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吐谷浑

科普小知识2022-09-21 11:27:30
...

中文名称:吐谷浑

英文名称:Tuyuhun

简称:河南国

所属洲:亚洲

首都:伏罗川、伏俟城

主要城市:佨罕、白兰、沙州

官方语言:吐谷浑语

政治*:君主制

国家领袖:叶延、夸吕、诺曷钵

主要民族:吐谷浑人,在现代的后裔是青海土族

主要宗教:佛教

国土面积:92万平方公里

成立时间:313年

灭亡时间:663年

1、简介

吐谷(yù)浑(313―663),亦称吐浑,中国古代西北民族及其所建国名。本为辽东鲜卑慕容部的一支,藏族人民称之为阿柴。是西晋至唐朝时期位于祁连山脉和黄河上游谷地的一个古代国家。


吐谷浑疆域

吐谷浑,慕容廆之庶长兄也,其父涉归分部落一千七百家以隶之。及涉归卒,慕容廆嗣位,而二部马斗。慕容廆怒曰:‘先公分建有别,奈何不相远离,而令马斗!’吐谷浑曰:‘马为畜耳,斗其常性,何怒于人!乖别甚易,当去汝于万里之外矣。’于是遂行。廆悔之……鲜卑谓兄为阿干,廆追思之,作‘阿干之歌’,岁暮穷思,常歌之。”西晋末,首领吐谷浑率部西迁到枹罕。后扩展,统治了今青海、甘南和四川西北地区的羌、氐部落,建立国家。至其孙叶延,始以祖名为族名、国号。南朝称之为河南国;邻族称之为阿柴虏或野虏;因此被南朝称为河南国或河南。东晋十六国时期控制了青海、甘肃等地,与南北朝各国都有友好关系。隋朝与之联姻。被唐朝征服,加封青海王。唐朝后期,吐谷浑逃至河东,唐称之为退浑、吐浑。五代时期开始受辽国统治。其后人大多数已与各民族融合,少数没融合的为现代青海的土族。

2、历史

建立国家

吐谷浑,是中国西北古代民族名,原为人名,是辽东鲜卑慕容氏单于慕容涉归之庶长子,慕容涉归分户1700使别部以牧。4世纪初,慕容涉归死,其嫡子慕容廆继为单于,与慕容吐谷浑不和,吐谷浑遂率所部西迁上陇,止于枹罕,以此为据点,子孙相承,侵逼氐羌,成为强部。


南北朝时期吐谷浑

吐谷浑死,长子吐延继位。昂城(今阿坝)羌酋姜聪刺吐延,伤致命,死时嘱咐其子叶延迅速保卫白兰(今青海巴隆河流域布兰山一带)以巩固其统治。叶延在沙州(今青海省贵南县穆克滩一带)建立慕克川总部,设置司马、长史等官。以祖父吐谷浑为其族名,从此,吐谷浑由人名转为姓氏和族名。

叶延传子辟奚。辟奚传子视连,通聘于西秦,被封为白兰王。视连传弟视罴,西秦封他为沙州牧、白兰王。视罴传弟乌纥提,曾败于西秦,求保持于南凉。乌纥提传位于视罴之子树洛干,*复振,率部落数千家奔慕贺川,自称大单于、吐谷浑王。曾败于西秦,被西秦封为平狄将军、赤水都护。

中兴时期

自吐谷浑至树洛干,经6世8传,其中多具才略,且留心吸收士人、司马、博士等官,均用儒生。而其时正当16国割据混乱,吐谷浑部得据甘、青间,实控东至洮河、龙固(今四川省松潘),西达赤水、白兰,北界黄河,南至大积石山。北邻南凉,东为西秦。

420年左右,树洛干传弟阿才,兼并氐羌数千里,居浇河(青海省贵德县),处诸羌中,号为强部。曾登上西倾山,寻找江源,以求至长江下游的通路,派使至建康,通贡于刘宋,被刘宋封为沙州刺史、浇河公。阿才传弟慕瞶,宋封为陇西公、陇西王。慕瞶曾擒获与北魏为敌的赫连定,送至北魏,魏封慕瞶为西秦王,占有金城、陇西等郡。慕瞶传弟慕利延。这时吐谷浑土地广袤,除总部在沙州外,还有4座大城,分别在清水川、赤水、浇河、吐屈真川等地。慕利延传位于树洛干子拾寅,始邑于伏罗川,总部西移。拾寅受宋封为河南王,又受魏封为西平王。拾寅传子度易侯。度易侯传子伏连筹。伏连筹传子夸吕,居伏俟城,周宇文周时始称可汗。

走向灭亡

夸吕传子世伏,娶隋朝光化公主为妻。不久,世伏死,弟伏允立,依照风俗,仍以公主为妻。公元608年,隋朝进攻吐谷浑,击败吐谷浑伏允,隋炀帝设西海、河源等郡,但是除了极短暂的控制最东边最小的河源郡以外,其他几个郡并未被隋朝控制,隋炀帝派伏顺去管理余众,才到西平,就不能前进到达,不得不返回了。几年之后,吐谷浑伏允不仅收复全部失地,还攻打隋朝河右,隋朝郡县抵御不了。

唐贞观九年(634年),六月,唐遣左骁卫大将军段志玄率军击吐谷浑,伏允携众远遁,唐军追至青海湖后班师。十一月十九日,吐谷浑再次寇扰凉州。十二月初三,唐太宗李世民以李靖为西海道行军大总管,统帅兵部尚书、积石道行军总管侯君集、刑部尚书任城王、鄯善道行军总管李道宗、凉州都督、且末道行军总管李大亮、岷州都督、赤水道行军总管李道彦、利州刺史盐泽道行军总管高甑生和归唐的突厥及契苾何力等军进击吐谷浑。次年闰四月初八,李道宗在库山(今青海湖东南)击败吐谷浑军。唐军分兵两路,李靖、李大亮、薛万均等率军向北,出吐谷浑之右,侯君集、李道宗率军向南,出吐谷浑之左。李靖的部下萨孤吴仁战于曼都山,斩杀吐谷浑名王。诸位唐朝将领在牛心堆、赤水源击败吐谷浑,俘获吐谷浑伏允的心膂之臣慕容孝隽,缴获杂畜数万。侯君集、李道宗在乌海击败吐谷浑,俘获名王梁屈葱。李靖在赤海大破吐谷浑天柱三部落,收杂畜二十万;李大亮又俘获吐谷浑名王20,杂畜五万,到达且末西境。吐谷浑伏允逃跑,薛万均指挥骑兵追击,击破吐谷浑余党。士卒缺水,刺马饮血。侯君集、李道宗率军在荒原行军两千里,当地在盛夏也会降霜,缺乏水与草,士糜冰,马秣雪,路过星宿川,到达柏海之上。执失思力击破吐谷浑车重。吐谷浑王伏允的儿子伏顺率全国投降于唐军,伏允自缢而死,吐谷浑归附于唐朝。伏顺被封为可汗、西平郡王,吐谷浑成为唐朝属国。

唐龙朔三年(663),吐谷浑被吐蕃所灭,诺曷钵奔凉州,率数千帐内附唐。唐置安乐州,以诺曷钵为安乐州刺史,子孙仍世袭青海地号,直至贞元(785~804)时为止。

后裔去向

唐朝后期,吐谷浑移居河东,被称作退浑、吐浑。五代时散处蔚州等地,曾附属于沙陀李氏,后属后晋石氏。天福初(936)燕云地区割属契丹,吐谷浑人附契丹,后世多同化于汉族或其他民族。吐蕃灭吐谷浑后,仍有一部分吐谷浑人留居故地,附落犹存,达延芒结波与素和贵等仍拥重兵。9世纪中叶吐蕃崩溃后,吐谷浑居住在湟水和大通河流域,依险屯聚自保。12世纪后,河东的吐谷浑人返回甘青故地,与湟水流域之吐谷浑人聚会。元朝时,称作西宁州土人。一些研究者认为,今青海土族即吐谷浑的后裔,此说能否成立,尚待进一步研究。

3、政治

*政治

吐谷浑最盛时有王、公等号及仆射、尚书、将军、郎中等官职。伏俟城中有小城、宫殿,布局受汉地影响较多。王公服式略同于汉族,使用汉文。

赋税

国无常赋,需要时向富室、商人收税以充国用。

刑罚

杀人及盗马者处死,其余则征物以赎罪。

4、经济


出色的冶炼业

吐谷浑经济以牧业为主,吐谷浑人擅长养马。主要从事畜牧业,马、牛、羊、驼数量很多,马是游牧民族跨越山岭、驰骋草原的最好交通工具,吐谷浑的良马有龙种、青海骢,所产牲畜曾大量输往内地。传说每当冬季来临时,波涛起伏的青海湖被结成的冰块所覆盖,吐谷浑人把良种母马赶到湖中心的海心山上,到第二年春天,母马怀孕产下体格健壮的马驹,号为“龙种”。青海骢是波斯马与当地土著马杂交而生,号称日行千里。吐谷浑境内的羌人除从事畜牧业外,有的还从事农业生产,种植大麦、粟、豆等作物。

吐谷浑的手工业也有较高水平,白兰山出黄金、铜、铁,金属冶炼也比较发达。主要有采掘、冶炼、制造兵器及金银门,制作等部更是战争中出色的冶炼业所不可缺少的。 吐谷浑因地处中西陆路交通要道,北与蒙古高原,西与中亚,南同青藏高原,东同黄河长江流域均有贸易往来。丝绸之路中的青海道,又称吐谷浑道,就是从吐谷浑的辖区经过,因而吐谷浑一度在中西交通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5、文化

宗教

就当时的高原而言,吐谷浑的文明程度较高,已进入封建化时代。早期的吐谷浑人信萨满教,到后来佛教传入吐谷浑;夸吕可汗时曾遣使至梁,求释迦牟尼佛像和佛教经论,获得佛像,及《涅盘经》、《般若》、《金光明讲疏》等佛经,因而青藏高原上最早接受佛教文化的是吐谷浑,佛教也有可能从吐谷浑向临近地区渗透。

服饰

吐谷浑男子服饰,著小袖,小口袴,大头长裙帽。帽上以罗幂遮住脸容,骑马可避风沙。吐谷浑妇女服饰与汉族妇女相似。但发式即辫发。以金花为首饰,特别是可敦则首戴金花冠,具有鲜卑遗风。


王朝遗址

王城

吐谷浑王城──伏俟城位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石乃亥乡以北、菜济河南,东距青海湖约7.5公里的地方,又称铁卜加古城。周围是一片地域开阔、水草丰美的大草原。此城当地人称“切吉加夸日”,藏语‘夸日’为城,称汉人为‘加’,意思就是切吉地方的汉人城。因为这里自古以来,一直是兄弟民族游牧之地,他们没有筑城而居的习惯,加上年代久远,谁也说不清它的来历,就误认为是汉人所筑,其实它就是公元6-7世纪赫赫有名的吐谷浑王城。

对以游牧为生的民族来说,他们并不那么看重和需要城堡,吐谷浑直到五世纪中叶才开始建城,“始邑伏罗川”;六世纪中叶,其王夸吕始称“可汗”,“居伏俟城”。但其习俗仍然是“虽有城廓而不居”,“犹以毡庐百子帐为行屋”。


克措-吐谷浑王国的夏宫

建于1400年前的这座古城,至今仍然保存得相当完整。城略呈方形,东西长220米,南北宽200米,墙基宽17米,高12米。在城内的中轴线两侧,各有隆起的长50米、宽35米的3个互为联接的基址,几组建筑遗迹仍然隐约可见,南面的城墙上有一个缺口宽10米左右,应该就是城门。城内偏西处有一东西长70米,南北宽68米的小方城,门在东边,南北及东墙略高于地面,两墙与城西墙重合。城外尚有用砾石筑成的外郭,长15米,高9米,台上有房屋遗迹。外郭的北墙已被河水冲毁,完整的南墙长达1400米。这种城内有城,城外有郭以及中轴线为基础的建筑布局,反映了汉式城郭制度的基本特点,又颇具民族风格,体现了吐谷浑文化的多元性。

在公元四世纪至六世纪河西走廊一度阻塞不通的情况下,东西商旅往来多取道祁连山南,经青海西达*。伏俟城东连西平(今青海西宁)、金城(今甘肃兰州),南下可达益州(今四川成都),西通鄯善(今*婼羌)曾经在中西交通线上发挥过相当重要的作用,是这条交通要道上的重要枢纽。

6、民族

组成

吐谷浑境内以鲜卑人、羌人为主。前者是统治民族,后者是居民的主要构成部分。从吐谷浑建城郭以居等看,羌与鲜卑间有融合的迹象。上引藏文文献中,称吐谷浑为“桑阿夏,桑即赛,是为藏族最早形成的六氏族之一。将吐谷浑称之为“赛氏”,似乎也反映了吐谷浑的羌藏化现象。另外,吐谷浑境内尚有突厥人、康居人等。

迁徙

吐谷浑

唐代是我国边疆民族进行较大规模迁徙的重要历史时期,由于中原地区先进经济文化的吸引,边疆民族迁徙的主要方向是中原及附近地区。通过迁徙,一些边疆民族的生活空间得以扩大并接近中原地区,另一些则直接迁入中原成为当地的新居民。原先生活在青海境内的吐谷浑和生活在*境内的吐蕃人,唐代就曾在较大的空间范围内进行过大规模的迁移,构成边疆民族迁徙的重要部分,对当时的历史发展和民族分布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吐谷浑玑墓志

吐谷浑,亦称吐浑,唐后期五代又称之为退浑。隋代,其游牧范围“自西平临羌城(今青海湟源县东南)以西,且末(治*今县)以东,祁连(今祁连山)以南,雪山(今昆仑山和巴颜喀拉山、阿尼玛卿山)以北,东西四千里,南北二千里”,都城伏俟城在青海(今湖)西45里。

开皇年间(581~600年),吐谷浑数次进扰隋的边境。不久,可汗吕夸杀太子,立少子诃,“诃复惧其父诛之”,图谋率领部落15000人户内迁,但遭到隋朝拒绝。名王拓跋木弥率千余家要求归化,也未被接纳。大业五年(609年),隋军击败吐谷浑,可汗伏允逃入分布在今青海东部的党项部。

隋末,天下大乱,吐谷浑可汗伏允乘乱收复故地,并且进攻隋朝河右郡县。唐初,与唐朝时和时战。贞观九年(635年),李靖率唐军深入吐谷浑境内作战,攻灭吐谷浑汗国,改立诺曷钵为可汗。此后,吐谷浑采取亲唐的政策,唐亦将弘化公主嫁与诺曷钵,双方相安无事。

高宗龙朔三年(663年),向北扩张的吐蕃族进入河源地区,灭了吐谷浑,吐谷浑可汗诺曷钵*与弘化公主率数千帐迁入凉州。咸亨元年(670年),为了牵制日益向西域扩张的吐蕃,唐朝派薛仁贵率军出兵河源地区,并送吐谷浑部回归故地。三年,由于唐军大败,回迁至鄯州浩亶水(今青海大通河)之南的吐谷浑部落“畏吐蕃之强,不安其居,又鄯州地狭”,复迁到灵州(治今宁夏灵武县南),唐于故鸣沙县地设安乐州(治今同心县东北韦州)以安之。仪凤中(676-679年),部分吐谷浑部落自凉州内迁,被安置在延州金明县(治今陕西安塞县南)西境,设浑州以处。此次迁移的过程和原因文献阙载,估计移民人数也不多。

龙朔以后迁入安乐州的部众不过数千帐,仍有大量的吐谷浑人留在青海湖地区,受吐蕃的控制。武周长寿元年(692年),王孝杰率军进攻吐蕃,自河源军(治今青海西宁市)一带将吐谷浑耽尔乙句贵部内迁至灵州境内。圣历二年(699年),吐蕃内乱,重臣论钦陵兵败被杀。一月,论钦陵子论弓仁率所统吐谷浑7000帐内迁。不久,论弓仁又派人赴吐谷浑部招降,“其吐浑以论家世恩,又曰:‘仁人东矣’,从之者七千人”。《资治通鉴》卷206载:同年七月,又有吐谷浑部1400帐内迁,疑这些部落即论弓仁招降来的吐谷浑人。这两批吐谷浑移民迁居何处,史无明载,估计也应在安乐州和耽尔乙句贵部所在的灵州。

诺曷钵率部落自迁入安乐州之后,即与其子慕容忠长期居住于此。但约在圣历二年八月(699年),诺曷钵之孙慕容宣超却率领灵州一带的吐谷浑人大举*,“入牧坊掠群马,瘢夷州县”,继而逃入青海故地复国。至久视元年(700)八月,因不堪吐蕃控制,又自愿归唐,率十万众,“突夭刃,弃吐蕃而来”,各部赴河西凉、甘(治今张掖市)、肃(治今酒泉市)、瓜(治今安西县东南)、沙(治今敦煌县)等州降唐,并安置在各州附近。

综上所述,初唐时吐谷浑人的内迁,主要有四次:第一次是高宗龙朔三年由诺曷钵率领迁入凉州;第二次是咸亨三年诺曷钵率部迁青海后复迁入灵州;第三次是圣历二年论弓仁等部迁入灵州;第四次是慕容宣超率吐谷浑人回迁青海后复迁入河西各州。但内迁的吐谷浑移民,实只有第一次和第三次迁入的两批,据上述数字估计人数在十万上下,其余两次不过是外迁后的重新迁入。

在久视元年迁入以后直至安史乱前的半个多世纪中,关内道的灵州和陇右道河西诸州都有吐谷浑移民分布。期间尤其是玄宗时,仍有一些留在青海故地的吐谷浑人因各种原因迁入陇右和关内二道。开元三年(715年)正月,吐谷浑大酋慕容道奴与铁勒九姓和高丽等部族共万余帐迁入关内道北部的河南地,一年以后各部落多叛归漠北。吐谷浑与突厥关系不深,估计仍留在河南地未随其外迁。开元十一年,一些吐谷浑部众诣沙州降,为河西节度使张敬忠所接纳。天宝五载(746年),河西节度使王忠嗣讨伐原迁居在沙州墨离军(今甘肃安西县东南)的吐谷浑部,“虏其全部而归”。

安史之乱后,河西和灵州一带的吐谷浑人,一部分加入唐军,参加了保卫潼关的战斗,一部分因吐蕃的进逼向东迁入盐(治今陕西定边县)、庆(治今甘肃庆阳县)和夏州朔方县(治今陕西靖边县东,于此置宁朔州)等地。加入唐军的吐谷浑部落潼关战后下落不明,但迁居盐、庆等州的部落则仍活动在关内道的北部。文宗开成元年(836年),关内道北部的吐谷浑部三千余帐又向北迁入丰州(治今内蒙五原县南)一带。此外,《新唐书·李匡威传》载:“(赫连)铎本吐谷浑部酋也,开成中,其父率种人三千帐自归,守云州(治今山西大同市)十五年。至是(昭宗大顺二年,891年),失其地。”按史未载迁入丰州的部落酋长姓名,故无法得知同年是两支部落同时迁入丰州和云州,还是同一支部落先迁入丰州尔后再迁入云州,但丰州的部落迁后即无闻,而云州的部落屡屡在文献中留下记载,当是后一种可能性较大。天复三年(903年)李克用部将又攻占振武军(治今内蒙和林格尔西北),杀赫连铎部二千余人。据此,毗连云州的振武军也是吐谷浑部后期的迁入地之一。

赫连铎丢失云州以后,逃入幽州(治今北京城南),其部族分散在蔚州(治今山西灵丘县)界中。后唐庄宗时,白承福代理都督,在中山(治今河北唐县西南)北的石门建寨,有丁壮数千人,以畜牧业为生,与后唐保持较好的关系。长兴二年(931年),由于契丹族向南进逼,塞外的吐谷浑部落开始向云、朔(治山西今市)二州运动。

后晋天福元年(936年),石敬瑭将燕云十六州割属契丹,分布在雁门关以北的吐谷浑人皆役属于契丹。由于不堪奴役,加上镇州节度使安重荣的劝诱,吐谷浑部落千余帐自五台南迁,被安置在并(治今太原市南)、忻(治今忻州)、代(治今代县)、镇(治今河北正定县)四州山区。因契丹指责,天福六年(941年)后晋命供奉官张澄率兵二千,将分布并、代、忻、镇四州的吐谷浑人驱回塞北旧地。不过,石敬瑭“亦以契丹诛求无厌,心不平之”,故命出镇太原的刘知远“潜加抚慰”,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安重荣也收纳之,因而仍有相当部分吐谷浑人留在四州。开运间(944-946年),白承福率部族从晋出帝出兵至澶州(治今河南濮阳市南)作战,“属岁多暑热,部下多死”,不久部落移居岚州(治今山西岚县北)和石州(治今离石县)。由于白承福驭下无法,白可久率部分族人北迁契丹境内,不久白承福也被刘知远杀死。白承福死后,河东境内的“吐浑遂微,不复见”。但在契丹(辽)境仍有一定数量的吐谷浑部落。

《资治通鉴》和两《唐书·吐蕃传》多次记载,广德元年(763年)以后吐蕃以吐谷浑、党项等部族侵入唐朝辖境。这些吐谷浑人,一部分应是至德后仍留居河西的部落,一部分则应来自武周以后仍留在河源故地的部落。唐后期贞元二十年(804年),吕温奉使入吐蕃,还曾见“退浑种落尽在,而为蕃所鞭挞”,因赋《蕃中答退浑词》:“退浑儿,朔风长在气何衰。万群铁马从奴虏,强弱由人莫叹时。”五代以后,留在青海的部分部落可能也与吐蕃人相融合,另有部分部落此后还长期存在着。现青海省互助、民和、大通,乐都和甘肃省天祝等地的土族,即与吐谷浑有渊源关系。

五代时河东地区的吐谷浑人是沙陀族逐鹿中原的重要力量,在后唐、后晋和后汉政权都有一些出身吐谷浑的将领,李金全、李嗣恩、慕容彦超即是他们的代表。

北宋雍熙三年(986年),宋军伐辽南归,将山北云、应(治今应县)、寰(治今朔州市东北)、朔四州境内的百姓及吐谷浑部族都迁到河东和京西(主要在今河南省西部),估计在辽境仍有一些吐谷浑人。

由于与汉族、契丹、沙陀等族人民杂居生活,吐谷浑移民逐渐与各族人民相融合,因而十一世纪以后的文献中已不再有吐谷浑部落活动的记载。

7、史料记载

吐谷浑在陕西塞外。古析支之地,鲜卑种也。晋永嘉中,慕容庶兄吐谷浑始度陇而西,居洮水之西,极于白兰,地方数千里,称河南王。其孙叶延,以为礼,公孙之子得以王父字为氏,乃自号其国曰吐谷浑,保于白兰。太和六年,叶延子辟奚附于苻坚,苻秦封为氵强川侯。太元十五年,辟奚子视连附于乞伏乾归,乾归拜为沙州牧白兰王。旋卒,子视罴嗣立。乾归以父爵授之,不受。隆安二年,为乾归所败,走保白兰。是年,卒。弟乌纥堤立,寻卒。视罴之子树洛干立。义熙十二年,为西秦将木奕干所败,走保白兰山。卒,弟阿柴嗣立。以兵力侵并其旁小种,地方数千里,遂为强国。宋元嘉初,卒,乌纥堤之子慕贵立。元嘉六年,西秦王暮末徙南安。其金城、枹罕、陇西之地,皆为慕贵所据。十三年,卒,弟慕利延立。三十一年,慕利延兄阿柴之子纬世谋降魏,慕利延杀之。纬世弟叱力延奔魏,请兵攻吐谷浑。魏主焘使拓跋伏罗督诸军讨之,慕利延奔白兰。二十二年,复遣拓跋那击之。慕利延拥其部落,西度流沙,入于阗,杀其王,据其地。明年,复还保白兰。二十九年,卒,树洛干之子拾寅立,始居伏罗川。齐建元三年,卒,子度易侯立,请命于齐。齐主授以西秦、河二州刺史,河南王。永明八年,卒,子伏连筹立,仍授秦、河二州刺史。十年,魏以伏连筹为都督西垂诸军事,西海公,吐谷浑王。梁天监三年,魏又以伏连筹为西秦、河二州刺史、河南王。中大通二年,梁以吐谷浑佛辅为西秦、河二州刺史。时魏乱,佛辅以别部南附梁也。大同六年,伏连筹卒,子夸吕立,始称可汗,居伏俟城。其地东西三千里,南北千余里。隋开皇初,寇凉州。遣将元谐等击败之于丰利山,又败其太子可博汗于青海。吐谷浑震骇,夸吕远遁,部落多降于隋。隋以其高宁王移兹裒为河南王,使统降众。十一年,夸吕卒,其子世伏立。十七年,国乱,国人杀世伏,立弟伏允,朝贡于隋。大业四年,伏允为铁勒所破。请降求救于隋。隋遣宇文述将兵迎之,伏允惧而西走,述追获其众。伏允南奔西山,其故地尽为隋有。明年,亲将兵伐吐谷浑,虏获其众。伏允败走,无以自资,客于党项。会隋乱,伏允乃还收故地。贞观中,屡犯鄯、兰、廓诸州。八年,遣李靖等分道讨之。伏允走死,尽平其地。改立伏允子顺为可汗。寻为国人所杀,改立其子诺曷钵。自是吐谷浑益衰。龙朔三年,为吐蕃所灭。

8、世系

吐谷浑君主世系表
称号 名字 在位时间 备注

河南王

慕容吐谷浑

313年―317年

河南王

吐延

317年―329年

慕容吐谷浑长子

吐谷浑王

叶延

329年―351年

吐延之子

吐谷浑王

碎奚

351年―371年

叶延长子

白兰王

视连

371年―390年

碎奚之子

吐谷浑王

视罴

390年―400年

视连长子

大单于

乌纥提

400年―405年

视连次子

武王

树洛干

405年―417年

视罴之子

威王

阿豺

417年―424年

树洛干弟

惠王

慕璝

424年―436年

阿犲弟

西平王

慕利延

436年―452年

慕璝弟,《宋书》作慕延

河南王

拾寅

452年―481年

树洛干之子

河南王

度易侯

481年―490年

拾寅之子

伏连筹

490年―540年

度易侯之子

可汗

夸吕

540年―591年

伏连筹之子

可汗

世伏

591年―597年

夸吕之子

步萨钵可汗

慕容伏允

597年―635年

世伏弟,恢复慕容本姓

趉胡吕乌甘豆可汗

慕容顺

635年

伏允之子

乌地也拔勒豆可汗

慕容诺曷钵

635年―663年

慕容顺之子
663年,吐蕃灭吐谷浑。同年诺曷钵复国,但已成为唐朝的保护国,丧失了独立性。

乌地也拔勒豆可汗

诺曷钵

663年―687年

慕容忠

688年―699年

诺曷钵之子

乌地也拔勤豆可汗

慕容宣超

700年―?

慕容忠之子
燕王,唐封五原郡开国公

慕容曦光

?—738年 慕容宣超之子

慕容兆

738年—739年 慕容曦光之子
乌地野拔勤豆可汗兼安乐州都督、吐谷浑使

慕容曦轮

739年―749年

慕容曦光之弟

慕容政

749年―?

慕容曦轮之子

慕容复

798年―?

以上资料来源自《宋书》、《魏书》、《北史》、《旧唐书》。

上一篇:后仇池国

下一篇:老上单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