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钟山石窟

科普小知识2022-09-23 13:57:08
...

钟山石窟,位于陕西省子长县,始建于东晋,又名万佛岩、普济寺、大普济禅寺、石宫寺。石窟周围,历史上古塔林立,寺院延绵,古建成群,占地三百六十垧、僧众五百多,是中国西北佛教传播的重要发祥地之一。石窟规模宏伟,气势壮观,历代香火不断,有“人间胜地”之称。一九八八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绝对保护范围19250平方米,一般保护范围44000平方米,建设控制地带80公顷。

1、背景


钟山石窟

钟山石窟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陕西省子长县城西15公里处的钟山南麓,又名万佛岩、普济寺、大普济禅寺、石宫寺。始建于晋太和年间(公元366—370),历经唐、宋、金、元、明、清等千余年凿建而成,据历史记载共十八窟,现仅发掘五窟,均为国家一级文物。整个石窟依山而建,坐北向南。东接清风明月戏楼,南临秀延河水,西眺安定故城,为中国丝绸之路北线必经之道。石窟经历代修葺,至元初,已有大小石窟11处及众多塔、寺院,占地360垧,僧人500。主持僧北辖葭州(今佳县),南统骊山(今临潼)。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成为方圆数百里群众宗教文化生活的圣地。据清道光“安定县志重修石宫寺碑记载”,这里原有中殿、十王殿、明王殿、金刚殿;还有万佛楼、钟鼓楼、三官楼、观音阁及禅室方丈。雕梁画栋,十分壮观,惜毁于兵燹,除正殿石窟外,尽成废墟。为典型的纵轴式布局佛寺,现开掘石窟五个,以中窟保存最为完整,窟内有大小佛像万余尊。故称万佛岩,始建于宋平治四年(1067年),洞内富丽堂皇,色彩鲜艳,万尊雕塑,千姿百态,栩栩如生。浮雕佛像错落有致,做工精细。中外学者认为,其历史价值,艺术价值不在云岗石窟、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之下。专家结论为:“中国最早的石窟群”、“全世界罕见的石窟”、“第二个敦煌”,有极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主窟万佛岩呈长方形,面积为225m2,平顶八卦莲花藻井,窟内正中有长11米,宽5.3米,高1.4米的石坛基,坛基上有3组14尊大型主体石雕,主佛像为释迦牟尼三世佛,分别为过去世、现在世和未来世。释迦牟尼像高3.54米,就地而雕,与坛基紧密连为一体,坛前有乘狮的文殊菩萨和乘白象的普贤菩萨。释迦牟尼结跏跌座于束腰形仰莲须弥座上,形象十分庄重。释迦牟尼佛像左右分别侍立大弟子迦叶和小弟子阿难,均脚踏莲座,通高2.5米,形象逼真而生动。坛基东西两端各立一尊侍协菩萨,坛基前后两排共八根接地连顶的方形石柱,1米见方。

高5米,系造窟时所留支撑顶板岩石。石柱四周和石窟四壁均密无间隙地刻满了数层浮雕,这些浮雕均以佛教故事为主。到了明代万历年间,又在主窟的外壁上,精雕了道教老子及关帝的造像。清代儒教盛行,又将孔子的造像补雕其上,历史上称为三教圣人,是我国历史上佛、道、儒三教合一的产物,从而使这一珍贵的艺术宝库更加丰富完整。坛基三尊主像上面各凿有复斗形藻井,绘唐草图案。窟内雕像,全部妆彩,尤以主像群最精,均以泥金彩绘,金碧辉煌,保留千年而经久不变,令人称绝。钟山石窟保护范围之内,还分布着许多古建筑,如宋代的山门、牌坊、明代的萧寺宫、禅院、清风明月戏楼、七级密檐式砖塔、九级松岩法师浮图塔等均保存完好,造型别具一格,有很高的艺术价值。钟山石窟博物馆馆长郭九成透露,中日联合发掘钟山石窟项目已上报国家文物局,正在等待批复。相信随着发掘与考古,开发与保护的深入,钟山石窟一定会重现昔日的辉煌。

“红都”瓦窑堡(延安子长县)西十五公里处、秀延河畔,有山巍然若巨钟倒扣,故名曰“钟山”。“钟山”南麓有石窟焉,据出土碑文记载:“钟山石窟究竟始建于何代?无法考证,有据可考为稽之勒石曰晋太和年”(即公元336年——370年)。它历经唐、宋、金、元、明、清千余年的凿建,遂蔚成大观,史料载共十八窟,仅发掘五窟,被有关专家誉为"中国最早的石窟群"!“全世界罕见的石窟,艺术价值不在莫高窟、龙门、云岗石窟之下”;“第二个敦煌”!

在钟山石窟保留完好的五处石窟(其余的因地理位置低、被泥沙埋没)中,最完整的是三号窟,窟内有大小佛像万余尊,人称为“万佛岩”。石窟艺术起自西晋,盛行数百年,至宋代已始衰落。而钟山到宋代却更为兴盛,它不但继承了唐代雕刻丰满圆润的写实风格,而且在造型上更注重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是中国雕刻艺术的一大飞跃,成为中国北宋石雕艺术的代表作。

2、历史沿革


钟山石窟

子长县钟山石窟博物馆――钟山石窟,又名普济院,石宫寺。位于子长县西十五公里处的钟山南麓,一九八八年一月十三日,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对内外开放。绝对保护范围19250平方米。一般保护范围44000平方米。建设控制地带80公顷。

石窟始建于西晋太和年(公元366年)。历经汉、唐、宋、元、明、清的历史沉举。地上地下的文物遗存十分丰富。石窟规模宏伟,气势壮观。万余尊石雕造像造型逼真,体态丰满,千姿百态。形象各异,栩栩如生。排列紧凑,协调有致,场面富丽,奇伟生动,工艺精细,活灵活现。泥金彩绘,保留千年,经久不衰。不愧为:“神工鬼斧,巧夺天工”。保留完好的碑、碣题记,不仅为研究考证钟山石窟提供了佐证,同时又是书法佳作。完整的惠善法师浮图塔,松岩法师浮图塔、塔林、砖塔、石牌坊、肃寺宫等,均有很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3、石窟构造

钟山石窟现地面可见有6个洞窟,从左至右,依次编号。3号窟即主窟,1号窟和2号窟尚存部分造像,风化漫漶严重。

主窟前为木结构穿廊。窟前壁为3座窟门,均高3.5米,面阔2.6米,*门洞上方楣刻篆书“万佛岩”3字。主窟面阔16.4米,进深9.5米,高5.5米,平面略呈长方形。石窟*凿石成基坛,长11米,宽5米,高1.4米。有8根石柱与窟顶相连,石柱边长1米,高4.1米。基坛上主造像为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佛像。三世佛两侧分别为胁侍弟子、菩萨。三世佛像均高3.54米。就地雕凿,与坛基浑然一体,每尊佛像与左右胁侍弟子、菩萨构成一组造像。主窟四壁及石柱柱壁上满雕小千佛、菩萨、罗汉、弟子等。石窟前壁下方浮雕有16尊均高0.7米左右的罗汉像,或合目诵经,或恍然深思,或侧首,或垂眉,或微笑,或怒视,每个形象都显示出不同的性格。石窟东壁一组“佛涅槃图”,释迦佛仰身而卧,进入不生不死的境界。众弟子有的仰面嚎啕,有的俯首饮泣,有的陷入沉思,有的侧目凝视,神情动态,惟妙惟肖。钟山石窟的造像,朴实粗犷,遒劲有力,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匠师们以十分娴熟高超的技艺,成功地塑造了佛的雍容大度,菩萨的婀娜多姿,罗汉的千姿百态,弟子的老诚持重及其历经磨劫却始终不悔的献身精神,从而展现出了一幅幅气韵生动、非凡,个性鲜明的立体图像。

每尊佛像左右分别侍立着大弟子迦叶与二弟子阿南。迦叶塑造得瘦骨嶙峋,饱经沧桑,忠贞不移,将艰难的苦行生涯表现得淋漓尽致。阿难则面相清秀,温顺文静,聪明睿智,天真活泼,双手合十作祈祷状。坛基的东西两端各立一尊协侍菩萨,脚踏莲台,头戴花蔓冠,身披缨络宝珠,下着长裙曳地,紧贴双腿,斜腰倚屈,体态丰满,含睇若笑,亭亭玉立,大有九天下凡之势、出水芙蓉之貌,俨然一幅绝色美女的形象。

坛基的正前方,置一对对称的自在观音,盘腿坐在仰莲须弥座上。坛基前下方,东有骑青狮的文殊菩萨,西置骑大象的普贤菩萨,恰似一对严阵以待的骑士,随时听从主人的调遣。建造钟山石窟的无名匠师们以高超的技艺,赋予钟山脚下这块冰冷粗犷的石头以永恒的生命,展示了佛的雍容大度,菩萨的婀娜多姿,弟子的老成持重,温顺祥和,以及历经磨劫而始终不悔的献身精神。坛基上分前后两排分布着8根接地连顶的方形石柱,石柱1米见方,高5米,上呈窟顶,均为建窟时所留支撑顶板岩石之用。石柱四周和石窟四壁一样,均密无间隙地刻满数层万余尊浮雕小佛像,这些浮雕均以佛教故事为主。两边的造像龛里,雕有太子出行图和僧人启门图。尤其是东壁的造像龛里的太子涅槃图,更是刻画得惟妙惟肖,把太子升天成佛的经过表现得的活灵活现。一代哲人释迦牟尼八十年,以他觉悟到人生真谛教化众生,当他感到大限降临,便在天空拘尸那城跋提那河畔的婆罗双树之间,向弟子们讲说了整整一天一夜的《大般涅槃经》,然后卧倒圆寂。“化功已毕,入寂必乐”的释加牟尼,侧身而卧,进入了不生不死的超凡境界,安详若睡,阖目似瞑,鼻翼尤觉翕动,展示出佛教“寂天为乐”的精神境界。那种恬静、安详、慰藉、超然,永存在那微陷的神秘的嘴角边。


钟山石窟

石窟正门两侧墙壁上,分别雕刻的16尊罗汉造像,有的面慈心善,有的凶神恶煞,有的闭目诵经,有的含睇若笑,有的宁思沉睡,个性鲜明,气韵生动。罗汉造像的上方,雕满了数层千余尊佛像,喜怒哀乐,各不相同,姿势各异。这一尊尊造像,既简洁明快,遒劲有力,又雕刻精美,造型逼真,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艺术大师们的造像,突破了天界神的藩篱,而成为生活中美的典型。口含情,目传神,使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成为不可多得的稀世佳作。透过这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人们仿佛看到在昏暗的油灯下,世世代代艺术大师用心血和汗水,青春和生命,雕刻着膜拜的偶像,寄托着美好的理想,也为后人留下这巧夺天工的惊世之作。

到了明代万历年间,又在主窟的外壁上,精雕了道教老子及关帝的造像。清代儒教盛行,又将孔子的造像补雕其上,历史上称为“三教圣人”,这三教圣人的“大聚会”,形成了钟山石窟佛、道、儒三教合一的宗教文化。从而使这一珍贵的艺术宝库更加丰富多彩。钟山石窟主窟内大小万余尊石雕造像,全部妆彩,尤以主像群最精,均以泥金彩绘,流光溢彩,金碧辉煌,闪射着千年不衰的缤纷,确实令人称奇叫绝。千年雕凿不辍,佛像流光溢彩,佛、道、儒三教合一,这些使得钟山石窟具有了不可替代的特性,亦奠定了它陕北石刻艺术“明珠”的重要地位。

钟山石窟自开凿后,金、元、明、清各代,均有修葺之举。新中国成立以后,各级人民*曾投巨资予以全面维修、加固。1986年12月,成立子长县钟山石窟文物管理所,承担保护管理任务。1988年1月13日,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三教合一

万佛岩呈长方形,窟内面积达225平方米、平顶、八角藻井,坛基上分前后有一米间方的8根接地连顶的方形石柱,石柱的四周和石窟的四壁均密无间隙的雕满数层佛像、菩萨、弟子的造像。坛基上有三组十四尊大型立体圆雕造像,主佛像是释迦牟尼横三世佛,即: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释迦佛的两侧分别侍立着左胁侍菩萨和右胁侍菩萨。尤其是未来世左侧侍立的左胁侍菩萨,石带当风,飘摇欲举,有“东方维纳斯”的美誉。而现在世的正前方,有一对对称的观音坐像,坛基的前壁下方,雕有十六罗汉的雕像。雕刻多以佛传故事为主。所有石窟内的造像,造型逼真传神,工艺精细、形象各异、栩栩如生、排列紧凑、场面富丽。其泥金彩绘虽历经上千年,色泽仍鲜明如初。而最为人称道的是所有造像都是就地雕刻而成,与石窟浑然一体,紧密相连,证实了石窟艺术“拓雕”的存在。到了明代万历年间,又在主窟的外壁上,精雕了道教老子及关帝的造像。清代儒教盛行,又将孔子的造像补雕其上,历史上称为三教圣人,体现了中国历史上的儒、释、道三教合一。

5、研究价值


钟山石窟

钟山石窟内还保留完好的数十通碑、碣题记,既是书法佳作,也为研究考证钟山提供了佐证。同时,钟山石窟现存的山门、牌坊、萧寺宫、七级密檐式砖塔、惠善法师浮图塔,松岩法师浮图塔,以及塔林、地宫、石崖墓群、禅室、禅院等,也都有很高的艺术和科学考察价值。可以说,钟山石窟是人们研究千余年来历朝历代宗教史、民俗风情、彩绘工艺、衣着装饰与雕刻艺术和建筑艺术的重要史料。

作为与敦惶对应的丝绸之路北线上的重要石窟群,随着尚未开掘的一些石窟的清理与考古的深入,钟山石窟可能还会带更大的惊喜。但记者在三号窟内看到,由于风化和自然的侵蚀,释迦牟尼横三世佛背后墙壁上原来雕刻的佛像已经完全消失了,两壁上的佛像也已经开始风化,而透过墙缝所看到的隔壁石窟已完全没有什么有价值的雕刻存在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