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共融机器人”将成为你的“贴心搭档”

科普小知识2022-09-26 08:19:10
...

中国首个机器人领域重大基础研究计划获批

本报记者曹秀英

“我们的鸵鸟机器人具有独特的结构设计和融合特性,使其能够适应地面环境。它将为开发新的移动平台和武器,如野外调查和灾后救援提供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

这种机械臂的本体结构不同于普通机械臂,它的双旋转结构更适合于狭小的空间

……

在最近举行的“世界机器人大赛——包容机器人挑战赛”现场,参赛者们都在谈论他们的作品。这些机器人有不同的形状和独特的技能,但它们的共同特征是“和谐”。

“包容性机器人”是指能够与工作环境、人类和其他机器人自然互动、自主适应复杂动态环境并协同工作的机器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丁涵告诉《科学日报》。

北方车辆研究所所长曹晖表示,“包容性机器人”的核心特征是“智能且顺从的结构、多模态传感和分布式合作控制”。"所有技术的发展都是为了让机器人更好、更聪明、更贴心地为人类服务."曹晖说。

机器人行业正在经历一场概念创新。首先,机器人只模仿人类的运动行为,通过编程完成简单的任务,然后开始模仿人类的智能行为,可以进行一些独立的任务规划。专家表示,未来的发展趋势是机器人将模仿人类的社会行为,并能与环境、人类和其他机器人自然互动,进行群体合作。

然而,目前的情况是,工业机器人只能在结构化环境中执行某些任务,服务机器人只能完成简单的任务,如送饭和接待客人,而特殊机器人也主要依靠远程操作来完成特定的任务。机器人的功能和实用性仍远未达到人类的期望。

未来的机器人应该如何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并真正成为人类的“好伙伴”?以丁涵为代表的中国研究者给出的答案是“和谐”。

在丁涵看来,“包容性机器人”是中国在机器人领域占有一席之地的有益探索。传统工业机器人在国外已经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中国很难在短时间内赶上。“在机器人智能、与人和环境的合作和融合方面,近年来每个人都在增加研究,现在开始还不算晚。”

因此,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项目“包容性机器人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于2016年7月获得批准。这项重大研究项目预计耗资2亿元人民币,历时8年完成,目标是国际机器人研究的前沿,重点是人-机-环境一体化机器人的基本理论和设计方法。希望在刚柔耦合柔性结构的设计和动力学、多模态环境感知和人体相互适应与合作、群体智能和分布式机器人操作系统等方面取得创新成果。

这是中国机器人领域的第一个重大基础研究项目。“我们希望形成最初由中国人民创造的概念和理论,同时,我们希望满足国家的需要并将结果付诸实践。”丁涵说:“研发主要针对智能制造、康复和医疗保健以及国防和安全这三个领域

目前,中国已将“融合机器人”投入到大型风力发电机叶片的生产中,实现了60米长的大型风力发电机叶片的多机器人协同加工。

中国学者在大型曲面加工制造机器人、柔性假肢和机器人操作系统领域的研究颇具特色丁涵表示,他希望通过“包容性机器人”重大研究项目的实施,一批“能工巧匠”机器人设备、“智能体贴”康复机器人和“分工合作”特种机器人集群将在中国机器人领域崭露头角。到那时,许多类型的大型复杂曲面部件都可以由机器人制造,残疾人佩戴的假肢将作为他们身体的一部分“思考并得到他们想要的”。

(北京,5月1日,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