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契丹族

科普小知识2022-09-20 23:38:53
...

契丹族为中国古代游牧民族,发源于中国东北地区,采取半农半牧生活。契丹早期分八部。唐朝初年契丹中形成了统一的大贺氏联盟。当时契丹酋长辗转臣服于唐朝和突厥之间。唐太宗贞观以后,唐置松漠都督府,赐姓李。大贺氏联盟瓦解后,契丹人又建立了遥辇氏部落联盟,依附于后突厥汗国。天宝四年(745年),后突厥为回纥所灭,此后百年间,契丹人一直为回纥所统治。唐末,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各部,日渐强大,于后梁开平元年(907年)即可汗位,神册元年(916年)称皇帝,国号契丹。大同元年(947年)辽太宗改国号为辽,统和二年(984年)又改称大契丹;咸雍二年(1066年)复号大辽。人们习惯上把契丹人建立的王朝统称为辽朝。

中文名:契丹族

外文名:Khitay

发源:中国东北地区

图腾:“白马青牛”

政权:辽朝、西辽

文字:契丹文字

信仰:佛教

发式:髡发

人物:耶律阿保机、耶律大石等

别称:吉答、乞塔、乞答、吸给

1、历史沿革


契丹族

建国

公元907年,契丹迭刺部的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各部取代痕德堇即可汗位。他先后镇压了契丹贵族的*和征服奚、室韦、阻卜等部落,声势浩大不同凡响。公元916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称帝,建立了奴隶制国家--契丹国。公元925年辽太祖率兵亲征服渤海国,改渤海国名为东丹国,册立皇太子耶律倍为东丹国王。公元938年,后晋石敬瑭把幽云十六州的土地和人民割让给契丹。阿保机创建奴隶制国家后,确定皇权世袭,建立军队,制定法律,修建都城,制造文字,此后继续向外扩张。西打到甘州回鹘,东灭渤海国,南占幽云十六州。

兴盛

926年,耶律阿保机回师途中病倒,其妻述律平称制。927年(天显二年)十一月,耶律德光在述律氏的支持下即位。930年(天显六年),契丹东丹(原渤海国)王耶律倍南逃后唐,耶律德光统一了契丹。944年(会同四年),后晋出帝石重贵即位,上表称孙不称臣。耶律德光于是率军南下。947年(会同七年)正月十日,攻克后晋首都东京,灭后晋。二月,以晋国称大辽,改年号为“大同”。因“纵兵掠刍粟;括民私财;不遽遗诸节度还镇”大失民心而招中原人民反抗,无法巩固统治,四月,*引军北返,在河北栾城病逝。经过世宗,穆宗,景宗,一再发生争夺皇权战争。上层不稳,迫使穆宗停止了辽太宗、辽世宗一贯执行的南伐中原政策,以恢复因长期战事而消损的国力,与南唐、北汉联合对抗遂渐兴旺的后周政权。969年(应历十九年)二月,辽穆宗被侍人所弑。景宗耶律贤被推举为帝,改元为保宁。由于景宗勤于政事,重用贤臣如室昉、郭袭,使辽王朝出现了一阵清明。景宗对穆宗时谋反的皇族采比较宽松的政策,因而谋乱者少,上层比较稳定。景宗对外政策仍采不主动南伐中原、仅援北汉的方针。宋太宗赵光义统一江南后,于979年亲征北汉,辽派数万兵支援北汉。三月,辽军在白马岭与宋军交战,被击溃,辽将耶律敌烈等人战死。六月,北汉主刘继元降宋。辽朝改变战略,把主要力量用以固守幽蓟。赵光义乘胜进攻幽州,辽派耶律沙、耶律休哥、耶律斜轸等名将率军与宋军大战于高梁河(今北京),宋军大败,赵光义仅以身免。统和二十二年(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萧太后与圣宗亲率大军深入宋境。宋真宗畏敌,欲迁都南逃,因宰相寇准坚持,无奈亲至澶州杨继业在京剧艺术中的形象

(今河南濮阳)督战。宋军士气大振,击败辽军前峰,辽将萧闼凛战死。辽恐腹背受敌,提出和约。辽与宋朝订立澶渊之盟,并与西夏结好,从而形成辽、宋、西夏三足鼎立的政治割据局面。与宋订立澶渊之盟后,两国各守旧界,此后不再有大的战事。乾亨四年(982年),辽景宗崩,辽圣宗继位,尊萧绰为皇太后,摄政。时萧绰30岁,圣宗12岁,。萧绰摄政二十七年,后改嫁给韩德让。萧太后执政期间,进行了改革,并且励精图治,注重农桑,兴修水利,减少赋税,整顿吏治,训练军队,使辽国百姓富裕,国势强盛。1009年圣宗亲政后,辽朝已进入鼎盛,基本上延续萧太后执政时的辽国风貌,并且还反对严刑峻法,不给贪官可乘之机。实行科举,编修佛经,佛教极为盛行。在位其间四方征战,进入辽国疆域的顶峰。对宋战争屡屡获胜,俘获号称杨无敌的宋朝名将杨继业。到兴宗,道宗时期皇室内部政变频繁,各族人民反抗辽朝的起义连绵不断,辽王朝日见衰败。

亡国

1112年(天庆二年)二月十日天祚帝赴春州(今内蒙古兴安盟突泉县宝石镇宝城村古城},召集附近的女真族酋长来朝,宴席中醉酒后令女真酋长为他跳舞,只有完颜阿骨打不肯。天祚帝不以为意,但从此完颜阿骨打与辽朝之间不和。从九月开始完颜阿骨打不再奉诏,并开始对其他不服从他的女真部落用兵。1114年(天庆四年)春,完颜阿骨打正式起兵反辽。一开始天祚帝不将阿骨打当作大的威胁,但是此年所有他派去镇压阿骨打的军队全部被战败。1115年(天庆五年)天祚帝开始觉察到女真的威胁,下令亲征,但是辽军到处被女真战败,与此同时辽朝国内也发生*,耶律章奴在上京*,虽然这场*很快就被平定,但是这场*分裂了辽朝内部,旋辽军主力在步护达冈之战中70万大军全军覆没。此后位于原渤海国的东京也发生高永昌*自立。这场*一直到1116年(天庆六年)四月才被平定。但是在五月女真就借机占领了东京和沈州。1117年(天庆七年)女真攻春州,辽军不战自败。这年完颜阿骨打自称皇帝,建立金朝。1125年(保大五年)二月,天祚帝在应州被俘,八月被解送金上京(今黑龙江省阿城县白城子),被降为海滨王。1128年,天祚帝病故,契丹和辽共历时210年,历经9位帝王。

公元1125年辽被女真族的金所灭。在辽朝即将灭亡之际,契丹贵族耶律大石率领200余人向北进入漠北地区的驻扎着辽国仅存的两万铁骑的可敦城,后为躲避金的进攻,依靠回鹘的支持,又向西发展,征服了今天中亚的广大地区,与当地的喀喇王朝(黑汗王朝)相融合。1132年,耶律大石称帝,建立西辽政权(即黑契丹Karakitai),又称“哈喇契丹”,成为当时中亚地区的强国。西辽于公元1211年被乃蛮部王子屈出律所篡,1218年哲别攻破西辽,西辽遂亡于蒙古帝国。辽在较短的时间内从部落氏族社会过渡形成奴隶制度社会,并在向封建社会跃进的同时统治了中国北部,密切了各族人民之间的系,促进了融合。为开发蒙古地区和中国东北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们创造了灿烂的文明,留下了契丹辉煌的历史民族融合建立过219年辽王朝的契丹民族,自明朝以来突然在历史记载中消失了。他们到哪里去了呢?这一直是一个令史学家困惑的历史之谜。契丹是中国古代北方民族之一。唐代末年,契丹贵族首领耶律阿保机乘机建立了与五代和北宋相始终的辽王朝。在一些国家的语言例如俄语中至今犹称中国为“契丹”。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也是寻访契丹的副产品。从中足见契丹民族影响之巨。这麼一个显赫的民族,肯定没有在改朝换代之际被斩尽杀绝。成为蒙古人的祖先室韦。

内蒙古的西喇木伦河以南、老哈河以北地区,以聚族分部的组织形式过着游牧和渔猎的氏族社会生活。此时八个部落的名称分别为悉万丹、何大何、伏弗郁、羽陵、匹吉、黎、土六于、日连,称为元魏八部。在战事动荡的岁月中,各部走向联合,形成契丹民族,隋朝时一度分为十部,然部名亡佚,其后经过了大贺氏和遥辇氏两个部落联盟时代,臣服于漠北的突厥汗国。唐太宗贞观二年(628年),契丹部落联盟背弃突厥,归附唐朝,分为达稽,纥便,独活,芬问,突便,芮希,坠斤,伏八部。契丹与唐朝之间,既有朝贡、入仕和贸易,也有战争和掳掠。907年,契丹建立了政权,成为中国北方一个强大*。916年,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创建契丹国。947年,太宗耶律德光改国号为辽,辽成为中国北方统一的政权。契丹王国强盛,其疆域东自大海,西至流沙,南越长城,北绝大漠。1125年,辽为金所灭,此后契丹逐渐被融合。

崛起

北魏时,始见契丹族名。原分八部,居潢水(今内蒙古西拉木伦河)之南,黄龙(今辽宁朝阳)之北。常以名马文皮贡献北魏,并进行贸易。628年(唐贞观二年)契丹首领摩会率其部落背突厥附唐。此时,契丹已形成部落联盟,君长出自大贺氏。648年,契丹诸部皆请内属,唐廷以其地置松漠都督府(今内蒙古巴林右旗南),以其首领窟哥为都督,封无极县男,赐姓李氏。又置羁縻州十,各以其部落首领为刺史。契丹有别部酋领孙敖曹,621年(唐武德四年)附唐。其曾孙万荣,武周垂拱(685~688)中为归诚州刺史,万岁通天(696~697)中,与其妹婿松漠都督李尽忠(窟哥之后)并为唐营州都督赵文翙所侵侮,遂举兵杀文翙,据营州反,进攻河北地区,屡败唐军。武则天征发大兵讨之,借奚及突厥之助,始得平定。是后,契丹附于后突厥。715年(唐开元三年),其首领李失活来附,唐廷复置松漠都督府,以失活为都督,封松漠郡王,玄宗又以甥女杨氏为永乐公主妻之。其后,契丹首领可突干再次叛唐,唐为防御契丹,加强东北边防兵力,建立范阳、平卢两节度,重用胡人安禄山,结果酿成安史之乱。唐至德(756~758)年间,契丹与唐保持朝贡贸易关系,但亦受崛起于漠北的回鹘控制。9世纪中叶回鹘破亡,契丹又归顺唐,唐赐以"奉国契丹之印"。而8世纪中叶后,唐朝由盛转衰,无力顾及对边疆民族的管理。到了9世纪末10世纪初,唐终于在农民起义军的打击下崩溃了。当时盘踞燕州一带的刘仁恭、刘守光父子,更为暴虐,所到之处“无少长皆屠之,清水为之不流”。刘仁恭穷兵黩武,规定男15岁以上,70岁以下,皆得自备兵粮从军,“闾里为之一空”,使“幽、涿之人多亡入契丹”,而契丹西北面的两个强邻突厥、回纥,早已分别在8世纪中叶和9世纪中叶衰落。在契丹社会内部,如前所述,由于生产的发展,阶级分化也伴随着愈趋激烈,国家机制的一些因素已因时萌生。外部条件和内部因素均表明,10世纪前后的契丹社会发展到了一个转折时刻,需要一个强有力的领导者,把契丹社会推向更高发展阶段。然而,当时作为联盟盟主的痕德堇可汗却“不任事”,在与刘守光父子争夺中,其子被俘,在“纳马五千以赎之”遭拒绝后,只好“乞盟纳赂以求之”,从此不敢南进。痕德堇对刘氏每岁秋霜落后烧其牧地草场,牲畜多饥死的暴行,反而“以良马赂仁恭求市牧地”。按契丹俗,为盟主者必须有“德行功业”,否则应由他人替代。智勇善射的耶律阿保机,就是耶律阿保机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登上了契丹诸部盟主的舞台。

2、民族起源


契丹族

关于契丹族的起源,有一个古老的传说:有男子乘白马自湟河(今西拉木伦河)而来,女子乘青牛自土河(今老哈河)而来,二者相遇,结为配偶,生八子。他们的子孙繁衍成为八个部落,逐渐发展成为以后的契丹族。

契丹原来是东部鲜卑的一支。344年,由鲜卑慕容部建立的前燕攻破宇文部,契丹遂从鲜卑族中分裂出来。后游牧与潢河与土河一带。 契丹在北朝时,分8部。隋唐时期分10部(一说唐时为8部)。在唐朝初年,契丹人中形成了统一的大贺氏联盟。当时北方草原突厥称雄,契丹酋长就辗转臣服于唐朝和突厥之间。唐太宗贞观以后,酋长窟哥率部内属,唐置松漠都督府,其各部分置十州,授窟哥为使持节十州诸军事松漠都督,赐姓李。大贺氏联盟瓦解后,契丹人又建立了遥辇氏部落联盟,首领称可汗,依附于后突厥汗国。745年,后突厥汗国为回纥所灭,此后百年间,契丹人一直为回纥汗国所统治。

唐末,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各部,日渐强大,于907年即可汗位,公元916年称皇帝,年号神册,国号契丹,民间或称大蕃。太宗大同元年(947)改国号为大辽,984年又改称大契丹;道宗咸雍二年(1066)复号大辽。人们习惯上把契丹人建立的王朝统称为辽朝。

1115年,女真首领完颜阿骨打称帝,建立金朝。在金军的进攻下,辽朝于1125年灭亡。在辽朝即将灭亡之际,契丹贵族耶律大石率领一部分人向北进入漠北地区,后向西发展,征服了今天中亚的广大地区。1132年,耶律大石称帝,史称“西辽”,又称“哈喇契丹”,成为当时中亚地区的强国。西辽1218年为蒙古所灭。后契丹人多同化于汉人、蒙古人中。“契丹”民族从此消逝。

3、民族文化


契丹族

契丹族自公元916年建国至1125年被金所灭,前后存在了整整219年。其疆域横跨欧亚草原,在整整两个多世纪的岁月中,契丹民族建立的“第一个草原帝国”与中原北宋王朝对峙,形成了我国历史上的第二个南北朝。

契丹族作为一个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尽管消失了,但它创造的悠久灿烂的文化却哺育了数代草原人,那威风凛凛的白塔,那神采飞扬的壁画,那独具特色的雕塑无不展示出契丹民族的伟大和智慧。

契丹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她们所创造的具有悠久民族特点的音乐歌舞艺术为中国北方马背民族艺术的新城奠定坚实的基础。毫不夸张的说,如果没有丰富多彩的契丹民族音乐艺术,那么北方草原艺术很可能就不是今天这种恢弘、开放、博大的风格。

契丹族是一个崇尚自然的民族,他们生长在草原林海之间,他们赖以生存的也是草原、山林和河流。在两百余年的民族生存史上,笔笔写满了契丹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动人故事,他们驾驭着清牛白马从祖母河走来,又静静消失在神奇的木叶山下,每一种生活都是一曲自然的歌谣,每一段历史都是对自然生命的礼赞。

海冬青,是契丹族的生命之鸟,从达官显贵到妇女儿童,从出游狩猎到节目庆典,契丹人无不视海冬青为自己的朋友。契丹风俗舞《海青鸟·契丹娃》生动奔放,情趣盎然,透过孩子们充满稚趣的小脸和优美的舞姿,艺术的再现了契丹民族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命主题。

4、姓氏制度


契丹族

辽圣宗太平九年《萧仅墓志》载:“恭闻惟天既显于二仪,我国爰分于两姓。耶律世保承祧之业,箫氏家传内助之风。”①说明辽代契丹族只有耶律与萧这两大姓氏,并且耶律氏的地位是“承祧”,萧氏的地位是“内助”,即一为皇族,一为后族。这种现象不仅中原历代王朝所未有,即使在其他边疆少数民族政权中也没有发现第二个,这一点较难理解,甚至元修《辽史》时也困惑不已。通过统计《辽史》诸传中的姓氏结构可以看出,属于耶律氏族系的有87人,属于萧氏族系的有47人(抛开宗室、后妃等传中的皇室成员),分别占到总入传人数的28.53%和15.41%,合计占总传主人数的43.94%,二姓之地位可见一斑。辽代的这一姓氏制度集中体现在婚姻方面。

辽朝建国以后确立了耶律姓与萧姓之间的互为婚姻的制度,即“皇族惟与后族通婚”,并且成为辽朝的基本国策。耶律与萧二姓的产生从原因、目的、意义来看,无不与婚姻制度相联系。辽*对皇族与后族的夫妻婚配、结合有明文规定,如《契丹国志》即载:“番法,王族惟与后族通婚,更不限以尊卑。其王族、后族二部落之家,若不奉北主之命,皆不得与诸部落之人通婚。”②辽圣宗于开泰八年(1019)十月,亦诏曰:“横帐三房不得与卑小帐族为婚,凡嫁娶,必奏而后行。”③“耶律与萧,世为甥舅,义同休戚。”④显然,甥舅休戚与共,对于“世保承祧之业”,稳定辽代的统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这种政策的推行,当时的初衷是为了避免近亲结婚,优化种族和后代,但当这种制度发展到政治需要时就改变了其原始意义,其结果是通过国家政权的力量来制造和发展高门豪族内婚,甚至为了维护这种等级制婚姻不惜进行不论辈分、不限尊卑的婚配行为。

这种制度政治上的积极意义前已述及,但其负面意义也是明显的,政治上势必造成外戚擅政,“(萧)奉先挟私灭公,首祸构难”⑥,因此,当时的有识之士就看到了其弊端之所在,道宗朝时,都林牙耶律庶箴“上表乞广本国姓氏曰:‘我朝创业以来,法制修明,惟姓氏止分为二,耶律与萧而已。始太祖制契丹大字,取诸部乡里之名,续作一篇,着于卷末。臣请推广之,使诸部各立姓氏,庶男女婚媾有合典礼。’帝以旧制不可遽厘,不听”⑦。说明这种制度根深蒂固,是辽国的立国之本。

另外,契丹的姓氏制度也是等级制度的一种体现。辽朝规定:“契丹豪民要裹头巾者,纳牛、驼十头,马百匹,乃给官名曰舍利。后遂为诸帐官,以郎君系之。”⑧裹头巾尚要付出代价,作为皇、后两族通婚标志的姓氏,一般契丹百姓未必会有资格。1980年发现于内蒙巴林右旗鸟图山前(辽黑山)崇善碑中,关于契丹人的记载有几处,如:“六院司契丹乌鲁本娘子、六院司契丹郭家奴、六院司契丹乌者索董、契丹石家奴、契丹十五、契丹黑奴、六院司契丹□和尚娘娘、阿孛合、妻翰鲁端、六院司契丹移典、六院司猪儿胡信、契丹查哥、妻押思里……”这块石碑发现于契丹腹地,其代表性很强,这些碑铭中出现的契丹人名当同其他汉族人名一样属于一般平民,他们没有一个姓耶律或萧者,上述“六院司”,当属契丹皇族迭剌部析分出来的六院部,应属契丹的核心部落,这些部落的部民都没有资格有姓氏,更不要说其他部落的平民了。当然,也可以有其他解释,如上述契丹人名是契丹族名字,但是既然同汉族人一块铭刻于石,说明这是非常正规的场所,应署汉名(如契丹贵族墓志铭基本上均署汉名),这种情况只能解释为:他们既是一般平民,本身就没有汉名,就更没有资格姓耶律和萧了。

5、姓氏分布


契丹族

一般官员到了一定年龄,都会退休返回故里。因此,我们通过考察出土墓葬的有关情况,就能够总结出人口姓氏分布的一般规律。

通过《内蒙古辽代石刻文研究》、《辽代石刻文编》中列出的耶律氏墓志出土地点,可以看出,最南边的耶律氏墓志出土于河北平泉县,位于辽中京大定府附近;最北边的墓志出土于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在辽上京东侧附近;最西边的墓志出土于内蒙古巴林右旗,在辽上京的西南侧附近;最东边的墓志出土于辽宁义县(辽中京道宜州)、北票、北镇(辽中京道显州)附近,这一区域正是潢河、土河流域,即契丹的“腹心部”地区。同时可以看出前后不同时期,有两个中心,早期基本上在辽上京临潢府附近,中晚期基本上在中京大定府、兴中府附近,从中不但能看出耶律姓氏不同时期分布的变化情况,也可以看出辽国政治、经济中心由北往南发展,首都由上京到中京迁移的历史轨迹。

契丹萧氏墓志虽然不多,但集中分布在以辽宁阜新为中心的辽西南地区,其中以阜新最为集中,共有四处。阜新地区的萧氏家族共有三大系:一是萧阿古只家族。从阜新地区辽墓的发掘和出土的墓志来看,基本上都和萧阿古只家族有联系,《萧仅墓志》对整个族系记载较为清晰,说明从阿古只在阜新建豪州起,至辽朝终,其家族一直活跃在这个地区。二是萧德温家族。《萧德温墓志》载:“一门生于三后,四世出于十王”,向南先生考证,“一门生于三后”,指圣宗钦哀皇后、兴宗仁懿皇后、道宗宣懿皇后;“四世出于十王”,十王至大康元年可考知者:晋国王萧和、齐国王孝穆、晋国王孝先、楚国王孝忠、丰国王孝友、楚国王孝惠、陈王知足、齐王无曲、柳城郡王术哲。可谓豪门显赫之族。三是萧慎微家族。因墓志残缺,族系不是太清楚,但也可看出家族的显赫。从遍布在阜新地区乡镇村屯的辽代遗迹看,当时人口应该非常密集,经济相当发达。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辽代契丹皇族,即耶律氏的分布地区,早期以上京临潢府为中心,中期以后以中京大定府为中心,反映了“世保承祧之业”的耶律氏居住在契丹的“腹心部”地区;而契丹后族,即萧氏,分布地区则在“腹心部”的东部和南部,以法库、彰武、阜新为中心,沿东北——西南方向依次排列,他们以医巫闾山等山地和科尔沁沙漠为屏障,构筑了一条辽腹心地区与东京道原渤海地区之间的一道屏障和保护带。二族互为犄角,遥相呼应,不仅政治上保证了辽国的政体稳定,军事上对国家安全更是有力的保障,尤其是作为后族的萧氏“北可捍卫潢、土两河,南可控制辽东,随时出其家兵,配合国家军队,镇压辽东各族人民的反辽斗争,以巩固契丹人的统治”。因此,其地位和作用是中原历代王朝后族所无法比拟的。

6、民族习俗


契丹族

契丹民族的生活墓葬习俗

契丹人的家族血统观念很重,同族人死后要埋在自己家族的墓地,既是战死或者客死他乡,同族人也要将其尸首或遗物带回,归葬故乡。因此,内蒙古东部草原有许多契丹人的家族墓地,有的时代延续很长。

契丹贵族的墓地以东为贵,这与“东向拜日”的传统习俗有关。

“墓地通常都选择在依山傍水的幽静之处,皇室、权贵莫不如此。帝陵前树碑碣、石像和祭殿,陵区外另建奉菱邑以作保护。一般贵族墓也建享堂设施。砖砌穹庐式的墓顶是从毡帐演变来的,契丹皇帝和贵族墓葬中多绘制壁画。早期壁画有较浓厚的唐画风格,晚期的则受到宋画的影响。壁画以写实为主,表现了契丹民族的服饰、起居、饮食、狩猎游牧等生活习俗,一击草原山林风光。”②近年发现的耶律羽之墓、陈国公主墓以及土尔基山辽墓,展现了契丹贵族的墓葬形式,是中国考古界的重大发现。

陈国公主墓也许就是契丹保持的最好的辽代皇族墓,被称为“契丹文化奇迹”。陈国公主面具下的爱情得以展现在世人面前,墓中的陈国公主和驸马平卧于棺面,他们头枕着金花银枕,身着银丝殓衣,脸覆盖金面具,脚穿金花银靴;尤其是躺在驸马左侧的公主更为雍容华贵,她的头部上方放置高翅鎏金银冠,双耳戴着珍珠、琥珀耳坠,脖子上佩戴珍珠项链,手腕戴着两对金镯,双手还套着11枚金戒指。这些充分反映了当时的契丹贵族承袭了唐代厚葬的习俗。契丹公主带着十八芳华的爱情盟约,带着黄金面具,沉睡千年,他们的爱情故事留给后人无限的遐思。

公主脸上的面具可真的值得人们一说了,这个面具是照着陈国公主的真人面容,用薄金片捶击成形的,你们仔细看,还能看出少女丰润的脸庞特征。面具在古代又称“覆面”,覆盖在死者的脸部。“我国最早的随葬面具出土于西安商代墓葬中。古埃及、古希腊和玛雅文化中也有这种习俗。契丹金属面具是在本民族祖灵崇拜观念支配下,受佛教的影响,依托辽代较强的经济基础而产生的,在不同阶级中都比较流行,男女老少均有佩戴。”③因身份等级不同,分为金、银、铜、铁等质地,是权利和地位的象征。“黄金面具”曾被视作是中亚及欧洲独有的文明之物,此前被发现的公元前14世纪希腊迈锡尼国王黄金面具,曾震动世界。但是在这位陈国公主的墓中,这样的黄金面具就有两件。除了这件覆盖在公主脸上的,还有一件覆盖在旁边的驸马脸上。”面具周边有33个穿孔,这件黄金面具其实是与类似汉族“金缕玉衣”的契丹皇家殓衣“银丝网络”连接在一起的,这33个孔就是用细银丝沿着穿孔将其与头部网络连缀起来。

“契丹人的传统中素有灵魂不死的信念,用金面具、银丝网络来罩住逝者,是契丹人相信形不散则神不离。”内蒙古考古研究所盖之庸介绍,这种契丹风俗,可能是受到佛教或萨满教的影响,同时也与中原汉墓中的“金缕玉衣”相似,反映契丹人的生死观。

站在陈国公主金面具面前,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古埃及图塔哈蒙墓的金面具、玛雅人的玉石面具、印第安人的金面具。这些金贵的面具上,都似乎带着某种神秘的文化密码,期待后人解开。看着银丝殓衣就真的很想知道陈国公主的爱情故事。

契丹民族的服饰习俗

辽太宗对汉和契丹的统治,官分南、北,南官以汉制治汉人,穿汉服;北官以契丹制治契丹,穿契丹服。后来三品以上北官行大礼也穿汉服。常服则皇帝及南官穿汉服,皇后及北官穿契丹服。

《辽史》记载,东北契丹人男子髡顶,垂发于耳畔。有在左右两耳前上侧单留一撮垂发的;有在左右两耳后,侧留一撮垂发,两侧垂发与前额所留短发练成一片的;有在左右两耳前上侧留一撮垂发,顶与前额均不留发的。所垂均为散发。另外,契丹妇女也髡发,至婚后才留发。辽国契丹服装对汉民族也产生了影响,北宋时,京师洛阳士庶,也有许多人穿契丹服。

契丹的饮食风俗

契丹人长期保持了游牧民族的风俗,这是十分独特的。

契丹人“马逐水原,人仰湮酪”,他们生活在“大漠之间,多寒多风,畜牧畋渔以食,皮毛以衣,转徙随时,车马为家。”④

契丹人的饮食不仅依赖于牲畜的肉和乳,他们也食用五谷,并以煮粥,制造干粮“耖精”渔猎所得,在契丹人的食物中占有相当比例。鱼和天鹅肉、鹿肉是辽宫的美食。按辽朝皇帝四时撩钵的习俗,每年春撩钵,要捕获鳇鱼、鲟鱼之类的大型鱼类,并使海东青捕天鹅。在秋撩钵时,要捕鹿,甚至猎取虎豹。在标准的契丹宴会中,野味占了相当大的比例。按契丹人的风俗,产妇要服用“调酥杏油”“黑豆汤调盐三分”。每年正月初一,还会以糯米饭、白羊髓相和制作饭团。  

契丹的社会生活婚嫁习俗

辽朝建立以后,太祖及其后继者就婚姻问题颁布了一系列的法令。其主要内容有三:

1.实行王族、后族两姓世婚制;

2.王族、后族与其他民族通婚由皇帝决定;

3.对于民间族际通婚,朝廷一般不予干预。

此外,契丹还保留有一些特殊的婚俗:

1.叔接嫂。哥哥死后,弟弟有权利或义务接续其嫂子为妻,又称收继或转房。

2.妹续姊。在古代社会,有“夫兄弟婚”和“妻姊妹婚”,辽朝建立之初,演变为“姊亡妹续之法”,即丈夫在妻子死后必须娶妻子的未婚妹妹。

辽代契丹婚俗吸取了某些汉族的习惯。如契丹的定亲与汉族的纳采相同。但其中仍保留有很多契丹的传统习俗。

7、民族特点


契丹族

走马踏破金络脑

契丹,马背上的民族。马是建功立业的保障,显贵炫富的载体、艺术灵感的来源……契丹族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都活跃着马的身影,已成为民族精神的一部分。契丹人善制马具,精良的马具能保护战马,又能让骑手感到舒适。契丹马具选材贵重,制作精良,装饰华丽。金银珠玉信手拈来,巧夺天工,其中以鞍为最,时与端砚、蜀锦、定瓷并称“天下第一”。陈国公主墓、代钦塔拉墓等贵族墓中出土的马具,包银绘彩,令人叹为观止

宝奁金钗多妖娆

契丹,一个尚美的民族,不论男女,梳妆打扮,着衣戴冠,皆有成法。妆奁服饰体现着契丹人的生活习俗、审美情趣、文化心理和宗教观念,彰显着马上民族独特的文化内涵。熠熠生辉的金银器,犹如太阳的光芒,寄托着人们对生活的永恒的渴望。美玉、玛瑙、琥珀也伴随着中原和西方文化的传播而被契丹人接纳并加工成本民族的独特佩饰。这些装饰品造型生动、纹饰精美、工艺多样,金玉辉映,装点着契丹人的生活,勾勒出浓郁的民族风情。

浮华一梦返故乡

契丹人始信萨满,崇拜太阳,后儒、释、道、三教并举佛教尤盛。太宗朝以降,朝野崇佛。统治者借佛教之力收揽人心,在刊刻佛经、制作法器、修造佛寺等方面不遗余力。如雕刻在真金白银上的陀罗尼经咒、汉白玉释迦涅槃象、应县木塔、大同严华寺等,均为佛教艺术精品。

契丹贵族一方卖弄受佛教的影响,向往往生,同时又接受中原文化,事死如事生,厚葬盛行。精致贵重的黄金面具、银丝殓衣等陪葬品都是这种观念的反映。契丹人最初信仰萨满教,好鬼贵日,崇尚自然。在与中原王朝的密切接触中,开始尊儒、崇佛、信道,兼容并蓄,其中又以佛为最,契丹国立国后,统治者大力提倡佛教。自辽太宗将幽州大悲阁白衣观音像迁至木叶山供奉后,佛教渐渐为大多数人所信仰。

将军战马今何在?

野草闲花满地愁!

随着大辽帝国的覆灭,契丹民族逐渐湮没于历史的长河之中,只给900年后的人们留下一个模糊地背影,引人遐思无限。唯有精美的文物述说着久远的繁华,引领我们去感悟契丹民族那豪迈的品性、精彩的生活、质朴的思想和兼容并蓄的气度。

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契丹文化闪烁着异样的光辉,永远让每一个炎黄子孙感到自豪。

8、后裔


契丹族

云南“本人”是契丹后裔

施甸,一个原本默默无闻的山区小县,却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吸引了民族学家的注意。人们在这里发现了一个仍在自己祖先的坟墓上使用契丹小字的特殊族群,统称“本人”。在施甸县由旺乡的一座“本人”宗祠里,人们发现了一块牌匾,上面篆刻着“耶律”二字。“本人”说,这是为了纪念他们的先祖阿苏鲁,并表明他们的契丹后裔身份。

历史上确有记载,阿苏鲁是投靠蒙古的契丹后裔,他的先祖曾参加西南平叛战争。但如何证明这些“本人”就是阿苏鲁的后代呢?毕竟漠北云南相隔万里,在没有确切证据之前,学术界始终未能给这个自称契丹后裔的族群“正名”。

DNA技术揭开千古之谜

一门新兴的技术为解开这个千古悬案带来了希望。纵然历史已被遗忘,文字已经失传,语言已经改变,在契丹后裔的血液中,总还会有一种记忆在流淌———基因。现在,考古学家们要用新兴的DNA技术来唤醒这份最后的记忆。

专家们先在四川乐山取到了契丹女尸的腕骨;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取到了有墓志为证的契丹人牙齿、头骨;在云南保山、施甸等地采集到“本人”的血样;从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旗和其他几个旗和县提取到了达斡尔、鄂温克、蒙古族和汉族等人群的血样。在完成古标本的牙髓和骨髓中用硅法提取的线粒体DNA可变区比较后,他们终于得出了准确的结论:契丹与达斡尔族有最近的遗传关系,为契丹人后裔;而云南“本人”与达斡尔族有相似的父系起源,很可能是蒙古军队中契丹官兵的后裔。

根据这次测定结果,结合史料,历史学家们终于找到了契丹族的下落:元代蒙古人建立横跨欧亚大陆的蒙古大帝国时,连年征战,频繁征兵,能征善战的契丹族人被征招殆尽,分散到各地,有的保持较大的族群,如达斡尔族,作为民族续存保留下来,有的则被当地人同化了,作为“分子意义上的后裔”零星分布在各地。

-

上一篇:伊斯特凡·萨博

下一篇:英菲尼迪QX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