棠溪宝剑锻制技艺
2014年11月,棠溪宝剑锻制技艺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
1、历史起源
棠溪铸剑文化起自西周,盛于春秋战国。当时,诸侯争雄,战争频繁,对武器的需求越来越大。于是推动了棠溪冶铁、铸剑业的快速发展。其兴盛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这里得天独厚的铁矿,成了闻名的冶铁基地;二是各地铸剑高手云集于此。如欧冶子、干将、莫邪等都是身怀绝技的铸剑人,他们智慧超群,技艺精湛,经长期实践铸出的宝剑寒气逼人。《史记》中有“皆陆断牛马,水截鹄雁,当敌则斩坚甲铁幕”句。三是冶铁铸剑规模庞大。间断分布在山谷中,域括今遂平县的西北部、舞钢区的全部、西平县的西部、舞阳县的东南部和郾城县的西南部,方圆480平方公里。据历史学家考证,当时的炼炉有1000多座。1958年在棠溪河上游修建谭山水库时,在不到两平方公里的地方,就发现冶铁炉残基16处。这说明棠溪在当时形成了全国的冶铁铸剑中心。四是冶铁技法先进,当时工匠们已采用“高温液体还原法”冶铁铸造,并掌握了海绵铁制造高碳钢和锻铁淬火技术。五是出现九大名剑。
2、工艺特色
剑饰:剑的饰物自古以来都有考究,而且形成了一种时尚的风格。剑饰一般有剑把、护手、大包头、大腰箍、小腰箍、剑尾、支架、剑匣等组成。
剑把:一般采用青铜或红铜,手工精密铸造。图案采用夔龙纹和轻巧的蝉纹相结合。传说中的夔龙是一种奇异动物,体现古老的龙文化。
护手:一般采用青铜或红铜,手工精密铸造。主题图案由饕餮纹和兽面纹组合而成,是一种图案化的兽面,一边似龙,两边相合组成饕餮,在似龙的纹饰中看似鸟形,尾部弯曲处似螭似虺,出土的古代青铜器中有不少这种图案和饰物,这些图案和饰物象征着权力和地位,从而体现身份和价值。
棠溪宝剑锻制技艺
大包头:采用青铜或红铜,手工精密铸造。主题图案由轻巧的蝉纹和兽面纹组合而成,通体为护手陪衬来体现的高贵和尊严,权力和身份。还有棠溪、棠棣花、龙凤、麒麟、蝙蝠、蝉纹等图案连用,更透出神秘深厚的中华古文化和祈福、吉祥、尊贵、威武、匡正、驱邪等多种传统习俗。
大腰箍:采用青铜或红铜,手工精密铸造。由龙凤结合构成传统符图,寓意着龙凤呈祥。龙在我国先民中是男性刚勇的象征,而凤则是女性尊贵的象征。寓意着祥瑞和平、富贵吉庆、吉祥太平、五谷丰登。
小腰箍:采用青铜或红铜,手工精密铸造。由棠棣花和棠溪水变形纹组合而成。棠棣树的木质细腻坚硬,光滑透明,耐腐蚀,不裂痕,经久耐用。
剑尾:采用青铜或红铜,手工精密铸造。用凤凰图案雕刻。凤凰是传说中的神鸟,是远古东夷部落所崇拜的图腾。《史记》载:“四海之内感戴舜功,与九韶之东而凤凰翔天下。”此意天下太平。而《禽经》曰:“鸟之属三百六十,凤为长,飞则群鸟从,出则王政平,国有道。”其象征着明君之厚德,为稀世之瑞,是王道仁政的最好体现。龙凤圆形代表着奋发向上、翱翔九天的民族精神。
支架:根据剑的大小有不同的支架,一般用红木作原料,采用镂雕工艺雕刻。剑架、宝剑、剑匣,整体造型结构严谨,自然和谐,雍容典雅,华贵雄浑,体现出高贵、庄重、威严的文化气息和个性风格,流溢着丰沛的文化内涵和神秘底蕴。
剑匣:选用上等红檀木精雕而成。它的上平面和四个立面雕刻有五十六条浮雕古龙环绕于上,象征五十六个民族紧密团结、自强不息,称雄于世界民族之林;剑匣正面和背面中间双凤萦绕。寓意大福大贵,欣欣向荣,太平吉祥。有的图案由斜木纹、双龙纹和神兽尊三部分组成。斜木纹附于支架底部,双龙相交则支撑于神兽尊之上,以此来体现宝剑的庄重和威严,拥有者的身份和地位。剑匣由生动的冶铁、铸剑、采矿、棠棣花、冶炉城等画面组成,再现了两千多年楚文化和中原文化的风采。
3、传承保护
近些年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重视,采取了一系列的保护方法和措施,但从整体上看,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存在衰微的趋势。由于电视、电脑等现代多媒体的冲击,诸如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民间谚语等民间文学形式受到较大影响,大部分受到冷落,失去传承的活力。民间美术、音乐、舞蹈、戏剧、民俗、手工艺等受到资金、生活方式和观念的转变的限制,传承人缺乏,渐趋没落。
棠溪宝剑锻制技艺
面临这一情况,包括棠溪宝剑在内的省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要实现良好的传承和保护,应从以下方面努力:
(一)*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省、市、县等各级*是社会管理的主体,它出台的措施保护遗产能够引起全社会的注意,进而有利于提升社会各群体和阶层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关注。健全法律法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键所在,*通过制定完善的非物质文化保护的法律法规,并坚决执行,能使非遗保护工作从根本上得到改观。资金投入在非遗保护工作中至关重要,如果其它措施到位而缺少资金则等于空谈。从遗产的清理普查,宣传保护到建档保护,任何一个环节都必须有庞大的资金注入方能得以继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牵涉面很广,任务很重,需投入的人力、财力浩大,涉及的知识领域广泛,而且具有历史的延续性,必须确认*的主导性。近年来,西平县加大棠溪源风景区的开发力度,把景区开发与嫘祖文化和冶铁铸剑文化发展三者相结合,将其打造成一个风景旅游度假区,为该县的大手笔,当地*应充分发挥整合调配作用,优化资源的配置。
(二)发挥创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中的重要作用
当前社会下,某一种文化现象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原因是已经部分地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从而呈现出灭绝的趋势。我们能做的只是延缓这种文化现象衰亡的历程,唯一出路在于创新。通过创新去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符合社会发展的糟粕,保留满足社会需要的精华。2009年河南省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活动,对全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布状况,发展状况等有了基本清晰的掌握。通过分析得出,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灭绝或者已经灭绝的原因是没有对其内容与形式进行持续的创新,以至于不能适应群众生活方式以及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嬗变。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很有必要。棠溪宝剑传承人高庆民指出,传统文化产品的发展应以当代人的心理诉求和文化理念为发展方向,宝剑在制作过程中丰富的文化符号,赋予了成功向上、和谐康宁、吉祥福祉的文化理念,并强调宝剑的发展要“棠溪宝剑避开一般化的套路,做到变、新、奇。”由此可见,省内其它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应做到创新。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应走产业化发展道路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智慧的体现,他们在富含历史传承、审美艺术等价值的同时,往往也蕴藏着巨大的经济开发价值。通过产业化的手段寻求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的环境下传承与传播的市场空间,并借市场化的机会扩大规模与集聚资金,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存续与发展的良性循环。
走产业化道路,吸引社会资金,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在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诸如,中国四大木板年画之一开封朱仙镇木板年画因缺少资金,发展后劲不足;素有“真图腾、活化石”之称的淮阳泥狗狗传承人数越来越少;以虞城泥砚、卢氏木猴、浚县木制玩具等为代表的民间美术作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环境的变迁,不少民间技艺绝活后继无人的问题。棠溪宝剑的发展也已走上了文化产业发展道路,面向市场制作符合当代人文化理念和心理诉求的文化产品,发展势头迅猛。但归根结底,产业化发展道路以市场为导向,以营利为目的,不可避免地会削弱潜在的文化价值。在发展过程中,应做到文化价值和商业价值的最优化结合,避免将其过渡商业化,否则结果本末倒置、适得其反。
(四)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应重点关注
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主体,像棠溪宝剑铸造工艺等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只有一个,地位十分重要。传承人的特殊地位要求我们给予优越的传承环境,使他们能够专心为其所负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做贡献。对传承人应该从经济生活、社会声望和福利保障、医疗上提供好的条件,为传承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消除其后顾之忧。此举能够在思想上使传承人意识到自身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中的责任,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的动力,从而促进遗产更好的传承。在全省范围内,省、市、县三级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负责活动,实行传承和保护责任制,使每项遗产的保护都能明确到人。同时做好传承人的培养工作,以确保遗产能够能够有效的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上的一种独特现象,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但由于社会历史变迁、人民生活方式的改变等原因造成它已经或部分地衰亡。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传承、科学认识、审美艺术等价值,对于当代人正确认识历史、科学预见未来、提升审美修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们应该建立一个*、社会公众、传承人三者之间的长效联动保护机制,充分运用各方面的的积极因素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这对于中原文化乃至全国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