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蓝印花布
南通蓝印花布是我国传统的纺织印染工艺品和实用品。宋元时称“药斑布”,明清时称“浇花布”。南通为中国蓝印花布的主要产地,土布与天然兰草为农家平常之物,故前庄后坊的蓝印花布染作坊曾遍布农村集镇。蓝印花布源自南宋民间,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以其色彩的亲和力,适用于做民间的各种日用品、装饰品。其主题多为表现平安、吉庆、富贵、福禄、长寿、爱情等。2006年,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6年,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正式启动。
1、简介
南通蓝印花布
中国人利用棉纤维织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之初,到了十三世纪末手工棉纺织技术已在苏皖、江浙等地区广泛传播,蓝印花布工艺也随之得到普遍应用。
旧时,浙江、江苏一带农村家家户户都会织布、染布。老辈人身上穿的衣服、日常用的包袱皮,甚至自家闺女的嫁妆,都是自家纺织印染的蓝印花布。窗帘、头巾、围裙、包袱、帐子等都可用它来做。蓝印花布仿佛就是劳动人民的专用布料。它的图案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自然,清新。江浙一带蓝印花布的主要产地就在江苏的南通地区。
在南通地区,自古以来民风淳朴,在明清时期,由于南通当时的气候地理环境非常特殊,温暖湿润,特别适宜棉花和“蓝草”的生长,并且“蓝草”和棉花种植在当地农村十分普遍,再加上当地的民间纺织技术又十分发达,家家都有木制的纺车和织机,家家可闻布机声,户户都有织布娘。故在明清时期,南通的染织蓝印花布的作坊已发展成有规模的街市,据明代《南通县志》记载,在"染织局"登记在册的手工染坊就有十九家之多。
2、两种形式
蓝印花布一般可分为蓝地白花和白地蓝花两种形式。蓝地白花布只需用一块花版印花,构成纹样的斑点互不连接,例如:梅、兰、竹、菊。白地蓝花布的制作方法,常用两块花版套印,印第一遍的叫“花版”,印第二遍的叫“盖版”。盖版的作用是把花版的连接点和需留白地之处遮盖起来,更清楚地衬托出蓝色花纹印花。另一种印制白地蓝花的方法,是以一块单独的印花版衬以网状物,花版的纹样无需每处连接,刻好后用胶和漆将花版粘牢在大面积的网状物衬底上,然后再刮印浆料。有的蓝印花布还是双面的,这就需要在正面刮浆干透后,利用拷贝桌在反面对准正面纹样再刮浆一次,这样染后就可得到双面的蓝印花布。
3、工艺流程
蓝印花布最具典型的就是蓝底白花和白底蓝花的图案。蓝底白花,只需一块花版,构成的花纹互不连接。白底蓝花一般采用两块花版套印,印第一块花版称"头版",待稍干后,再印第二块花版,称"盖版";盖版是把第一块花版的连线部分遮盖起来,使纹样连接自然。白底蓝花的手法刻制难度较大,一般出自民间艺人高手。这种蓝白底相交的传统工艺有着繁杂的制作工艺流程。
南通民间蓝印花布,全凭人工手纺、手织、手染而成。其图案全凭手工镂刻,每幅刻好的纸版都似剪纸艺术,具有淳朴、粗犷、明快的风格,其艺术形象往往是高度概括和夸张,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民间蓝印的技法基本上保持了几百年来的传统工艺,其具*作过程如下:
南通蓝印花布
挑选坯布
在挑选坯布这一步中,农家一般都挑选棉质好的上等布料,染制蓝印花布;普通坯布以染制纯蓝色为主。
脱脂
将所选布料放入含有太古油等助剂的水中浸泡,温度在50--60℃之间,然后再将布料放置清水中,待2-3天后取出晒干待用。
裱纸
刻花所用的纸版,一般用3--5层纸裱制而成。纸质为贵阳皮纸或桑皮纸2--3层,高丽纸1--2层,用面粉自制浆糊刷裱,晾干后刷一层熟桐油,待干后压平使用。
画样、替版
先用羊毛自制刷帚(直径为4--5cm),一头包扎收紧,再用刷帚沾少许颜料粉把原样替下或重新设计新样稿。
镂刻花版
一般用二至三层油板纸(牛皮纸)订合在一起,在牛皮纸上勾出大体的图案,用自制刻刀以刀代笔,进行镂刻,刻时刻刀需竖直,力求上下层花形一致。刻刀用铁皮切割斜口后,用竹片夹紧包扎而成。刻刀分斜口单刀、双刀、用铁皮自制圆口刀(俗称"铳子")三种类型。单刀刻面为主,用双刀所刻的线宽窄一致,铳子分大小数种,主要铳制花版所需的圆点。
镂刻中有分刻面、刻线、刻点的手法,刻面主要采用断刀的刀法,来表现大块图案,这也是蓝印花布中最具典型的刀法,刻线要刻得流畅、通顺,蓝印花布图案中的线又分阴线、阳纹。"刻点"一般用自制的工具舂子来舂,点一般在图案中起装饰作用。除了镂刻以外还有替版,早期用过的版面通过涂色把图案保留下来,再进行镂刻,这样可以反复使用。
上桐油
先用卵石把刻好的花版反面打磨平整,然后刷熟桐油加固,晾干,经过2--3次正反面刷油,最后晾干压平,分类保存,需要用时就可直接印纺染浆。
刮浆
刮浆前先将坯布洒水后卷布,润湿是为了让白布更好地吸收染浆。在民间蓝花布防染浆料曾用过玉米粉、小麦粉、糯米粉等,经过几代人的摸索和实践,最终选用了粘性适中的黄豆粉,但单纯的黄豆粉夏季容易变质,且成本高,加石灰粉后不仅上浆好刮,染好后也容易刮掉灰浆,故民间都沿用黄豆粉和石灰调制作防染浆,其比例为1:0.7,再加上水调成糊状。有时根据花型要求也采用糯米粉和石灰作为防染浆。调浆时厚薄(粘稠)要适中,黄豆粉越细、浆调得越透,粘性就越好。
把刻好的花版放在白布上就可以进行刮浆。刮浆时用力要均匀。刮刀在江浙一带一般用铁煅而成,手柄为木制圆型,在湖南、湖北亦有用牛角和木板做成。刮浆时接版更为重要,花型复杂时对版要准确,排版要自如。然后刮有防染浆的坯布需要两天的时间阴干,待灰浆晾干后,投入缸内染色。
染色
把蓝靛倒入小缸中,5斤蓝靛配8斤石灰10斤米酒加适量水搅拌,使蓝靛水变黄,水面上起靛沫,民间俗称"靛花",即可倒入大缸待染。染色前将竹篮放入缸中。
刮灰
出缸布晒干后灰碱偏重,要“吃”酸固色,清洗后,把布绷在支架上,用定制两头圆形的刮灰刀或家用菜刀倾斜45°用力适中刮去灰浆。
清洗、晾晒
布经刮灰后需要2--3次清洗,把残留在布面灰浆及浮色清洗干净后晾干。因受到刮浆、染色、晾晒等工艺因素的影响,蓝印花布的长度一般限定在12米以下,由染色师傅用长竹竿将湿布挑上7米高的晾晒架上,晾晒时的情景十分壮观。最后用踹布石将布滚压平整。
4、印染技巧
蓝印花布的印染主要是靠防染剂来完成。其方法是把预染的白布辅平,罩上镂刻好的花版,用抹子把浆状的防染剂刮到花版上,使其漏印到布面上。待干后,放在染缸里染蓝,经过多次浸染,待晾干后刮去防染剂即成。
南通蓝印花布
蓝印花用的花版与彩印花的花版相同,并且可以两者共享。防染剂的配制则是大有学问的。首先挑最细的白石灰、粉成浆。再把大豆磨成细粉。加入鸡蛋清,用水调成糊状。还有一种做法就是,用石灰膏;加水豆腐、发酵拌匀成糊状。在配置比例上,水豆腐要比豆粉的配置比例要多一些。石灰膏要比石灰粉的比例多一些。一般石灰粉与豆粉的比例是4/8,石灰粉与水豆腐的比例是2/2。蓝印花布的染料,以前用植物靛蓝,是从蓼蓝、苋蓝、菘蓝、马蓝等植物中提取。植物靛蓝的提取方法;在北魏时齐国益都(今青州市)人贾思勰撰写的《齐民要术》里,对靛蓝的提取作了详细的记述:“刈蓝倒竖于坑中,下水,以木石镇压,令没。热时一宿,冷时再宿,漉去其内汁于瓮中。率十石瓮,青石灰一石五升,急抨之,一食顷止。澄清,泻去水,别作小坑,贮蓝淀着坑中。候如强粥,还出瓮中盛之,蓝靛成矣。”也就是把收割的蓝草放进水缸里,用石头压着,使其沉没,暑天沤一天一夜,秋凉的时候沤两天两夜,捞出茎叶,放进白石灰,与缸水的比例是10:1.5。然后搅匀、抨打、使蓝靛充分溶于石灰膏中,最后沉淀,在缸底,把水滤去,即为靛蓝膏。
另传在魏晋之前由植物发酵而成的靛蓝是固状物,需要在铁锅中融化开才能使用。但是化靛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仅要把握好火候和水温,而且一年四季的火候与水温都不同,应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弄不好靛蓝就是成疙瘩成砣地沉入锅底。但是也有一种简易的办法,就是往锅中喷上一口酒,可是中国的古人凡事讲究个“道”,有些工序少不得,工序少了自然不是最佳,关键是破了行规和其“道”的中国人也不习惯。蓝印花布的印染技巧,并不只限于镂版印花,而且最初的蓝印花布是扎染。扎染即是用线把布料进行有规律的扎结,有的甚至还包一些大豆、玉米和谷物,直到缠成一个硬度较大的疙瘩,目的是防染。把扎好的布放入染缸,染好后拆去线晾干,浸染不到的地方,由其扎结方式的不同,即出现不同的图案。山东的扎染在全国有名,最具山东特色的有“撮花布”和“豆花布”。“撮花布”因图案形似飞蛾,所以又叫蛾子花布。其扎染方法是折迭和压线,待染成后,把线挑去,即形成一只展翅欲飞的蛾子。此工艺在山东临清一带非常流行。豆花布,又叫“包豆子花布”即把黄豆等谷物包在布内缠扎牢后,再在球状物上缠线,染成后会出现带花蕊的饼图案。用植物靛蓝印染工序比较复杂,先在缸中盛上水,再把靛蓝膏用沙网过滤到缸中,在缸中再加入一定比例的碱和石灰粉,使其还原成黄色的液体。此后才把已刮好防染剂的白布,放在缸罩子上沈到水里浸染透,再捞到担缸板上挤压,使水沥到缸里,晾干即可,刚出缸的布是黄色的,与空气接触后起化学反应,则由黄变绿,再由绿变蓝。不过用植物色染蓝,一般在晾干后,反复染好几次,在量变过程中达到质变。第一遍染出来的色较谈,叫月白色,第二遍叫二蓝,第三遍叫深蓝,第四遍叫青,《荀子·劝学》篇中有所谓:“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
5、创新发展
南通民间蓝印花布,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不断适应时代的需求,已由原来的单面印花发展成双面印花,由单色发展成复色,由小布发展成印制宽幅布。近年来,蓝印花布又渗透到现代都市人的生活中,如蓝印花布时装、门帘、壁挂、台布、鞋帽、包类、玩具等,无不散发出一种蓝与白的艺术魅力,并形成了蓝印花布制品系列。
6、申请“世遗”
2016年2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馆长吴元新在天津举行的“非遗与生活--大吉”系列艺术活动上透露,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已正式启动。蓝印花布的田野调查工作已经启动,计划利用5-8年时间作中国传统印染技艺的立档调查,整理出版20卷本《中国蓝印花布》。“样卷已经开始制作,2016年将正式出版第一卷,全部出齐预计需要8-10年左右的时间。”
吴元新表示,一旦申遗成功,他们将会同有关方面,一方面不断拓展蓝印花布的生存空间,让它得到可持续性的发展;另一方面在学术上不断地进行研究,在研究中保护,在保护中传承。
7、技艺传承者
目前南通地区真正在做蓝印花布的就只有吴元新和王振兴。
吴元新
吴元新
吴元新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中国艺术研究院客座研究员,中国民间美术遗产保护与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染服系、*美院设计学院兼职教授,苏州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生导师。荣获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个人成就奖”,设计的作品被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等收藏。出版《中国蓝印花布纹样大全》、国家重点图书《中国传统民间印染技艺》等专著。现任南通大学蓝印花布艺术研究所所长,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馆长。
王振兴
吴元新长期以来从事于民间工艺的抢救、保护、传承工作。1976年开始从事蓝印花布的制作与研究,1996年创办全国第一家集收藏、展示、研究、传承为一体的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为保护传统印染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打好坚实基础。该馆成立以来坚持以宣传民间艺术,继承传统工艺为宗旨,共赴海内外展览三十多次,接待了中外宾客五十多万人次。并坚持以商养文,以文促商,在继承传统民间艺术的基础上不断开发新产品,以抢救、保护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重点,以研究传承民间工艺为己任,把所得的效益全部投入到蓝印花布的搜集、挖掘、开发、外向宣传之中。
王振兴
南通为中国蓝印花布的主要产地,二甲更是南通地区蓝印花布的传统产地。王振兴在二甲镇有一家蓝印花家庭染坊,他既是厂长也是染厂最具资历的师傅。他与蓝印花结缘已是几十年前的事了,他的帮手包括儿子、儿媳,全家人自小就接触蓝印花布。染缸配料、什么时候开始染,都没有一个固定的数据,只能靠老师傅多年的经验。作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王振兴老人被确定为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其创办的“正兴染坊”被确定为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传承基地。
8、相关博物馆
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
该馆整理收藏明清以来实物及图片资料一万多件,保存着大量优秀的民间制品,出版了《中国蓝印花布纹样大全》藏品卷、纹样卷。
2005年中国文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为“中国蓝印花布传承基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