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支原体肺炎
科普精粹
- 无法用“消炎药”治愈的肺炎
- 什么是咳嗽?
- 什么是肺炎?
- 典型肺炎的表现是什么?
- 肺炎的病因有哪些?
1、概述
肺炎支原体肺炎是由肺炎支原体引起的肺炎,曾称原发性非典型性肺炎。起病缓慢,有发热、阵发性刺激性咳嗽,少量黏液性或黏液脓性痰(偶有血痰)。肺部体征多不明显,但易引起肺外多系统受累,也可威胁生命或死亡。好发于儿童或青少年,约占肺炎总数的15%~30%,流行年可高达40%~60%;一般预后良好,为自限性疾病。
肺炎支原体肺炎是由肺炎支原体所引起的呼吸道感染,有咽炎、支气管炎和肺炎。肺炎支原体是能在无细胞培养基上生长的最小微生物之一,平均直径125~150um,无细胞壁,能在含有血清蛋白和甾醇的琼脂培养基上生长,2~3周后菌落呈煎蛋状,当中较厚,周围低平。支原体经口、鼻的分泌物在空气中传播,引起散发的呼吸道感染或者小流行。本病约占非细菌性肺炎的1/3以上,或各种原因引的肺炎的10%。常于秋季发病。病人中儿童和青年人居多,婴儿有间质性肺炎时应考虑支原体肺炎的可能性。
2、病因
病原为肺炎支原体,是一种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微生物,无细胞壁结构,兼性厌氧,能独立生活的最小微生物。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健康人吸入患者咳嗽,打喷嚏时喷出的口,鼻分泌物而感染。病原体通常存在于呼吸道纤毛上皮之间,不侵入肺实质,通过细胞膜上的神经氨酸受体位点,吸附于宿主呼吸道上皮细胞表面,抑制纤毛活动并破坏上皮细胞。
3、临床表现
起病缓慢,潜伏期约2~3周,病初有全身不适,乏力、头痛。2~3天后出现发热体温常达39℃左右,可持续1~3周,可伴有咽痛和肌肉酸痛。
咳嗽为本病突出的症状,一般于病后2~3天开始,初为干咳,后转为顽固性剧咳、常有黏稠痰液偶带血丝,少数病例可类似百日咳样阵咳。可持续1~4周。肺部体征多不明显,甚至全无。少数可听到干、湿啰音乐。但多块消失,故体征与剧咳及发热等临床表现不一致,为本病特点之一。婴幼儿起病急,病程长,病情较重,表现为呼吸困难、喘憋、喘鸣音较为突出,肺部啰音比年长儿多。部分患儿童可患有溶血性贫血,脑膜炎、心肌炎、呻吟、格林-把利综合征等肺外表现。
4、检查
需综合临床症状、X线表现及血清学检查结果作出诊断。培养分离出肺炎支原体虽对诊断有决定性意义,但其检出率较低,技术条件要求高,所需时间长。血清学试验有一定参考价值,尤其血清抗体有4倍增高者。本病应与病毒性肺炎、军团菌肺炎等鉴别。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数正常,可与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肺浸润相鉴别。
1.X线胸片
为肺纹理增多,肺实质呈斑点状,斑片状或均匀模糊阴影。
2.病原学检查
痰、鼻和喉拭子培养查肺炎支原体。
3.血清学检查
血清病原抗体效价>1:32、链球菌MG凝集试验,效价≥1:40为阳性,连续两次4倍以上增高有诊断价值。
周围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稍增多,以中性粒细胞为主。起病后2周,约2/3病人冷凝集试验阳性,滴定效价大于1:32,特别是当滴度逐步升高时,有诊断价值。约半数病人对链球菌MG凝集试验阳性。诊断的进一步证实有赖于血清中支原体IgM抗体的测定(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最敏感,免疫荧光法特异性强,间接血凝法较实用)。抗原检测可用PCR法,但试剂药盒还有待改进,以提高敏感性和特异性。
5、诊断
临床症状如头痛、乏力、肌痛、鼻咽部病变、咳嗽、胸痛、脓痰和血痰,肺部X线表现和化验室检查如冷凝集试验等有助诊断。
6、鉴别诊断
本病轻型须与病毒性肺炎、军团菌肺炎相鉴别。病原体分离阳性和血清学试验对鉴别诊断很有帮助。周围血嗜酸粒细胞正常,这与嗜酸粒细胞增多性肺浸润亦有所鉴别。
7、治疗
早期使用适当抗菌药物可减轻症状及缩短病程。本病有自限性,多数病例不经治疗可自愈。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为首选,如红霉素、罗红霉素和阿奇霉素。氟喹诺酮类如左氧氟沙星、加替沙星和莫西沙星等,四环素类也用于肺炎支原体肺炎的治疗。疗程一般2~3周。因肺炎支原体无细胞壁,青霉素或头孢菌素类等抗菌药物无效。对剧烈呛咳者,应适当给予镇咳药。若继发细菌感染,可根据痰病原学检查,选用针对性的抗菌药物治疗。
本病具有自限性,多数病例不经治疗可自愈,使用适当的抗菌药物可以减轻症状,缩短病程。
治疗首选红霉素,亦可用四环族抗生素。早期使用适当的抗生素可以减轻症状,缩短病程至7~10天。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