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乌兰察布岩画

科普小知识2022-09-25 08:58:10
...

乌兰察布岩画分布于乌兰察布盟各地。东从四子王旗起,西至乌拉特中旗西部,以达尔罕茂明安联名旗查干教包苏木推喇嘛庙,都崇敖包苏木沙很,德里哈达,满都拉苏木南吉板登,新宝力格苏木禅番乎热,乌特拦中旗,东北部若格其格山一节分布最为集中。

中文名:乌兰察布岩画

分布:乌兰察布盟各地

岩画价值:自然环境变迁的历史佐证

第二时期:属于北狄、匈奴人的作品

1、简介


乌兰察布岩画

岩画是一种石刻文化,是人类社会早期发展进程中用石器作为工具,以粗犷、古朴、自然的石刻方法,来描绘、记录他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内容,这种人类社会的早期文化现象是我们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文化遗产。

乌兰察布岩画是中国北方岩画的重要组成部分,按其构图风格、题材内容、制作方法和大自然侵蚀程度,可分为五个时期。

第一时期是远古时代原始民族部落的作品,这是岩画的鼎盛时期,大约始于公元前两千年。

第二时期是战国至西汉时期,大部分属于北狄、匈奴人的作品,岩画形象大都是各种家禽,还有动物蹄印和山羊形态等。

第三时期是南北朝时期,大部分属于鲜卑人、突厥人的作品,以多种动物图案为主要特征,如骑者、三花马、骆驼以及一些非常规范、反复出现的类似突厥字母的符号。

第四期是元代时期,大部分为汉族游人的作品,有神像、官人像及虎形态。

第五时期就是清代时期,大部分为蒙古喇嘛刻制的蒙藏文的六字真言。

2、岩画题材


乌兰察布岩画

岩画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有野兽、飞禽、家畜、狩猎、放牧、人脚印、轱两、舞蹈、动物蹄印、十二生肖、牙形、畜圈、符号、人面像、云、太阳、交媾等等。其中尤以家畜和放牧为最多,反映了北方游牧民族的生活情况。据研究所得,这些岩画是先民在漫长的年代里陆续制作,其中属于新石器时代制作的画面,有车辆、放牧、骑者、动物,北朝时期的岩画,多为图案化,程式化和抽象化的图形,以及酷似古突厥文字母的符号。此外,还有长矛、二齿杈、动物图案等。隋唐、元年清代作品有神像、文官立像和虎等。壁画内容反映了北方游牧民族的社会生活、风俗习惯以及他们的思想意识,是极为原始质朴的绘画艺术品。

3、岩画特色


乌兰察布岩画

岩画以青铜时代游牧人作品为主,作画的民族有原始民族部落,其后则有匈奴,突厥蒙古人和汉族等,其中,尤以突厥岩画最有特色。

究竟为什么先辈把绘画艺术画在岩石上,而且历经风吹日晒,仍保持完好,至今仍是谜,而且岩画大多分布在北方游牧民族生活的地方。游人来此游览,可为大漠草原,而心生豪迈之情,又可通过岩画一览游牧民族的社会生活全貌,其中韵味只有身临此景,方可有所感觉。

4、分布地区


乌兰察布岩画

乌兰察布岩画主要分布在所辖的四子王旗和察右后旗境内。

古朴而壮观的四子王旗草原岩画

分布在四子王旗境内的岩画,年代最远的有新石器时代的蹄印,也有清朝后期的佛教岩画。

查干哈萨图岩画,位于该旗的江岸苏木境内,距中蒙边境线15公里。岩画位于一个台地西侧的斜坡上,在这个斜坡上,有些同坡面角度基本一致的岩石盘散落其间。岩石高出地面多在0.5—1米之间。岩石石面较为平滑,好像是大自然专门为古代艺术家进行创作活动而制作的一块又一块天然画布。古代艺人不仅能够广泛利用这些岩石,而且好像经过一番精心选择。从岩面上仔细观察,它是采用磨刻的方法制作而成。即用石器触磨岩石表面,使所要表现的画面轮廓的线条呈凹槽式(这种刻法也称作阴刻),并且修整的细致光滑。体现了岩画鼎盛时期艺术家娴熟的雕刻技巧。这些岩画全部为奇蹄类动物蹄印,当地牧民称之为“马蹄子”。这些岩画看上去极像马蹄压印的痕迹。但仔细观察,由于这些蹄迹有大有小,划沟也有深有浅,特别是岩画中剑划出的种种标记图案,与真的蹄子印迹本身毫无共同之处,显然这种标记在古代人创作的图形中具有特定的意义。据《水经注》记载,我国早在公元5世纪以前就在青海、内蒙古、陕西、山东、四川等省区发现了马、鹿、犬、虎等动物的蹄印岩画。在蒙古人民*北方的德勒格尔至穆连和特斯河谷的岩画中,也有与查干哈萨图岩画相似的岩画。关于它的涵义,有过各种各样的解释。考古工作者认为蹄印岩画是与牲畜的增殖的思想联系着。“是与猎人和牧民的经济生活密切相关的。众所周知,野兽和家畜,是游牧社会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因此,希望野兽的获得和家畜的成长,决定着的牧人整个思维方式。为要找到野兽和寻找家畜,识别和寻找蹄印有重要意义。在小岩上凿刻印蹄,最初的目的,可能只是为了标志或指示动物的存在或走向,以后便与巫术的思想联系在一起,成为一种原始宗教思想,即在行猎之前,凿刻上想要获得的兽的蹄印,就认为在即将到来的行猎中可真正猎获到野兽。”根据查干哈萨图岩画的造形、题材、风格,并将此与其它地区的类似岩画相对照,先民们创作时所遵循的思想意识和使用的艺术语言十分相似。这些岩画的时期,根据著名岩画专家盖山林先生对乌兰察布类似岩画年代的考察,查干哈萨图岩画的年代上限大致定为新石器时代,下限也应在青铜时代。

神奇而美丽的察右后旗岩画岩文

察右后旗境内发现的岩画、岩文分布范围广大。土牧尔台、三井泉、八号地等地均有发现。这些岩画、岩文多数分布在比较隐蔽、又有水源(溪流或水井),而且地貌独特的地方,也有一些分布在古驿道旁边。从岩画图形来看,绝大多数是动物图像,如马、羊、鹿、狗、狼等。虽然凿刻线条比较简洁,但形态生动逼真,表现了创作者丰富的想像力和娴熟的雕刻技巧。岩文则均为藏文六字真言,颜色为黑色。

赛忽洞岩画距土牧尔台镇大约30公里。地处赛忽洞村南约1公里,那里有座巨石堆成的高约10米左右的小山丘,很像人工假山,千姿百态,十分壮观。小山丘南面一块较大的石头上,刻有饰尾舞者单人图像,十分引人注目。靠东几块巨石上凿刻着小鹿、小羊等图案。土牧尔台镇毛驴沟村西北1.5公里处有一处岩画,凿刻着鹿的形象,它腿短而细,身躯修长,面部长。这样的艺术风格在蒙古岩画中较常见,特点十分突出。是典型的青铜时代形象。山羊是岩画中最常见的题材,在突厥岩画中居首要地位,数量最多。赛忽洞岩画上的山羊形象,与阿尔泰山突厥“围墙”出土的银器底部符号状山羊形状非常相似,而且众多的山羊形岩画如同一模铸就,在风格特征上十分相似。号半地岩画最突出的是有一种马形,背部低凹,腹部大而下垂,呈怀孕状。特别有趣的是三花马形象,将颈上的鬃毛剪为三辫,高高耸立。将马鬃剪成三花是突厥人流行的习惯,这种装饰手法,直到唐朝才由突厥地区传入内地。三井泉岩画位于土牧尔台镇三井泉村与杨铁房村之间的丘陵上,在这个丘陵上散落着许多巨石,在这些巨石上刻画着各种图形的岩画。岩画的内容有山羊、奔羊、符号等。土牧尔台地区岩画的年代上限大致在新石器时代,下限应历青铜时代至铁器时代。另外,在土牧尔台镇西约20公里的小当郎忽洞岩画,目前辨别比较困难。刻划年代还不十分确切,有待研究人员进一步研究。

在察右后旗境内还发现了大量岩文,发现的岩文一是敲凿、刻划在岩石上的,二是用特殊颜料书写在石壁上。位于土牧尔台镇毛驴沟村北山上的岩文就是典型的敲凿岩文,面积长约60厘米,宽约20厘米,岩文内容是藏文的六字真言。此山崖上还有多处藏文六字真言和藏文经文,均制作认真,承袭了北方草原早期岩画的传统作画方法。土牧尔台镇赛忽洞村南岩石上发现的岩文,是在东边向阳的石面上写的黑色藏文,内容也为六字真言。据专家考证,文字是用石灰拌植物油并加粘合剂制成浆液绘写而成,虽经多年风雨侵蚀,并有好事者用石头或铁器将字蹭掉,成为白印,但只要雨水淋过,白印处又呈现出黑色字迹。八号地乡黑石崖沟洞窟内发现的岩文,也是书写在石壁上的,而且面积较大,文字较多。但由于洞窟内地势狭小,无法看清全貌,很难辩别内容。据初步分析,应是藏文经文。

5、发展


乌兰察布岩画

岩画以青铜时代游牧人作品为主,作画的民族有原始民族部落,其后则有匈奴,突厥蒙古人和汉族等,其中,尤以突厥岩画最有特色。究竟为什么先辈把绘画艺术画在岩石上,而且历经风吹日晒,仍保持完好,至今仍是谜,而且岩画大多分布在北方游牧民族生活的地方。游人来此游览,可为大漠草原,而心生豪迈之情,又可通过岩画一览游牧民族的社会生活全貌,其中韵味只有身临此景,方可有所感觉。

上一篇:沈阳“面人汤”

下一篇:工艺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