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黄革命烈士纪念碑
宜黄革命烈士纪念碑位于江西省抚州市宜黄县,为纪念革命英烈,宜黄县委、县*于1964年10月建成了这座革命烈士纪念碑。
1、地理位置
革命烈士纪念碑
2、塔身碑文
革命烈士纪念碑
塔座正北碑文记叙了宜黄人民自1926年--1949年在中国*的组织和领导下,进行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史实,号召全县人民继承和发扬先烈的革命传统。全文约720字,隶书阴刻。
南面碑文为中国*宜黄县委员会所题“继承革命先烈光荣传统,发扬更大光荣!”东面为宜黄县人民委员会所题“继承先烈遗志,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到底!”西面为宜黄县人民武装部所题“坚决保卫先烈们用鲜血换来的胜利果实!”
3、历史背景
宜黄县是红色苏区,1926年春中国*在宜黄潭坊建立了本县第一个基层党支部,*、朱德、*、刘伯承、陈毅、罗荣桓、聂荣臻等老一辈革命家在宜黄留下了辉煌的足迹。
1933年2月,蒋介石调集50万兵力对*苏区红军进行第四次“围剿”,该县是反“围剿”的主战区,先后在黄陂的蛟湖、霍源和东陂的黄柏岭、草鞋冈消灭了*52师、59师和11师,活捉敌师长李明、陈时骥,史称“黄陂大捷”“东陂大捷”,从而彻底粉碎了*第四次“围剿”。各次战役中英勇牺牲的人数共达5000余人,其中英名记录在册的有3280人。为纪念革命英烈,宜黄县委、县*于1964年10月建成了这座革命烈士纪念碑。
4、相关战役
黃陂、东陂大捷遗址今貌
红军鉴于敌第1纵队与第2、3纵队相距较远,态势孤立,且敌第52、59师由乐安向黄陂开进所必经的登仙桥以东地区山高林密,便于大兵团伏击。遂决定在乐安谷岗、登仙桥以东,宜黄河口、黄陂以西地区,选择有利地形,伏击敌第52、59师。
2月22日,敌52、59师由乐安分两路向黄陂前进,由于两师之间有摩罗嶂大山相隔,联络协同较为困难,加之当时细雨浓雾,为红军在黄陂山地伏击敌军创造了有利条件。27日下午,战斗打响。红1、3军团和红21军在乐安登仙桥地区与敌第52师激战至28日上午11时,全歼该师。红5军团和红12、22军在霍源一带与敌第59师激战一天,歼该师大部。黄陂战役歼敌近2个师,俘敌师长2人(其中1人伤重毙命)及以下官兵1万余人,缴枪1万余支,机枪百余挺,无线电台一部。首创红军战史上大兵团伏击战的成功先例。
东陂战役:黄陂战役后,陈诚错误判断红军主力在广昌,于是将其中路的3个纵队改为前后梯队,由黄陂、东陂向广昌推进,寻找红军主力决战。红一方面军得知敌这一企图后,一面令红11军佯装成红军主力进至广昌西北地区,吸引敌前纵队加快南进,以拉大其前后纵队的距离;一面令主力秘密北移,埋伏在宜黄东陂至宁都一带山间。1933年3月20日,敌前纵队进至甘竹、罗坊、洽村一带,后纵队第11师进至草台岗、徐庄一线,第9师进至东陂附近,第59师残部随后跟进。两纵队相距已近50公里,中间又隔着雷公嵊大山,后纵队力量较弱,再一次出现了对红军极为有利的战机。
21日,红一方面军集中优势兵力,发起东陂战役。以一部兵力牵制敌第9师,并向新丰市方向警戒,阻止敌前纵队回援;以主力围歼敌第11师。拂晓,红军各部队总攻开始,至13时,敌11师被歼,敌9师一部和敌59师残部企图增援11师,在雷公嵊以南也遭到红军沉重打击。敌11师被歼后,中路军其他纵队也纷纷后撤。东陂战役伤敌师、旅长各1人,击毙敌旅长1人、团长3人,俘敌官兵6000余人,缴枪5000余支,彻底粉碎了蒋介石对*苏区的第四次“围剿”。东陂战役的胜利为*红军以弱胜强开创了战例,1936年12月,*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还称赞“这是一次大胜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