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
制造业(ManufacturingIndustry)是指对制造资源(物料、能源、设备、工具、资金、技术、信息和人力等),按照市场要求,通过制造过程,转化为可供人们使用和利用的大型工具、工业品与生活消费产品的行业。制造业直接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生产力水平,是区别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重要因素,制造业在世界发达国家(developedcountries)的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份额。根据在生产中使用的物质形态,制造业可划分为离散制造业和流程制造业。制造业包括:产品制造、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零售。在主要从事产品制造的企业(单位)中,为产品销售而进行的机械与设备的组装与安装活动。
中文名:制造业
概括:制造资源
分类1:农副食品加工业
分类2:食品制造业
分类3:泛指所有工业形态
1、简介
制造业
制造业是指经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后成为了新的产品,不论是动力机械制造,还是手工制做;也不论产品是批发销售,还是零售,均视为制造。
制造业包括:产品制造、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零售。制造业直接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生产力水平,是区别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重要因素。制造业在世界发达国家(developedcountries)的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份额。
2、生产类型
制造业
1、按产品使用性能分类,可分为通用产品和专用产品。
2、按生产工艺特征分类,可分为流程型和加工装配型。
3、按生产稳定性和重复性分类,可分为大量生产、成批生产、单件小批生产和多品种大批量生产。
4、按产品需求特性分类,可分为订货生产和备货生产。
5、按顾客的需求特性分类,可分为通用型服务和专用型服务。
6、按运作系统的特性分类,可分为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
3、智能化
我国制造业作为国家的支柱产业,一直保持较好的发展态势。然而,随着我国人口红利的消失,人工费用的增长,传统制造业依靠人力发展的道路已经越走越窄。与此同时,以工业机器人为代表的智能装备,正为传统的装备制造以及物流等相关行业的生产方式带来了革命性的产业变革。
制造业
分析师指出:智能化是集信息技术、系统控制技术、电子技术、光电子技术、通信技术、传感技术、软件技术和专家系统等为一体,实现扩展或替代脑力劳动为目的的高层次的控制技术,是实现数字化工厂的重要技术基础。我国制造业在新时期新形式下的发展必伴随智能化、自动化。
智能装备典型代表是工业机器人,机器人在工业生产中具有很多优点。首先,它们能代替人做某些单调、频繁和重复的长时间作业,或是危险、恶劣环境下的作业。其次,在重复动作中可以保持较高精度,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第三,机器人可以连续工作,投资回收期较短。最后,机器人的使用成本较低,且便于控制,可以削减昂贵的人工费用,为企业节约大量的成本。
智能装备正支撑着我国装备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中国市场对机器人的强劲需求始终保持较高增速,相关数据显示,到2015年,中国机器人市场有望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市场,需求总量将达36000台,占全球比重18%。今后三年我国机器人销量将累计增长11.8万台套。以每台30万元计算,我国机器人单体市场平均每年100-150亿元。
在《中国机器人行业发展态势及投资商机研究报告(2013-2017)》中提到:传统制造企业利润不断被压缩,人口红利的消失使得劳动密集型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加强设备自动化改造,提高生产自动化程度,减小劳动强度,改善作业环境,已经成为制造业的普遍共识。智能装备正在快速有效的拉动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4、制造环境
制造业的制造活动是多样的,根据生产制造的目的和前提,制造环境以分为定货生产、装配生产、工程生产和备货生产等4种制造方法。
工程生产的交货时间通常比定货生产、装配生产和备货生产都长。
制造业
这也就是制造业的生产销售环境,它们提前期的长短和工厂的制造
配置方式是不同的。
有时在一个公司里,同时混合存在着多种制造方法。
1.订货生产(Make-To-Order,简称MTO)
订货生产:能够制造多种产品,只保持少量产成品库存,生产提前期短,交货期也短。
订货生产主要关心生产计划与控制。因为在订货生产中,大部分是新的订单,重复作业的比率不高,所以迅速地报告问题与更快地作出反应,以解决机器安装、物料计划更改等问题就变得非常重要了。
2.装配生产(Assembly-To-Order,简称ATO)
装配生产是订货生产中的一种特例。即订单上所需要的最终产品是由库存中现有的零部件组装而成的,它
往往用于系列可选产品的订货生产中。这些零部件一般是通用的零部件,并且是事先生产好之后存入仓库的,当客户需要时,将它们装配起来就行了。
3.工程生产(Engineer-To-Order,简称ETO)
工程生产是以工程项目来组织生产的,如电梯、锅炉、造船等生产。一般产品结构复杂,通用件和标准件少。先要进行产品设计,因此提前期长,交货期也长。
面向工程项目的企业通常给计划者提供不变的积压订单来进行生产
日程的安排。
4.备货生产(Make-To-Stock,简称MTS)
备货生产:接受订单之前,就开始组织生产。一般有多种产品、多个地点的产成品库存,供客户选择。
在备货生产中,由于掌握了生产计划和控制的主动权,所以提前期较短,交货准时。
生产计划比较正确有效,库存为需求与供应的变化提供了缓冲,客户服务可得到相当大的改善,设备维护可采用计划维护方式。
生产销售环境受两种周期的制约。
一是从客户签订销售合同开始,到客户收到订购的产品或货物为止的时期,称之为需求周期(demandcycle,用D表示),也称客户交货提前期(customerdeliveryleadtime,简称CDL)。
另一种是从设计、生产准备开始到客户收到货物为止的时期,称为生产周期(productioncycle,用P表示)。
两种周期之比称为P/D值。各种销售环境的需求周期(D)同生产周期(P)的关系可用图2-2来说明。
5、差距
结构不合理
我国装备制造业普通产品总量过剩,而体现竞争力的重大技术装备却不能满足要求。机械产品进出口逆差逐年加大,长期以来缺乏具有工程设计、系统成套和工程总承包能力的工程公司,致使大量附加值较高的成套装备市场不得不让给外商。
制造业
我们很多单体设备做得不错,但缺乏成套设备,系统设计不行。比如在宝钢,设备都是国内生产的,但整个系统却标着SMS(德国西马克)。这种整个系统的成套所摄取的附加值一般是20%以上,也就是说,我们有20%以上的这种高附加值都被国外的公司白白拿走了。这就是结构问题,单体设备做得很好,但成套能力差,这就是真实的差距。
生产效率低
我国制造业产品技术、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的研究、应用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特别是在劳动生产率、工业增加值率、能源消耗等方面的差距更大。2000年,我国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为3.82万元/人年,约为美国的4.38%、日本的4.07%、德国的5.56%;我国制造业的增加值率为26.23%。自动化和生产率的提高和就业率没有关系。技术创新薄弱已成为制约我国由世界加工基地转变为世界制造基地的关键因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大部分技术依赖从国外引进。
主要机械产品的大部分技术依靠从国外引进,原创性产品和技术极少;而企业又不能处理好引进、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的关系,缺乏消化吸收及创新的资金和优秀人才,基本停留在仿制、实现国产化的低层次阶段,尚未形成自主开发的良性循环,有些技术经过一段时间后还要重复引进。
第二,装备制造业发展严重滞后。
装备制造业是制造业的核心,制造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装备的现代化。我国装备制造业占制造业的比重明显偏低,发展严重滞后,已带来严重后果。其严重滞后有两个突出的表现:
(1)国民经济和高技术产业发展所需要的装备已形成依赖进口的局面。2001年,全国进口装备制造业产品额1100亿美元左右,占全国外贸进口总额的48%左右,出口为1000亿美元左右,占全国外贸出口总额的38%左右,进出口逆差为100亿美元左右。2001年当年进口用汇折合人民币9130亿元左右,加上各种费用可达10000亿元左右,而当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中设备、工具、器具购置费只有8834亿元。虽然进口设备不完全用于固定资产投资,但进口设备仍占国家建设投资中的很大部分。据统计,光纤制造装备的100%、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装备的85%、大型成套石油化工装备的80%、轿车工业装备、数控机床、纺织机械和胶印设备的70%由进口产品占领。
(2)系统设计,成套能力薄弱。成套能力和成套水平是装备制造技术水平最直观、最集中的表现。改革开放20年来,通过引进技术、合作设计、合作生产、自主开发等多条途径,已能生产大批高水平、高质量的单机产品,但由于对工艺流程研究不够,没有掌握系统成套技术,缺乏一批具有系统设计、系统成套和工程总承包能力的供应商,大量的成套设备市场不得不拱手让给外商。常常是大部分,甚至90%的单机由国内企业制造,但大部分利润却被外商拿走。
6、优势劣势
优势
(1)我国劳动力成本低,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产品领域占优势,竞争力强。而且中国的劳动力素质也比较高,比如,在广东、浙江一带的劳动力一部分是农村出来的高中生,这些人的素质相当不错;
制造业
(2)我国潜在消费市场大,能够容纳这些产品,促进这些产品很快地形成规模经济。通常,一个国家的产品首先要在国内销售,取得了一定的经验,达到一定的产量规模以后,再走向国际市场。中国这么大的国内消费市场为产品的开发、发展创造了基本条件;
(3)制造业基础比较完善。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作为国民经济的主体和支柱性产业,制造业为今后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制造业的发展面临的国际和国内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加入世贸组织,使我国的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进入到一个更加广阔和深层次的阶段;
(4)制造业生产比较集中,大部分分布在相关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国家十分重视制造业相关产业的发展,因此我国好多大型制造业的生产资源基础比较好,并且在经济调控中的市场导向作用也很有利于制造业的发展。
劣势
(1)技术开发与技术创新能力薄弱;
(2)企业缺乏活力;
(3)管理机制、管理思想落后,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4)市场机制不完善,竞争不完全;我们不具备市场经济所需的基本的法律;
(5)重制造,轻研发;我们许多产品产量都居世界第一位,做得虽然很大,但是研发很多都是从国外引进来的。比如彩色电视机,我们的显像管都是买进的,虽然对买进的技术作了改进,不会在知识产权方面产生纠纷,但是我们没有原创技术;
(6)产品缺乏世界品牌;
(7)机械化程度不高,效率低下。
7、人才短缺
目前我国制造业高级人才不足有三大原因:
第一,上世纪90年代后期对制造业重新定位后,发现制造业对人才的需求是“量”上不足而忽视了“质”。
第二,就业观念存在问题。许多青年人认为从事制造业就是“苦力工”,不愿将其作为职业。
第三,高职院校作为大量培养制造业人才的“孵化器”,其本身对工科类人才培养资金投入不够。
8、产业升级
“十一五”以来,我国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已成为世界装备制造的大国,主要表现在:一是经济总量跃居世界前列;二是装备制造体系日趋完善;三是创新和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四是结构调整取得重要进展。但是,我国还不是装备制造业的强国,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四个主要差距:一是技术创新能力急需提高,关键核心技术未完全掌握;二是产业基础薄弱,基础元器件、关键零部件、核心材料已成为发展“瓶颈”;三是产品结构不平衡,高端装备产业急待培育和发展;四是产业集中度低,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少,国际知名的品牌少。
制造业
《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以下简称《规划》)提出,要抓住产业升级的关键环节,着力提升关键基础零部件、基础工艺、基础材料、基础制造装备研发和系统集成水平,加快机床、汽车、船舶、发电设备等装备产品的升级换代,积极培育发展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海洋工程装备、轨道交通装备、民用航空航天等高端装备制造业,促进装备制造业由大变强。这为“十二五”装备制造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重点。
(一)关键基础零部件和基础制造装备。关键基础零部件主要包括了液气密元件及系统、轴承、齿轮及传动系统、自动控制系统等;基础制造装备主要包括了数控机床及冲压、锻造、铸造、焊接、热处理等“工业母机”。《规划》对基础工艺、基础材料、基础零部件和基础制造装备发展予以高度重视,提出了三项主要任务:一是加强锻铸焊等基础工艺研究,加强装备及检测能力建设,提升关键零部件质量水平;二是推进智能控制系统、智能仪器仪表、关键零部件等自主创新,建设若干行业检测试验平台;三是继续推进“高档数控机床和基础制造装备”科技重大专项实施,发展高精、高速、智能、复合、重型数控工作母机和特种加工机床、大型数控成形冲压、重型锻压、清洁高效铸造、新型焊接及热处理等基础制造装备。到2015年,将高端关键基础零部件本土化满足率提高到30%,将高档基础制造装备本土化提高到50%。
(二)重大智能制造装备。智能制造装备是具有感知、决策、执行功能的各类制造装备的统称。大力培育和发展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对于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提升生产效率和技术水平,降低能源资源消耗,实现制造过程的智能化具有重要意义。《规划》提出,要围绕先进制造、交通、能源、环保与资源综合利用等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发展需要,组织实施智能制造装备创新发展工程和应用示范,集成创新一批以智能化成形和加工成套设备、冶金及石油石化成套设备、自动化物流成套设备、智能化造纸及印刷装备等为代表的流程制造装备和离散型制造装备,实现制造过程的智能化和绿色化;同时,加快发展焊接、搬运、装配等工业机器人,以及安防、深海作业、救援、医疗等专用机器人。到2015年,力争将我国机械、冶金、纺织、资源开采、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产业所需智能制造装备的本土化保障率提高到30%。
(三)节能和新能源汽车。据预测,2020年我国汽车保有量将超过2亿辆,我国燃油供应紧张与巨大的汽车消费需求之间的矛盾将日益突出。发展新能源汽车已成为全球汽车产业应对能源和环境挑战的战略选择,是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但传统燃油汽车在较长一段时期仍将占据市场主导地位。我国作为新兴的汽车大国,既要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能源汽车,也要坚定不移地推动传统燃油汽车的节能减排。《规划》提出,要坚持节能汽车与新能源汽车并举,进一步提高传统能源汽车节能环保和安全水平,加快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等新能源汽车发展。一是组织实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创新发展工程,通过国家科技计划(专项)有关研发工作,掌握先进内燃机、高效变速器、轻量化材料等关键技术,突破动力电池、驱动电机及管理系统等核心技术,逐步建立和完善标准体系;持续跟踪研究燃料电池汽车技术,因地制宜、适度发展替代燃料汽车。二是加快掌握先进内燃机、高效变速器、动力电池等关键核心技术;三是完善新能源汽车准入管理,稳步推进节能和新能源汽车试点示范,加快充、换电设施建设,积极探索市场推广模式;四是加快传统汽车升级换代,建立基于燃料消耗量的奖惩机制,完善标准体系,提高污染物排放标准,减少污染物排放;五是大力推动自主品牌发展,鼓励优势企业实施兼并重组,形成3-5家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汽车企业集团,前10强企业产业集中度达到90%。《规划》提出,到2015年,节能型乘用车新车平均油耗降至5.9升/百公里;新能源汽车累计产销量力争达到50万辆。
(四)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我国2010年造船产量达到6560万载重吨,规模跃居世界第一,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和手持订单量三大造船指标先后全面超过日本、韩国。目前我国已经具备了全系列主流船型的自主设计建造能力,大型液化天然气(LNG)船实现了自主研发和批量建造,大型船用曲轴等产品实现自主生产,成功研制了首台自主品牌中速柴油机,形成了一批世界知名的品牌船型。海洋工程装备领域获得长足发展,具备了自升式钻井平台的总承包能力,承接了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等高端产品,海洋工程辅助船的市场份额位居世界第一。经过“十一五”时期的高速发展,未来五年船舶工业面临着严峻形势。《规划》提出了“十二五”期间的重点任务:一是适应新的国际造船标准及规范,建立现代造船新模式,着力优化船舶产品结构,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加快推进散货船、油船(含化学品船)、集装箱船等主流船型升级换代;二是全面掌握液化天然气船(LNG)等高技术船舶的设计建造技术,加强基础共性技术和前瞻性技术研究,完善船舶科技创新体系;三是提升船舶配套水平,巩固优势配套产品市场地位,提升配套产品技术水平,完善关键设备二轮配套体系;四是重点突破深水装备关键技术,大力发展海洋油气矿产资源开发装备,积极推进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以及海洋监测仪器设备产业化,打造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三大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集聚区;五是组织实施绿色精品船舶、船舶动力系统集成、深海资源探采装备、深海空间站等创新发展工程,全面提升绿色高效造船、信息化造船能力和本土配套能力。《规划》提出,到2015年,主流船型本土化设备平均装船率达到80%,海洋工程装备世界市场份额提高到20%,船舶工业前10强企业产业集中度达到70%以上。
(五)轨道交通装备。轨道交通装备主要涵盖了机车车辆、工程及养路机械、通信信号、牵引供电、安全保障和运营管理等技术装备。经过多年发展,我国轨道交通装备形成了较为完整并相对独立的产业(研发、制造和服务)体系,生产能力与规模高居世界第一,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了高速动车组、大功率交流传动机车等高端产品。但关键核心技术仍受制于人,原始创新较弱,产业发展的基础材料、零部件技术水平相对较低,对外依存度较大,产品安全性、可靠性、可用性、可维护性和全寿命周期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等。预计“十二五”期间,高速动车组需求量约为1000列以上,大功率交流传动电力机车和内燃机车需求量约为5000台以上,轨道交通装备产业规模年市场需求约可达2000亿元。《规划》提出,要以满足客货运输需求和构建便捷、安全、高效的综合运输体系为导向,以快速客运网络、大运量货运通道和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为依托,大力发展具备节能、环保、安全优势的时速200公里等级客运机车、大轴重长编组重载货运列车、中低速磁悬浮车辆、新型城轨装备和新型服务保障装备;要组织轨道交通装备关键系统攻关,加速提升关键系统和核心技术的综合能力,到2015年,轨道交通装备力争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六)民用飞机。“十一五”期间,我国继续加大对民用飞机产业的支持,在型号研制、*改革等方面取得较大进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ARJ21支线飞机进入适航试飞阶段,列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大型客机项目进展顺利。我国已将民用飞机产业列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并将逐步推进低空空域开放,这必将对民用飞机为主的航空装备产业带来极大的机遇。《规划》提出,要坚持军民结合、科技先行、质量第一和改革创新的原则,加快研制干线飞机、支线飞机、大中型直升机、大型灭火和水上救援飞机、航空发动机、核心设备和系统;要深入推进大型飞机重大科技专项的实施,全面开展大型飞机及其配套的发动机、机载设备、关键材料和基础元器件研制,建立大型飞机研发标准和规范体系;实施支线飞机和通用航空产业创新发展工程,加快新支线飞机研制和改进改型,推进支线飞机产业化和精品化,研制新型支线飞机,发展中高端喷气公务机,研制一批新型作业类通用飞机、多用途通用飞机、直升机、教练机、无人机及其他特种飞行器,积极发展通用航空服务。《规划》提出,到2015年,航空工业销售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国产单通道大型客机实现首飞,国产支线飞机、直升机和通用飞机国内市场占有率力争达50%。
(七)民用航天。“十一五”时期,我国民用航天装备取得快速发展,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共完成48次56个航天器的发射任务,新一代运载火箭研制进展顺利,嫦娥一号、二号实现成功绕月。继续加快我国民用航天发展,建设国家空间基础设施,是支撑国家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展现我国科技实力的重要手段。《规划》提出:一是要完善我国现役运载火箭系列型谱,完成新一代运载火箭工程研制并实现首飞;实施先进上面级、多星上面级飞行演示验证;启动重型运载火箭和更大推力发动机关键技术攻关。二是实施月球探测、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等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实施宇航产品型谱化与长寿命高可靠工程,发展新型对地观测、通信广播、新技术与科学实验卫星,不断完善应用卫星体系,推进国家空间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卫星地面系统建设,推进应用卫星和卫星应用由科研试验型向业务服务型转变。三是加强航天*发展,拓展航天产品与服务出口市场,稳步提高卫星发射服务的国际市场份额。“十二五”期间,力争实现卫星应用产业规模年均增长超过30%。
(八)节能环保装备。“十一五”期间,我国继续加大环境保护工作力度,减排治污设施建设快速发展,环保装备获得长足进步,2010年工业总产值近2000亿元,产品种类达到10000种以上,在大型城市污水处理、工业废水处理、垃圾焚烧发电、除尘脱硫等方面具备了成套设备的自行设计和制造能力。“十二五”期间,国家对环境保护提出了新的要求,除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两个指标外,还将氨氮和氮氧化物的排放增加为约束性指标,环境污染治理的任务更加艰巨。《规划》提出,紧紧围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需要,依托国家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和节能环保产业重点工程,加快发展节能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和装备。“十二五”时期,一是大力发展高效节能锅炉窑炉、电机及拖动设备、余热余压利用和节能监测等节能装备;二是重点发展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重金属污染防治、垃圾和危险废弃物处理、环境监测仪器仪表、小城镇分散型污水处理、畜禽养殖污染物资源化利用、污水处理设施运行仪器仪表等环保设备,推进重大环保装备应用示范;三是加快发展生活垃圾分选、填埋、焚烧发电、生物处理和垃圾资源综合利用装备,围绕“城市矿产”工程,发展高效智能拆解和分拣装置及设备,推广应用表面工程、快速熔覆成形等再制造装备;四是发展先进、高效、可靠的检测监控、安全避险、安全保护、个人防护、灾害监控、特种安全设施及应急救援等安全装备,发展安全、便捷的应急净水等救灾设备。
(九)能源装备。“十一五”以来,我国能源装备发展迅速,发电装备装机容量累计超过9亿千瓦,其中以风电装备和太阳能装备为核心的新能源装备得到快速发展,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建成世界首条±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和1000kV特高压交流输变电示范工程;长期依赖进口的2000千瓦以上大功率厚煤层电牵引采煤机、世界最高的6.3米液压支架、世界最大等级的55立方米矿用挖掘机、1.2万米的陆地用石油钻机、乙烯“三大压缩机”等研制成功并投入使用。“十二五”期间,我国将致力于调整能源结构,实现一次能源消耗中非化石能源比例达到11.4%的目标。《规划》提出,要积极应用超临界、超超临界和循环流化床等先进发电技术,加快水电装备向高参数、大容量、巨型化转变;大力发展特高压等大容量、高效率先进输变电技术装备,推动智能电网关键设备的研制;推进大型先进压水堆和高温气冷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实施,掌握百万千瓦级核电装备的核心技术;突破大规模储能技术瓶颈,提升风电并网技术和主轴轴承等关键零部件技术水平,着力发展适应我国风场特征的大功率陆地和海洋风电装备;依托国家有关示范工程,提高太阳能光电、光热转换效率,加快提升太阳能光伏电池、平板集热器及组件生产装备的制造能力;推动生物质能源装备和智能电网设备研发及产业化;掌握系统设计、压缩机、电机和变频控制系统的设计制造技术,实现油气物探、测井、钻井等重大装备及天然气液化关键设备的自主制造。
(一)完善依托重大工程发展高端装备的*机制。以用户为龙头,以装备制造单位为主体,发挥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优势,共同开发先进装备;鼓励由装备使用单位和制造企业组成的产业联盟参与工程招投标;完善招投标制度,消除对国产装备歧视性条款,发挥投资、工业主管部门的作用,加强对招投标工作的指导和监管。
(二)加大财税支持力度。充分利用民用飞机、民用航天、高技术船舶等科研计划的作用,加大创新支持力度。发挥节能减排专项资金的作用,组织实施节能和新能源汽车创新工程。设立高端装备发展专项,支持高端装备及其关键零部件、配套系统的研发和产业化。鼓励开展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对研制生产国家鼓励发展的高端装备,确有必要进口的核心装置、关键部件、原材料和关键技术,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
(三)完善金融支持政策。建立支持重大技术装备发展的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品种,支持装备制造企业融资、规模化发展;发挥现有装备制造业基金的作用,支持装备制造企业转型升级;鼓励支持符合条件的装备制造企业上市,加大创新投资和股权投资向装备制造领域倾斜;支持金融租赁公司开展装备的融资租赁业务。
(四)突出抓好重大专项。继续抓紧抓好高端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大飞机、大型先进压水堆和高温气冷堆核电站、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装备及成套工艺等科技重大专项的实施工作,开发关键制造装备,突破核心共性技术,为实现我国高端装备产业化提供基础支撑。
(五)加大市场培育力度。建立装备首台套保险机制和示范应用制度。探索设立装备风险基金,为装备使用单位采用首台套高端装备及配套系统提供担保,鼓励装备使用单位为研制企业提供工业试验条件和应用机会,建立装备示范应用制度。加速推进低空空域开放,为通用飞机的发展奠定市场基础。
(六)加强国际合作交流。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和平台,积极探索合作新模式,融入全球产业链。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在我国设立研发机构,支持国外企业和国内企业开展先进装备联合研发和创新。支持国内企业到*设立公司,并购或参股国外先进装备制造企业和研发机构,支持国内企业培育国际化品牌,开展国际化经营,高层次参与国际合作。
9、分类
主要分类
01农副食品加工业
越野摩托车制造
02食品制造业
03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
04烟草制品业
05纺织业
06纺织服装、服饰业
07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
08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
09家具制造业
10造纸和纸制品业
11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
12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
13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
14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
15医药制造业
16化学纤维制造业
17橡胶和塑料制品业
18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19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20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21金属制品业
22通用设备制造业
23专用设备制造业
24汽车制造业
25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26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
27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28仪器仪表制造业
29其他制造业
30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
31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
生产类型
1.按定单设计(EngineerToOrder,简称ETO)或按项目设计(EngineerToProject)
2.按定单装配(AssembleToOrder,简称ATO)或按定单制造(MakeToOrder)
3.按库存生产(MakeToStock,简称MTS)
4.重复生产(Repetitive)
5.批量生产(Batch)
6.连续生产(Continuous)
10、行业现状
全球制造业
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发生工业化革命的国家,有“现代工业革命的摇篮”和“世界工厂”的美誉。英国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欧洲最大的军火、石油产品、电脑、电视和手机的制造地。英主要工业有:采矿、冶金、化工、机械、电子、电子仪器、汽车、航空、食品、烟草、纺织、造纸、印刷、建筑等。生物制药、航空和国防是英工业研发的重点,也是英最具创新力和竞争力的行业。英国主要出口机械、汽车、航空设备、电器和电子产品、化工产品和石油,主要进口原材料和食品。
工程机械及同类行业占据最大部分,2003年占制造业总产值的30.8%。在这个部分中,交通设备贡献最大,有8家全球性的汽车制造商在英国开展经营。英国制造的设备范围广泛,主要生产商有英国宇航系统公司即BEA系统公司,生产民用及国防用途的航空、陆地及海运设备;VT集团、GKN和罗尔斯-罗伊斯发动机公司(不同于劳斯莱斯汽车公司,虽然相同的英文名字)则生产航空引擎和发电系统。
英国*设立了一家制造业咨询机构(ManufacturingAdvisoryService,MAS),为先进制造业领域的中小企业提供咨询帮助和商业建议。自2002年启动以来,制造业咨询机构已完成了2.8万份综述和1万个具体项目。通过提高效率和附加业务,为英国公司带来了超过7亿英镑的收益。据英国商务部估算,投资于MAS的每6000英镑中,有3000英镑是公共资金,企业得到的净收益则高达3.5万英镑。
2009年英国制定了低碳工业战略(LowCarbonIndustrialStrategy),向制造业咨询机构追加400万英镑投资,用于为竞争低碳机遇的制造商提供专业建议,包括为民用核工业供应商提供支持。也是在2009年,英国*与工业界联合启动英国先进工程国际市场营销战略(InternationalMarketingStrategyforUKAdvancedEngineering)。由英国贸易投资总署与英国工商组织协商制定战略目标,帮助企业增加国际销售,并吸引更多的高附加值先进工程来英国投资。
我国制造业
毛利润有销售额的40%左右,大概是自动化行业的平均毛利水平。企业所得税、增值税等各种税费(有部分抵扣),再加上人力成本,大概占销售额的25%。再去掉租金和水电费等开支,到手的纯利润就剩下10%左右。
制造业
2017年1月,在制造业重镇深圳走访发现,实体经济虽艰难,主要是难在劳动力密集型企业。附加值较高的高科技企业日子还过得去,只是利润也在被劳动力等不断上升的综合成本稀释。
人力成本上涨缩影:三年上涨六成一说起企业负担,企业第一个想吐槽的可能就是人力成本了。文章开头提到的企业主深圳市艾特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黄培坤称,过去3年间,他的用人成本上涨了一大截。一开始招个工程师,工资是六七千元,现在约要1万元,也就是本科毕业,具备5年左右的工作经验。涨价的不仅仅是研发岗位。他说:“工厂那边,技术工3年前工资在4000元,现在涨到6000元左右。”他的企业现在共有30多位工程师和30多位技术工人以及行政、财务等人员,没有普工。他说:“2014年,将社保公积金之类的算进去,人力成本占公司营业收入的10%左右,现在占15%了。”中国的人力成本正迅速攀升。从黄培坤的经历可以看出,3年间,他招聘的工程师薪资最高涨了60%以上,技术工人薪资上涨了50%左右。而据2016年7月中国信息化百人会与咨询公司德勤联合发布的报告,自2005年起的10年间,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上升了5倍,比1995年涨了15倍。这影响了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报告说,2016年中国仍然是全球最具竞争力的制造业国家,但随着劳动力成本的提升以及人才、创新、法律环境等方面的短板,这一地位正面临美国的挑战。人力成本不断升高可能会导致制造业外流,这一深层次忧虑早已显现。2016年,林洺锋等15位深圳市政协委员联名提交了一份提案。提案称,虽然目前美国劳动力成本是国内劳动力成本的2.57倍,但是按照目前国内工人工资的上涨趋势,如考虑国内5年再翻倍、10年工资翻两倍计算,那么中国在人工成本上也占不到任何优势了。
上涨的不仅仅是人力成本。上述提案也称,国内能源成本是美国能源成本的2倍以上。美国除夏威夷的电价特别高外(因为其是海岛地区),其他州的电价都不高。以得州为例,其电价折合人民币每千瓦时(度)才0.2元。由于我国对电力、天然气直接定价的原因,企业用电价格居高不下,深圳企业工业用电每度1元左右。对于能源成本的负担,企业也感受颇深。柔性显示屏领域的领头羊柔宇科技的创始人刘自鸿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对他们来说,电费将是他们最主要的成本之一。“新生产线正在建设当中,建成后几百台设备同时运转。虽然现在还不知道到时候会耗费多少电,预计会很高,因为绝大多数设备都是一年365天、一天24小时地运转。”他补充道,对于制造业而言,一般大一点的工厂一个月电费花掉上千万元不是什么稀罕事。
企业八九成税收是增值税增值税是制造业的主要税种。深圳一家生产机器人的工厂老板称,企业所得税虽然是按照纯利润的25%来交,有点高,但是一般会通过一些合理的方式去规避,反而增值税是他们最想减免的。他说:“我们公司年销售额1000多万元,但是每年交的四五十万元税中,九成以上是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不过几万元。”黄培坤估算下来也发现,增值税交得最多,他们每年缴纳的税收当中80%是增值税。在一些税务研究人士看来,这个比例很常见。中山大学岭南学院财政税务系主任林江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除了一些特殊的行业能享受优惠税率外,制造业的增值税一般按照增值额的17%来交,不管企业赚不赚钱,只要有交易,都要征税。而企业所得税虽然征收比例高,但赚到钱之后才征收。”他补充道:“企业所得税的话,企业还可以根据税收减免政策来避税,但增值税是避不了的,企业必须得拿到发票,才能抵扣。”中国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2015年10月发布了2015年全国企业负担调查评价报告,被调查企业要求出台“税收减免”政策的呼声最高,反映此诉求的企业比例达到80%。近年来,国家实施了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除营改增外还包括:先后四次扩大小型微利企业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政策适用范围,从年应纳税所得额3万元逐步提高至30万元;两次放宽小微企业免征增值税、营业税条件,从月销售额5000元提高至3万元;两次扩大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范围,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中关村税收优惠政策等。“营改增”的效果企业感受不够深
自2016年5月1日起,中国也迎来了财税*的深刻变革,营业税退出历史舞台,“营改增”政策全面开始实施,并且将试点范围扩大到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生活性服务业。虽然营业税改增值税表面上不涉及制造业,但是制造业企业能被惠及,比如说抵扣接受服务的相关进项。2017年1月12日,国家税务总局局长王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营改增及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惠及了工业企业等实体经济,产生了非常积极的效应。不过,部分制造业企业对第一财经反映,暂时还未明显地感受到营改增政策带来的好处。深圳市政协委员、龙华新区发展和财政局副局长费晓愈在政协深圳市第六届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分组讨论上表示,一是因为企业对政策一些操作上的细节和环节不是很了解,二是因为在目前我国刚刚大规模推进营改增的情况下,增值税的抵扣链条还未完全通畅。她对第一财经记者解释:“有些企业在购买原材料的时候,为了价格低一些,就从不是很正规的渠道购买,这样是拿不到增值税抵扣发票的,就抵扣不了税。如果说整个链条通畅了,这些企业就能感受到减税的作用。”营改增之后有些企业没有感觉到负担明显减轻,还有一个原因是费太多。中国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发布的上述调查报告显示,51%的企业希望进一步降低或取消一些收费。费晓愈说,非税收入在深圳的财政收入中占比不高,深圳的非税征收管理比较规范,不会为了增加财政收入而去加大非税的征收。但是国家和省规定要征收的费和基金,必须要征收。“比如说,残保金的征收,全国各个企业都有的,如果你招收的残疾人数达不到标准,那么就要缴纳残保金。在深圳,很多企业都没有招用那么多的残疾人,这对企业而言,也就成了一个负担。”残保金是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简称,是指在实施分散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的地区,安排残疾人达不到各地规定比例的企事业单位等,要按照年度差额人数和上年度本地区职工年平均工资等计算交纳用于残疾人就业的专项资金。一般一个十人的公司,一年交纳的残保金金额在几千元不等。国家也在加大降费力度。继2015年国务院降低社保五险中的三个险种费率后,2016年5月再次阶段性降低企业社保费率和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对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单位缴费比例超过20%的省份,将缴费比例降至20%;单位缴费比例为20%且2015年底基金累计结余可支付月数超过9个月的省份,可以阶段性降低至19%。艰难转型之路为了活得更久,很多企业不是在转型,就是在转型的路上。但是,即便狠下心,集中人力、物力来开发新产品,也会担心销售不力,没有足够的回笼资金来顺利撑过过渡期。童鹰是深圳市视晶无线技术有限公司的总经理,他就刚刚经历了这样一个忐忑不安的时期。2016年,由于经营的消费类电子利润愈加微薄,童鹰就砍掉了这个主营业务,开始了转型之路。当时,支撑他转型信心的是前几年就开始研发并逐渐落地的新产品:影视圈导演系统。不过面对不可预料的未来,童鹰仍是忐忑:“转型就像做饭,如果新产品没起来,旧产品就没了,这锅就空了,还怎么烧啊?”他更担心,如果转型期过长,就没有那么多资金来留住人才,也难以给他们描述可预期的前景。“公司发展有希望的话,员工工资是好商量的。不然,就很难留得住他们。”采访中,一些企业主担心核心员工会被风投投资的创新企业挖走,因为风投大幅抬高了员工的工资。在他们看来,这些企业拿风投的钱来发工资不心疼,而自己的钱,每一分花出去之前都要仔细掂量。2016年,开足马力的童鹰又拓展了几款新产品,包括运动直播产品和教育无线直播设备等,试图在直播风口找到自己的方向。
2016年年底,预计的亏损没有发生,反而给了他小惊喜:销售额达到2000多万元,虽然不及2015年和前几年,但是超过了他的预期目标。转型期的安稳度过,让他长吁了一口气。
对于更多找不到新产品的中小企业主而言,转型可能是一件更加艰难的事。早在几年前,深圳一位生产和代加工MP4等小电子产品的小老板就想着转型,但是不知道往哪转。他也想过升级,但是光投资一条生产线,就要几十万元,投吧,怕打水漂;不投吧,早晚会关门。他陷入两难的境地。这冲淡了2016年业务量增长带来的欣喜感。他称:“2016年的订单量比前一年多了很多,将近翻了一番吧。但这应该不是因为产品附加值提高了多少,而是因为不少同行关门了,或者转做其他的了。”虽然上述小老板发现身边不少同行关门了,但是第一财经记者采访的高新企业主大多表示,他们行业的市场发展空间还比较大,大家都有生意做,只是利润越来越低,正在进入薄利润时代。广东省综合改革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彭澎也观察到,身边很多企业说钱很难赚,但倒闭的企业不多,反而是“半死不活”的企业比较多,利润微薄。彭澎说:“现在很多老板都比以前精打细算,这一点特别明显。他们投资更谨慎,平常的应酬开销也更节省,有八项规定的原因,但与企业自身经济效益关系更大。不过,大家都在坚守。”他补充道:“如果说,我们这两个月的经济数据是准确的,那么今年会好一些,但是特朗普上台后会怎样,是个最大的不确定因素。”制造业相比美国仍有优势考虑到印度市场的快速增长和劳动力成本较低,童鹰参股的一家研制机顶盒的公司正计划将工厂搬到印度去。目前,他们已经聘请了十几位印度的销售人员和工程师,工资和深圳差不多。但是,普工工资要低一大截,只有深圳的1/3~1/2。制造环节向印度及东南亚等国迁移只是中国制造业面临的“腹背受敌、双向挤压”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欧美发达国家纷纷出台政策扶持本国制造业,特别是美国新一届*更是力推高端制造业的回归。不少声音认为,虽然中美的劳动力成本差距在缩小,但是制造业涉及产业工人、产业配套等,中国仍占有优势,美国短时间内难以解决这些问题。三诺集团董事长、深圳市政协委员刘志雄是乐观者之一。他对第一财经记者说,这么多年来中国一直是制造业大国,要回流到美国没那么容易。“美国最大的瓶颈是人力,毕业生都去华尔街搞金融了,产业工人远远没有中国多。”无论如何,中国制造业“腹背受敌”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但制造业对中国经济的意义不言而喻。就以深圳这个制造业重镇来说:2016年,深圳市生产总值超过1.93万亿元,同比增长9%左右,超过年初预期增长8%~8.5%的目标。外界普遍认为,深圳因为有实体经济,支撑了金融、物流等产业,所以在宏观经济环境下行压力下,表现仍是颇为耀眼。但当地的实体经济现在也面临着瓶颈,首要的问题是制造业发展空间受限,产业用地不够。当地*已经有所动作。2016年8月,深圳市宝安区试行全国首个区级工业控制线管理办法,划定工业控制线总规模70平方公里,保护先进工业。这个面积不算小了,深圳GDP产出值很高的福田区才不过70多平方公里。分析人士称,这一举措将为深圳的产业升级树起一道安全阀,保证工业用地的需要,也是保证深圳经济结构稳定的举措。不过,在刘志雄看来,在大规模制造业空间受限、企业运营成本较高的情况下,深圳下一步如果只是简单地发展制造业,会面临很大的挑战。“所以深圳也要走另外一条路:深圳的企业要把产品标准化和大规模化的环节转到中西部,把专注研发的部门留在深圳,构建制造业原创中心,打造品牌。”刘志雄补充道:“而且在深圳产业多元化以及连接各种国际研发机构、创客的背景下,深圳的定位应该变成全球新科技新产业的创新中心。”在这场中美制造业高地争夺战中,留在国内的企业已经在各显神通。就拿柔宇科技来说,虽然也感受到了劳动力成本上涨等带来的压力,但是他们致力于提高生产效率,以抵消这些不利因素。刘自鸿说:“生产效率是每个员工能够产出的平均价值,是企业能够控制的。国外的高端制造业生产效率很高,比如说美国的英特尔,基本上连产业工人都是博士,人才技能和人均产值非常高。这就使得他们产品的技术壁垒很高,市场话语权也很大。”对于更多的中小企业来说,将英特尔当作标杆还有点遥远。他们正在竭力抓住手头上能改变的细微东西。黄培坤正在优化客户结构,寻觅愿意为技术买单的优质客户,提高利润空间。前不久,他们公司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这意味着,2017年他们公司就可以按照15%来交企业所得税,而不是25%了。11、政策规划
2017年
2017年11月27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下称《行动计划》),部署未来三年,在轨道交通装备、高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智能机器人、智能汽车、现代农业机械、高端医疗器械和药品、新材料、制造业智能化、重大技术装备等重点领域,组织实施关键技术产业化专项。
制造业
在总体目标方面,《行动计划》指出,到“十三五”末,轨道交通装备等制造业重点领域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实现产业化,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领军企业,打造一批中国制造的知名品牌,创建一批国际公认的中国标准,制造业创新能力明显提升、产品质量大幅提高、综合素质显著增强。
本次《行动计划》是在《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的实施基础上,结合新时代制造业发展形势、任务和要求制定的。
《行动计划》对上一轮行动计划予以总结,称取得了四个方面的进展:
重大装备亮点频现,示范应用扎实推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投入商业化运营,城市轨道交通全自动运行系统实现示范应用。
关键技术多点突破,自主创新成果丰硕。谐波减速器等机器人关键零部件、靶向肿瘤药甲磺酸阿帕替尼等重大疾病1.1类新药实现产业化。
检测认证能力提升,产业基础不断夯实。以国家机器人检测与评定中心、标准化总体组、检测认证联盟为架构的中国机器人检测认证和标准体系日趋完善。新兴领域异军突起,结构调整成效显著。
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轨道交通装备等产业快速发展,产业规模位居全球前列,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
这三年,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导向下,中国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效果显著。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李海舰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过去三年,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轨道交通装备是构建安全、高效、环保的现代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基础。《行动计划》提出,研制新一代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悬浮列车,搭建悬浮导向、车载供电等关键技术研发试验调试平台。打造系列化中国标准动车组,加快研发时速250公里等速度级别的中国标准动车组、中国标准高速综合检测试验列车。
发展高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是海洋运输、资源开发和国防建设的重要保障。《行动计划》提出,发展高技术船舶与特种船舶,发展海洋资源开发先进装备。
在具体的政策措施方面,《行动计划》要求,加强支撑体系建设,优化完善激励政策,强化金融政策扶持,加大国际合作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