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仁县革命烈士纪念碑
崇仁县革命烈士纪念碑位于江西省抚州市崇仁县县城南500米处南阜山。为纪念革命英烈,激励后人继承和发扬光荣的革命传统,崇仁县*于1964年建立革命烈士纪念碑。2006年7月被确定为抚州市第二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修建过程
崇仁县革命烈士纪念碑
因年久失修,影响游人瞻仰,1990年1月崇仁县县委、县*研究决定在原址重建新碑,于1990年1月31日开工,同年8月15日竣工建成,耗资8.5万元。
主要设施包括:烈士墓、烈士牌坊、亭廊、综合管理房、绿地等基础设施,新纪念碑占地2亩,碑高14.75米,碑身为白色,由715块大理石砌成,栏杆由水磨石、混泥土砌成。碑基上记载了全县革命发展历史和95名烈士英明录和生平事迹。2006年8月再次投资8万余元对纪念碑进行维修,2006年7月被确定为抚州市第二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碑身题字
新建的烈士纪念碑占地2亩,碑高14.75米,大理石结构。碑塔正面题词“崇仁县烈士纪念碑”,背面刻有“革命烈士永垂不朽”,两侧分别题写*诗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塔座正面碑文记载了从1927年--1949年崇仁人民在中国*领导下,进行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史;塔座背面碑文记录了95名烈士的英名。纪念碑右侧建有该县首任县委书记刘建章烈士公墓,墓碑上由时任江西省委书记陈正人题词:“为人民而死,死有余荣”。
3、地理位置
崇仁县革命烈士纪念碑位于江西省抚州市崇仁县县城南500米处南阜山,这里青松蓊郁,绿柏摇翠。
4、历史背景
登仙桥
尤其是在第四次反“围剿”的斗争中,崇仁独立团和游击队配合红军作战,取得了“登仙桥战役”的重大胜利,受到*红军和工农红军江西省军区的表彰。红军北上抗日后,崇仁人民在*领导下,仍然英勇不屈,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直至1949年5月10日全县解放。
登仙桥战役
1933年2月,蒋介石于南昌行营部署第四次“围剿”,亲自兼任“剿共”军总司令,并任命陈诚为“进剿”军中路总指挥,采取“分进合击”的战术,企图一举聚歼我*主力红军于南丰、广昌附近。当时,我红一方面军主力正奉命围攻南丰。
为解南丰之围,陈诚命其第二纵队、第三纵队由南城、金溪等地向南丰开进,并命令第一纵队急速赶至南丰增援。2月21日和22日,敌第一纵队的第52师和第59师由吉安先后进抵乐安。
登仙桥是敌第52师、第59师必经之地。为粉碎敌人的计划,红一方面军总司令朱德、总政委*等毅然作出决策,除留少数部队佯攻南丰,将红一军团(辖第1、第2、第3师和第7师)、第21军秘密撤至东韶、洛口、吴村等地,选择有利地形,以伏击战歼灭敌第52师和第59师。
26日,各部队按部署先后进入预定的伏击地区——摩罗嶂山区(登仙桥村早禾嵊、小龙坪一带山谷)。27日拂晓,敌第52师以155旅为先头部队东进。当时细雨浓雾,10米之外人物难辨,并且与敌第59师之间有摩罗嶂大山相隔,联系协同均较困难。
13时,敌第52师先头部队155旅进至登仙桥附近时,红一军团第7师立即将敌行军纵队拦腰切断,同时,向敌第52师师部猛攻,红21军在登仙桥另一侧,截断了敌人退路。经过三个小时激战,红一军团将敌第52师师部、第154旅之第309团等部歼灭,敌师长李明身中两弹被俘获,当晚因伤重而身亡。敌第155旅第312团也遭到毁灭性的打击。
28日8时,红三军发起猛攻,将敌逐次解决,激战至11时,敌第155旅被全歼。至此,敌第52师被我主力红军全歼于登仙桥以东摩罗嶂山谷内,这就是第四次反“围剿”战争中著名的“登仙桥伏击战”即黄陂大捷。
北路敌第59师也于27日下午,被红五军团截击在西源、霍源地区。28日黄昏,红五军团在红三军团一部配合下发起总攻,将敌大部歼灭。敌师长陈时骥逃窜至登仙桥东北地区时,被红一军团活捉。
5、周边景点
崇仁红色遗址
位于崇仁县境南部,地处崇仁、宜黄、乐安三县交界处,距县城26公里。内有相山东山岭县苏维埃*旧址、崇仁县烈士纪念碑等景点。
崇仁县地藏寺
座落於崇仁县南阜公园旁边,紧挨着烈士纪念碑与宝水渠,目前占地十五亩。是座东南朝西北的宗教建筑群,主轴线上建有二百平方的天王殿和四百平方的大雄宝殿,远远眺望气势不凡,在公园的绿色与山坡的掩映中,更是有种“秀出群峰唯我独尊”的气概,成为县城唯一集宗教文化旅游观光为一体的胜境。
宝水渠
在江西省崇仁县城西南4公里处的西宁水东岸。拦河坝长100米,宽10.6米,高5.5米。上游控制流域面积580平方公里,灌溉面积0.4万公顷。据《崇仁县志》载:此渠始建于隋代,百姓视水如宝,故称宝水渠。
上一篇:克里斯·欧文
下一篇:井冈山小井红军烈士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