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土家族过赶年

科普小知识2022-09-23 21:35:55
...

在土家族地区,每进腊月,过年的气氛便渐渐地浓了起来,忙碌了一年的土家人从置办年货开始,便将过年一步步地推向高潮。杀年猪、做煻糁、推豆腐、打粑粑、贴对联、置办团年饭菜等为过年做准备的活动一件件地在土家族聚居区被弄得红红火火,这种喜庆的气氛直到正月十五日堂屋中撤下祭祀围帐,摆手锣鼓收场,整个年事活动才告落幕。

1、起源传说


土家族过赶年

过年是土家族人最重要的节日,从内容到形式比土家族的其他节日都要隆重,持续时间也最长。土家族过年比汉族过年要早一天,即月大过腊月二十九,月小过腊月二十八,土家族人将这种比汉族提前一天的过年方式叫做过赶年。过赶年的缘由在现在的湘、鄂、渝、黔边界一带流行着多种说法,其中最重要而最广泛的说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抗击异族说。由于当时正处于战争频繁时期,土家族人过年前探得敌人要乘过年时来偷袭,而在土家族地区认为,如果一个人连年都没过,那是一件很不吉利的事情,来年会不利顺。为了打击来犯之敌,也让大家过上一个团圆年,头领也就让大家提前一天过了年,以便有充足的精力来痛击来犯之敌。提前过年后的第二天,敌人果然来了,敌人不知道土家人已作好了充分准备,在斗志旺盛的土家人的痛击下,来犯之敌被打得落花流水,土家人在抗击来犯之敌的战斗中取得了很大的胜利,因为这个胜利的取得是源于提前过年作了准备,为了纪念这个节日,从此之后也就提前一天过年,并一代代沿袭下来,成为了土家族人的一种过年习俗。另一种是抗击倭寇说。传说在明嘉靖年间,倭寇(日本)入侵中国,土家人正热热闹闹地准备着过年的一切事宜,突然朝廷给土司王下了一道圣旨,调集土家族士兵赶赴东南沿海一带抗击倭寇,根据行程计算要按时到达指定的地点,也就无法过年了,为了让这些马上就要出发的官兵也过上一个年,土司王决定提前过年。待官兵们与家人团年后,土司王带着这些官兵即刻奔赴了抗倭前线,按时赶到了指定的地点参加了抗倭战斗,并一举大败倭寇,取得了重大的胜利。为了纪念这次征战胜利,同时也为表达广大民众对抗倭将士的深切怀念,每逢过年土家族人都要提前一天,久而久之,就变成了土家族人的一种过年习俗。

2、过年习俗

过年是土家族的一个重要而古老的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而独特的风俗习惯代代相袭。虽然,这种过年被提前了一天而被称为过赶年,但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风俗,流传至今而被保留了下来,其内容的丰富多彩,持续时间之长,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也是少见的。土家族人的过年习俗主要有:

做煻糁

腊月里,做煻糁也是土家族人的一个重要的生活习俗。土家族煻糁是用糯米加工制成的。制作前取糯米浸泡一夜,用力搓洗,使之洁白发亮,然后将糯米用蒸笼蒸熟,将蒸熟的糯米放在一个特制的直径约20厘米的圆形竹圈里,竹圈放在一块光滑的木板上,然后借助手掌的力量,推压圆形竹圈内的糯米,使圈内糯米厚度均匀。将制成的圆饼轻轻移到要晒或用炭火烘烤的专用的地方。有的煻糁特别是用作礼品的煻糁,土家人还会用染成红、蓝等色的饭粒,精心摆设成各种字样,如红双喜、福、寿等字。有的一个煻糁堆一个字,连起来就是“五谷丰登”、“丰衣足食”、“春色满园”等;也有的绘上山水、花鸟或花边图案。一切摆绘完毕后,取出篾圈,放在太阳光下曝晒数日,待饭硬结干透,即成为生煻糁。

杀年猪

过了冬至,土家人会选一个红煞日杀年猪,据说来年可以养大猪。土家族聚居区杀年猪的气氛也是热热闹闹的,屠夫这家进了那家出。杀年猪时会请左邻右舍、亲朋好友一起撮一顿,被请的人家也不会客气。在土家族里俗有“鱼吃跳,猪吃叫”,就是说刚刚杀的年猪比其他什么时候的肉吃起来都要香。土家族每家每年都会养猪,一般每户养二、三头,多的也有养七、八头的。这些所养的猪除了用于卖肉挣钱,土家族人总会留一、两头用于自家过年时用。杀年猪时,主人家要准备好一盆糯米接猪血,蒸熟切成片状烘干,或加入五香在洗净的猪大腿内慢火熏干,就可做成土家族人特制的风味食品“血粑粑”,或炒或煮,都特别好吃。屠夫将猪杀后,会将肉按其部位砍成一块块的,分猪头、猪腿、猪屁股和块子肉等。猪腿多用于给岳父岳母拜年时用。猪肉砍好后在肉的表面涂上大量的食盐,然后放在大缸或大盆里腌上一个星期时间,待腌透后,将这些肉挂在炕上以熏成腊肉(熏制腊肉的部分请参阅彭善斌撰写的《苗儿滩腊肉》)。

打粑粑

年猪杀了,煻糁做了,接下来需要干的事便是打粑粑,粑粑是土家人过年时节必须准备的食品。打粑粑时,一般是左邻右舍几家人合在一起来打或者兄弟哥嫂至亲合在一起打,男女老少齐上阵,分工有序,有负责用甑子蒸的、有负责烧火的、有负责打粑粑的、有负责制作粑粑的,打粑粑的人一般都是几个家中身强力壮之人,妇女主要负责制作粑粑,打粑粑的人和制作粑粑的妇女人数要多,其他的程序一般只需要一个人就可以完成。

土家人打的粑粑主要有糯米粑粑、高粱粑粑、小米粑粑。其做法是先天晚上将糯米、高粱、小米分别洗净,泡上一个夜晚,第二天早上将其分别滤干,用甑子将其分别蒸熟,然后,放在粑粑槽内用一丁字形的棒槌你来我往地打揉,将糯米、高粱、小米分别打得不见了颗粒、粘成一团糯米团时,打粑粑的男人用棒槌将其弄起来,做粑粑的妇女则伸出手将其接住,一起放到擦洗干净的四方大桌上,由手巧的媳妇将糯米团扭成大小合适的球形小团,分给其他制作粑粑的人。制作粑粑的人将这些球形小团放在一块特制的木板下均匀地用力压成圆饼,其大小一般有三种,经常用于食用的普通粑粑其直径两寸左右,厚一厘米左右。稍大一点的直径约为一尺,最大的约需要糯米三、五斤,甚至十余斤的,此种粑粑一般用于婚庆之类的喜庆日子。在粑粑快做完时,由心灵手巧、最会做粑粑的的妇女做几个大粑粑,这种粑粑被称为“破拢粑粑”,它既象征“五谷丰登”,又显示土家人的大方,并且,这种粑粑的来历还有一个传说,传说田姓土家族人祖先原有九兄弟和一个妹妹,妹妹嫁了后又多了一个女婿,由于他们强大的力量,皇帝担心他们独霸一方影响朝廷的统治地位,便派来官兵试图将其斩尽杀绝,官兵来时正逢腊月二十八他们打粑粑的时候,看到来势汹汹的官兵,弟兄们急忙将槽中打的粑粑分成几坨用簸箕端上山。官兵走后,几弟兄端着已经变硬而难以分开的粑粑回到家里,吃时只有用刀子切成小块烧起来吃和煎起来吃。后来,这九弟兄各居一方,生养后代,他们都没忘记当年的苦难,为了纪念当年之事,此后过年时他们都制作几个这样大的粑粑用来分食,这种习惯也被他们的子孙后代承袭了下来,并渐渐变成了一种习俗。后来,这种粑粑一般都要留到正月十五,有的甚至留到过清明节时才吃。

粑粑制成之后,五个一叠放在案板上冷却,干冷后在家中一干净的器具里放上七、八天,然后再用山泉水浸泡,隔个十天半月换一次水。

土家族人打的粑粑有易存放、不易变质、易食用等特点,在土家人的生活中,粑粑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春天是农忙时节,有“你误它一时,它误你一季”的说法,此时时间至为重要,粑粑在这时节便被派上了很好的用处,火烤或者油炸既简便实在又好吃,甚至可以带进山中,随便弄来一些干柴,燃起一堆火便可烧起粑粑来。家中来客,围着火塘拉了一段家常后,也能很快地用火塘三脚上鼎罐里烧的开水和着甜酒与粑粑一起煮来招待客人,给客人斟上满满的一碗,还客气地说喝碗开水打打口渴。拜年时,粑粑也有了用处,在土家族地区有“拜年、拜年、粑粑上前”的民谚,言下之意是说粑粑是土家人走亲串门的必备之物。尤其是土家人为儿子定亲拜年时,一对大如明月象征团圆的粑粑是必不可少的。

推豆腐

豆腐是土家族人过年时必备的一道菜。土家族人多聚于山区,丰富而甜美的山泉水为土家人制作的豆腐创造了特别优质的自然条件,用来自于大山之中的山泉水制作的豆腐口感特别香甜,吃起来更是回味无穷。其制作过程是:先天晚上将黄豆用山泉水浸泡,第二天早上将水滤出,用一小勺将黄豆一点一点地投进特制的小石磨中推磨。黄豆被推磨成黄豆浆后,放进吊在灶上大锅上的包袱里摇晃,黄豆浆经过包袱过滤后进入锅中,用一瓢瓜(土家族人对一种舀水工具的称呼)盛约一升的冷浆待用,随后将锅子里过滤后的浆烧开。在烧锅子的过程中,将在火中烧好的石膏磨成粉,放入待用的冷浆里搅拌均匀,再将渗入石膏粉的冷浆沿着大桶内沿底倒入。待锅里的浆烧开后,将其倒入该大桶内,盖上盖子约五分钟后,取一筷子竖着插入桶内的浆中,看筷子能否脱离人手后直立在桶中,若筷子能直立(若不能直立,则仍需要用盖子盖住几分钟)。即可将其倒入专用于制作豆腐的豆腐箱里的包袱内,用包袱将其稍稍包住,再将木箱的盖子盖上,上面放上一些重物,比如石头。待过几个小时后,豆腐就制作完成。制作好的豆腐可煎、可煮、可炸,其味道特别香美。在过年前一天,土家人会将这些豆腐用油炸成或三角形、或小长方形、或小正方形、或立方体的各种形状的油豆腐,这样炸成的油豆腐香味无比。

贴春联

春联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秦朝以前,我国民间每逢过年,出现了在大门的左右悬挂桃符的习俗。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两块木板,上面分别书写上传说中的能够降鬼的大神“神萘”和“郁垒”的名字,以此来驱鬼镇邪。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在桃木板上题写联语以代替降鬼大神的名字。据历史记载,后蜀之主孟昶于公元964年除夕在其卧室门上题写的“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到了宋代以后,民间过年悬挂春联已经很普遍了,王安石在《元日》诗中所写的“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对当时悬挂春联的盛况的一种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与原所挂的桃符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将春联又称为“桃符”。明代朱元璋定都金陵后,命令大臣、官员和一般老百姓家除夕前都必须书写一副对联贴在门上,以供他穿着便装出巡时观赏取乐。文人雅士为此在当时将题写春联当成一件文雅之事,写春联便成为了当时的一种社会风尚。到了清代,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对联犹如盛唐的律诗一样兴盛,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春联有的地方将它叫做门对、春贴、对联、对子等,土家族人则将贴对联叫做贴对子,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土家族人的美好愿望,是土家族地区一种特有的文化形式。每逢过年,从土家族地区的乡村到城市,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楣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方”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贴门神

“门神”二字最早见于《礼记·丧服大记》,郑玄注:“释菜,礼门神也。”但门神所指何人,各地说法不一。但普遍的说法有两种:一是认为门神所指是“神萘”、“郁垒”。传说黄帝时,神萘、郁垒在度塑山下检阅百鬼,遇到害人之鬼就用绳子捆起来扔给老虎吃,所以人们就用桃木雕成神萘、郁垒的形状挂在门上。二是认为门神所指是秦叔宝和尉迟恭。一次,唐太宗李世民心情不好,常听到卧室外有抛砖掷瓦,鬼魅呼叫的声音,弄得他无法入睡。他就把这件事告诉了群臣,秦叔宝道:“臣生平杀敌如切瓜,收尸像聚蚂蚁,还怕鬼魅吗?”于是他和尉迟恭立于宫门外把守。至此果然安静如初。后来李世民为了免除二位大将的辛苦,画了二人的全身像,手持鞭、锏贴于左右门上,邪祟从此绝迹。上行下效,于是民间也把他们敬为门神。

土家族的门神画像为秦叔宝、尉迟恭,也有贴神萘或其他威武之神的。土家族贴门神的习俗也是有缘由的,据传,古时候,土家族居住地区连年战乱,当时年岁也差,战死、饿死之人很多。土家族人将这些死了的人称为“惨死鬼”,过年时,这些“惨死鬼”会从四面八方赶来,闯入百姓家中享受些土家人供奉的香火、钱财。而只要他们进入了这些家里,家中就会出现凶灾,不但会危及一家老小,而且也会使来年五谷不丰,六畜不旺。后来,据传门上贴有门神画像的人家没有出现那些凶灾和不利的事,由此传遍了各土家族聚集区,于是贴门神变成了土家人的一种过年习俗。

吃团年饭

土家族人过年,讲的是合家团圆的欢乐,过年之前,远离千里之外的亲人也要赶回家来,全家老少团聚同桌吃饭,这叫吃团年饭。团年饭是土家族人过年中最为重要的一项仪程。为了在过年这天抢年,办好团年饭,土家人往往会提前一至二天来精心准备团年饭。土家族人有过小年和过大年之分,过小年比过大年提前一天,有些地方过小年是在腊月二十三,过小年时所办的年饭简单,要求也没有过大年高。过小年一般从中午开始陆续进行,过大年时,则因姓氏的不同而出现差别,有的是早上,有的是中午,不管是早上还是中午,都会为抢年而将年饭弄得早早的,据称,谁家在过年时吃年饭越早,越能够在来年里吉祥如意,在过小年和过大年这天都会为了来年吉祥如意而抢年放起鞭炮。

待年饭办成后,要拿着香纸、腊烛、肉、粑粑、豆腐等过年时所吃的饭菜去敬八部大神,再到土地堂敬土地神,水井神等各种保护神,最后回到堂屋里敬祖先。土家族人不仅把历史上起过重大作用,传说中有过赫赫战功的远古祖先当作族神顶礼膜拜,千秋祭祀,而且还将各自家族的列祖列宗,特别是血缘关系很近的上辈尊长当作家神常年供奉,香火不熄。每家堂屋都设有家先神位,谓之家先神龛。在过年这天,要将常年供奉在神龛上的家先牌位及香炉、蜡台,都取下来放在神龛下面的大桌子上。全家男人在辈份最高的长辈带领下,面对家先牌位焚香燃烛,磕头礼拜。一是请历代家先与子孙后辈们一起吃个团年饭,过上一个愉快热闹的年;二是祈求家先保佑子孙后辈来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财源茂盛、合家欢乐。直到正月十五才将家先牌位再供奉到神龛上。

在将各种年饭菜摆上桌后,每人还要夹一坨肉放在自己碗内的饭上,在饭上插上筷子,全家人站立于桌子四周,由长辈再在桌下烧纸钱,将三杯美酒撒于地上,恭请列祖列宗上桌吃饭了,随后,放起鞭炮抢年,谁家的鞭炮在此时响得最早,谁家就会抢到来年的好年成。

将该敬的都敬过后,按辈份高低和席位大小入座吃饭,一般须将上位让于吃年饭时辈份最大最年长的人,待长辈坐好后小辈才陆陆续续坐下。对于祭祀时所用过的饭菜,十二岁以下的小孩是不能吃的,传说吃了会记忆力不好,多忘事,所以必须另盛饭给小孩们吃。平时小孩剩饭大人要批评,可吃团年饭时,小孩们碗里剩的越多越好,意味着来年丰收有余。

吃年饭的时间一般都要求比平时长,饭后不能立即抹桌、洗碗。传说古时候土家人不得不经常与异族打仗,常年弄得不得安宁,有一年,土家人正忙着准备年饭时,土家族山寨里来了一个小孩子,对于小孩的到来谁也没有在意,后来,才知道这个小孩是来“探水”(探听情报)的,因为土家族人疏忽大意,山寨里的情况被小孩弄了去。土家人刚吃完团年饭,还没来得及洗碗、抹桌时,敌军就对土家山寨进行了猛烈的进攻,青壮年不得不立即投入了战斗,老人和小孩则逃到了后山的山洞里藏了起来。敌军被打退后,大家才回来抹桌、洗碗。后人为了吸取教训,一直保持着这一习惯,并代代相传成为土家族人过年时的一种习俗。

土家族人所办的团年饭一定要用甑子蒸,甑子下层一般蒸的是大米饭,上层放上用小米或米粉子裹的坨坨肉,盖上甑子盖放在灶上用火蒸。团年饭这天的甑子饭甑得很多,一般需要吃到正月十五才能洗甑子。在所办的饭菜中也需要办一样合菜,就是将肉丝、萝卜丝、白菜、海带、粉丝、猪杂等放在一起煮,这种菜被称为“贺菜”,这既是“合”的谐音,也有祝贺土家族祖先古时候在过年这天打了胜仗之意。这种“贺菜”人人必吃它几口,取全家合乐,万事合顺之意,不吃家长会说你不懂事,但家长这天不会发火骂人,据称一是怕得罪祖先,二是骂和被骂都有一种不祥之感。关于土家族架甑子蒸饭也是有来历的。当年土家族官兵要过年时被朝廷征调去抗倭,只得提前一天集中过年,因人数众多,肉也无法一一切成片,只有将这些肉用斧头和菜刀砍成一坨一坨的,然后在这些肉外面裹些小米蒸在甑子上层将其蒸熟,至于其它的菜,更是没时间分别细炒了,只好将各种菜合在一起煮熟了吃。后来,这种方式代代相袭,逐渐变成了土家族过年时的一种弄菜的习俗。

插柏梅贴钱纸

过年这天,土家族的家家户户都会将弄来的柏树枝和梅花枝插在神龛上、堂屋中柱上、大门上,这样做与土家族祖先的战争生活环境有关。据传,古代时,出征官兵因为要集中过年,由于人多,没有那么多也没有那么大的房子作餐厅来供这些出征官兵过年,许多官兵只得在村外梅花园中和松柏林中过年了。后人为了纪念那时土家族人战争时过年的生活环境,也就在过年时在堂屋的神龛上、堂屋的中柱上、大门上插上柏树枝和梅花枝来以作纪念,久而久之,也就成了土家人过年的一种习俗。并且,土家族人在腊月二十九过赶年这天,还在门窗、猪圈、牛栏、鸡笼、石磨等地方及犁、耙、锄、打谷桶等生产工具上,家中的大型家俱上,附近的果树上这些地方都要贴上压岁钱(祭菩萨时的纸钱),以此预兆来年财源兴旺,这些钱纸,直到正月十五才能扯掉烧毁。

送亮

即送灯。团年饭吃好后,还得去给已逝的祖辈一一上坟,土家人谓之“送亮”。土家族地区老人亡故后,孝子须带上粑粑、煻糁等祭品与香纸蜡烛前往祖辈坟前祭祀,到了坟前时,将祭品摆在坟前,跪着点燃香纸蜡烛,随后放上一挂准备的鞭炮。回家时,还要呼唤亡者与自己一同回家,以让亡者也能回家过年。

果树过年

腊月三十这天,土家族人会端着一个瓷盆,里面装着一些过年时的年饭菜,带着一把磨得锋利的斧头,进到山里给自家的桃树、梨树、李子树等各种果木树喂饭菜。如果果树上有孔,则取一些年饭年肉塞进这些孔里。如果没有孔,则用所带的斧头在果树的树干上砍出一道口子来,然后,将一些年饭菜塞进这些口子里,再细心地用手将树干上的裂口抹严实,使饭菜不致掉下来。据称给果树喂饭后,果树会长得更高更大,树上结的果子会甜一些。

扫尘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过年扫尘的风俗。在土家族地区,每逢腊月三十(月小则为二十九)来临,家家户户都要在屋前屋后屋里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这一天,土家山区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在土家族人中有一种说法,在腊月三十这天,干什么都是比较利顺的,如果在年前年后的其它日子扫尘,会给家里带来灾难。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还有“除陈布新”之义。这一习俗寄托着土家族人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守岁抢年

除夕守岁抢年是土家族最重要的过年习俗活动之一。守岁,就是在旧年腊月三十(月小则是守二十九)这最后一夜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除夕夜里抢年就是待夜里的公鸡一叫,即刻点燃鞭炮放起来,关于这习俗的来历,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

据说远古时期,有一种散居在深山密林中的名叫“年”的凶猛怪兽,它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的腊月三十夜里窜到人群聚居之地尝一次鲜,出没时间也是天黑之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为此人们将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称作“年关”,后来,土家族人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腊月三十晚上,各家各户提前吃晚饭后,熄火净灶,将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并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待“年”到来之时,用爆竹之类的将其惊走,以得到来年的兴旺吉祥。后来,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抢年的习俗。

土家族人在年三十这天晚上,火塘里都会烧上一个大柴蔸,这大柴蔸被称为“年火蔸”,年火蔸越大越好,因为年火蔸烧得越大就越征兆着来年喂的猪也会越长越壮,日子也会越过越兴旺。在这天晚上土家山寨家家户户堂屋内外灯火通明,男女老少通宵不眠,合家坐在火塘边,称之“守三十夜”。在守夜的过程中,土家人会热热闹闹谈一年的年景,讲来年的打算,讲土家人往事,摆古今历史,讲各种奇闻轶事,全家欢声笑语。守岁到公鸡鸣叫,便放起鞭炮爆竹,谁家的鞭炮若在公鸡一叫的瞬间响起,谁家来年就会兴旺,就会吉祥如意,这是土家族人在吃过团年饭后的第二次抢年,如果在吃团年饭时没有抢赢别人家的人,在三十夜守岁抢年时则会认真地拿着鞭炮,蹲在大门处,守着公鸡叫;待公鸡一叫,即刻将鞭炮放起来,紧接着整个村寨家家户户鞭炮震天。公鸡一叫,爆竹一响,土家族山寨就欢腾起来,争先出行并给土地菩萨拜年,争先挑水,争先推磨、舂碓,到处是一片欢声笑语、热气腾腾的节日景象。当东方发白时,土家人便要“出行”了,即用爆竹迎接新年的到来。爆竹响过之后,土家山乡便充满了迎新春的气息。节日的盛装穿在身,走门串户互相道贺谱写一曲土家年节的快乐。

拜年

拜年是土家族最重要的传统习俗,它是土家族人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正月初一这天,大人催促小孩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以便去拜年。拜年时一般从家里开始,小孩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接受小孩拜年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交给小孩,尤其是分户后的小孩必须先给公公婆婆、伯伯、叔叔等长辈拜年,长辈受拜后都须给小孩“压岁钱”或准备好的花生、糖果、瓜子及其它的水果之类的东西,随后小孩们则跑去土家村寨里的其他人家去一家家地拜,到了拜年的路上,小孩们便结成三五成群一伙去拜了,即便是平时有怨的人家,到了拜年这天,都会笑脸相迎。小孩们拜年去前,家里的父母一般告诉小孩们,会吩咐男孩子走前面,女孩子走后面。

大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相说着“恭喜发财”、“四季如意”、“顺心顺意”之类祝福的吉祥拜年话语,走进任何一家里,先都要说一句“给你们拜个年”,随后便说其它的吉祥话,主人则会拿出家中准备好的东西送给拜年的人吃。

最正规的拜年,要算是年轻夫妻正月初一双双上岳父母家去拜年。女的背上花背笼,男的背上满满一背粑粑、煻糁和腊猪腿,女婿向岳父岳母磕头拜年后,就在岳父母家住下来,正月初二不能出门去拜年,据称是这天出门拜年不利顺。拜年去后一般只能正月初四回家,在岳父母家坐得时间较长的也不能正月初八回家,在土家族人中有“七不出门八不归”的说法。

如果带着小孩在正月里走亲戚,进屋时也需要带上一些东西给亲戚,在亲戚家玩过几天回家时,亲戚则会给小孩们打发一些钱,并说上一些祝福小孩健康成长之类的吉祥话。

3、过年文艺

土家族地区民间过年时的民族文艺活动,异彩纷呈,古老而浓重,更增添了节日的欢乐气氛。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期间,很多地方会跳摆手舞,其内容包括“闯驾进堂”,“纪念八部大王”、“兄妹成婚”、“民族迁徙”等历史歌舞及原始的舞蹈“茅古斯”等。晚上点燃篝火,男女青年盛装同跳“摆手”。随着一声声的鼓点,土家人围着场地摆起手来。顿时,鼓乐震天,摆手堂一片欢腾。还有赶庙会、唱大戏、耍狮子灯、舞龙灯、骑高脚马等迎春文艺活动也很吸引人心。其中以舞龙灯最为流行,城乡街坊村寨宗庙家族几乎都扎“龙”。民间认为耍龙可保吉利,所以“龙”所到之处,鼓乐齐鸣,鞭炮不绝,多赐以包封。已婚未育妇女,往往让“龙”转绕其身,或让“龙”在床上缩聚成围,上骑一小孩,名曰:“麒麟送子”。

4、过年禁忌

土家族人崇拜祖先,迷信鬼神,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些特殊的禁忌,这些禁忌特别在一些年长者中仍在遵循着。在土家族人中有“正月忌头,腊月忌尾”的说法。从腊月中旬开始,土家人一见面,嘴里就要说着吉祥的话语相互恭贺。过年之前,要是与人发生争执,会被认为是极不吉利的事情,它将预示着在新年里办事“不顺”,特别是正月初一,这种禁忌更甚。腊月间,土家人无论有多大的隔阂,都不会“翻脸”,就连往日吵过架、拌过嘴的人们,此时也会抛掉前嫌,握手言和。

在腊月里打粑粑和做煻糁时,所蒸的米必须要一次成功,如果中途遇到波折就会被认为不吉利——来年不死人都会有其它灾害发生。杀年猪也必须一刀杀死,不能补刀宰杀,否则就会有凶兆。在推豆腐时不能见四眼人(即怀孕者),否则以后会有灾祸发生。腊月的牛日被视为红煞日,忌出远门,有“出门遇红煞,一去不归家”之说。

腊月二十九日,年饭上甑后,妇女不能做针钱,不能洗衣服,避免生活中与人发生口角。吃年饭时不准泡汤,怕来年垮田坎、土坎。过年这天不准吃粑粑,否则身上要长疮。菜里不能放辣椒,否则来年“老吃辣子亏”,办事不顺利。大年三十吃团年饭时小孩不许吃猪尾巴,以免长大后留下摇头的毛病。腊月三十忌挑水,否则会被认为触动龙王而导致水灾、旱灾。不准杀生,说“麻雀都要过三十夜”,要让各种动物安全愉快地过年,特别是还要在过年的这天给牛煮一些好东西喂。正月初一,忌说出“死”、“病”、“穷”、“杀”、“没有”、“不要”、“背时”、“砍头”等字眼以及与此相似相近的字音,忌吵架、骂人、哭泣。对去睡觉的守夜人,忌说去“睡觉”,要说“去挖金窖银窖”。忌见称杆,否则长年见蛇。正月初一至初三,不准扫地,怕把财神扫走了。正月初一至十五,大人小孩不能剃头,以免秧苗会长成“癞子头”。

5、传承意义

土家族过赶年的习俗,反映了土家族人的生活观念、思想情操和一定的宗教观念。透过它,可以探索到土家族文化的历史渊源。过赶年的习俗,表达了土家人对邪恶*的反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不仅能世世代代促使土家这个民族的尚武精神不断流传,而且也是土家族反抗压迫的备忘录。过赶年习俗中,也体现了一种和谐的亲情与和睦的人际关系,其内容的丰富多彩,时间之长,都具有很重要的历史、艺术和文化研究价值。它对于提升亲情关系、增强社会凝聚力、构建和谐社会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可以说,土家族的过赶年起着一种社会调节器的重要作用。

上一篇:鄂州八中

下一篇:太和千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