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砚刻
上海砚刻是一种古老的汉族民间雕刻艺术。始于明代。以造型雅朴,刀法刚健著称。上海砚刻以已故的张景安(1905-1975,江苏无锡人)为代表。
中文名:上海砚刻
分类:古老的汉族民间雕刻艺术
始于:明代
著称:造型雅朴,刀法刚健
原料:高质量的砚石
1、简介
上海砚刻始于明代,以造型雅朴、刀法刚健著称。上海砚刻以已故的张景安(1905-1975,江苏无锡人)为代表,题材多取于蔬菜、瓜果等静物,也有少数鱼虫等图案,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
2、历史
上海砚刻始于明代。20世纪初,上海出现了不少雕刻碑版的店铺,同时,也有刻砚出售。著名砚刻艺人张太平,在沪开碑帖店,经营碑帖和砚刻产品,其中以陈端友砚刻技艺出众。上海砚刻最初是由个体作坊以自产自销的方式销售。20年代后,大都由文物古玩商向艺人收购后转售。50年代,主要作为国家文物、展览会展品和高档礼品,基本上不出售。80年代,上海市工艺美术研究所的砚刻有少量向前来参观的旅游者出售。早期上海砚刻的制作工艺较简单,大都是在砚的边缘部分或墨池上部刻些简单的花边或几何图案。后由于陈端友等砚刻艺人在继承中国传统的砖刻石雕和金石篆刻技艺的基础上,吸取了西洋雕刻的某些表现手法,形成了一套以写实为特点的雕刻手法,成为现代上海砚刻的主要制作工艺。
3、特点
砚刻除将砚石刻成砚台外,还要在边上进行精致雕刻,刻出瓜果、蔬菜、虫鱼之类,使整体砚台造型显得雅致朴实,并因此而名为瓜砚、笋砚、九龟荷叶砚、海天入浴砚等。由于工艺师们在砖刻、石雕的基础上,又吸收金石雕刻等艺术的精华,采用深、浅雕相结合的方法,使作品富有立体感,故使形神自然、精工巧妙的刻砚,也成为一件具有上海民俗特色的工艺品。
4、名人名作
上海砚刻
上海近代砚刻技艺高手——陈端友,采用传统艺术中的对比手法,使作品极富舒展安闲的气氛。其所雕《九龟荷叶端砚》,刻着九只小龟戏游于荷塘莲叶之中,或藏叶底,或游水中,给晚秋荷叶带来了无穷的生意;再配以用堆漆刻出的一个龟形砚盒,造型凝练,庄重朴素。另一件是《竹节端砚》,则能琢出竹身被锯截以后的糙面和锯刀滞留的痕迹,相对显示出节隔砚面的柔滑润泽;砚底是表现被击龟裂的节隔,破碎的形象自然逼真。以上两件珍品,均已被收藏于上海博物馆。
5、价值
实用价值
砚台是我国传统的文房四宝之一,千百年来为传播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作用。中国书法的工具和材料基本上是由笔、墨、纸、砚来构成的,它们是文人书房中必备的四件宝贝。因为中国古代文人基本上都是或能书,或能画,或既能书又能画的,是离不开笔墨纸砚这四件宝贝的,因为墨须加水发磨始能调用,而发墨之石刑则是砚。
文化艺术价值及收藏交流价值
上海砚刻
文史价值、学术研究价值
历朝砚台,以其不同的形式,不同的质地,不同的种类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构成一部丰富多彩的中国砚史。砚台上的砚铭等信息往往也能反映出一些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重要信息。同时它也是中国艺术史上的一朵奇葩,值得学习、研究、探索。
6、生存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令人欣喜的是,常熟砚刻技艺传人王介玉藏200多方砚台,基本上未有作品流传出去,保存完好,体系清晰,流传有序。所有藏砚、刻砚均有照片,共计3册,建立了初步的档案;2005年,曾经拍摄了《民间工艺系列报道》专题片,对其砚刻技艺进行了报道。
然而也面临着诸多的问题。一直以来社会不够重视非物质文物遗产及传承人,当地藏砚、刻砚作品未能得到有效宣传与出版与推广;对常熟刻砚、藏砚的家底没有摸清楚,缺乏这方面的认识,更谈不上有效保护;传承人王介玉今年已经70岁,但是他的技艺未有人能很好地继承,因此可以说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出于濒危的边缘;因为缺乏重视,在保护上的资金投入也比较少,因此需要制定详细的保护计划和资金投入计划,并尽快实施;缺少对目前常熟砚刻技艺传承人王介玉生活上的关心和爱护。
7、保护计划
上海砚刻
2、关心传承人的生活,加强传承人的保护和传承人的培养,以王介玉为基础,培养一批有志于发扬常熟砚刻工艺的传承力量和队伍,复兴常熟传统手工工艺。
3、开展砚刻藏品交流会,定期举办砚刻作品展览、学术研究活动,提高常熟砚刻技艺在全省乃至全国的知名度。
4、利用报社、电台、互联网、《常熟文博》杂志等新闻媒体,对常熟砚刻技艺及其传人进行宣传报道,扩大影响力。
5、汇编常熟砚刻作品及砚刻藏品,出版《常熟砚刻作品集》、《常熟藏砚作品集》等出版物。
6、充分发挥责任保护单位——常熟博物馆的功能左右,组织学校、社会各界参观学习,提高常熟士民对砚刻技艺的了解,培养市民良好的审美情操和对常熟传工艺的热爱。
上一篇:钱天白
下一篇:佛山市顺德区容桂德胜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