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东岸桃核雕花工艺

科普小知识2022-09-23 17:11:11
...

桃核雕花被誉为上蔡民间一绝,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微雕工艺。始于明末清初,至今已有四、五百年历史。上蔡县东岸乡人用小小的桃核雕刻成手链、绣球、十二生肖等雕花工艺品,深受群众欢迎,并逐渐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民俗文化。由于其具有品种花色繁多,形态各异,做工考究,图案细腻逼真,造型栩栩如生等特点,在海内外享负盛名,2006年被河南省*纳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示。

1、制作工艺

选材

桃核雕刻工艺发展之初,主要是“桃核扣”。这种“桃核扣”,是先有“扣”,后有雕刻工艺。民间艺人们找来桃核,将其加工成扣子的形状,钻孔,缝缀、固定在衣服上。


东安桃核雕花工艺品

桃核雕刻工艺品做出来都非常精美,价格也很低,确实可以称得上是物美价廉。但是不要以为这只是一项赚不了大钱的小手艺,艺人们就会降低对自己的要求的标准。恰恰相反,桃核雕刻本来就是一种对人要求非常高的工艺,同时艺人们又不愿意放低标准,所以整个制作过程,是非常繁琐而复杂的——这也许才是上蔡桃核雕刻数百年长盛不衰的个中奥秘吧。

雕花桃核扣的原料,是一种野生桃的桃核,大多生长在伏牛山和太行山等山区。正月开花,头伏成熟,果肉苦涩,当地人没有人愿意吃,这里的群众叫它为“扣桃”。正是这种野生桃的桃核,质地却特别好,厚实,耐磨,非常适合用于雕刻各种图案。柴庄、大苏庄、牌坊刘村过去都利用房前屋后及村边闲地曾有大片种植,所产桃核基本可满足本地加工用。随着人口增加,宅基紧张,大多野生桃树因盖房占地,被人为的乱砍滥伐,所剩无几。需量大不够用时,再到伏牛山及太行山区去收购。

加工

加工桃核扣的工具有钻、锉刀、镊子及挫口板。从原材料到成品,要经过浸泡、清洗、上色、上光、晾晒、打眼、磨光、加工等20多道工序。每道工序,都凝聚着艺人们无数的心血。

制作时,先将桃核钻眼,再用镊子钳着眼,放于挫口板上,而后用锉刀按照要求大小和形状加工成形。经过加工的桃核扣,形状如桃,上圆下尖,尖部有一小孔,用于缝缀扣绳以固定衣服上。扣子加工成形后,再在扣面上雕刻图案花纹。花纹多种多样,图案千姿百态,有古钱、蜂窝、猴头、盘丝、寿星老等,有的还刻有诗歌或谜语。

2、发展历史

起源

明中叶年间,桃核雕刻工艺品就已经开始出现于民间。

在我国民间,自古以来,就有以“桃”为吉祥物、用其避邪的传统,古诗有群众于传统春节时“总用新桃换旧符”之句——就连桃符都被视为可以避邪的吉祥物,那么桃核本身,自然更是避邪佳物了。

另外,爱美,是人之天性,无论其人是贵是贱,是男是女。只要有条件,总会最大可能地给自己的生活缀上“美”这块亮晶晶的玉石。而美主要是源于生活,尤多源于民间。所以,当“桃”这种象征着吉祥的民族心理,遇到了“美”这种古今中外世界各民族各阶层人士的心理需求时,便自然而然地产生了桃核雕刻工艺。

古时候,贫穷的老百姓,不像达官贵人,可以重金购得名贵饰物,甚至像王崇之类大官僚,为了斗富,可以把最珍贵的宝物视若无物,一砸为快,博得一笑。但是,贫穷永远泯灭不了人们爱美的天性。当老百姓爱美的天性、追求吉祥如意的心愿与贫困的经济状况相遇时,他们的目光便转向了身边,转向那不需要花钱即可实现求吉求美心愿的东西。此时,那在民间遍地皆是、不需花钱即可轻易得到而又象征着吉祥如意、有着“避邪”功能的桃核,自然而然地成了最佳选择。

于是,人们在那些随便捡来的桃核上精心地雕刻上了花饰,佩戴在身上,既有装饰功能,又有“避邪”功能,真是几全齐美。

在民间,由于具有上述优点,核桃雕刻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尤其是逢年过节时候,这种雕刻有特殊花纹的小小桃核,成为历代农家必备之物。后来,连达官贵人也喜欢起了这种别具特色的小饰物,渐渐地,桃核雕刻品便成为一种市场需求。而上蔡作为古代中原文化汇集之地,很多人便逐渐专门从事这项雕刻工艺。

至清初,上蔡县东岸乡在这方面已初具规模。

至清末和民国初年,东岸乡已经有80多户人家从事这一行业,同时也涌现出刘全喜等一批颇具代表性的桃核雕刻工艺艺人。

近代

东岸桃核扣工艺已有100多年历史,以上蔡县东岸乡的大苏庄、小袁庄和柴庄三个自然村从事加工为最多。

至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上蔡东岸已经出现了一些桃核雕刻专业村,其中柴庄村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据戴留春、刘好仁两位老人说,新中国成立前他们柴庄村百十户人家,家家户户男女老幼都加工制作桃核扣。该村共有1000多人,家家户户从事这项独具特色的民间工艺,终于使桃核雕刻这一“小玩艺儿”,成为较大规模的产业,同时成为当地群众经济的一大支柱。

而说起东岸桃核雕花工艺的发展,就不能不说一个被称为“雕扣王”的人,以及这个人背后的桃核雕刻工艺世家。

这个人也是上蔡县东岸乡柴庄村人,现是一名70多岁的退休老教师,名叫许廷俊。

许廷俊生于1935年元月24日,他家世代就是以桃核雕刻工艺为生,至其祖、父辈,仍旧如此。*,在他年仅6岁时,便掌握了桃核雕刻工艺,小小年龄,便开始了他桃核雕刻的生涯。

回忆起小时候的事情,许廷俊至今仍旧感慨万千。那时,他的祖、父均还在世,除了农忙时节,其他全部的时间,都用在了雕刻这小小的桃核上面。

许廷俊那时还在读私塾,课余便帮助祖父和父亲加工这种桃核扣。桃核扣做成之后,他的父亲就用货担在肩上挑着,走村串乡,高声叫卖,四处游售。

在旧社会,像这种民间艺人兼小货郎,社会地位是不高的,经济上也没有多大的收入。但是,靠着全家人日夜辛苦地劳作,总是能赚一点钱,紧巴巴地用来养家糊口。小小的桃核呵,便成为全家人的“钱袋子”。

许廷俊家,是当时许多桃核雕刻艺人的缩影,勤劳智慧的东岸人民,就这样在小小的桃核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雕刻着人生的希望和一代又一代人生命的年轮。

断层

到了解放后,由于实行的是一大二公的制度,这种民间工艺逐渐没有了市场。尤其是“*”时期,更对上蔡东岸的桃核雕刻工艺进行了一种致命性的打击,不允许其再进行这项活动,这项流传了几百年的民间“绝活儿”,至此全部中断。

这种历史的断层,一直持续到改革开放以后,历史的断层终于再次被红火的时代焊接上。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又开始想念起那精美小巧、象征着吉祥如意的桃核扣来。

复兴

作为桃核雕刻世家,许廷俊及其家人,当然更对这种独特的工艺有着特殊的情结,他们灵巧的手、智慧的脑,重新续写了一个世家的桃核雕刻谱系。

由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桃核扣这流传了几百年的形式,已经适合不了需求。许廷俊和他的家人,通过精心研究,开发出了桃核手链、桃核串珠、桃核绣球、桃核宝莲灯、桃核十二生肖以及桃核篮、桃核印等共30多个品种。


董安桃核雕花工艺品

许廷俊一家人这样一小步,却使上蔡桃核雕刻工艺迈出了历史性的一大步,一下子进入到更加广阔的天地。他们的举动,也惊起了桃核雕刻市场的一池春水,此后,上蔡的桃核雕刻工艺品,便结束了漫长、单一的桃核扣模式,走进多姿多彩的世界。

经过这样生产出来的桃核雕刻工艺品,除了被世界各地的华人们佩在唐装上之外,还被用于居室、手腕等的饰物。

时代把所有含情的目光,都倾注在了东岸人民手中这小小的桃核上。在取得了形式的重大突破之后,市场销售方式也同时发生了重大变化。

旧社会,直至*,东岸的桃枋雕刻工艺品的销售,主要是靠传统的艺人们挑担沿村叫卖,这样落后的操作模式,集艺人和货郎于一身,经一个一个地雕刻之后,再靠个人的力量一个村一个村地销售,量当然不会很大,这大大地限制了这种行业的发展。

改革开放之后,尤其是近几年,我国的市场越来越成熟,各行各业都出现了产业化的趋势。由于市场对上蔡桃核雕刻工艺品有大量的需求,温州、深圳的很多商人,便主动前来,成批量地订购。

当今的国际市场,有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愈是民族的,便愈是世界的。而上蔡桃核雕刻工艺,是最为典型的民族工艺品,它凝聚着我们几千年的文化沉淀,刻画着中华儿女独特的心理符号,传说桃木及其制品能够驱妖避邪。

可以说,上蔡桃核雕刻工艺,把中华民族工艺推上了一种极致。而这种印下了最鲜明的密集型特征的劳动,也是除我们这种人口众多的国家之外其他国家一般所不具备的。于是,跟随在温州和深圳商人之后,东南亚很多国家的商人、爱好者也来了,欧美人也来了。有着不同肤色、操着不同语言的人们,因为那一枚枚最不起眼的桃核,历史性地聚在了一起,一同踏上了上蔡这块古老的土地。

市场,是只最为神奇的大手。通过这种销售模式,上蔡桃核雕刻工艺迅速冲出国门,走向世界,攀上了几千年来世世代代的艺人们连想也不敢想像的辉煌高峰。这样一来,上蔡的桃核雕刻艺人们,不要说靠自己再挑着沿村叫卖,即使是每天坐在家里雕刻,也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了。

应运而生,在一些可能的环节,上蔡人引进了机器操作,代替历史上古老的纯手工操作。从2005年始,艺人们发明和引进了电机钻、打磨电机等现代机器,逐渐取代了从前的手工钻、手工锉等工具,在更短的时间内制作出更多、更精美的桃核雕刻工艺品。

3、发展现状

出路

“这小小的核桃,太神气了,真是了不起!”来自韩国的李英男先生,虽然中国话说得很不流利,但是手里拿着只有指甲盖大小的核桃,还是不绝口地连连地称赞。

确实,在这个“老外”的眼里,事情真是太神奇了,一只只那么大一点的小核桃,竟然能够刻上十二生肖图,而且维妙维肖,栩栩如生。他这一高兴不当紧,当即签下了一个大单子,订下了50万只这样的小核桃。

这就是神奇的上蔡核桃雕刻工艺。上述场景,是韩商李英男先生在上蔡县东岸乡核桃雕花工艺品厂参观考察时的情景。像这种情况,在一般人看来,肯定是十分惊奇和惊喜的事情,但是在上蔡人眼里,却早已经习以为常了。

其实,不仅是韩国,日本、老挝、柬埔寨、新加坡以及欧美等国家和地区,天下华人和西洋人士无不深深地钟情于这小小的核桃雕出的工艺品,为上蔡县挣回了大量外汇。

传承

如今,上蔡县东岸,已经真正成为全国的桃核雕刻工艺制作基地,其中仅柴庄这个只有1300人的村子,360多户人家,家家都有制作作坊,人人会桃核雕刻工艺,就连7、8岁的小孩童,随便叫出一个来,都能给你讲得头头是道。

以柴庄为中心,辐射周围很多村庄,桃核雕刻工艺在当地遍地开花,并且形成了产业化链条。上蔡桃核雕刻,这种古老的民间工艺,乘着时代之东风,正扬帆驶向无限广阔的未来。

东岸桃核雕花工艺制作考究、经久耐用,且物美价廉,除用于人们“避邪消灾”心理之需,更以其造型美观,花纹多种多样;图案千姿百态,细腻逼真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该产品除在本省销售外,还远销东北、两广、湖南、湖北、浙江、安徽、山东诸省,并经义乌远销东南亚及欧美等地,为天下华人和西方人所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