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太和千张

科普小知识2022-09-23 21:35:43
...

鄂州市梁子湖太和千张,当地人习惯称“谢埠千张”,是鄂州著名的特产,以“薄、软、香”著称,是鄂东南地区的风味食品,堪称“湖北一绝”。太和千张薄如纸,色泽微黄,口感细腻,柔韧耐嚼,满口生香。太和千张可凉拌,可清炒,可煮食,久煮不变形不变色。当地民间有湖水煮湖鱼,佐以太和千张。梁子湖之鱼久负盛名,自古有武昌之鱼甲天下之说,以新鲜野鱼配天然湖水,杂以山泉、绿色无污染黄豆精制之太和千张,佐当地纯谷酒,可谓四绝。

1、简要介绍


太和千张

鄂州市梁子湖太和千张,当地人习惯称“谢埠千张”,是鄂州著名的特产,以“薄、软、香”著称,是鄂东南地区的风味食品,堪称“湖北一绝”。太和千张薄如纸,色泽微黄,口感细腻,柔韧耐嚼,满口生香。太和千张可凉拌,可清炒,可煮食,久煮不变形不变色。当地民间有湖水煮湖鱼,佐以太和千张。梁子湖之鱼久负盛名,自古有武昌之鱼甲天下之说,以新鲜野鱼配天然湖水,杂以山泉、绿色无污染黄豆精制之太和千张,佐当地纯谷酒,可谓四绝。

相传,在汉代淮南王刘安制作豆腐后不久,公元221年三国吴王孙权建都武昌(今鄂州)时,这里就开始制作千张皮,孙权迁都建业(今南京)后,委派大将军陆逊辅佐太子孙登留守武昌,太子经常到吴王山避暑和狩猎。吴王山下一小村庄,因地处两水交汇处,水运的方便,已成为“商贾骈集、货财辐辏,店铺鳞次、帆樯云聚”的商埠。时有一家谢氏豆腐作坊,每天从吴王山虎头泉处取水,做出的一种豆制品,它薄得几近透明,似一张张可捻开的宣纸,入口绵软、清香、甘甜,让人过齿难忘,这就是著名的谢埠千张(俗称太和千张)。

到了宋代,此地商业日盛,油盐柴米布匹生意兴起,城乡豆腐店增多,豆浆、豆花和豆果等品种花样翻新,千张皮也就大宗制作起来;明清时列为朝廷贡品,光绪十一年(1885年)《武昌县志》将谢埠千张皮载入史书,距今传承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

2、千张来源

明朝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豆腐之法凡黑豆,黄豆及白豆,泥豆,豌豆,绿豆之类,皆可以为之。”靠法为“水泡,粉碎,滤去渣,煎成。以盐卤法或山矾汁或醋浆,醋淀,就收之,又有人缸内以石膏末收者。大抵得咸,苦,酸,辛之物,皆可收敛尔。其上面凝结者,揭取晾干,名说豆腐皮,人甚佳也,气味甘咸寒。”

3、千张叫法

千张(thinsheetsofbeancurd),由于在特质工具内层层压制,出品时候看起来有千百张叠加在一起而在湖北、安徽等地称为千张,我国北方某些地方称为干豆腐。它是一种特殊的豆制食品,是一种薄的豆腐干片,可以理解成一片特别大特别薄有一定韧性的豆腐干,色米黄,可凉拌,可清炒,可煮食。湖北有名菜“千张肉丝”,即以千张为原料。千张的叫法见于鄂、赣、皖地区,苏北地区称为百叶,有异曲同工之妙。

4、千张称呼

“太和千张”,应该正名为“谢埠千张”。太和指的是江南古镇——鄂州市梁子湖区太和镇,而太和镇的谢埠村才是千张的发源地,这在当地可谓家喻户晓。太和镇在全国有好几个,为了避免名字的混淆干扰和根据国家注册法规的规定,因此现在注册的商标为“谢埠”千张。但是谢埠还只是一个村,不为大家所知,因此外地人在称呼谢埠千张的时候还是习惯性的称呼为太和千张。

5、千张特点


太和千张

太和千张是一种豆制品,手工制作,工艺精良,太和千张薄如纸,色泽微黄,口感细腻,柔韧耐嚼,满口生香,因原产于鄂州市太和镇谢埠村而得名。当地人习惯称“谢埠千张”,是鄂州著名的特产,以“薄、软、香”著称,是鄂东南地区的风味食品,堪称“湖北一绝”。其历史可追溯至三国时期,明清时列为朝廷贡品。光绪十一年(1885年)《武昌县志》将谢埠千张皮载入史书。

太和千张,它薄得几近透明,但绝不残损,似一张张可捻开的宣纸,入口绵软、清香、甘甜,让人过齿难忘。制作千张皮非常讲究,水要附近金鸡坡的泉水,豆浆要手工磨出的,卤水要点得恰到好处,不能太老也不能太嫩。谢埠人是不保守的,可以毫不保留地将全套制作手艺传授给你,可别的地方做不出太和千张,因为你学不来谢埠人那双巧手,更重要的是制作太和千张要用金鸡坡的泉水,泉水汇集了重山的雨露,饱含了绿玉似的草木的芬芳,是大地流淌出的乳汁。其他地方制作出的千张皮很难有谢埠千张这么薄、这么香、这么甜,太和千张是天地的精华,人间*。

谢埠人也以太和千张自豪,对它喜爱至极。婚嫁喜事,红白酒席,孩子的谢师宴,最先捧出的毫无例外是一盘千张皮,不然这酒宴就不够丰盛,对客人就算不得尊重。烹饪太和千张不需要太多的作料,下锅小炒或清蒸都可,端上餐桌前撒上一撮葱末,热气腾腾,香喷喷的。如果与两三尾梁子湖的鲫鱼放在一起清蒸,不须品尝,用鼻子一闻你就先醉倒了。

6、历史传说

公元223年,孙权从建业(今南京)迁来千余富户来武昌落户,为了区别地名和山名,逐将此山改名为吴王山,还从武昌修一条大道直通吴王山,并在武昌山上筑城,修建楼台亭阁,建避暑宫。一时,吴王山便成为孙权讲武、修文、避暑、宴饮、效天之所。孙权迁都建业后,委派大将军陆逊辅佐太子孙登留守武昌,太子经常到吴王山避暑和狩猎。据民间传说,吴王山下一小村庄,因地处两水交汇处,水运的方便,已成为“商贾骈集,货财辐辏、店铺鳞次、帆樯云聚”的商埠。时有一家谢氏豆腐作坊,每天从吴王山虎头泉处取水,做出的一种豆制品,它薄得几近透明,似一张张可捻开的宣纸,入口绵软、清香、甘甜,让人过齿难忘,这就是著名的谢埠千张。守护吴王山的将士们特别爱吃,谢家每天派自己的女儿小凤给守军送去。小凤天生丽质,活泼可爱,而又正值豆蔻年华,越发出落的姿态万千,婀娜可人。时间一久,负责守山的头领鲁紫和和小凤逐渐熟悉,情感甚笃。

在一个雨后天晴、春光明媚的好日子,小凤给吴王山守军送去千张后,沿着龙山坡岭,提着竹篮去采磨菇。一朵朵如同伞状磨菇,悄然破土而出,探头探脑地窥视春回的大地,一丛丛、挤挤挨挨、灵气活现地散布于高高低低的山岭。小凤爬过一岭又一坡,睁大双眼搜寻,她轻轻拨开杂草,每当发现几株磨菇在那里犹抱琵琶半遮脸时,会禁不住惊喜地欢叫。她轻轻地、小心翼翼呵护着捧在手心,托之入篮,盘算着如何用自己家做的千张,配几根小葱和磨菇一起下锅,想那美味,一定会让紫和哥吃得高兴。小凤爬到龙山顶,累了坐在平地上歇歇,吸着夹杂青草味的空气,坐看对面吴王山的鲁紫和练箭,兴奋得脸发烫、心直跳。正在这时,一头金钱豹张开血盆大口,吼叫一声扑向小凤。小凤吓得尖叫一声:“紫和哥,快救我!”便绝望地闭上眼睛……鲁紫和听到心上人的惊叫,循声望去,心头一悸。也许是爱情的力理无穷大,鲁紫和蹲下马步,张臂扬弓,一支利箭“嗖”地一声飞向龙山,正中金钱豹的咽喉。金钱豹痛得吼叫一声,丢下小凤逃向密林。

小凤得救了,他俩的爱情也被传扬开来。仁慈的太子孙登知道这件事后,同意鲁紫和与小凤成亲,但有一个要求,鲁紫和什么时间内能把守卫吴王山的将士们训练成,箭能射到对面龙山顶,箭术能百步穿杨的程度就让他与小凤成亲。于是,鲁紫和带领将士们日夜搭弓射箭,强化训练。龙山顶上箭声“嗖嗖”,箭如雨下,溅起的泥土凹陷成一口塘——落箭塘。

鲁紫和娶了美貌的小凤,也不愿离开这片风水宝地,便和两个弟弟——鲁紫敬、鲁紫檀在梁子湖畔安居乐业,生儿育女。相传鲁紫檀就居住在今天的太和镇,鲁紫檀的后裔历经数代,子孙繁茂,成为这一带的名门望族。至今在太和一带还留有上紫檀(金坜高家咀)、子檀庙、鲁家桥、鲁家畈、分伙塘、打鼓墩、鲁家祠等地名,太和镇子坛村就是以鲁紫檀的名字而命名的。

上一篇:土家族过赶年

下一篇:土家族摆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