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中国大运河

科普小知识2022-09-18 23:32:27
...

中国大运河(TheGrandCanalofChina),世界文化遗产,始建于春秋时期公元前486年,由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浙东运河共三大部分、十段河道组成。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8个省、直辖市,27座城市的27段河道和58个遗产点,全长2700千米(含遗产河道1011千米),是世界上开凿时间较早、规模最大、线路最长、延续时间最久的运河,被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委员会在《国际运河古迹名录》中列为最具影响力的水道。中国大运河跨越地球10多个纬度,纵贯在中国最富饶的华北大平原与江南水乡上,自北向南通达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代表了工业革命前水利水运工程的杰出成就,对中国乃至世界历史都产生了巨大和深远的影响。自清末改漕运为海运后,大运河地位衰落。中国大运河与长城、坎儿井并成为中国古代的三项伟大工程,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象征。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

中文名:中国大运河

外文名:TheGrandCanalofChina

起始时间:公元前486年

长度:2700千米(含遗产河道1011千米)

终点:北京(北终点)绍兴(南终点)

组成:三大部分、十段河道

属性:世界文化遗产

联通水域: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1、历史

春秋至南北朝

春秋末期,吴国开凿了胥溪、邗沟、黄沟三条运河。自胥溪开凿完成后,吴人可东自太湖,沿胥溪西上,直到今芜湖附近后转入长江,再渡过长江往北沿栅水到巢湖一带北入淮水。

夫差是春秋时期吴国的最后一位国王,他运河开挖起了开创作用。他是大运河“第一锹”的开挖者。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互相攻伐兼并,战争连绵不断,军事运输十分频繁。夫差一心想北上伐齐,争霸中原,当时,江、淮之间没有水路可通,只有由江入海,这样走,不但航程长,而且海上风狂浪急,易失战机。为了安全和便利进军,缩短军需路线,夫差决定在蜀冈之上筑邗城,在蜀冈脚下凿邗沟,开通江淮之间的水道。对于筑邗城、凿邗沟的劳动场面,史书上用了四个字来形容,即“举锸如云”,可见其声势浩大。


公元前486年邗沟开凿

吴王夫差调集民工开凿邗沟。因途经邗城,故得名“邗沟”。吴邗沟自今扬州市东南边的古邗城之下起,城下掘深沟,引长江水北流,运河向北穿行于武广湖(今武安湖)和陆阳湖(今洋湖)之间,东北入博芝湖,继而入射阳湖,最后由射阳湖入今淮安东北五里的北神堰合淮水。全长约400里。邗沟沟通了长江、淮河两大河流,成为隋唐大运河最早修建的一段。邗沟的开凿,是有史记载的大运河最早开凿的河段,被认为是大运河的开端。扬州、淮安两座历史文化名城因邗沟的开凿而诞生。邗沟此后一直是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仍为水运要道。

与此同时,浙东运河的前身——山阴故水道也基本形成,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兴建年代最早,并且至今依然保存较好的人工运河之一。

吴王夫差筑邗城凿邗沟,客观上为当时中国东部地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对后来扬州的建城,乃至经济、文化、航运、交通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吴开邗沟之后,还在更北的地方开凿了商(宋)鲁之间的黄沟运河,沟通了泗水与济水。黄沟开凿之后,吴王夫差可沿邗沟北到淮水,入泗水,入济水,西上黄池,与齐晋争夺盟主地位。

秦始皇在湘桂之间开凿灵渠,以通漕运。在四川有李冰开凿离队,关中郑国作郑国渠,既可以灌溉农田,又可以供漕运,“皆可行舟”。

汉朝开凿了槽渠,由长安引渭水入渠,沿南山山脚,一直通到黄河。班固的《西都赋》说槽渠“泛舟山东,控引淮、湖,与海通波”。汉朝王景治理汴渠,“十里一水门,更相洄注,无复溃漏之患”。东汉开凿了阳渠,漕舟可由汴入河,由河溯阳渠入洛阳建春门以输常满仓。东汉顺帝时期,陈敏修理邗沟,另开新道,由江都经樊良湖改道津湖,再由津湖直接由末口入淮,避免了射阳湖的风涛之险,给漕运带来了很大的便利。汉朝还经常维护灵渠。

汉顺帝永和五年(140),会稽郡太守马臻纳山会平原三十六源之水,兴建了鉴湖。鉴湖初创至晋代,山会地区主航线即为鉴湖,至晋后至唐,西线(山阴县)的航线渐为西兴运河所取代,而东线(会稽县)鉴湖仍为主航线并延承至现代。

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凿了一些地方性运河,对后来隋唐大运河的开通起了积极作用。东汉末年,曹操先后开凿了白沟、平虏渠、泉州渠、新河和槽渠等。白沟开凿于东汉建安九年(204年),在淇水入黄河处下大枋木使成堰,遏淇水入春秋战国时期的黄河古道以成渠,以淇水、荡水、洹水为上源,利用纵贯河北平原的清河故道至今青县附近,注入滹沱河。平虏渠开凿于建安十一年(206年),从今青县东北引滹沱河水北入泒水。泉州渠也开凿于建安十一年,南起泉州县(今天津市武清西南),上承潞河,下入鲍丘水,还从沟河口向东凿渠入濡水,称为新河。利漕渠开凿于建安十八年(213年),凿渠引漳水,自今河北曲周南,东至今大名西北,注入白沟,借以沟通邺和四方的漕运,故名利漕渠。白沟、平虏渠、泉州渠、新河和利漕渠的开凿,完成了贯通河北平原的运河网工程,便利了河北平原的水道运输。

曹丕代汉建魏以后,迁都洛阳,曹魏对于运河的设施,主要是修通汴渠、开凿贾侯渠、讨虏渠和广槽渠等项运河工程。曹操曾疏浚过汴渠上游到睢阳一段,称为睢阳渠。正始二年(241年),曹魏又重新整理汴渠,这次是自上游到下游全程整修,使之可以通舟楫。杜预致书王濬,劝他在灭吴之后,率领水军,自长江入淮水,又自淮水入汴渠,再由汴渠入黄河,溯黄河回到首都洛阳。

贾侯渠系魏贾逵所开。《三国志》卷十五记载:“(贾逵)遏鄢、汝,造新陂,又断山溜长谿水,造小弋阳陂,又通运渠二百馀里,所谓贾侯渠者也。”故道在今河南淮阳西北,后与其他水道“交错畛陌”。黄初六年(225年),开通讨虏渠,据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说,其故道在郾城县东。广槽渠系魏宣帝正始二年(241年)所开凿,通过陈、蔡之间,故道在蒗荡渠的下游,《三国志卷二十八》记载:“正始二年,乃开广漕渠,每东南有事,大军兴众,泛舟而下,达于江、淮,资食有储而无水害,(邓)艾所建也。”

孙权在南方开凿运河,西连淮水,东接云阳,号破冈渎,这条运河是沟通今南京以东的水运网。

桓公渎又称桓公沟,为东晋桓温时开凿的。太和四年(369年),桓温率兵北伐前燕,“军次湖陆,攻慕容暐将慕容忠,获之,进次金乡。时亢旱,水道不通,乃凿巨野三百余里以通舟运,自清水入河”。巨野泽即梁山泊,位于今巨野与梁山县之间,这条运河被称为桓公渎,从巨野泽北出济水,在今长清县西与河水相通,故桓温能由济水入黄河。东晋安帝义熙十三年(417年),刘裕又继续疏浚桓公渎。

杨口运河是杜预做荆州刺史时开凿的。这条运河由杨水入汉水之处起,直达江陵,通入长江,更由江陵通到洞庭湖中。《晋书》卷三十四《杜预传》记载“旧水道唯沔汉达江陵千数百里,北无通路。又巴丘湖(今洞庭湖),沅湘之会,表里山川,实为险固,荆蛮之所恃也。(杜)预乃开杨口,起夏水(今汉水)达巴陵(今湖南岳阳)千余里,内泻长江之险,外通零桂之漕。”这条运河开凿以后,使江陵在交通上的形势更加重要。从江陵溯江而上,可到巴蜀;沿江而下,可达建业;还可以由洞庭湖溯湘水沿漓水到番禺。

隋代

从先秦时期到南北朝时期,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开凿了大量运河,其分布地区几乎遍及大半个中国。西到关中,南达广东,北到华北大平原,都有人工运河。这些人工运河与天然河流连接起来可以由河道通达中国的大部分地区。例如从现在的北京不远的通县起,即可乘船顺潞水由泉州渠到沟河口入海,经过一段短短的海程,再进入泒河,由泒河经过平虏渠,而入漳水,又由漳水经过利漕渠和白沟而入黄河,又由黄河进入汴渠上游,沿蒗荡渠而下,由颍水入汝水,再由汝水的支流舞水入泚水,又泚水入淯水,由堉水入汉水,由汉水入杨口渠,由杨口渠道而入长江,由长江入洞庭湖,由洞庭湖入湘水,由湘水入漓水,由漓水入西江,沿西江可达番禺城;或由江陵溯长江达巴蜀,以通西南。这四通八达的水道为后世开隋唐大运河奠定了基础。

隋的开河,只是将若干自然河或旧沟连城一气。

隋唐大运河的开通是在地方性运河的基础上形成的,没有地方性运河的开凿,要想开隋唐大运河是缺乏基础的。分裂时期,地*权为大都开凿了一些地方性运河,这些运河,从客观上讲隋唐大运河做了准备。

开皇四年(584年),隋文帝利用汉朝开凿留下的槽渠,命令宇文恺率水工开广通渠,在渭水之南,傍南山而东,到潼关衔接黄河。开皇七年(587年),隋文帝下令所开的山阳渎,则是吴国邗沟故道。

隋炀帝修隋朝大运河分为四条:通济渠、邗沟、永济渠、江南运河。

通济渠是从板渚引黄河水,注入淮水。大业元年(605年)三月,发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通济渠。通济渠分为三段:西段自东都洛阳西苑,引谷水、洛水,东循阳渠故道由洛水注入黄河;中段自洛口到板渚,是利用黄河的自然河流;东段起自板渚,引黄河水走汴渠故道,注入淮水。通济渠东段所经过的路线是引黄河水循汴水故道,入于泗水,注入淮河。朱偰在他所辑的《中国运河史料选辑》(17页)写道:“苏轼《书传》说道:‘自淮、泗入河,必道于汴……又足见秦、汉、魏、晋皆有此水道,非炀帝创开也,’苏轼历引《汉书》楚、汉(约)中分天下的鸿沟,汉末年曹操和袁绍相持的官渡,以及王濬伐吴杜预信中所提的‘‘径取秣陵……自江入淮,逾于泗汴,溯河而上,振旅还都‘,来证明秦、汉、魏、晋以来,早已由此水道,并非隋炀帝新开凿的。’”

根据顾祖禹的考证,通济渠源于《禹贡》的雍水,春秋时称为邺水,秦汉时又叫鸿沟,其后叫“蒗宕渠”(按即浪荡渠),亦曰汴渠。《元和郡县图志》卷八《河南道四.阳武县》说:“汴渠,一名蒗宕渠,今名通济渠”。隋炀帝所开的通济渠就是利用汴渠(蒗宕渠)的河道来开的。汴渠(蒗宕渠)是通济渠的主要渠身。

自西苑引谷、洛二水绕道今洛阳城南及城东,经偃师县和巩县之洛口而入于黄河,此段河道是旧有的阳渠道。通济渠的上段是疏浚东汉所开凿的阳渠故道而通到黄河的,然后再沿黄河的自然河道至板渚引黄河水入汴渠而达于淮。

邗沟上接通济渠,下接江南运河。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所开的邗沟,所利用的不是吴国邗沟,而是利用的东汉陈登所开凿的邗沟直道。

大业四年(608年),隋炀帝诏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涿郡。永济渠也是利用之前王朝开凿留下的运河河道与自然水道疏浚而成的。自今河南武涉至汲县一段,用沁水、清水(即卫河)疏浚而成;自汲县至馆陶一段,基本上是利用曹操遏淇水入黄河古道白沟而成;在馆陶与沧州一段,是部分地利用了汉代屯氏河和西汉大河故渎而成;沧州至涿郡,又部分地利用漳水,至独流口则与漳水别而另辟新道,与漯水相接,经漯水到达涿郡。

大业六年(610年)隋炀帝下令开开江南运河。但江南运河的开凿也不是始于隋朝的。江南的运河的开凿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时代,吴国开通了从今江苏到长江的运河,从苏州的北门起,向西北穿过漕湖,经太伯渎与江南运河而上,再经阳湖北行,入古芙蓉湖,然后由利港入于长江,以达于扬州;秦朝开凿丹徒曲阿,开凿了从今镇江至丹阳的运河。也就是《南齐书》卷十四《州郡志》所说的“丹徒水道入通吴、会”。丹徒水道正是江南运河所经路线。江南运河在秦始皇时已经初具规模。西汉武帝时,在吴江南北沼泽地带开河,南接杭嘉运河,基本上接通了苏州至嘉兴的运道;六朝建都南京,又修整、开凿了运河和堰埭。东晋初年,因镇江附近运河水浅,还修筑了丁卯埭平水堰,以平衡水位。为避长江风涛之险,孙吴开凿了破岗渎。至萧梁,破岗渎废,另“开上容渎,在句容县东南五里,顶上分流,一源东南三十里十六埭入延陵界;一源西南流二十五里五埭注句容界。上容渎西流入江宁(今南京)秦淮。”陈时,又修破岗渎。隋代的江南运河,只是在六朝以来所开凿的江南运河的基础上加以疏浚而成的,并不是隋炀帝时才开始开凿的。

浙东运河在这一时期也有所发展,凭借经余姚、曹娥把宁波与杭州联系起来的水路及浙东运河,宁波实际上成了大运河的南端终点。两宋时期浙东运河为*主航道。

隋朝末年,永济渠引沁水会清水一段的渠道已经淤塞。

唐代

唐朝对隋唐大运河进行了艰苦不懈的疏浚、修整和开凿。主要工程是:四疏汴渠,五浚山阳渎(邗沟),三治江南运河,二凿丹灞水道,三治褒斜道,疏浚嘉陵江故水道,治理灵渠,黄河汾水道。唐王朝对漕运水道的开凿、疏浚和征敛是尽了极大的努力,通过长期的修凿和治理,是漕运的干流和支流都得以通行流畅,出现了兴旺发达的漕运事业。

汴渠又称汴水、通济渠,是连接黄河和淮河之间的中原渠道,由于该渠首连接黄河,河水所含泥沙量较大,最容易淤塞。唐朝初年,每年初春就要“塞长茭,决沮淤”,疏通堰口,修理渠道。否则,堰口阻塞,黄河水不能引进入渠道,漕运就会中断。开元二年(714年),唐朝疏浚汴渠的梁公堰,“公私深以为利”。开元十五年,堰口再次塞阻,“行舟不通”,唐玄宗命令疏决开就河口,“安及遂发河南府怀、郑、汴、滑、卫三万人,疏决开旧河口,旬日而毕。”开元二十七年(739年)唐朝新开广济渠。

安史之乱后,汴渠的疏浚中断了八年,致使“泽灭水,岸石崩,役夫需于沙,津吏旋于泞,千里洄上,罔水舟行”,航行极其艰难,载重粮船更无法通行。唐朝刘晏仔细勘察河道,到处访问群众,调查研究,然后疏浚汴渠,恢复了汴渠的运输能力。

京杭大运河

南宋时,通济渠河道湮塞,至今已经无运河遗迹可寻。原因有二:一、南宋时,北方沦陷,南宋统治者为了防金兵南下,破坏了运河上的各种设施,务使金船不能南下。1194年,黄河在阳武决口,洪水南下,夺泗入淮,夺淮入海,金统治者听任黄河泛滥,以贻祸南宋。于是淮水流域一带,遂常闹水灾。淮河改由运河南流入长江。通济渠逐渐淤塞为陆。二、元朝定都北京,开始开凿京杭大运河,又开辟了海运,导致通济渠逐渐失去了它的重要性。《宿州志》说:通济渠,(宋)“南渡后渐湮,元泰定初,黄河行故汴渠,仍于徐州合泗水至清口入淮,而泗州之汴口遂废,汴水湮塞,埇桥亦废”。即国都改建北京与京杭大运河的开凿,使通济渠逐渐失修而湮废。

汴渠的河身淤塞,河床高过地面。


京杭大运河

从元朝开始,国都变迁到北京,国家政治中心转移,元朝忽必烈下令开凿了济州河、会通河、通惠河,开凿了元朝京杭大运河,直通南北,运河从此由江苏淮安经宿迁、徐州直上山东抵达北京。至此,诞生了现今意义上的京杭大运河。

明清两代,**高度重视运河漕运,设置漕运总督和河道总督,分别掌管运河漕运管理和运河水利管理。运河沿线的城市也因漕运而繁荣,北方的天津、德州、沧州、临清等城市迅速发展起来,东南地区的淮安、扬州、苏州、杭州也成为繁华的都市,并称运河沿线“四大都市”、“东南四都”。

浙东运河在明清时也同期繁荣。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前后朝廷制作了大运河全图,第二部分绘制的是从绍兴府经杭州直至京城的大运河,详细反映了运河沿途各府县周边水道、湖泊、山川、河流间沟通关联济运情形,足证浙东运河为中国大运河南起始端。

2、主要航道

中国大运河由隋唐大运河(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段)、京杭大运河(通惠河、北运河、南运河、会通河、中河、淮扬运河、江南运河段)、浙东运河共三大部分、十段河道组成。


中国大运河全图

隋唐运河部分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开凿了鸿沟,又名蒗宕渠(即浪荡渠),亦曰汴渠。汉魏时期又开凿了阳渠、疏浚整修了汴渠。605年,隋炀帝征发“河南、淮北诸郡民前后百余万”开通济渠。隋朝通济渠是将汴渠、阳渠疏浚而成的。汴渠(蒗宕渠)是通济渠的主要渠身。通济渠自洛阳西苑引谷、洛二水绕道今洛阳城南及城东,经偃师县和巩县之洛口而入于黄河,此段河道是旧有的阳渠道。通济渠的上段是疏浚东汉所开凿的阳渠故道而通到黄河的,然后再沿黄河的自然河道至板渚引黄河水入汴渠而达于淮。

隋炀帝于605年,征发“淮南民十余万”开通邗沟。春秋时期,吴王夫差下令开凿了连通长江和淮河之间的运河。因途经邗城,故得名“邗沟”。吴邗沟自今扬州市东南边的古邗城之下起,城下掘深沟,引长江水北流,运河向北穿行于武广湖(今武安湖)和陆阳湖(今洋湖)之间,东北入博芝湖,继而入射阳湖,最后由射阳湖入今淮安东北五里的北神堰合淮水。

邗沟沟通了长江、淮河两大河流,成为隋唐大运河最早修建的一段。东汉顺帝时期,陈敏修理邗沟,另开新道,由江都经樊良湖改道津湖,再由津湖直接由末口入淮,避免了射阳湖的风涛之险,给漕运带来了很大的便利。隋炀帝所开邗沟(山阳渎),正是利用之前王朝开凿留下的邗沟疏浚而成的。

大业四年(608),隋炀帝诏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涿郡。永济渠也是利用之前王朝开凿留下的运河河道与自然水道疏浚而成的。自今河南武涉至汲县一段,用沁水、清水(即卫河)疏浚而成;自汲县至馆陶一段,基本上是利用曹操遏淇水入黄河古道白沟而成;在馆陶与沧州一段,是部分地利用了汉代屯氏河和西汉大河故渎而成;沧州至涿郡,又部分地利用漳水,至独流口则与漳水别而另辟新道,与漯水相接,经漯水到达涿郡。

江南运河的开凿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时代,吴国开通了从今江苏到长江的运河,从苏州的北门起,向西北穿过漕湖,经太伯渎与江南运河而上,再经阳湖北行,入古芙蓉湖,然后由利港入于长江,以达于扬州;秦朝开凿丹徒曲阿,开凿了从今镇江至丹阳的运河。也就是《南齐书》卷十四《州郡志》所说的“丹徒水道入通吴、会”。丹徒水道正是江南运河所经路线。江南运河在秦始皇时已经初具规模。西汉武帝时,在吴江南北沼泽地带开河,南接杭嘉运河,基本上接通了苏州至嘉兴的运道;六朝建都南京,又修整、开凿了运河和堰埭。东晋初年,因镇江附近运河水浅,还修筑了丁卯埭平水堰,以平衡水位。为避长江风涛之险,孙吴开凿了破岗渎。至萧梁,破岗渎废,另“开上容渎,在句容县东南五里,顶上分流,一源东南三十里十六埭入延陵界;一源西南流二十五里五埭注句容界。上容渎西流入江宁(今南京)秦淮。”陈时,又修破岗渎。隋代的江南运河,只是在六朝以来所开凿的江南运河的基础上加以疏浚而成的。

大业六年(610年),隋炀帝下令开江南江南运河(即江南河),从京口(今江苏镇江)至余杭(今浙江杭州),全长八百余里,广十余丈。隋炀帝所开的江南运河是将之前王朝开凿留下的运河河道加以疏浚而成的。

京杭运河部分

中国大运河中的京杭运河部分,主要包括通惠河、北运河、南运河、会通河、中河、淮扬运河、江南运河七部分河段,途径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六省。


隋唐运河

京杭大运河作为南北的交通大动脉,对中国南北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与交流有着巨大贡献,特别是对沿线地区工农业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在元代成为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纵贯南北的水上交通要道。明、清两代维持元运河的基础,明时重新疏浚元末已淤废的山东境内河段,从明中叶到清前期,在山东微山湖的夏镇(今微山县)至清江浦(今淮安)间,进行了黄运分离的开泇口运河、通济新河、中河等运河工程,并在江淮之间开挖月河,进行了湖漕分离的工程。

京杭大运河北起北京通州区,南到杭州。流经通惠河(北京-河北廊坊)、北运河(河北廊坊-天津)、南运河(天津-山东临清)、会通河(山东临清-山东枣庄)、中河(山东枣庄-江苏淮安)、淮扬运河(江苏淮安-江苏扬州)、真扬运河(今江苏仪征-江苏扬州)、江南运河(江苏镇江-浙江杭州)。全长1794公里,比苏伊士运河长十倍,比*运河长二十倍,是世界上最长的一条人工开凿的运河。通航里程为1442千米,其中全年通航里程为877千米,主要分布在黄河以南的山东、江苏和浙江三省,苏北运河为世界上最繁忙的内河航道之一。


通州古诗云:一支塔影认通州。燃灯塔矗立在大运河的北端,是京门通州的标志性建筑。天津北运河和南运河在天津会师,又在这里被海河一齐送入渤海。据记载,漕运发达时期,从天津到通州的北运河上每年要承载2万艘运粮的漕船,官兵12万人次,连同商船共3万艘。水道的开通使小小的直沽寨很快发展成了远近闻名的“天津卫”。镇江、扬州长江和京杭大运河的交汇处。聊城湖、河水面积占城区的三分之一,被称为“中国北方威尼斯”,在北方城市里非常少见,这其中就有京杭大运河的功劳。苏州“苏湖熟,天下足”。运河的开通,使苏州水多粮丰。京杭大运河苏杭段有客运航线往返。江苏淮安是大运河与淮河、黄河故道的交点,运河东岸古镇码头下便是《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的故居。

浙东运河部分

浙江省东部宁绍平原上的主干航道西段萧绍运河(旧称西兴运河)系古代人工疏浚、开凿而成;东段利用余姚江天然水道,余姚江在余姚县丈亭以下,江宽可达150~250米,水深约4~5米,至宁波市汇入甬江。因运河穿越的钱塘江、曹娥江、甬江的水位高低不一,历史上只能分段航运。1966年兴建15~30吨级升船机多座,1979年又按40吨级标准浚治航道,1983年全线通航。第二期运河改造工程航道标准提高为100吨级,钱塘江沟通运河工程实施后可直达杭州,与京杭运河联结。

浙东运河据考证约在春秋晚期,至今已有2400多年历史。越国时称为“山阴古水道”,它从钱塘江开始,经曹娥江、姚江和甬江,汇入东海。此后,经历朝历代的多次整治和疏浚,形成了集灌溉、防洪、运输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水上大动脉。在越国有了杭甬运河前身的基础上,晋人沟通了姚江与萧绍平原河道的联系,使它的功能得到进一步发挥。秦统一中国后,对沟通钱塘江和长江的对道作了整治,初步奠定了江南运河浙境段的基本走向。隋炀帝对它也作了整治。唐朝中叶,曾多次对杭甬运河进行疏通、深挖和修筑,并对两岸平原河渠作了整治,便利了灌溉和航运。南宋时,历时近一个世纪,对其全线进行了一系列大规模的疏浚,通航状况又有很大改善。清康熙年间,在杭甬运河上大规模修筑了运道和河堤,方便了运河沿线的水路交通。

运河两岸,山川秀丽,人才辈出,古迹荟萃。七千年的河姆渡文化,是中华古文化的杰出代表,以王阳明、朱舜水、黄宗羲等为代表的大家蜚声中外。有以天一阁为代表的藏书文化,以它山堰为代表的水利文化,以越窑为代表的青瓷文化,以保国寺为代表的建筑文化,以天童寺、阿育王寺为代表的佛教文化,还有运河畔的爱情圣殿——梁祝文化公园。招宝山留下了戚继光、林则徐等众多民族英雄的史迹。

3、保护状况

2014年6月22日,正在卡塔尔多哈进行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大运河是世界建造时间最早、使用最久、空间跨度最大的人工运河。

4、大运河河北段

河北段大运河沟通海河和黄河两大水系,流经河北廊坊、沧州、衡水、邢台和邯郸5市,总长近600公里。

其中,大运河河北段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共有沧州东光县连镇谢家坝、衡水景县华家口夯土险工和沧州至德州段运河河道3处遗产点。

迄今为止,京杭大运河河北段运河的流向与河道基本没变,真实性和完整性保持得很好,能有力展示出北方运河的特色,因此,该段是京杭大运河申遗的重要一环。例如,入选的沧州至德州段河道是利用河流走向的弯度来减缓水流速度,这明显区别于南方运河利用水闸控制水流的方法。

沧州东光县连镇谢家坝和景县华家口夯土险工是南运河仅存的两处人工夯土大坝,都采用了独特的建筑工艺。其中,东光县连镇谢家坝,是由清末民初连镇一谢姓乡绅捐资兴建,坝体为灰土加糯米浆逐层夯筑,是南运河结构保存最好的夯土坝。

邯郸境内现存大运河主要流经邯郸东南部魏县、大名、馆陶县等地。形成于隋朝、繁荣于唐宋的邯郸运河文化,以其时空之长、地域之广、遗存之丰富,在中国大运河文化体系中占有重要一席之地。

经考古调查统计,大运河邯郸段遗存丰富,全长141.8公里,流域面积701.5平方公里,是中国大运河中段重要流域,并保存大量与运河有关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5、大运河山东段

大运河山东段流经5市,包括了8段运河以及15处遗产点,河段占据了总河段的近三分之一,遗产点超过四分之一,是整个大运河申遗项目中的重中之重。

其中5市分别是枣庄、济宁、泰安、聊城和德州,15处遗产点为,临清运河钞关、阳谷古闸群(荆门上闸、荆门下闸、阿城上闸、阿城下闸)、戴村坝、邢通斗门、徐建口斗门、十里闸、柳林闸、寺前铺闸、南旺枢纽、南旺分水龙王庙遗址、运河砖砌河堤和利建闸。

6、大运河河南段

大运河河南段流经洛阳市、商丘市、开封市、郑州市、新乡市、焦作市、鹤壁市、安阳市等8座地级市,主要是指通济渠和永济渠。大运河河南段入选世界文化遗产立即列入项目的7项遗产点,涵盖了河道、码头、河堤、桥梁、仓窖、水工设施等完整的遗产类型,包括洛阳市回洛仓遗址和含嘉仓遗址,通济渠(汴河)郑州段,通济渠(汴河)商丘南关段,通济渠(汴河)商丘夏邑段,永济渠(卫河)滑县-鹤壁浚县段,浚县黎阳仓遗址共7项遗产。

大运河河南段后续列入项目有:商丘古城、北宋东京城遗址、荥阳故城、洛口仓遗址、云溪桥、合河石桥、枋城堰遗址、百泉和卫源庙。

7、大运河江苏段

中国大运河江苏段流经徐州、宿迁、淮安、扬州、镇江、常州、无锡、苏州八座地级市,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遗产点为全线最多,历史久远,文化资源丰富。沿线拥有瘦西湖、江南古镇、里运河等著名景点,洪泽湖大堤、清口枢纽等遗产在中国大运河历史上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大运河江苏段后续列入项目有:高邮盂城驿、镇水铁牛(高良涧铁牛、邵伯铁牛、三河铁牛、高家堰铁牛、马棚镇湾铁牛)、淮扬运河段主线、宝应宋泾河、宝应明清运河故道、高邮明清运河故道、邵伯明清运河故道、古邗沟故道(邗沟东道,扬州城区段)、扬州城遗址、茱萸湾古闸、高邮南门大街历史地段、平津堰遗址、镇国寺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