辽军进入汴京时,他派部下以祝贺胜利为名,去汴京察看形势,知道辽军很不得人心。不久,他打出复兴后晋、迎石重贵来晋阳的旗帜,受到将士的拥戴。公元947年2月,他在晋阳称帝,改名为缟,建国号为汉。第二年建年号为“乾祐”,史称后汉。
刘知远称帝后,为了赢得民心,沿用后晋的年号天福,以争取后晋文武官吏的支持。他下诏书慰劳各地自发武装抗辽、保卫乡土的起义军,又不夺民财而取出宫中所有财物赏赐将土,获得了军民的支持。然后趁辽军北退,辽统治集团忙于争夺皇位之际,他统帅大军自晋阳出发,一路势如破竹,2l天后进入洛阳,又8天后开进汴京,定为都城。
同年12月,刘知远所宠爱的太子、开封尹刘承训病死。刘知远也悲伤过度而病倒,一直不见恢复。公元948年正月,他自知不行了,召宰相苏逢吉、枢密使杨邡、郭威等进宫,委托他们扶立次子刘承祜即位,又秘密嘱咐他们要赶快除去归附辽国的杜重威。丁卯日,病死于汴京。刘知远死后的庙号为高祖。
隐帝刘承祐
隐帝刘承祐
后汉
5、5疆域
后汉疆域图
6、6政治
*官制
后汉的政治制度大体沿用唐朝制度,但官职时常废置不设,其制度比较混乱。朝廷设有主管行政的三省六部、主管财政的三司与主管军事的枢密院。由战乱不断,枢密院的权力往往比三省来得大,所以将相矛盾尖锐。
民族矛盾
后汉统治者是沙陀部人,中国北方沦于沙陀贵族的统治之下。不但是地主阶级统治农民,又是异族统治汉族,它们对汉族人民,横征暴放,严刑峻法。由于北*的混乱,更予新起的契丹族以骚扰、掠夺的机会。汉族人民与契丹的矛盾更加尖锐。
速亡原因
后汉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斗争激烈,内耗严重。将相之争,在后汉朝廷中,将相势如水火。后汉朝,君臣之争也十分激烈。隐帝年少继位,为史弘肇等顾命大臣所轻视。后汉君臣之争激化,在后汉统治集团激烈的内争中,有趋炎附势者,有明哲保身者,也有些大臣预见到统治集团的内争必然导致变乱,采取逃避的态度。
地方藩镇或疑惧或觊觎皇权,*此起彼伏,令后汉王朝内耗严重。后汉朝先有杜重威据邺都*,后有“三叛连衡”。这些*,究其根源,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自恃拥有实力,企图通过*夺取政权或割据一隅,杜重威、李守贞的反叛即属此类;二是因后汉统治者残忍嗜杀而内心疑惧,无奈铤而走险,王景崇据凤翔、赵思绾据永兴反叛,属此类。
加之后汉赋敛苛重,严刑酷法,吏治败怀,造成阶级矛盾极端尖锐,民众的反抗斗争风起云涌。
7、7对外交往
后汉比之后晋,面临的形势更是不容乐观:“四方多事,三叛连衡,吴、蜀内侵,契丹启衅,蒸黎凶惧,宗社陆危。”而且在同一个主子契丹面前,后汉的地位也不如后晋,观《旧五代史》后汉本纪及《十国春秋》本纪,遣使贡辽之记载比比皆是,几乎无月不有,反而与别的政权的交往只有寥寥数笔。
楚和吴越在后汉期间各自经历了两次权力变动(争斗),虽然都得到了后汉的认可,以及与前代相同的封赐,但实际情况却略有不同。楚方面,后汉被裹挟进了诸子的争斗,还纠结到了南唐方面,成为影响其权力局面的外部因素;吴越方面,后汉则是听之任之,并未加干涉,反而实现了吴越政权的平稳过渡。
后汉与楚
天福十二年(947年)六月,马希范卒,后汉为之缀朝三日(《旧五代史》卷一百);七月即封马希广为天策上将军、武安节度使、江南诸道都统,兼中书令,楚王。
乾祐元年(948年),武平节度使马希萼参与到权力争夺中来,于当年八月提出与楚王希广各修职贡,求朝廷别加官爵。这时马希广充分利用了交际手段,“希广用天策府内都押牙欧弘练、进奏官张仲荀谋,厚赂执政,使拒其请”。九月,后汉无奈赐希萼及希广诏书,谕以“兄弟宜相辑睦,凡希萼所贡,当附希广以闻”。这一举措显然有些倾向于全力支持马希广。然而马希萼并不甘休,于乾祐三年八月,表请别置进奏务于京师,后汉不许。随后,
马希萼以朝廷意佑楚王希广,怒,遣使称藩于唐,乞师攻楚。唐加希萼同平章事,以鄂州今年租税赐之,命楚州刺史何敬洙将兵助希萼。冬,十月,两午,希广遣使上表告急,言:“荆南、岭南、江南连谋,欲分湖南之地,乞发兵屯遭州,以抚江南、荆南援朗州之路。”
当时后汉朝廷本来商议要起军应援的,但以其自身实力而言,要想同时抵御“荆南、岭南、江南”,不惟鞭长莫及,亦自力有未逮,谈何容易?而当时内部又适逢郭威自立的“内难”,所以最终没有成行,最后把这一问题留给了马氏内部(同时也遗留给了后周)解决。
后汉与吴越
吴越王钱弘俶
时议者曰:“封赠之制,妇人有国邑之号,死乃有谨,后妃公主亦然。唐则天女主,自我作古,乃生有则天之号,韦庶人有顺圣之号,知礼者非之。代梁氏赐张宗奭妻号曰贤懿,又改为庄惠,今以吴?氏为顺德,皆非古之道也。”?
无论是马楚还是吴越,后汉这种不管是谁上台,都加以封号并承认其地位的做法,也恰恰说明了该政权的软弱无力。除此之外,后汉交际的主要精力放在了处理荆南和后蜀关系上。先是荆南反复。天福十二年二月,高从诲遣使上表贺汉主即位,并求郵州属己,后汉不许;因此,六月后汉遣使告谕荆南,使至,从诲拒而不受;九月,高从诲“乃绝汉,附于唐、蜀”。?高氏此举稍嫌有些赌气而为之,现实中便因此吃到了苦头,“乾祐元年六月,高从诲既与汉绝,北方商旅不至,境内贫乏”,于是不得不遣使上表谢罪,重新乞修职贡,后汉既然没有能力罪责高氏,也顺水推舟“诏遣使尉抚之”作罢。?随后荆南的待遇一如往常,高从诲卒后后汉溢其“文献”,赠尚书令;其子高保融袭位,对后汉大事贡献,后汉便封其为荆南节度使、同平章事,双方关系又回到了初始交好的样貌。
后汉与后蜀
后汉与后蜀的来往有二,一是天福十二年四月,“乙亥,凤州防御使石奉顋举州降蜀”?,这一条貌似很平常的记载,其实对后汉和后蜀双方都很重要。对后蜀来说,加上正月雄武节度使何重建以秦、成、阶三州来降,如《十国春秋》所说,“我于是尽有秦、凤、阶、成之地,悉复前蜀王氏疆土”。而对后汉来说,这样一来就彻底暴露了后汉对后蜀无力作为的事实,所以当时刘知远听说这件事后,感叹道:“戎狄憑陵,中原无主,令藩镇外附,吾为方伯,良可愧也!”第二是乾祐元年正月,河中节度使赵匡赞、凤翔节度使侯益在晋汉嬗代之际欲附于后蜀,成为汉帝心头之患。当时晋昌节度判官李恕在赵匡赞麾下,便劝他说:
“燕王入胡,岂所愿哉!今汉家新得天下,方务招怀,若谢罪归朝,必保富贵。入蜀非全计也,‘蹄漆不容尺鲤’,公必悔之。”匡赞乃遣恕奉表请入朝。景崇等未行而恕至,帝问恕:“医赞何为附蜀?”对曰:“医赞自以身受虏官,父在虏庭,恐陛下未之察,故附萄求苟免耳。臣以为国家必应存抚,故遣臣来祈哀。”帝曰:“”匡赞父子,本吾人也,不幸陷虏。今延寿方坠檻井?吾何忍更害匡赞乎!”即听其入朝。侯益亦奇赴二月四日圣寿节上寿。
河中、凤翔均为兵家要地,一旦失去,后果不堪设想。事情最终得到了圆满解决,后汉也避免了一次给后蜀扩大地盘、加强实力的机会,甚至对后周统一北方和伐后蜀奠定了有利条件,诚所谓“于华夏不可谓无功”(王夫之论后汉语)。
从这两个事件来看,之所以最后能够和平解决,很难确定地说是因为后汉大度,或荆南强势,事实上事态的发展双方都是无法完全控制的,所以更多地显示了五代交际的特点,即:多方互动和博弈。
后汉与南唐
后汉与南唐只有一次交际:乾祐元年十一月,“唐主遗帝书谢,请复通商旅,且请赦守贞,朝廷不报”。此事说明一则南唐当时与后汉叛将李守贞有来往,后汉因此责南唐,双方断绝关系;二则此前一直“通商旅”,但参考上文后晋以来与南唐的关系,南唐主所言的“商旅”,恐怕只不过是其假道后汉境内以通契丹的掩饰罢了。
后汉君主 | ||||
庙号 |
谥号 |
姓名 |
年号 |
在位时间 |
高祖 |
睿文圣武昭肃孝帝 |
刘知远(刘暠) |
天福 |
947年―948年 |
乾祐 | ||||
惠祖 |
隐帝 |
刘承祐 |
乾祐 |
948年―950年 |
五代朝代 | |||
朝代 |
开国君主 |
亡国君主 |
立国时间 |
后梁 |
朱温 |
朱友贞 |
公元907~923年 |
后唐 |
李存勖 |
李从珂 |
公元923~936年 |
后晋 |
石敬瑭 |
石重贵 |
公元936~946年 |
后汉 |
刘知远 |
刘承祐 |
公元947~950年 |
后周 |
郭威 |
柴宗训 |
公元951~960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