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中
消中,病名。即中消,是消渴病根据病位、病机及症状之不同之称谓,消中属胃热而名中消。中消又称脾消或脾瘅。其证多食善饥,口干饮水。大便硬,小便如泔。
1、概述
消中,病名。即中消,是消渴病根据病位、病机及症状之不同之称谓,消中属胃热而名中消。中消又称脾消或脾瘅。其证多食善饥,口干饮水。大便硬,小便如泔。
2、病因病机
本病病机主要在于阴津亏损,燥热偏盛,而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两者互为因果,阴愈虚则燥热愈盛,燥热愈盛则阴愈虚。消渴病变的脏腑主要在肺、胃、肾,尤以肾为关键。三脏之中,虽可有所偏重,但往往又互相影响。病因则包括下列:①禀赋不足。②饮食失节:长期过食肥甘,醇酒厚味,辛辣香燥,损伤脾胃,致脾胃运化失职,积热内蕴,化燥伤津,消谷耗液,发为中消。③情志失调:长期过度的精神刺激,如郁怒伤肝,肝气郁结,或劳心竭虑,营谋强思等,以致郁久化火,火热内燔,消灼肺胃阴津而发为中消。④劳欲过度:房室不节,劳欲过度,肾精亏损,虚火内生,则火因水竭益烈,水因火烈而益干,终致肾虚肺燥胃热俱现,发为中消。
3、临床表现
中消,属于消渴病的一种。中消者为病在脾,其证善渴善饥,能食而瘦,溺赤便闭。临床表现为:
1.口甘、口黏
口甜为中消先兆,中消又称脾消或脾瘅。甘,甜也,口甘,即口中有甘甜味道,口甜为脾胃湿热,热蒸上迫脾液外溢所致,或脾虚不能摄精致脏精外漏,为中消先兆。口黏为脾胃湿热的象征,湿热型中消患者往往以口黏为先兆。
2.屡发疮疖
屡发疮疖,此起彼伏,为中消病的较早信号,大多发生在作渴之前
3.肥胖
逐渐肥胖,体重递增,是中消病发作前的信号,但若中消经过典型发作后即可逐渐转为消瘦。
4、辨证施治
1.胃热炽盛证
证候:多食易饥,形体消瘦,大便干结。舌苔黄干,脉滑数。治则:清胃泻火,养阴生津。方药:①方1:麦冬、生地黄、玄参、石膏、天花粉、黄连、栀子、知母、牛膝。水煎服。②方2:大黄、桂枝、桃仁、玄明粉、甘草、玄参、生地黄、麦冬、黄芪。水煎服。③方3:党参、知母、生石膏、黄连、阿胶、白芍、天花粉、山药、黄精、何首乌、麦冬、地骨皮、鸡子黄。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1剂。④方4:党参、白术、山药、沙参、麦冬、百合、玉竹、焦山楂、鸡内金、陈皮、甘松、葛根。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1剂。
2.肺火燥热证
证候:烦渴多饮,口干舌燥,尿频量多。舌质红少津,苔薄黄,脉洪数。治则:清热润肺,生津止渴。方药:①方1:天花粉、葛根、生地黄、麦冬、黄芩、五味子、山药、石斛。水煎服。②方2:黄芪、生地黄、山药、玄参、黄芩、黄连、川芎、黄柏、赤芍、苍术、栀子、茯苓、当归、生牡蛎。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l剂。③方3:生石膏、知母、白参、粳米、甘草。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l剂。
5、饮食保健
1.宜吃食物
宜食带茎、带叶、含缮食纤维多的青菜,缮食纤维越多,控制血糖的效果越好。如芹菜、空心菜、菠菜、油麦菜、白菜、芦笋等。又如蘑茹等菌类富含微量元素铬,对改善及预防中消病的并发症有一定好处。
2.饮食疗法
(1)猪胰煲淮山猪胰,山药,同煲汤,加盐调味服食。
(2)玉米须煲瘦猪肉米须,瘦猪肉,共煲汤,加盐调味去玉米须服食。
(3)猪胰粉猪胰适量焙干,研成细末,水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