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大报恩寺

科普小知识2022-09-18 17:55:42
...

大报恩寺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悠久的佛教寺庙,其前身是东吴赤乌年间(238─250年)建造的建初寺及阿育王塔,是继洛阳白马寺之后中国的第二座寺庙,也是中国南方建立的第一座佛寺,中国的佛教中心,与灵谷寺、天界寺并称为金陵三大寺,下辖百寺。

中文名称:大报恩寺

地理位置:南京市秦淮区

占地面积:140000平方米

开放时间:8:30—17:00

景点级别: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门票价格:120元/人

遗址面积:5.6万平方米

保护级别: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始建时间:东吴赤乌三年(240年)

改建时间:明朝永乐十年(1412年)

所属国家:中国

所属城市:南京

1、历史渊源

大报恩寺是南京历史最为悠久的佛教寺庙,千余年间,屡废屡建,寺名亦屡屡更易,大报恩寺塔立于南朝寺庙发祥地和江南佛教中心。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这两句诗中“四百八十寺”的起源就是大报恩寺,大报恩寺的历史从孙吴开始,历经各朝,有过长干寺、天禧寺等名字,大报恩寺塔的前身则是阿育王塔。


大报恩寺琉璃宝塔复原图

东吴赤乌年间(238─250年),孙权建建初寺及阿育王塔,为江南塔寺之始,有“江南第一寺”之称,是继洛阳白马寺之后的中国第二座寺庙,也是中国南方地区的首座寺庙。经过考证,阿育王塔约建于东汉献帝的兴平年间(194─195年),是南京最古老的佛塔,也是中国最早的佛塔之一。建塔者极有可能是秣陵人符融,他曾任徐州刺史陶谦麾下之广陵、下邳、彭城三郡的运漕官,并以漕运所得经费建庙盖塔。符融为最早见于正史的中国阁楼式佛塔的创始者,后退守故里秣陵,为孙策攻灭。

东吴赤乌十年(247年)东吴大帝孙权为康居国僧人会在长干里修建建初寺和阿育王塔,成为江南塔寺之始。

晋太康年间(280─289年)复建,名长干寺;南朝陈为报恩寺,宋改天禧寺,建圣感塔;元改慈恩旌忠教寺。

建德六年(578年),齐地佛门遭劫。闻率僧众四十余循海路奔建康。辄遇大风波,楫折船沉。忽现巨龟,负众僧出水,须臾抵建康。闻口称南无阿弥陀佛。龟对曰:师父曾记否,吾乃海曲放生池之老龟也。闻恍然大悟。奏闻宣帝,帝大悦,敕建报恩寺,香火祀之。

唐朝年间,“慧闻者,齐渤海人也。幼年向佛,十二入寺,十六受戒。苦修《大智度论》、《中论》,树“一心三观”,启天台之源。所入法门,非世可知。学者仰之,以为履地戴天,莫知高厚。又以悯寺所得榇施,买海曲溪石梁为放生池,佛法广播于江北。”

北宋端拱元年(988年),僧可政得唐三藏玄奘大师顶骨舍利,于长干寺建塔瘗藏;宋天禧元年(1017年),重修后的长干寺改称天禧寺,寺塔易名“圣感”;元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诏改天禧寺为“元兴慈恩旌忠教寺”,改塔名为“慈恩塔”。

明永乐六年(1408年)毁于火,永乐十年(1412年)明成祖朱棣敕工部于原址重建,明成祖以纪念明太祖和马皇后为名,命工部于此重建大报恩寺及九层琉璃宝塔,按照宫阙规制,征集天下夫役工匠十万余人,费用计钱粮银二百五十万两、金钱百万,历时十九年始完工。“依大内图武,造九级五色琉璃塔,曰第一塔,寺曰大报恩寺”。


大报恩寺琉璃构

大报恩寺的修造,由郑和等人担任监工官。大报恩寺在永乐、宣德年间建造,正值郑和率领下西洋船队多次远洋海外之时,因而,郑和对这项工程难以全力照顾,工程进展缓慢,弊端展现。为此,1428年(宣德三年),明宣宗朱瞻基特下御敕,要此时已出洋回国任南京守备的郑和“即将未完处,用心提督”,限期完工。竣工以后,郑和还特其从海外带回的“五谷树”、“婆罗树”等奇花异木种植在寺内。

明代初年至清代前期,大报恩寺琉璃宝塔作为中国最具特色的标志性建筑物,被称为“天下第一塔”,更有“中国之大古董,永乐之大窑器”之誉,是当时中外人士游历金陵的必到之处。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遭雷火袭击,天王殿,大殿、观音殿、画廓一百四十余间焚为灰烬;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塔心木腐朽,塔顶倾斜,僧人洪恩募捐银数千两使之得以重修。

清顺治十八年以后,内府及地方均有拨款修缮记载。最后一次是1802年(清嘉庆七年)修复竣工后,绘塔图并附志。

咸丰四年(1854年),大报恩寺塔被毁,关于被毁的原因有两种说法。一说,清军攻克雨花台后,太平军为防清军占据大报恩寺对城内造成威胁,太平军先下手为强,遂“用火药轰之,复挖空塔座下基地,数日塔倒,寺遭焚毁”。另一说则是1856年,正逢天京之变,北王韦昌辉因为担心翼王石达开占领城外的琉璃塔,架炮攻击城内,派兵一面在塔下挖地道引爆炸药,一面用火炮直接轰击塔身,最终使琉璃塔化作一堆瓦砾,而大报恩寺的其他建筑也被由此引发的大火全部烧毁。也有人认为是曾国藩下令炸毁的。

清同治四年(1865年),江宁机器制造局就大报恩寺遗址坡下菜地造住房十二间,工作间八十余间,廊五十余间,寺院遗址渐被蚕食瓜分。

1958年,在眼香庙、芙蓉山、窑岗村一带出土的大批琉璃构件上多带有墨书的字号标记。构件现分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南京博物院和南京市博物馆。

2004年后,南京市开始筹划复建事宜,2007年,大报恩寺遗址公园正式启动建设。

2008年8月7日,在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出土的铁函中发现了七宝阿育王塔等一系列世界级文物与圣物,内藏“佛顶真骨”。


大报恩寺琉璃塔复原模型

2010年,大报恩寺重建工程被列为南京市2010年城市建设“十六个重大项目”之一,同年大连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向该工程捐赠10亿元人民币。

2010年6月12日,南京大报恩寺佛顶骨舍利盛世重光系列活动在栖霞寺隆重举行,佛顶骨舍利在栖霞寺法堂供奉的一个月里,有近20万人前往瞻礼。

2011年6月,被评为“201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2012年4月25日,第三届世界佛教论坛在香港开幕,大报恩寺出土的佛顶骨舍利从发现地南京迎请来到了香港。

2012年11月,大报恩寺作为中国海上丝绸之路项目遗产点之一,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2013年5月,大报恩寺遗址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4年3月,大报恩寺轻质保护塔主体完工,该塔共有9层,由轻钢结构和玻璃筑成,外立面由玻璃幕墙组成。

2015年12月16日上午10点18分,大报恩寺遗址公园举行开园仪式。12月17日,大报恩寺遗址公园正式开放。

2、建筑布局

大报恩寺位于南京中华门外雨花路东侧秦淮河畔长干里,范围东起今晨光机器厂,西至雨花路,南达雨花台,北抵秦淮河边,周围9里13步。


古人绘制的大报恩寺塔图

大报恩寺坐东向西、规模宏大,全寺整体建筑分为南北两大部分,寺庙主体部分(山门,佛殿、琉璃塔等)居北半部,附属部分(僧房、禅堂、藏经殿等)居南半部,南北两部分之间由围墙隔开。

大报恩寺北半部主体建筑中轴线布局排列有序:山门(金刚殿)—香水河桥—天王殿—大雄宝殿—琉璃塔一观音殿一法堂。香水河桥的南北两侧各置御碑亭一座,分别护于“御制大报恩寺左碑”和“御制大报恩寺右碑”。观音殿的两侧有祖师殿和伽蓝殿,观音殿后南北有画廓118间。在祖师殿前有钟楼一座,而与之对称的伽蓝殿前却无鼓楼,按中国寺庙传统的“晨钟暮鼓”及建筑式样,大报恩寺内设钟楼而不设鼓楼现象轻为少见。结合大报恩寺塔“九级内外,篝灯一百四十有六”,“—日夜费油六十四斤四两零”,使之“昼夜长明”来看,大报恩寺设钟不设鼓当有一定寓意。各殿的尺寸,《金陵梵刹志》收录详备。

大报恩寺山门朝西,建筑布局总体上可分为南、北两大部分。寺庙中最重要的宗教性建筑皆分布于北区;而为寺院配套的附属建筑皆位于南区,两者之间以院墙相隔。大报恩寺北区的建筑排列极为有序。沿着中轴线依次设置山门(金刚殿)—香水河桥—天王殿—大殿—琉璃塔—观音殿—法堂等核心建筑;在中轴线两侧还根据需要设置了御碑亭、钟楼、祖师殿、伽蓝殿等建筑。

大报恩寺以佛殿(即大雄宝殿,又称碽妃殿)、天王殿、宝塔为主体,包括金刚殿、左右碑亭、天王殿、大殿、佛殿、大禅殿、后禅殿、左右观音殿、法堂、祖师堂、无梁殿、伽蓝殿、藏经前殿、藏经殿、左右贮经廊、轮藏殿、禅堂、韦驮殿、经房、东西方丈、三藏殿、钟楼等,僧院一百四十八房,东西画廊廊房一百一十八间,经房三十八间,规模极其宏大。

大报恩寺及其琉璃宝塔的建筑极其精美,集明代以前中国建筑艺术精华于一身,其中以大雄宝殿和四天王殿最为壮丽,下墙、石坛及栏杆,都用汉白玉石砌成,雕镂得非常别致。大殿非礼部祠祭,终年封闭。明初诏刻大藏,别置藏经殿,贮南藏经板全部。门框饰有狮子、白象、飞羊等佛教题材的五色琉璃砖。刹顶镶嵌金银珠宝。角梁下悬挂风铃152个,日夜作响,声闻数里。自建成之日起就点燃长明塔灯140盏,每天耗油64斤,金碧辉煌,昼夜通明。塔内壁布满佛龛。该塔是金陵四十八景之一,明清时代,一些欧洲商人、游客和传教士来到南京,称之为“南京瓷塔”,将它与罗马斗兽场、亚历山大地下陵墓、比萨斜塔相媲美,称之为中古世界七大奇观之一,是当时中国的象征。

3、施工标准


遗址公园卫星图

大报恩寺的营建工程浩大,尤以琉璃塔为艰。据有关史料统计,这一工程先后历时19年(一说16年),动用全国征集的良匠军工达十万人,仅建塔一项的费用,用过钱粮银2485484两,就连郑和下西洋所剩百余万银两也耗于造塔的工程。

大报恩寺及其琉璃宝塔,是明成祖朱棣在准备迁都北京时,为报答父母(父亲朱元璋、生母碽妃和养母马皇后)之恩而决意兴建的。该寺自永乐十年(1412)十月十三日午时动工,由郑和与另一名太监汪福主持其事。

在大报恩寺营造期间,正逢郑和连年出使海外,对这项巨大的建筑工程难以兼顾,致使当事人多把相关军夫人匠擅自役使,以致工程进展缓慢。直到郑和担任南京守备,时常亲临现场督促指挥,工程进度加快,至宣德三年(1428)八月初一始告完成。整个工程耗资钱粮银2485484两,其中有郑和下西洋节余款项100多万两,参与营建的军匠夫役达10万人之众。

大报恩寺施工极其考究,完全按照皇宫的标准来营建。大报恩寺临近秦淮河,地质稍软。在全寺建造之初,地基均用木炭垫底,其方法是地基上先钉入粗大木桩,然后纵火焚烧,使之变成木炭,再用铁轮滚石碾压夯实,使地质不再迁变,能够承受重压,再在木炭上加铺一层朱砂,起到防潮杀虫的作用。寺内有殿阁20多座,画廊118处,经房38间。历时19年,耗银250万两,征调工役10多万人。

大报恩寺的营建,与郑和下西洋密切相关,它也显示了郑和的组织和建筑才能。相传建造该塔时曾一式烧制三份琉璃构件,一份用来建塔,两份埋入地下用于替换。

4、主要建筑


考古遗址俯拍

大报恩寺的南区与北区的建筑格局完全不同,它不是按照中轴线一字排开,而是分成四个相对独立的院落,分别承担不同的功能。其西部是贮藏经书、经板的场所,名为藏经殿,收藏了全套《永乐南藏》的大藏经板。中部分布了两个院落,偏北的院落是寺院管理机构的所在地,主要包括了方丈室、库房等。偏南的院落名为三藏殿,是僧人习法、参禅的地方。供奉玄奘法师顶骨舍利的三藏塔即位于这一区域。最东部名为“旃檀林”,是僧人就餐、休息的场所。

在大报恩寺中,琉璃塔是最著名的单体建筑,它九级八面,高达78米,是当时全国最高的建筑,而且遍体以五彩琉璃为装饰,有“天下第一塔”的美誉。

1、香水河桥


香水河河道与香水河桥遗址

香水河桥为石拱桥,桥面总宽745厘米,通厚65厘米,七层,砌筑于石板桥底上。

2、香水河河道

香水河桥之下即是香水河河道。河道横贯南北,河道的两岸与底部皆用长方形青条石铺砌。

3、中轴线主干道

在香水河桥和天王殿之间,沿着中轴线,发现了以长方形青石板铺砌的主干道。路面宽255厘米,残长23.75米,厚16-20厘米。

4、天王殿

天王殿为带有前廊与月台的五开间、三进深的大型建筑,整体呈“双凸字形”。它座落于夯土台基之上。

5、大殿

大报恩寺大殿俗称硕妃殿,其*奉有硕妃的碑位,每年由礼部按时祭祀,除此之外终年封闭,不许人进入。

大殿位于北区正中心的位置。底部设置大型夯土台基,残存的高度约为5.2米。外围围绕一周宽度约为1.2米的基槽。殿内共发现两排6个大型石柱础。据文献记载,该殿“高七丈一尺五寸、深十一丈四尺三寸、长十六丈七尺五寸”,按照现代尺寸换算就是高22.67米、深36.23米、长53.1米。其长宽数据与我们此次发掘的实际状况基本吻合。

6、塔基

塔基位于大殿之后,与大殿皆位于大报恩寺遗址北区的中轴线上,距离大殿东侧基槽12米。平面呈正八边形,最大对径约为25米。从外至内分为五层结构,中心部为地宫,圆形地宫直径2.2米。地宫未遭盗掘,保存较好。

7、观音殿

观音殿位于塔基东侧,为夯土台基式建筑。为三开间三进深的高台式建筑。

8、法堂

法堂位于北区中轴线最东端,为夯土台基式建筑。为一三进深的建筑。

9、御碑亭基址


复建中的永乐碑亭和宣德碑

御碑亭基址共两座,分处中轴线南北两侧,南部为永乐所立御碑。北部为宣德年间所立御碑。

10、琉璃宝塔

位于大殿后的大报恩寺琉璃塔建造于永乐十年(1412年),宣德三年(1428年)竣工,九层八面,高达78.2米,甚至数十里外长江上也可望见。塔身白瓷贴面,拱门琉璃门券。底层建有回廊(即宋代的“副阶周匝”)。塔室为方形,塔檐、斗拱、平坐、栏杆饰有狮子、白象、飞羊等佛教题材的五色琉璃砖。由于各层传递,所以使用的砖瓦尺寸不一。

建造大报恩寺花了17年时间,而同时期工程量数倍于它的北京紫禁城,用时不过3年半。大报恩寺工程如此费时,主要因为琉璃塔的建设难度极大,不得不屡屡延期。据后人估算,仅修建琉璃塔一项所耗用的钱粮,折合白银就高达248万余两。

明成祖朱棣给琉璃塔御赐了“第一塔”的塔名,其特点可以归纳为“三绝”:

第一绝:巨构殊形,高耸云日。琉璃塔是有确切记载的中国古代最高的建筑之一。塔为八边形,共9层,通高78.02米,相当于26层楼房的高度。

琉璃塔最顶部是用纯金制成的宝珠,直径约为4米,据说重达2000余两,每层的檐角下都悬挂铜制的风铃,从上至下共152只,即使在轻轻的微风之中,清脆的铃声也可声闻数里。9层内外共设篝灯146盏,每盏芯粗1寸左右。

第二绝,通体琉璃,独步古今。琉璃塔的主体为砖砌,除了塔顶有一根“管心木”之外,整个建筑当中“不施寸木”。其内、外表层全部用各种造型、各种颜色的琉璃构件榫合而成。这种独特的装饰艺术让琉璃塔赢得了“中国之大古董,永乐之大窑器”的美誉。


于1721年的中所画的大报恩寺

琉璃塔所用的各种琉璃构件几乎每件的形状、尺寸、颜色和纹饰都有差异,因而制作和烧制极为不易。这是琉璃塔建设时间长达17年的重要原因。据史书记载,建造此塔烧制的琉璃瓦、琉璃构件和白瓷砖,都是一式三份,建塔用去一份,其余两份编号埋入地下,以备有缺损时,上报工部,照号配件修补。建国以后,南京的窑岗村、眼香庙一带,先后出土过大量的与琉璃塔有关的琉璃构件,背后大都有墨书的编号和标记,证明了历史记载的可靠。

第三绝,长夜深沉,佛灯永明。每当暮色来临之时,琉璃塔上就会点燃144盏如火炬般明亮的油灯,彻夜不熄。无论是月落星稀的傍晚,还是风雨如注的黑夜,无论是在钟山脚下的丛林之中,还是大江之上的渔舟之内,人们都能够看见这座高塔上永不熄灭的灯光。

九层琉璃塔的每一面墙壁之上,都有2扇窗户,共计144扇。这些窗户全部用磨制得极薄的蚌壳进行封闭,144盏油灯就分别安置在窗户之内。这些蚌壳制成的窗罩名叫“明瓦”,是平板玻璃引进之前中国最好的建筑采光材料。自宣德三年琉璃塔建成之日起,大报恩寺就安排了100名僧人轮流值班,负责给油灯添油、剪芯,擦拭明瓦,确保夜夜塔灯通明。在琉璃塔旁边,建造了一座油库,用于储存燃灯所需的灯油。根据一份明代官员向皇帝提交的账单记载,琉璃塔上每盏油灯每夜所需的灯油为六两四钱,整个琉璃塔每月所耗用的灯油总量为1530斤。

11、地宫

地宫为圆形竖井式,从原始山体中垂直下挖而成。地宫之内,从上至下以一层石块,一层夯土的方式有规律的填充、夯筑,共39层。在距离地表4.2米处,发现一块边长约0.9米、厚约0.25米的方形覆石,位于地宫中心。覆石提取后,其下露出了方柱状的石函。石函高度达1.5米,边长0.72米,由上部盖板、底部垫板和四周四块壁板拼合而成。其中北壁石板镌刻长篇铭文,题为“金陵长干寺真身塔藏舍利石函记”,介绍了大中祥符四年,金陵长干寺住持演化大师可政和守滑州助教王文等人,得到宋真宗的允许,修建九层宝塔之事,塔高“二百尺”,而塔内地宫中藏有“感应舍利十颗,并佛顶真骨,洎诸圣舍利,内用金棺,周以银椁,并七宝造成阿育王塔,以铁函安置”。考古所见与碑文的记载完全一致。在石函内发现有一座铁函,高1.3米、宽0.5米。这是中国从佛塔地宫中发现的最大的铁函。铁函顶部放置大量的铜钱,以及水晶球、玛瑙珠、串珠、鎏金银凤等供养器物。在石函下,还有一个小型埋藏坑,其内出土白瓷、青瓷碗各1件,青瓷壶1件。地宫从现存地表开口至埋藏坑底部共深达6.74米。这是中国发现的最深的佛塔地宫。

5、价值影响

宗教价值

南京佛教文化之昌盛,在中国各大古都中罕有可比。南京有着二千年的佛教文化积淀,自古有“南朝四百八十寺”之说,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地位。当时佛教的十大宗派在寺内都设有讲座,供僧徒任意选修;并雕版印刷了号称“南藏”的大部头佛经六百三十七函五千余卷收藏于寺内。

长干寺地宫是中国发现最深的地宫,出土的铁函是中国发现的最大瘗藏舍利铁函,铁函中七宝阿育王塔是中国发现的最大的实物塔。更重要的是,铁函中的佛顶真骨更是在国内外绝无仅有。当年陕西法门寺出土了4枚舍利,一下就成了佛教圣地,如今南京出土了佛顶真骨,其影响可想而知。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曾称南京是“佛教学术的中心”,如今南京成为南方佛教中心的地位无可非议。

文化价值

经版雕刻于大报恩寺并在该寺长期保存、印刷流传的《永乐南藏》,影响最大。自永乐十八年(1420)《永乐南藏》雕成以后,一直到清康熙年间,大报恩寺一直承担着中国绝大部分寺庙的印经任务,是中国佛经流通的绝对中心。《永乐南藏》到底印了多少部,已难以统计,不过,仅郑和就曾先后印造过10部《大藏经》,遍舍天下名刹。

大报恩寺是明清中国佛经流通的中心,汉文佛教大藏经,是汉文佛典的总集。大藏经的编撰、雕刻、印刷,一直被视作是至高无上、功德无量的盛事。明清两代,大报恩寺在这一领域拥有着独一无二的崇高地位。在明清出现的5部大藏经(其中官刻4部、民刻1部)中,有3部官刻与大报恩寺及其前身天禧寺有关。其中直接相关的为《初刻南藏》(以前称《洪武南藏》)、《永乐南藏》。而在北京雕刻的《永乐北藏》,不仅以《永乐南藏》为范本,而且其主持者有不少是来自大报恩寺。

建筑价值

南京大报恩寺作为中国古典建筑文化的典范,是中国经过考古发掘揭露面积最大的寺院遗址,为研究明代皇家寺院的规制、布局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物资料。在塔基中发现了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符年间的长干寺地宫,出土了以佛顶真骨为核心(碑文记载由印度高僧施护携带来华)、以七宝阿育王塔为代表的一大批佛教珍贵文物,引起了海内外的极大轰动。

这些重大发现对于研究宋代佛塔地官的建造、舍利瘗藏制度,中西佛教的传播与交流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此次发掘还首次在塔基周围发现搭建“鹰架”的线索,揭示了明代宝塔的建筑方法,对于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6、历史地位

明初的大报恩寺与琉璃塔,为明成祖纪念明太祖朱元璋和马皇后所建,另一说为纪念生母碽妃所建。建成后的大报恩寺为江南三大寺之一,是中国最大的讲寺,为包容各派的佛教义学讲堂,并一度成为管理中国佛教事务的僧录寺所在地。被明成祖赐名为“第一塔”的大报恩寺琉璃塔,高约78米,为当时中国最高的建筑和南京最具特色的标志性建筑,以五色琉璃精工砌筑;塔顶悬挂140多盏篝灯,夜晚点燃时,几十里外可见,当时有人称赞琉璃塔“白天似金轮耸云,夜间似华灯耀月”,并被张岱形容为“永乐之大窑器,中国之大古董”。


大报恩寺出土的佛顶骨舍利

大报恩寺琉璃塔与罗马大斗兽场、比萨斜塔、中国万里长城等一道被称为中世纪世界七大奇迹,并被西方人视为代表中国文化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不过,直到20世纪前期,中国人自己才知道这样的评价。在某种程度上而言,正是西方对此长期推崇的信息的传入,才重新唤起了20世纪中国人对琉璃塔的历史记忆和现实思考。

大报恩寺琉璃塔在欧洲享有的盛誉,首先要归功于荷兰人约翰·尼霍夫。1654年,荷兰东印度公司董事会决定派一个使团到中国访问,并要求随团的素描画家把沿途可能见到的景象以及奇异的建筑物以它们本来的形象描绘下来,作为资料保存。当时担任此职的正是约翰·尼霍夫。约翰·尼霍夫有关大报恩寺及其琉璃塔的描述虽然平实,但评价很高。

让大报恩寺琉璃塔名扬欧洲的,并不是这份报告,而是由约翰·尼霍夫之兄亨利·尼霍夫整理、编辑的尼霍夫游记。在尼霍夫游记中,南京大报恩寺琉璃塔已被称作是可与“世界七大奇迹”相提并论的伟大建筑,其独特的造型和无与伦比的美丽,通过文字和版画,被大肆渲染和热情推崇。

尼霍夫游记的出版和大量发行,使得大报恩寺塔成为最为欧洲人熟知的中国建筑。游记在1665年以法文出版后,激发了欧洲第一个中式建筑的灵感,这就是由路易十四授命,于1670年在凡尔赛建成的特列安农瓷宫。

尼霍夫游记和插图,被其他有关中国或亚洲的各类书籍不断引用或广泛改编。直到19世纪40年代,尼霍夫的游记和插图仍是欧洲人了解中国的重要知识来源。

大报恩寺琉璃塔之所以在欧洲家喻户晓,还得益于文学等作品的宣传。1839年安徒生就在《天国花园》中提到:“我(东风)刚从中国来———我在瓷塔周围跳了一阵舞,把所有的钟都弄得叮当叮当地响起来!”这里的瓷塔,就是大报恩寺琉璃塔。

十六至十七世纪,随着西方传教士和使团陆续到达中国,琉璃塔逐渐为西方世界所了解。他们惊叹于琉璃塔的壮丽,把它称为中国瓷塔(TheporcelaintowerofNanKing),并把它与万里长城一道作为中国在西方人心中的表征,代表了中国在西方心目中的美好印象,又与埃及金字塔、英国巨石阵等一道被称为中世纪世界七大奇观之一。

也正因为如此,尽管中国在近代的整体形象已不断下降,但南京大报恩寺琉璃塔却仍然能获得西方人的尊敬。1841年,前来与清廷签订《南京条约》的英国“纳米昔斯”号军舰在抵达南京后,舰上英军纷纷上岸“游览”大报恩寺琉璃塔。1854年,美国驻华全权委员到达南京,其随员法斯等也慕名参观了大报恩寺琉璃塔。他们也许是最后一批见到该塔的外国人。尽管当时的琉璃塔已是面目全非,但法斯等人的描述仍充满着敬意:“面对这个巨大而无比壮丽的建筑物的毁灭和破坏,人们不免感到悲哀。”

7、考古发掘

佛顶舍利


大报恩寺出土的佛顶骨舍利

2010年6月12日上午9时15分,大报恩寺阿育王塔中佛顶真骨千年后重现人间,这是世界现存唯一一枚佛祖真身顶骨舍利。佛顶骨舍利是佛祖释迦牟尼涅槃后留下的最为珍贵的头顶骨真身舍利子,是佛教中无上珍贵的圣物。当时盛开这枚舍利的共有五重容器,从外向内依次是石函、铁函、阿育王塔、金棺银椁和金棺。

阿育王塔


大报恩寺出土的鎏金七宝阿育王

南京大报恩寺遗址长干寺地宫发掘出土的鎏金七宝阿育王塔高1.1米、宽40厘米,总重50公斤,是中国和全世界范围内已发现的最大规格的阿育王塔,堪称世界阿育王塔之王。塔身镶嵌宝石并雕刻佛像、经文,瘗藏千年仍精美绝伦。根据碑文记载推测与X射线探测双重验证,塔身内供奉有两套金棺银椁,其内有“佛顶真骨”、“感应舍利十颗”等稀世佛教圣物。

鎏金七宝阿育王塔和在中国发现的其他阿育王塔结构有很大不同,在银鎏金的外表之下,是一层木质框架,或称之为木胎;塔刹、塔身和塔基上都刻有精美的文字、浮雕,画面和文字内容展现了释迦牟尼从出生、成道到涅槃的全过程。阿育王塔被从铁函内请出时,考古专家在塔内发现了两套金棺银椁。

七宝阿育王塔的塔刹共有五重相轮,顶部为一颗球形宝珠,四片山花蕉叶分别位于须弥座顶部的四角,上面浮雕着各种佛传故事。塔座的四面有四幅大型的画,叫做本身故事,分别是“舍身饲虎”、“割肉贸鸽”、“大光明王施首”、“须大拿王变相”,反映了佛祖前生重大的善行,它的每个变相、每个画面都是由不同的人发愿建造的,非常值得研究。

七宝阿育王塔的塔刹与四片山花蕉叶之间以长链相连,链上悬着铜铃,它的主体是位于底部的方形须弥座。值得注意的是,塔身上有一处近百字錾刻的发愿文,记载了宝塔的由来。七宝阿育王塔的制作者叫做朱诚信,在北宋的时候,大中祥符四年建造。

珍贵文物


大报恩寺塔琉璃构件,现藏于南京博物院。

发掘工作从2007年初开始,一直持续至2014年。截至2010年,明代永乐帝与宣德帝先后御制的大报恩寺碑尚存遗物。

主要收获有两个方面:一、在大报恩寺北区中轴线及其两侧,依次发现并清理了香水河桥、大殿、塔基与地宫、观音殿、法堂,以及祖师殿、伽蓝殿等明代大报恩寺重要建筑遗存;二、在保护明代重要建筑遗存的前提下,我们在遗址上选择合适地点发掘至生土。先后发现并清理出汉至隋唐时期墓葬30余座,南朝时期房址3座,宋代水井、道路、房址、磉墩等重要遗迹,及大量遗物。在出土的早期遗物中,不少与宋代天禧寺相关,包括带有天禧铭文的碗底,砖、以及佛教造像等。这些发现为进一步探索大报恩寺前身诸寺院提供了重要线索。

在发掘过程中,出土总数多达两万余件的各类珍贵文物。其中既包括在遗址中出土的明代建筑构件,尤其是大量精美的琉璃构件,以及各种质地的明清时期的佛教造像;更为重要的是,在地宫中出土了种类丰富的各类供养器物,包括金、银、铜、水晶、玻璃、玛瑙、丝绸等各种质地。其中有多达1.2万余枚的历代铜钱——从秦代半两,直至北宋真宗时期的祥符元宝,还包含不少特殊制作的非流通钱币,如龙凤纹花钱等。在一枚“景德元宝”的背面,磨光后刻划了一幅佛手拈花图,刻划细微,精美异常。本次出土的100余幅宋代丝织品,是建国以来北宋丝织品的一次集中出土。这些织物使用了提花、刺绣、印染、描金等多种织造和装饰工艺。在多幅丝织品上还有施主墨书题写的题记,内容丰富、墨色如新。在地宫中还出土有大量的宋代香料实物,有沉香、檀香、龙脑香等,以及贮存、使用香料的器具。

地宫发掘


佛顶骨舍利

2004年,后南京市*开始筹划复建事宜。

2007年初,大报恩寺遗址公园正式启动建设,为配合“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公园”的建设,受国家文物局批准,对大报恩寺遗址进行全面发掘。

2008年7月17日地宫打开后,考古人员只发现了这个铁函。

2008年7月27日,铁函在全副武装的警察护送下,运送至南京博物馆地库内。

2008年8月6日上午9点30分,为中国国内考古界和佛教界高度关注的南京大报恩寺地宫铁函正式进入开启程序。曾为陕西法门寺地宫考古队领队的韩伟今天在南京露面,他认为:南京的这个铁函打开后的文物收获不亚于法门寺,将会是一次“惊天大发现”。现为陕西考古研究院研究员的韩伟说:这个地宫铁函是目前中国佛塔地宫考古中发现的最大的盒子,里面藏的珍宝将举世瞩目。铁函尺寸是高一米三十四公分,宽五十五公分。打开一层铁皮后,又遇到第二层。这个箱子看来至少有六层。而法门寺地宫铁函只有五层。不仅是箱子大,包裹严密,而且在地宫中发现了石碑,石碑上刻有“金陵长干寺塔身藏舍利石函记”,一下把这个地宫提前了四百多年,成为宋代文物,石碑上记载:函内藏有“佛顶真骨”、“感应舍利十颗”、“诸圣舍利”、“金棺银椁”、“七宝阿育王塔”。史料记载,梁大同八年,梁武帝改造阿育王佛塔,发掘出了旧塔下的舍利和佛发爪。佛祖的头发呈青绀色,当时的僧人们用手把佛祖的头发拉直,头发的长度有几层楼那么长。除了这些,梁武帝还挖到了前朝的人们礼佛的金银杯、剑、钏、钗、镊等诸杂宝物。据说,梁武帝挖到地下九尺许,发现了石函,函内有铁壶,以盛银坩,坩内有金镂罂,罂内放着三颗佛祖舍利,如粟粒大,圆正光洁。函内有琉璃碗,碗内还有四颗舍利以及发爪,爪有四枚,为沈香色。后来,梁武帝请回了一颗佛祖舍利放在他的宫廷内。最后,梁武帝来到长干寺,设无碍大会,建了两座寺庙,用金罂、玉罂,重新盛放了舍利以及佛祖的发爪,然后放在七宝塔内,又用石函盛放宝塔,分别放在两座寺庙的地宫内。同时,还放了王侯妃子富室所舍的金银环钏等珍宝充积。

2008年8月6日下午4点进入第三个发掘阶段,此时,铁函已处于无水状态,丝织物包裹的塔形已完全呈现出来。

2008年8月6日下午4点56分,提起铁函里丝织物的一角,可以看见包裹中的一个塔状物的塔心部分,看上去还很新,在灯光下发出蓝光,很显然,这是一座鎏金七宝塔,塔身有精美的装饰图纹,高度和体积还不能确定,要进行画图、测量、做平面、立面分析。”九重锦绣如同是佛祖穿的衣物,上千年的丝绸能够保存得如此完好,出乎意料,也是十分珍贵的文物,无论如何也要想法保存好。为防止宝塔暴露在空气中遭损坏,丝织物不能完全掀起,只能露出一角。


在原址新建的轻质玻璃塔

2008年8月12日上午8时,珍藏有佛顶骨舍利的金棺银椁由南京博物馆迎请至栖霞寺。上午9时许,在海内外108位高僧大德见证下,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传印法师等从一套金棺银椁中恭请出佛顶骨舍利,供奉于两个特制的7层楠木刻金莲花须弥座上;从另一套金棺银椁中恭请出了十颗感应舍利以及诸圣舍利等。记者看到,迎请出的佛顶骨舍利浅褐色,呈蜂窝状。

2008年11月22日下午,鎏金七宝阿育王塔在埋藏千年之后,被工作人员从铁函内“请出”,“塔王”重现世间。

2010年6月12日,南京大报恩寺七宝阿育王塔金棺银椁被打开,佛顶真骨盛世重光。佛顶骨舍利将在栖霞寺法堂举行为期1个月的供奉瞻礼活动,供信众瞻拜。位于考古遗址区的金陵大报恩寺文化园区项目也将于年内正式开工,其中大报恩寺琉璃塔重建工程将率先启动。

8、传说轶事

明武宗时期南京大报恩寺方丈为西林大师。正德十五年(1519年),明武宗朱厚照驾临大报恩寺,他进入琉璃塔底层大殿时,突然发现地下留着一个长方形的小孔。他向司值的僧人询问,僧人惊慌之中说这是“金井”(墓葬中放置棺木的地方留的小孔)。朱厚照听了面带怒容,大报恩寺方丈西林大师不得已道出舍利的秘密,并称这叫“气眼”,留此气眼是为了让佛祖舍利接触生气,保持灵性。

9、遗址申遗

2012年11月,南京大报恩寺遗址作为中国海上丝绸之路项目遗产点之一,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根据日程,2015年完成准备工作,2016年正式送交世遗大会审议。

10、遗址公园

【主词条:大报恩寺遗址公园】


大报恩寺遗址公园

大报恩寺遗址公园位于南京市秦淮区中华门外,总占地面积260.5亩,总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投资50.25亿元,遗址重建工程主要包括遗址博物馆、南京佛教文化博物馆、报恩新塔、佛教文化创意工坊、明清街区等。

遗址公园中备受瞩目的琉璃宝塔没有按照历史原样复建,而是以轻质钢架玻璃保护塔的形式重现,在完整保护遗址的前提下赋予其象征意义与内涵,留给每个人对于这已逝的宏构和盛景无限的想象。

大报恩寺遗址公园的建设于2012年9月16日动工,2010年年初还存在着两大观点,即到底是在原址复建,还是异地复建。2012年决定这一复建将在原址进行。玄奘寺住持释传真建议大报恩寺最好能够移址至牛首山风景区异地重建。他提出三大理由来反对大报恩寺原址重建,包括原址面积有限,算下来只有5亩左右大的地方可用来重建大报恩寺及报恩寺塔,原址复建也不利于文化遗产保护,而且明代的选址就是因为“不得已”。后经过规划调整和优化,金陵大报恩寺琉璃塔暨遗址园区一期工程在原址进行。

2015年12月16日,大报恩寺遗址公园开园,12月17日正式开放。最受关注的大报恩寺琉璃塔,在遗址上方作为保护建筑修建为轻质玻璃塔,公园中保护性展示了大报恩寺遗址中的千年地宫和珍贵画廊,以及从地宫中出土的石函、铁函、七宝阿育王塔、金棺银椁等世界级国宝。2015年12月31日,大报恩寺遗址公园首次启动节庆亮灯模式,次日元旦,5000游客昨登塔祈福。

11、出土丝织品修复

大报恩寺遗址出土丝织品重现原貌:十年修复穿越千年不减光泽


刚出土的丝织品文物为固结状态

2007年2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南京市博物馆工作人员大报恩寺遗址进行考古发掘,规模宏大的大报恩寺建筑基址显现,并出土了震惊世界的“佛顶骨舍利”、“七宝阿育王塔”等珍贵文物。此外,在遗址中,还发现了一大批种类丰富的供养器物。

后经文物专家鉴定,这批文物为北宋真宗大中祥符三年到四年间埋入,在6.75米深的地下和密封程度极好的铁函中安放了千年得以保存完好。其中用于包裹供养物品的近百件丝织品也成为一大惊喜发现,不仅包括了绮、绫、绢、纱、罗等中国传统布料,还辅以刺绣、印绘、墨书等多种艺术,极为精美,充分展示了北宋时期南京地区高超的织染工艺技术和文化底蕴。


文物专家在修复这批珍贵的丝织品文物

据南京市博物总馆馆长曹志君介绍,为了使这批珍贵的丝织品文物出土后不再进一步受损,南京市博物馆委托中国丝绸博物馆,自2009年起对其进行保护修复及研究。

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助理周旸告诉记者,这批文物可说是北宋年代丝织品最大规模的一次出土,也是保存相对最完整的一批,所以价值非常高,“尤其难得的是,这批文物出土于北宋佛寺的地宫,是礼佛物品,在古代,人们总是会把最好的东西供奉佛祖,所以这批丝织品的质量和艺术价值也是同时期较高的。”


历经千年的丝绸上所绣花纹依然立体清晰、光泽可鉴。

据周旸介绍,这批文物的修复工作历经了近十年,极为不易。“纺织品本身就很脆弱,加之年代久远,部分出土丝绸有破损迹象。所幸专家在文物被发现后的第一时间就介入保护和研究;另一方面,由于江南地区地下水丰富,地宫又在秦淮河畔,所有文物都是在稳定的饱水状态下安藏了千年,所以,除了丝织品的颜色全部褪落,其他质地、花纹,甚至墨书、描金都得以相对完整保存。”

中国丝绸博物馆先后采用三维视频显微镜、多光谱检测和CT扫描分析等技术手段分析,并最终用针线法进行一点点地修复,经过十年时间,这批宋代丝织品的光彩才得以重现。

在展览现场,记者看到,这批穿越了千年时空的绫罗绸缎,轻薄柔软,面料上的刺绣花纹清晰立体、光泽可鉴,不少描金和洒金的面料在灯光下,金光闪闪,奢华依旧。

“这批文物可以让我们近距离感受到北宋时期丝绸制品的精致,花纹清丽、自然、淡雅、端庄,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周旸告诉记者,未来将会对这批丝织品进行复制,让更多人感受中国传统工艺的精湛和美感。

上一篇:上陈遗址

下一篇:敬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