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乐
雅乐是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祖先及朝贺、宴享等大典时所用的乐舞。周代雅乐是指“六舞”(云门、咸池、大磬、大夏、大镬、大武,前四种属文舞,后两种属武舞)。以后历代统治者都把这奉为乐舞的最高典范,认为它的音乐“中正和平”,歌词“典雅纯正”,故称之为“雅乐”。各个朝代均循礼作乐,歌功颂德,此类乐舞统称为雅乐。
中文名:雅乐
外文名:gagaku
拼音:yǎyuè
意义:优雅的音乐
属性:中国古代的宫廷音乐
起源:西周初年
1、简介
雅乐模拟现场
雅乐的意思即“优雅的音乐”。雅乐是中国古代的宫廷音乐。雅乐的体系在西周初年制定,与法律和礼仪共同构成了贵族统治的内外支柱。以后一直是东亚乐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宫廷雅乐乐谱在中国已失传,只有韩国、日本及越南尚有保存。根据现主流教科书,雅乐音阶为123#4567,为典型的七声音阶,因此,说五声音阶为中国音乐的主要形态站不住脚,至少来说,七声音阶并没有依附与五声音阶,其是一个独立的音阶体系。因此,商周之时,中国已有使用七声音阶的能力。
雅乐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据《礼记·明堂位》记载,早在西周初年,周公姬旦(约公元前1100年)就已开始“制礼作乐”,并在宫廷各种重大庆典活动中表演。他当时所作之“乐”,便是后人所称之雅乐。从那时起,无论主子如何变换,朝代如何更迭,后继的历代帝王们在祭祀天地、祖先,或举行朝贺、宴享等大典活动的时候,便都要仿照古制,循例“制礼作乐”,以宣示自身的正统地位,歌颂本朝的伟业功德,展现宫廷的风光威仪,教化天下的黎民百姓。这种做法相沿成习,在朝廷内部便逐渐形成了奏乐歌舞的仪式传统。这种传统直到唐代仍然延续,据说唐大宗李世民,也亲自编导了名为《秦王破阵乐》的大型宫廷乐舞,以歌颂他的文治武功。可见,历代王朝为了巩固其统治,“制礼作乐”之风都很盛。现存一些古籍中,便有许多当时宫廷内部乐舞活动的具体记载。如《列子·周穆王》:“奏《承云》、《六莹》、《九韶》、《晨露》以乐之”;《周礼·春官》:“九德之歌,九磬(即韶字)之舞”,等等,就是一例。
2、历史沿革
中国古代音乐有雅俗之分。《诗经》中有风、雅、颂三类,雅、颂从字面看就应该不是俗乐,的确,它们是周代的雅乐。“大雅”、“小雅”用于朝会、宴享竟至“三月不知肉味”。《诗经》中的风、雅、颂也大多是周代的雅乐。“大雅”、“小雅”用于朝会、宴享,“周颂”用于郊庙吴。风是国风,一共收录了当时十五个国家(诸侯国)的民歌。民歌似乎是俗的了,但是错,国风在当时也属雅乐之列,可用于卿大夫宴享士庶,只是比不上最正统的雅乐,即所谓“雅颂之声”的雅和颂而已。
十五国风包括郑国和卫国的民歌,但郑国和卫国的民间音乐历来受到儒家的排斥,被称为“乱世之音”,从而成为雅乐的对立面。孔子和孟子都“恶郑声之乱雅乐”(《论语·阳货》及《孟子·尽心下》)。
雅乐是古代祭祀天地、祖先和朝会、宴享时所用的正统音乐。周代的雅乐有“六舞”,包括:(1)《云门》,用于祭祀天神,相传为黄帝时的乐舞鸩。(2)《咸池》,用于祭祀地神,相传为尧时的乐舞。(3)《大磐》,又名《大韶》或《韶箾》,用于祭祀四方,相传为舜时的乐舞。(4)《大夏》,用于祭祀山川,相传为夏禹时的乐舞。(5)《大濩》,又称《韶濩》,用于祭祀始祖姜螈,相传为商代表现商汤伐桀武功的乐舞糙。(6)《大武》,用于祭祀祖先对《,为当时表现周武王伐纣武功的乐舞。前四种为文舞,后两种为武舞。孔子评论《大韶》和《大武》辱,认为“《韶》尽美矣,又尽善也,《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论语·八佾》)他听了“尽善尽美”的《大韶》,竟至“三月不知肉味”。周朝之所以如此重视乐舞,是因为周王朝的统治者坚信“乐”可以和“礼”相辅相成。周朝初年“制礼作乐”的精神,孔子解释为“仁”,就是说通过礼乐,把人们引导到礼和仁的范围中来。
不过吴公子季札访问鲁国,听了周朝的各种雅乐,国,对《诗经》十五国风中的十三国风、小雅、大雅、周颂,以及“六舞”中的《大武》、《韶濩》、《大夏》和《韶箾》,都赞扬备至,对《郐风》和《曹风》提都没有提。可见,他的标准和孔子和孟子不一样。而魏文侯曾经对孔子的弟子子夏说:“吾端冕而听古乐,则唯恐卧;听郑,则不知倦。”(《礼记·乐记》)梁惠王也对孟子说:“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孟子·粱惠王下》)注:“谓郑声也。”可见郑卫之音是很优美动听的。从此“先王之乐”(雅乐)和“世俗之乐”(俗乐)就成了历代音乐的两大壁垒。
但在隋、唐以前还没有明确区分雅乐和俗乐,宫廷宴享可用雅乐,也可用俗乐。隋文帝始分雅、俗二部,俗乐统称为燕乐,即宴享之乐。唐玄宗精通音律,认为太常为礼乐之司,不应典倡优杂伎。遂设左右教坊二处,由教坊使领导并选乐工数百人,自教法曲于梨园,谓之皇帝梨园弟子,于是俗乐臻于极盛。
3、雅乐地位
雅乐的崇高地位,与儒家鼻祖孔子的礼乐观点,有着直接的关系。孔子认为:“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论语·季氏篇第十六》)。他首次把礼乐的创制和使用,直接上升到了国家行使其最高统治权力的高度,并以这种统治权力的行使等级,作为评判天下是否“有道”的唯一标准。在儒家这种极端尚乐的思想影响下,后来的历代贵族统治者便都十分重视雅乐的创作和演出。非但设立了专门的工作机构,还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从而促进了宫廷雅乐的蓬勃发展和全面繁荣。现存《诗经》中的风、雅、颂,据说很多原来就是周代士大夫们创编的雅乐曲目。据宋代理学大师朱熹推测,“大雅”,是宫廷中的“会朝之乐”。“小雅”中的《鹿鸣》、《鱼丽》、《南陔》等篇,则可能是天子、卿大夫宴享活动中的礼仪节目。当时宫廷雅乐的繁荣状况,从中可见一斑。
4、代表作品
雅乐乐曲如黄钟大吕,击石明磬,格调庄严,舒缓悠扬,是儒家理想的礼乐作品。雅乐的最高典范和代表性作品,是《韶》和《武》。《韶》即《大韶》,又名《九招》,亦称《九韶》。“九”是作品的结构数量,意指《韶》乐共有九个段落。《韶》相传为舜时的音乐,是夏朝国君启从天上得来的。《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载:“开(夏启)上三宾于天,得九辩、九歌以下……,开焉,得始歌《九招》。”这里的“辩”通“变”,“九辩”即“九变”,是指乐舞共有九次变化;“九歌”,是指乐舞共有九个段落。因此,所谓《九招》或《九韶》,实际是指由九个段落组成,并有九次变化的《韶》乐。《武》也叫《大武》,是当时表现军事或技击活动的乐舞,相传为周武王时的音乐。
5、编排要求
雅乐不仅创编上有自身独特的规范要求,使用上也有一套比较完整的规则制度。对于不同场合、不同身份的人,非但礼仪规格有差别,乐舞曲目也各不相同。据《周礼·春官》记载,宫廷祀天神,“乃奏黄钟,歌大吕,舞《云门》”;祭地示,“乃奏太簇,歌应钟,舞《咸池》”;祭山川,“奏蕤宾,歌函钟,舞《大夏》”。祀四望时,要“奏姑洗、歌南吕”,舞《九韶》。享先妣时,要“奏夷则、歌小吕”,舞《大濩》。享先祖时,要“奏无射、歌夹钟”,舞《大武》。两君相见,例用大雅《文王》;诸侯宴宾则用小雅《鹿鸣》、《四杜》、《皇皇者华》(《左传.襄公四年》)。又如天子祭祖可用《雍颂》,而士大夫则不能用,等等。可见雅乐在使用上,都有十分明确的对象和等级规定。
6、雅乐技巧
雅乐讲究手、足上的工夫。手上的工夫包括交手、合手、牵引、伏肘、去肋、振肋、打腰、卷手、打手等等。脚上的工夫包括落、押脚、追脚、踊、踏、立、跪、飞、行走等等。手、脚相互配合方能演出一台好的曲目。雅乐中手的姿势对日本其他民间艺术的影响很深。
如同手式、演奏有它的独到之处一样。雅乐的服装、道具也别具特色。从服装颜色来看,左方舞为红色。右方舞为绿色。所以观看雅乐的人只要根据颜色就能很快分辨出左方舞和右方舞来。服装的种类也很多,有套装装束,蛮绘装束、贯头衣装束。文舞一般使用套装装束。饰陵王、纳曾利(武官曲目)是使用蛮绘装束、贯头衣装束。童舞装束为童子装束,多在表演迦陵频、蝴蝶等曲目时使用。由于接受中国及日本平安时代贵族的影响,雅乐服装显得雍容华贵,绮丽无比。
7、雅乐影响
中国是雅乐的发祥地。汉唐时期,中国的雅乐远布四方,并与当地文化结合,形成了朝鲜雅乐、日本雅乐以及越南雅乐等艺术形式,对东亚乐舞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然而,由于中国宫廷的消失,如今,宫廷雅乐乐谱在作为雅乐之“源”的中国已失传,只有韩国、日本及越南尚有保存。尽管面临着巨大的传承压力,雅乐在韩国、日本以及越南的存在却仍然是活态的。
从2004年开始,开展乐舞文化交流,让已经遗失的传统雅乐舞回到中国,成为中日两国乐舞文化传承和研究者的共同心愿。2008年,日本瑞穗雅乐会会长三田德明来到北京舞蹈学院,向舞蹈专业学生传授乐舞《兰陵王》,并于当年11月瑞穗雅乐会成立30周年之际邀请中国学生前往日本演出。这是遗失了原舞之后首次由中国人来演绎这出雄壮华丽的乐舞。
从2009年春开始,在杭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田耀农博士、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刘青弋博士等人的策划下,三田德明和致力于继承、保存宫廷呈才及仪式舞蹈的韩国呈才研究会会长金英淑来到杭州师大音乐学院,指导该院师生研习唐宋时期传入日本和朝鲜半岛的乐舞。此外,刘青弋研究员则根据中国古代皇帝钦颁舞谱为音乐学院复排了《文庙祭祀乐舞·佾舞》,田耀农博士、郑祖襄博士则指导学院师生排练了祭祀乐歌。
经过大半年的努力,2009年11月14日,由杭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日本瑞穗雅乐会、韩国呈才研究会共同主办的中日韩传统雅乐舞代表作展演如期举行。原日本宫廷雅乐部部长、京都乐家第二十九代当主兼宫廷“人长”安倍·季昌表演的日本传统雅乐《人长舞》,三田德明等表演的从古代韩鲜传至日本的雅乐《纳曾利》,韩国呈才研究会演出的传统雅乐舞《舞鼓》,以及宋代从中国传至韩国的《献鲜桃》、《五羊仙》等雅乐舞让观众们见识到了日本、韩国的雅乐舞。
8、雅乐现状
时至今日,原初的雅乐早已失传,人们只能见其名而不能闻其声了。北京天坛神乐署有个《中和韶乐》,据说是明清两朝举行祭祀、朝会及宴飨活动时所用的礼仪音乐。它注重五声音阶的运用,一字一音,八音具备,有乐必有歌,突出钟声磬韵的效果,体现“金声玉振”的特色,融礼、乐、歌、舞为一体,表现了中国古人对和谐完美的憧憬,表达了深邃宏远的文化理念。这个乐舞的源流虽然难以详考,但就其内容、规制、表演方式和艺术特征而言,也许是“先王之乐”的遗韵。另外,明代朱载堉所著之《乐律全书》中,有个《六代小舞谱》,据说是作者模拟古制,用文字和图画记录下来的,当时有关《小舞》表演各种动作姿态的一本舞谱图书。人们若想欣赏远古的《小舞》,目前只有这本舞谱可作为参考。
9、相关区别
雅乐意为“优雅的音乐”或“雅正的音乐”,也叫“雅颂之声”或“正道之音”,是朝廷专门在祭祀、典礼等正规场合使用的特定音乐,也是古代宫廷音乐的总称;俗乐泛指“世俗的音乐”或“通俗的音乐”,也称“郑卫之声”或“靡靡之音”,是民间在喜庆、宴饮等生活场合普遍所用的音乐,也是古代民间音乐的统汇。
雅乐与俗乐,显然是相对而言的音乐概念。因为音乐作为一种艺术样式,原本只有题材体裁、形式风格的差别,而没有高低贵贱、官民朝野的区分。雅与俗,是不能根据使用者的身份等级来简单划分的。同时,所谓雅乐与俗乐,其实也没有清晰的划分界限和明确的判断标准,不过是历代贵族统治者及其御用乐官们,根据自身的审美情趣和主观偏好,对各种类型和风格的音乐作品所作的粗略区分而已。因此,对于不同的音乐作品,简单化地以非雅即俗的办法来贴标签,作区分,也许是不合适的。
雅乐与俗乐的概念一旦形成,各种形式和风格的作品一经区分,它们在创作和演出上,便有了各自不同的规制要求和发展轨迹。雅乐曾被尊为“庙堂之乐”,向为官方所把持,只准官方在特定的活动和场所中演奏,其作品要求音乐“中正平和”,歌词“典雅纯正”,表演严肃庄重,符合儒家所倡导的“尽善尽美”标准。俗乐则多被视作“江湖之乐”,多让民间去研习,任由民众在各种活动和场合中使用,其作品内容通俗,形式多样,风格活泼,使用简便,注重反映黎民百姓率真纯朴的思想情感。
10、外国雅乐
日本雅乐
日本雅乐最初从中国、朝鲜传入。大宝元年(701)设立雅乐寮,作为培养雅乐人才的基地。雅乐是中文“雅曲正舞”、“雅正之乐”的意思。它根据儒教的礼乐思想编制而成,在中国为祭祀宗庙之乐。但是,日本的雅乐却与中国的雅乐有所不同。日本的雅乐相当于中国的俗乐即民族杂俗。
伴有舞蹈的雅乐称“舞乐”。尽管两者有些区别,但本质相同。日本的雅乐寮除传授雅乐外,还传授三韩乐、新罗乐、百济乐、高丽乐、唐乐、中国南方林邑乐、中国寺院乐——散乐以及日本固有的乐舞——神乐、田舞、东游、倭舞、五节舞等等。日本奈良时代的雅乐还保持着外国文化的风格,然而,进入平安时代以后,其内容发生很大变化。仁明天皇时,日本人将雅乐重新编入左、右两部。左方为唐乐、林邑乐及部分由印度传入的乐。右方为高丽乐等由朝鲜传入的乐。这种组合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日本政治制度、官职制度的影响。演奏雅乐者多为皇室近侍队。其中多氏、柏氏、秦氏均为著名的雅乐世家。当时,雅乐界内的上,迁、东、窦、硅、久保、芝(柏氏)为左方乐人。多、安倍、丰、山井为右方乐人。左方乐人住在奈良,右方乐人住在京都。日本应仁之乱以后,右方乐人衰落。住在大四天王寺内的天王乐乐人(秦姓的菌、林、冈、东仪)被召到京都,取代原住在京都的右方乐人。从此,日本称奈良、京都、大坂的乐人为“三方乐人”。江户时代,江户城红叶山也设置了乐人机构。明治三年(1869)这些乐人被组织在一起,成为今天日本宫内厅乐部的前身。
观雅乐时,舞台往往给人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在日本雅乐的构造不同于任何一种其他民间艺术用的舞台。为日本皇族服务的宫内厅乐部的舞台设在室内。但多数雅乐舞台都像靖国神社那样临时设在野外。大坂四天王寺、住吉神社都设有临时的露天石舞台。雅乐舞台高约91公分,四方约7、4米,周围有漆着红漆的栏杆。舞台前、后、*部有1、8米左右的石台阶,作为演员的出入口。舞台*还有一个面积约5、4米,高约30公分的舞台,演员在上面表演舞蹈。伴奏者不上舞台。舞台后面左、右各有一面大鼓。乐器分左方乐、右方乐。左方乐为*有的乐器及中国的唐乐器。右方乐为高句丽(朝鲜)乐器。日本乐器包括六弦琴、笛、麓。唐(中国)乐器包括龙笛、鼓、麓、征、筚篥、褐鼓。高句丽(朝鲜)包括笛、鼓征、筚篥、三鼓。舞蹈内容因国而异,有很大不同。日本的雅乐往往有拌歌,不带假面具。外来雅乐则无旁白,也没有拌歌,带假面具的曲目较多。如果事先不了解外来雅乐的曲目内容的话,很难看懂舞蹈表现了什么故事。雅乐有一人舞、二人舞、四人舞、六人舞之分。静舞称文舞或者平舞。持侔或剑而舞称武舞。带假面具的称走舞。由童孩表演的称童舞。
雅乐的“雅”实际上代表了整个日本邦乐的精神境界,这在一定的意义上十分类似日本茶道,日本茶道中所追求的精神境界归纳起来有“和、敬、清、寂”四个范畴。日本邦乐同样追求这种感官的美与精神的美相融合的境界。
“和”指“调和、平和”等,即与自然保持和谐以及人与人之间的谐和关系,这也正是自称为“大和民族”的日本民族的凝聚力之所在。所以其音乐表现出平和、中庸、自然的特点。音乐不重对立的矛盾冲突,很少戏剧冲突。
“敬”就是“礼”,这是受到了中国儒家“礼乐思想”和佛教文化的深刻影响的结果,他们注重个人的精神修养,日本音乐中规矩的表演,一板一眼的程式化套路正是“敬”的表象,具有一种强烈的伦理主义和神秘主义的色彩。
“清”则是“清洁”,指“心的清洁”,纯净的音乐可以洗涤、净化人的心灵。所以其音乐中音阶结构简洁,多为5声音阶,旋律质朴、少装饰,多使用单一的音色,非和声性的音乐;
“寂”意“寂静”,它包含着清寂、暗淡、和简朴等涵义,与禅宗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日本音乐总给人以“静”的感觉,以“静心”来“净心”。音乐速度大多比较慢,散板节奏多,即使是有律动的节奏,也比较简朴。
越南雅乐
越南雅乐(NhaNhac),又名林邑乐,已被列入联合国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里。在越南每年雅乐作为场地音乐在大约100个典礼时隆重表演,包括周年纪念日和宗教假期,以及特别的事件(例如加冕礼,葬礼或者正式的接待)。
越南雅乐在Nguyen王朝(公元1802~1945年)时濒于成熟。雅乐成为宫廷仪式的必要部分。Nguyen王朝的国王支持雅乐准许雅乐正式作为宫廷音乐,给予了它特殊的地位,确定它成为一个王朝的权力和长寿的象征。雅乐的音乐系统,以宫廷管弦乐队为主体,以多种乐器为其特色。雅乐音乐家被要求保持深邃的精神状态,为了集中的遵循全部舞台的那些长仪式的演奏。雅乐还富有精神的内容,如向神和国王缴纳贡款、传送哲学思想(如越南天体演化理论等)。
在广泛意义上,雅乐不仅围绕宫廷基于pentatonic规模的而且也深入到越南人民的实际生活当中而成为当代越南音乐的源头。20世纪,震动越南的混乱的事件——特别是君主政体和数十年的战争严重威胁了雅乐的生存。它首先被剥夺它的宫廷形式,这种音乐的传统已经失去它的原先的社会功能的重要意义。现在剩下的为数很少的前宫廷音乐家试图保持雅乐的传统,他们想在他们有生之年把他们的技能传送给年青一代。雅乐的魅力在于其演出的特有乐器、特有音律,加之特有的演出方式,奏出一种特有的肃穆、庄重、优雅的神韵,使在场的观众产生一种敬畏上天、怀念祖先、祈福未来的神秘感受。
朝鲜雅乐
朝鲜雅乐承袭中国夏商周三代的遗制,中国虽已大部失传,朝鲜却仍相当完整,只看汉城古宫博物馆保存的新罗古坟出土的周朝古埙,便可证其源远流长。李朝曾有掌乐院及国乐司之设置,由都提调主持其事,下设雅乐师长、雅乐师、雅乐手等职称。李王家的雅乐,共分为宗庙音乐与文庙音乐二部,乐器的陈设有轩架和登歌之分,宫中宴乐举行时,使用的乐器大致相同。李朝掌乐院中的乐人,最盛时有七百人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