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周村芯子

科普小知识2022-09-20 23:48:29
...

周村芯子是山东省独特的民间表演艺术形式,是明清时期周村老艺人从高跷和蜡烛灯台得到启发,依靠发达的织机技术集体创造的。其内容丰富宏伟壮观。每年正月十四和十五将会在周村上演两天。芯子起源于明清时期的周村,后传至博山,嗣后又波及淄川、张店和临淄等地,至今已有四百余年的历史。周村芯子已被列入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1、历史溯源

周村芯子是一个独有的传统民间舞蹈,是和周村花灯相辅相成,同步发展起来的,自唐宋以来至明清时期,周村的商业陆续发展规模渐大,商业街市分布完整,分工精细,配套完善,全国各地乃至东南亚一些国家的客商纷纷来此进行贸易,带来了文化交流和经济的发展。当时周村庙宇众多,各种宗教都有不同的祭祀形式,各种庙会也应运而生,在庙会上有各种各样的民间传统文化表演活动,由于观者众多,个高的能够尽情的看,个矮的和老人、小孩只能远远站着无法观看。为解决这一问题便逐渐出现了“踩高跷”等表演节目的形式,一些大型表演节目还扎制了人抬的舞台,演员站在上面进行表演,远远就能看见,周村芯子即在此进开始成形、发展,并逐渐传至四邻周边,《博山县志》对此有明确记载。

2、表现形式

芯子类似民间的抬轿,往往根据规模及剧情需要在底座四周彩饰了亭台楼阁、石桥彩虹、花卉等道具,踩芯子的大多是孩童,他们高悬空中,看不出有立脚之处。其实这是靠底座中通出的那根叫芯子的坚固铁棍支撑的,铁棍也被装扮成树枝,花束或其它道具,使人看不出来,抬轿上面有高七八寸,宽五寸的小平台,芯子伸出平台之上。最上端,为演员们打制了一对脚踩的铁耳,上端在齐腰的地方,打制了一个T形铁腰卡。高耸空中的芯子上,一个凤冠霞帔、挥舞着长长的水袖的嫦娥高悬空中,最妙的是长裙下露出的两只脚,这就是所谓的三寸金莲吧,一只踩在一只精致的酒壶上,另一只则向后轻轻跷起,女孩的腋下及腰部被丫字形的钢叉护杆撑起,以确保安全,芯子抬起后护杆才被拿开。底座上是一个穿着精美的戏服的男孩,脚上穿着那种厚底的京剧中常见的靴,一出精彩的“嫦娥奔月”便要出演了。吴刚单手托着嫦娥,中间仅用极其脆弱的瓷质酒壶连接,嫦娥单脚站立,另外一只脚跷起,轻俏稳妥。踩芯子的孩子们扮演的大多是古典文学作品中的知名人物。有脚踩风火轮的哪吒、有牛魔王的儿子红孩儿、有肩挑花篮正向人间撒花的天女小孩子们个个被打扮得有模有样,他们或站或坐或悬空于这些支柱上,彩服则巧妙地将支柱遮掩起来,这些戏装孩童便有亭亭玉立之感。芯子底座是空的,里面排列堆放着大小不等的石头,以保持芯子平衡,压箱石头的位置和5多少,对整台芯子的平衡起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看似轻巧的芯子其实重得很。一台大芯子所要出动的人员很多,16个抬芯子的,外加16个换班,1个吹哨子的,4个拿护杆的,5个锣鼓班子,2个推幡的,4个扯幡的,3个推招子的。芯子的大底盘往往都由彪形大汉抬着,他们背负重担、步调一致悠着向前走。高高在上的小表演家们则随着芯子的悠动而前后颤动,两个上肢不时的舞动一些符合自己所表演人物性格的动作。他们的双下肢被牢牢的捆绑住,不得动弹。担任“踩芯子”的孩童一般5至11岁,是全乡全村精心挑选出来的,既要扮相俊秀,又要体形轻巧,还得有点一站一坐几个小时的吃苦耐劳精神。上芯子前不给水喝,饿了就吃奶糖和鸡蛋,踩芯子虽然是一件苦差使,但周村的小孩最大的梦想就是踩一回芯子。

3、组织形式

芯子是一个综合艺术体,一是展示了周村丝绸,二是传播了民间文化,三是促进了商贸活动。芯子实际上是由16人(8人一个班)轮流抬着的一架装饰好的舞台,上面有化妆的演员造型和表演。每台芯子都根据出资者有不同的队伍,根据内容不同有各自的名称,有固定的组织形式:

旗络伞扇

“旗”上写明芯子表演队伍的名称;“络”用丝绸编织而成,饰以各种吉祥物,高挑在空中;“伞”用丝绸制成,此“伞”不同于一般的伞,在周边垂下一块绸子,迎风飘荡;“扇”用精美的丝绸和上好材料扎制而成,象征玉皇大帝左右打扇侍童。

锣鼓跟进

锣鼓曲牌以各种民间曲调为主,有“凤点头”、“急急风”“四点头”等,手法有快长槌、慢长槌等。

表演主体

根据演员多少有单人芯子,双人芯子、三人芯子、多人芯子等,表演以戏剧故事、民间传说为主要内容,如《西厢记》《吕布与貂蝉》《罗成卖绒线》《八仙过海》《贵妃醉酒》等,演员浓妆艳抹,高站空中表演,十分惊险生动。表演队伍四周又有云彩灯,即展示了花灯,又起到保护芯子队伍安全的作用,妆芯子队伍出动时,大街小巷人潮涌动,观者人山人海,鼓乐喧天,彩旗飞舞,壮观绝伦。

4、题材选取

题材主要以中国民间故事其中两个人物为主,例“天仙配”中的牛郎织女,牛郎站在像方桌似的一米见方绘制的芯子底座上,织女站在牛郎肩担的担子上,八个化装的汉子抬着往前走。“劈山救母”三圣母站在沉香斧子上。“贵妃醉酒”杨贵妃站在唐明皇手托的酒杯上。“西厢记”红娘站在张生单手托的棋盘上。“梁山伯与祝英台”祝英台站在梁山伯打开的百折扇面上。“追鱼”鱼精站在鱼缸上。所有女演员都是三寸小金莲单腿站立,一只脚在后飘着,在旗锣伞扇的簇拥下,在铿锵的锣鼓声中,一台台芯子像巨龙一样在长街上起舞,演员在空中飘飘欲仙,看芯子是高雅的文化艺术享受。装扮着各种戏剧人物的孩童,或站或坐或悬空于这些支柱上,彩服则巧妙地将支柱遮掩起来,这些戏装孩童便有亭亭玉立之感。一台大芯子所要出动的人员很多,十六个抬芯子的,外加十六个换班,一个吹哨子的,四个拿护杆的,五个锣鼓班子,两个推幡的,四个扯幡的,三个推招子的。

5、相关传说

传说一

一个美丽的传说。传说泰山奶奶即碧霞元君是周村长山人,三月十五是她的生日。每年从三月三周村人就开始张罗着迎泰山奶奶回娘家,公推几个老成持重的人,背上泰山奶奶的面轴,快马加鞭,直奔向泰山,请了神灵后返至淄川地界,即有一人先行奔回周村报信,准备接驾,自此日开始,至三月十五泰山奶奶生日,周村便开始一年一度精彩的社火祭祀表演。龙灯、狮子、竹马、旱船等应有尽有,老百姓想着点子活跃节日气氛,聪明的周村人从高跷和蜡烛灯台得到启发,依靠周村发达的织机技术,创造了别具一格的周村芯子。

传说二

芯子起源于明末清初的“接驾”。每年三月三开始,周村人到泰安“接驾”,接泰安奶奶回周村娘家过生日,“接驾”的人数和形式越来越多,规模最大的要数三边总督大司寇李化熙家,她母亲李老夫人,从年轻就信奉泰安奶奶,当家主事后,每年派人到泰安“接驾”。一次比一次隆重,她选两位,上有老下有小,德高望重的人骑马背着神轴子到泰安“接驾”,回来后,派人在淄川与周村的交界迎接,周村南门内外设香案供桌,接进城来,直奔李府,把神轴挂在家堂供上,老夫人亲自念半月“经”,大门外戏台上,唱大戏半个月。

每次接驾都有管家李七,组织一只扮玩队伍,踩高跷,耍龙灯,玩狮子,跑旱船,抬着供桌,到南门去接驾。

李府有几个六七岁,十几岁的孩子,看见大人扮玩,他们也要玩,引竹马,跑旱船还可以,踩高跷说什么也不敢让他们踩,要摔伤一个可担待不起,特别有两个五六岁的孩子已化好妆,哭着要踩高跷,李七命人把他们抱在供桌上,还是哭闹,就命人抬起来走,开始有了笑容,后来还是不行,只有绑上小高跷,两个人驾着往前走,他见大人高跷高,他们低,还是不干,只有踩着高跷,站在桌子上人们扶着他,抬着供桌往前走,孩子倒高兴了,可大人受不了,李七想出办法,让铁匠打上铁件,固定在桌子上,把小高跷固定在上面,但又怕孩子在上面闪了腰,经过数次的研究,尝试,才专门打造一个像桌子一样的底座,从底下做上铁的芯子引上来,脚踩着和高跷一样的芯子,腰用芯子托着,化完妆,用衣服盖住芯子,人抬着往前走。从远处看,就像人在桌子上踩高跷,也随着扮玩队伍去接驾,每次接驾回来后,李老夫人都亲自接过神轴供在戏台上,坐在上面陪同两位接驾的使者,看杂耍队伍的表演,演完后才回香堂诵经。

有一次,老夫人看完后回到香堂念经,叫来李七问:“七呀!那些玩龙灯狮子的都尝了没有呀!”“回老夫人都尝啦。”“外村来玩的也尝啦!”“都尝啦?”老夫人又问:“我的小孙子和小孙女在桌子上抬着那扮的啥戏呀!”“回老夫人,扮的‘天女散花’和‘金童玉女下凡’一同去接泰安奶奶。”“噢!那叫啥名堂?”李七想叫啥呀,叫桌上高跷?不对,“叫桌戏!”老夫人说:“他们又不会唱,怎么叫桌戏呢?”

李七想是啊!那么叫什么呢?他抬头看见供桌上两支大红蜡烛,正雄雄的冒着火苗,灵机一动便说:“那叫芯子!”“怎么叫芯子呢!”李七说:“是呀!因为……你看蜡烛上中间有根芯子,下边插在蜡台上,上边点燃后,照的满堂红,小少爷他们站的桌子底下也有根芯子通上来,他们站在芯子上,扮相又好,人们争先恐后围着看,红了整个周村街,我看就叫芯子吧!”“好!就叫芯子!不会有危险吧?”“您老人家放心,铁芯子从桌子底下,一直通到腰上,决不会有危险!”老太太高兴的说:“也赏给他们两吊钱!”“是!”

从那以后李府“接驾”和春节闹元宵都玩“芯子,”其他神社也在元宵节纷纷扮玩芯子,内容各不相同。

6、发展

通过数年实践,不断改进,芯子更精巧大方,数量也越来越多,有一年三月,接驾时,周村出到七十二台芯子,扮玩的队伍布满了城区内外,七十二台芯子,七十二个故事内容,再加上每台芯子都有旗锣伞扇,高跷、旱船、竹马,可称是全国民间故事大展玩之最。锣鼓声、号角声、礼炮声,响彻云霄,轰鸣数里,参观与扮玩者多达数万,惊动了国内外,以村与村民间扮玩活动相比,可称“天下第一”。

7、传承保护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现代人生活方式的改变,芯子这一传统的民间表演艺术形式受到极大冲击,周村地区虽然一直保留着这项活动,但规模已日渐萎缩,目前处于濒危状况,亟待保护、继承和发展。1985年,*电视台“中华一绝”节目曾专题报道过周村芯子,在提高周村知名度的同时,给古老的中华民间艺术增添了丰富的内容,有力地促进了文化交流和商业经济的发展。2004年,是周村开埠100周年,芯子等一些古老的扮玩形式逐渐恢复生机,在给老百姓以精神享受,传承民族文化、挖掘其内涵的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当地商业和旅游业发展。为了更好的传承和发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形式,周村芯子被列入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上一篇:侠盗罗宾汉

下一篇:猎杀潜航3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