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青岛中山路

科普小知识2022-09-22 19:33:17
...

青岛的中山路是一条有着百年历史、闻名全国的商业街,全长约1500米,呈南北走向,曾经是青岛的“名片”,也可以说是青岛商业街的“母脉”。曾被德国占领,后被日本占领,所以遗留下很多日本、德国的一些遗迹。中国收回后其发展为闻名全国的商业中心。有着许多闻名中外的老字号商铺。

1、历史


青岛中山路

这条南接着名的风景名胜--栈桥,北接老青岛着名的"大窑沟"约1500长、呈南北走向的商业街创始于1897年德国占领时期,原分为两段,南段是栈桥至德县路,名斐迭里街,属德国等欧美侨民居住地,史称"青岛区",也叫"欧人区";北段自德县路至大窑沟,属国人居住的"鲍岛区",也称"华人区",俗称大马路1914年开始,日本取代德国对青岛进行了8年的殖民统治,这条路改名为静冈町,至今还留下了日本商号的一些遗迹。1922年中国收回青岛,则更名为山东路。1929年5月22日为纪念孙中山先生,改名为中山路。沦陷时期改为山东路,抗战胜利后又复名中山路,直到现在。作为曾经与上海的南京路、北京的王府井齐名的老青岛着名的商业中心,这里有着许多着名的老字号商铺,如盛锡福"鞋帽店、曾经香满四溢的"春和楼"、家喻户晓的"宏仁堂"大药房、百年老店"福生德"茶庄,当然还有名冠中华的"亨德利"钟表店。

2、商业街

德国侵占青岛时期,当时的中山路被划成欧人、华人两个区域,以保定路口为界,南部的洋行、咖啡馆、酒吧、舞厅、旅馆鳞次栉比,是异国风情浓郁的欧人居区;北部的华人居区则集中了各类民营商号、传统饮食,里院里弥漫着吃喝杂耍的市民气息。由于这种居区的分别,中山路的商业格局也就形成了洋行与华人店铺分据南北的独特格局。


青岛中山路

那时的中山路,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文化上,都是青岛绝对的中心。在上世纪初,青岛已成为贸易*港,这使得当时许多国际贸易公司抢滩中山路。上世纪30年代,青岛的经济文化进入繁荣时期,步入鼎盛的中山路成为青岛的金融中心,中国银行青岛分行、交通银行等各类官办、私营银行、钱庄凭借着自己的雄厚实力在此立足。中山路金融商业中心地位可见一斑。中山路北段,则是青岛本土老字号的集中地,顺兴楼、春和楼、宏仁堂、盛锡福、亨得利等众多商家,都借中山路的商业氛围而日渐突起。"身穿谦祥益,头顶盛锡福,手戴亨得利,看戏上中和,吃饭春和楼,看病宏仁堂",在这句老青岛们耳熟能详的顺口溜中,足见中山路在当时人们心中那不可取代的地位。

3、民俗文化


劈柴院小吃

以山东大戏院、中和戏院等为首的众多戏院、影院则是老青岛人娱乐生活的聚集之地。劈柴院作为青岛民俗文化的发源地之一,里面更是各类民间艺人云集,说唱杂耍热闹非凡,着名相声大师马三立也是在此崭露头角。1932年,年方18岁的马三立来青岛闯江湖,与刘宝瑞搭档,演出了《对对字》、《大上寿》等段子,很受欢迎。以后,他成了相声大师。1984年他来青岛出席会议,专程到劈柴院寻访旧地。

劈柴院是青岛着名的小吃街,有经久不衰的"国足臭豆腐"、青岛十大名吃"王姐烧烤"的发源地、传统的"劈柴院锅贴"、地道的"老青岛沙锅",当然还有最具青岛特色的"海鲜烧烤"。如果你是戏剧迷,那么"江宁会馆"是不二选择,传统老式的茶艺、青岛风味小炒、更有青岛当地戏剧"柳腔"、"茂腔"等的真人演出。劈柴院极具青岛的风俗特色,很好的诠释了青岛的民风、民俗。

4、欧陆风情

“南洋北中”的格局使得中西文化在这里融合,形成了这条百年老街的独特魅力。欧式风情浪漫细腻,里院文化生动温情,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在这里交织碰撞出的并不只是一种简单的叠加,而是包容共存的火花。所以即使中国有上百条中山路,青岛的中山路却具有其他地方无法复制的独特风格。

5、旅游观光

中山路的生动魅力更被各地游客为之向往,与栈桥的紧密相连也是中山路得天独厚的优势。旅游业带来的消费是中山路蓬勃发展的巨大动力,各类海产品、工艺品摆满街头,吸引着络绎不绝的外地游客。天主教堂、总督府……沉淀着历史质感的欧式风情为此地独有。这条拥有海风般浪漫的商业街也成为必去的景点之一。


青岛中山路

中山路这条1500米长的百年老街,在老青岛人的心中已流淌了一百多年,有一首"上街里"的经典歌谣在几代青岛人中流传,40岁以上的青岛人应该知道。中山路经历了德占时期、日占时期……改革开放和新时期等众多的历史时期,他落满了历史的尘埃。中山路从无到有,经历了起步阶段、发展阶段、黄金阶段、辉煌阶段、衰落阶段和振兴阶段。回首百年中山路,岁月沧桑,令人感叹。

德占青岛后,德国人为了从栈桥运输物资,建筑大港和小港的需要,于1899年修建了中山路,是青岛市第一批城市道路,当时分南北两段,南段自栈桥至德县路口,称斐迭里街。上右照片拍摄于20世纪初,德占初期的中山路南段,右侧的平房就是最早的胶州旅馆,两个带塔楼的建筑是贝格学生公寓(建于1899年)和水师饭店(建于1900年)。

北段自德县路口至大窑沟,属中国人居住的鲍岛区,开辟略晚,主要是从大窑沟运砖瓦至观海山和信号山,建造胶澳总督府和总督官邸,称山东街,俗称大马路。日本第一次侵占时期,中山路南段改称静冈町,北段改称山东町,也叫新泽町。

1922年中国收回青岛后,中山路南、北二段合并,称山东路。1929年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将山东路改称中山路。日本第二次占领时期,此路又复称山东路。1945年日本投降后,恢复了中山路的名称,一直延用至今,"*"期间曾叫反修路。

6、建设风格

道路德国人在修建中山路时将该路段划分为欧人区和华人区,以德县路口为界限,南部是欧人区,北部是华人区,南北两段的道路、建筑各不相同,差别很大,仅南段的路面就比北段宽出六米。建筑风格在建筑风格上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中山路南部的建筑高大雄伟,设计巧妙,造型美观,形式各异,大多数都有高大的山墙和塔楼。设计独特、造型漂亮的水师饭店(也叫德国海军俱乐部),建于1900年中山路北段华人区的建筑是一些二层楼房,低矮、阴暗、潮湿,形式也大同小异,与欧人区的建筑相比缺少了高大的山墙和塔楼,缺少观赏价值,更谈不上什么艺术价值。华人区的建筑虽然没有欧人区建筑高贵华丽,但它确是民族资本商业的发祥地,并在以后的数十年中孕育和诞生了像春和楼、亨得利、谦祥益等众多的民族商业老字号,并且带动了整个中山路的持续繁华,直至上世纪90年代。 


相距100多年同一地段的照片·2009


德占初期中山路北段,照片拍摄于20世纪初

这是一张同一地段拍摄的照片,两张照片相距100多年,还是那些老房子,基本没有太大的变化,现在中山路北段的道路和店铺仍残存着这种旧的痕迹。欧人区的中山路功能完善、设施齐全。

整条路上饭店、酒吧、咖啡厅;舞厅、公寓、西餐厅;商店、药店、写字楼;银行、邮局、电影院;教堂、医院、俱乐部一应俱全,集餐饮、娱乐;购物、休闲于一体。  华人区的中山路多是一些店铺、商铺、杂货铺;、钱庄、当铺、字画店;鞋铺、布店、绸缎庄;酒馆、茶馆、洗澡堂;赌场、妓院、大烟馆;货栈、旅社、小客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