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山武术
梅山武功起源于湖南省的梅山地区,它以今天的新化县、安化县为中心,特别是新化县,在当地有非常浓厚的文化底蕴,1991年被评为全国武术之乡。在改革开放之前,由于山区地区比较偏僻,没有受到外来文化的侵袭,为了抵御土匪山贼的骚扰,同时缺少娱乐活动,梅山武术在当地农村非常盛行,有许多村落形成了习武的习惯。在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广大人民群众接收到的信息和体育活动增多,梅山武术的活动越来越少,这对梅山武术传承和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梅山武术是集健身、娱乐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与一体的传统项目,2008年,梅山武术被列入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被列入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1、历史流源
娄底市的新化、冷水江、涟源等区域,古为梅山腹地,山高林深,“旧不与中国通”。在漫长的与野兽搏斗和对抗外族入侵的岁月中,梅山先民逐渐形成了实战性强的军事格杀型梅山武术。
北宋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开辟梅山,置新化县。梅山武术在保留实用性的军事格杀型武术基础上,生发出具有观赏性的民间艺术型武术技艺,并于宋末元初,以黑虎教为旗号,正式创建梅山武术流派,梅山抗元将领张虎为创始人,曾有“杨家五虎将”“两罗”等武林高手。至清代,拳师伍再先在前人基础上创立“高”“中”“矮”桩,为梅山武术的中兴之祖。一批以伍家禄、伍再先、杨三恒、刘楚保、刘春山、刘春化等为代表的拳师遍布大江南北。新化民间亦尚武成风,劳作之余,村村教打,人人会打,武举人、武秀才不计其数,古有“四川峨眉山的法,湖南王爷山的打”之称。1992年,当时的国家体委授予新化县“全国武术之乡”称号。
2、流派风格
梅山武术*传承人晏西征
梅山武术有不同于其他流派的独特风格,在形式上保留着古老的传统,功法独特,套路繁多、短小精悍;手法勇猛刚烈,灵活多变,攻守自如,多拳法,少腿法,下盘扎实,步法稳健。梅山武术有其独特的器械,如:铁耙、铁尺、齐眉棍及日常生活用具条凳、方桌、长烟筒、雨伞等。
3、传承保护
梅山武术在20世纪70年代时,是梅山武术的发展繁荣时期,在当时梅山地区,基本上男女老少都会个一招两式。同时娄底市新化县还被评为全国群众体育工作先进单位;但是,进入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国外文化的涌入以及其他体育娱乐活动的冲击,当地*追求其他精神和物质上的享受,逐渐对梅山武术失去原来的支持与宣传,梅山武术缺乏了*的支持,所以,才导致被其他外来体育项目所打败,才越来越没落。
梅山武术的发展,离不开传播者和继承者。调查发现,梅山武术的继承人出现老龄化严重,而且每年越来越少。特别是随着国民经济水平不断发展,当地许多年轻人外出就业,小孩子又不喜欢练习梅山武术,再加上当地的老拳师都受封建思想的支配,拳法不传外人,所以,导致老拳师去世后许多的功法套路都消失了,这就直接导致练习梅山武术人数越来越少。因此,缺乏梅山武术继承人是梅山武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最大不利因素。
梅山武术文化的传承,离不开宣传方式与途径。以前,由于经济水平较低,人们对物质追求不太看重,因此,在闲暇时间都会组织大家练习梅山武术;然而,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外来文化的冲击,梅山武术在宣传途径上也没做多大努力;比如:在校园开设的体育课也多是其他体育项目,基本上不练习梅山武术,使得梅山武术远离了校园这个大的平台;在大众体育健身中也多是学习其他体育项目,也没去传播梅山武术中的健身价值。因此,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中国,梅山武术文化在宣传途径上必须做出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