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乃姆
在众多的传统民间舞蹈中,“赛乃姆”是*最普遍的一种民间歌舞形式,广泛流传于天山南北城镇乡村,深为广大*群众所喜爱。这种舞蹈非常*活泼,没有固定程式的要求,舞者即兴表演。可一人独舞,两人对舞,也可三、五人甚至更多的人同舞。舞蹈动作抒情优美,婀娜多姿。在喜庆佳节以及举行婚礼和平常亲友欢聚时,*人都要跳。2008年6月7日,**自治区哈密地区、莎车县申报的“*赛乃姆”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序号:693Ⅲ-96。
1、历史渊源
赛乃姆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主要发源于从事农业生产、民族聚居、文化极为发达的*各绿洲。在*古典音乐十二木卡姆形成过程中,就吸收了早已在民间流传的赛乃姆,成为每个木卡姆中穷乃额曼的组成部分,而赛乃姆仍以其独立的形式广泛流传。
解放后,随着打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和妇女政治地位的提高,广大*劳动妇女多能在群众性的场所跳赛乃姆了。
2、艺术特色
艺术形式
赛乃姆舞蹈*活泼,没有固定的程式,舞者即兴表演,合上音乐节奏即可,可一人独舞、两人对舞或三五人同舞。赛乃姆舞蹈时,一般由中速逐渐转快,当歌舞进入高潮后,大家常用热情的声音呼喊“凯——那!”(“加油啊”之意)。这时人声、鼓乐声欢腾喧闹,把火热的气氛推向高潮,使所有参加者无比激动、兴奋。
由于赛乃姆的音乐和节奏特点,使得舞蹈动作抒情优美,婀娜多姿。赛乃姆舞蹈的特点,首先表现在头、肩、手腕、腰、小腿部分的运作和巧妙的配合上。如头部有移颈、摇头;手腕动作有绕腕、翻腕、揉腕等;腰的部分有胸腰、侧腰、后腰;小腿部分的动作就更为丰富,如点、踢、跺、辗、转等。赛乃姆的舞蹈姿态大多是从生活中提炼的,如最常见的有托帽式、挽袖式、拉裙式、了望式、抚胸式等。当表演到高潮时,舞者一腿跪蹲,手在腹前击掌耸肩,然后双手向下打开成右手抬至头上方绕腕,左手指扶于膝上,轻轻移颈二次。这组动作有拍掌、耸肩、绕腕,而最后的移颈则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突出表现了舞者怡然自得的心情。
其次赛乃姆在步伐上的特点是膝盖既有控制又不僵硬,小腿灵活轻巧,和鼓点结合紧密。步伐用得最多的是三步一抬(前三步),脚步平稳,略有微颤。走第四步时动力腿脚掌蹭着地向后小踢,显得步法非常干脆、灵巧。
赛乃姆舞蹈风格特点,是和*人民的生活习俗、性格、服饰等特征分不开的,在当地生活中,当他们遇到开心的事情时,头部和颈部就情不自禁地摇动起来,这些动作被吸收在赛乃姆中,表现了*人民风趣乐观的精神面貌。此外,赛乃姆舞中旋转和腰部的动作也较为丰富,这和吸收古代的胡旋舞有一定的关系。
音乐
赛乃姆的音乐,是在各地区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形成的歌舞音乐,曲调优美、深情,节奏鲜明,由数量不同的歌曲组成,演唱时可以增减,但顺序不能颠倒,必须和音乐节奏紧密配合,和舞者情绪发展相适应,其节奏基本有以下两种,由慢发展到快。
道具
赛乃姆的伴奏乐器,一般有弹拨尔、热瓦甫、都它、沙塔尔、达甫(即手鼓)等。手鼓在赛乃姆中,起着重要作用,既掌握速度,又以响亮流畅的鼓声渲染气氛,鼓舞人心。
区域差异
*地域辽阔,使赛乃姆舞蹈又有不同的地方风格。*以喀什为代表,这里的赛乃姆舞蹈比较明快活泼、深情优美,步伐轻快灵巧,身体各部分的运用较为细致,尤其是手腕和舞姿的变化极为丰富;北疆以伊犁为代表,它的赛乃姆舞蹈,吸收了一些其它民族的舞蹈成分,动作潇洒豪放,轻快利落,不时出现戛然静止和幽默风趣的小动作;东疆以哈密为代表,这里的赛乃姆音乐比较缓慢,节奏中保留了不常见的节拍,它的舞蹈动作稳重,手腕的变化不大,基本是半握拳式,在头上左右摆动,单步较多。由于各地区的赛乃姆风格特点不同,所以群众习惯在赛乃姆前面冠以地名以示区别,如喀什赛乃姆、伊犁赛乃姆等。
喀什、库车、和田分别是历史上著名的疏勒乐、龟兹乐、于阗乐的故乡。这些地方的民间歌舞较多地保留了古老的风格特点。如库车赛乃姆更多地保留了汉唐龟兹舞蹈中的“弹指”、“弄目”、“摇头”、“跷脚”等基本语汇和节奏感强的特点,步伐轻快灵巧,手腕与舞姿的变化极为丰富。赛乃姆舞蹈时往往成双成对,肩并肩向相反方向进退或旋转。舞姿随音乐的变化而变化。北疆是民族杂居地区,同时由于地理条件所致,这里的文化受到一些外来影响。北疆的赛乃姆舞蹈,也吸收了一些其他民族的舞蹈成分,动作潇洒豪放,轻快利落,不时出现嘎然静止和幽默风趣的小动作。东疆靠近内地,在哈密除了*外,还有汉族、蒙古族、哈萨克族居住。在文化上互有影响,在哈密赛乃姆舞蹈中吸收了汉、蒙等民族舞蹈动作。尤其突出的是具有中原舞蹈节奏缓慢、动作幅度不大的特点,从而使舞蹈显得含蓄、沉稳。
3、传承现状
据说赛乃姆最初是“美女佛”的意思,产生于佛教兴盛时期,现在还流行着以下一首民歌:“当初哪有着美丽的世界。只因美女佛‘赛乃姆’的出现,他用泥巴捏成塑像,将世界的一切奉献。”古代哈密,尤其是隋唐时代的回鹘人中确盛行过佛教,哈密赛乃姆来源于佛教的歌舞形式是史有所据的。现在哈密赛乃姆的基本形式为:先由哈密艾捷克(俗称胡胡子)演奏如泣如诉的悲哀乐曲;节奏由慢速、中速转快速,有些中间加有歌唱;鼓乐齐鸣,以热烈轻快、场面壮观的舞蹈结束。每当人们干活劳累,或思念友人,或身处逆境、苦闷忧愁时就会唱起赛乃姆,跳起赛乃姆,用以消愁解闷,减轻精神痛苦。而在婚嫁迎亲,逢年过节,或举行麦西来甫和其他娱乐聚会时,唱一唱赛乃姆,跳一跳舞蹈,更可将欢乐的场面推向高潮。总之,哈密、伊吾地区*的文化生活,内容十分丰富,过去和现在都给*文化和中华文化增添了夺目的光彩,成为重要的精神财富。新中国成立后,哈密麦西来甫经过专业文艺工作者的加工提炼,搬上了舞台。地区文工团在70年代演出的“夏收麦西来甫”、“婚礼麦西来甫”等,都保持了麦西来甫的形式和风格。
4、传承意义
赛乃姆是*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喜庆佳节以及举行婚礼和亲友欢聚时都要举行麦西来甫晚会,都要跳赛乃姆。每次由村里一家做东道主,同村的男女老少一起参加,晚会的主要活动就是跳赛乃姆,并穿插传送碗花、酒杯、腰带等游戏,有时也演唱木卡姆,猜谜语、吟诗等。
比如在举行婚礼的第一天,一般由男女双方的朋友分别把新郎、新娘及亲友邀请到家里进行庆贺。当天傍晚,新郎和他的朋友们一起前往女方家里迎亲,一路上管弦齐奏,载歌载舞,这一天自始至终都是跳赛乃姆。表演赛乃姆时,大家围成圆圈,乐队聚在一角伴奏,群众拍手唱和。舞者不唱,伴唱者以婉转动听的歌声,除演唱群众熟悉的歌曲外,还用旧曲调即兴编新词,描绘当场的情景,表达大家的欢乐心情。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