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多声部民歌
苗族多声部民歌,流传于贵州省黔东南雷公山麓,最为著名的是台江县的反排苗族大歌(即多声部情歌)。苗族大歌曲调悠扬,旋律低回婉转,强弱变化明显,娓娓动听,令人神往,是中华民族民间艺术百花园里的一枝奇葩。演唱者善于使用颤音表现对情人的浓浓爱意,歌唱中有的句段用真嗓,有的句段用假嗓,随着情感的变化假嗓与颤音并用,声音变化自然和谐,长音和下滑音使用较多,只有心上人才能品味出歌唱的本意。形成风格独特的曲调,是苗族厚重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其声乐技巧要求高,演唱难度大,演唱方法之独特在其他地区尚未发现。此外在湖南省湘西地区苗寨也有苗族多声部民歌流传。
1、基本简介
贵州苗族多声部情歌主要流传于台江县的方召、反排、巫梭等村寨及剑河久仰等清水江流域苗族村寨,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表现了苗族人民的生活习俗和精神风貌。在苗族村寨,青年男女一般都有一个较为固定的谈情说爱的场所-游方场,苗族情歌演唱的场所一般都在游方场上。
清代《黔西州志》有苗族人民击鼓、吹芦笙而歌舞的记载。至今化屋、小寨、羊耳、沙井等地苗族聚居的村寨,尚保持传统歌舞。最有特色者,首推化屋苗族乡。由于长期的演奏而不断得到发展,在化屋乡就出现了独特新颖的多声部民歌。其中,最有特色的情歌,苗语称“倮(luǒ)朵”,具有多声部结构,多为男女对唱。当主唱着唱到尾句时,对方为了表示赞赏、爱慕,便加生进来,于是形成了一个*体的二声部重唱。
加声部分,苗语称“朵逗”,即合唱帮腔之意。情歌的内容及多声结构,丰富多彩。办婚事时,男女都有唱歌和对歌。在女方出嫁时为了表示惜别之情,长辈及歌手要饮酒唱歌,这种歌苗语称叫“讴”;内容有叙述历史,有神化传说,有叮嘱姑娘好好当家等。每首唱到尾句,众人一齐帮腔,气氛热烈。新娘到男家后,三亲六戚要带芦笙手和唢呐手前来挂红祝贺。晚上,接送亲双方歌手对唱酒歌,通宵达旦。
苗族多声部情歌是一种地域性很强的有独特的旋律、独特的和音的无伴奏的五声音阶民歌,演唱时,当男声部为主声部的时候,女声用赞词和拖腔伴唱和声形成复调;女声部为主声部时男声用大量的拖腔和颤音伴唱形成复调,体现出明显的民间复调音乐风格。苗族多声部情歌具有“调随词走”的特点,其旋律、节拍和速度往往随着歌词和演唱者感情的变化而变化,体现了苗族向往*、追求无拘无束的精神生活的民族性格。
苗族多声部情歌有其特殊的演唱方法和发音技巧。演唱者善于使用深幽的喉颤音表现对情人的浓浓爱意,演。昌中有的句段用真嗓,有的句段用假嗓,随着情感的变化假嗓与喉颤音并用,恰到好处的喉颤音使演唱者的感情达到高潮。假嗓与喉颤音的运用,使声音变化自然和谐,长音和下滑音与演唱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巧妙结合,赋予了苗族情歌更为丰富的思想内涵,其声乐技巧要求高,演唱难度大,演唱方法之独特,成为民族民间音乐艺术的一朵奇葩。
苗族多声部情歌调式与苗族情歌内容密不可分,根据苗族男女青年从相识、相恋、相爱到成婚的完整过程,用以表达男女青年爱慕之情的苗族多声部情歌曲调有“见面调”、“赞美调”、“单身调”、“青春调”、“求爱调”、“相恋歌”、“成婚歌”等不同的调式。
解放后,由于各民族文化交流的机会多,互相促进,化屋乡苗族情歌出现了转调唱法。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一个新的,又不违背传统的大胆突破。这种转调一般出现在尾衬句及加声部分,他一出现,即兴唱词普遍增加,曲式结构亦随之有所变化。很多从原来的一句发展成完整的对比段,加声方式也比原来灵活,有时在歌头,有时在中间。在歌场演唱中,还有带两三人有意识地加声,因而出现三声四声部,比原来的两声部丰富多彩。
化屋苗族乡的多声部民歌,曾获县、地、省文艺界的表扬和赞赏。1982年4月,该乡业余文艺宣传队派杨应先(女)、杨清安出席文化部在广西南宁召开的全国部分省、自治区少数民族多声部民歌座谈会,在会中演唱了多声部民歌《月亮出来月亮黄》,受到音乐界专家、教授的高度评价,全国音协主席吕骥、副主席孙慎、*文化部处长张扬、*艺术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副所长何云及*音乐学院、国家民委的代表接见了她们,并合影留念。*电视台和广西电视台还录制了电视。后有一部分苗族多声部民歌在香港发表,引起国内外音乐界的重视。1986年6月,该乡业余文艺宣传队配合贵州省电视台录制了苗乡风光片《鸭池河畔访化屋》。
2、代表曲目
清水江流域苗族多声部情歌内容丰富,曲调各异。有关代表作有《假如你是一朵花》、《阳春三月好风光》和《要玩趁年轻》等,引起音乐界巨大反响。
2004年春节,在*电视台举办的“中国西部民歌大赛”上,由台江苗族青年农民张本云、吴通林、唐龙、方绍宝、唐翁翁等演唱的苗族多声部情歌《阳春三月好风光》获金奖,剑河苗族多声部情歌组获铜奖。
3、内容特点
苗族多声部情歌是苗族青年交流思想、倾诉男女之间的爱慕和思恋之情的表达方式和载体。它的传承是在日常生活中,通过青年男女的情感交流活动,以耳濡目染的方式代代相传,苗族多声部情歌曲调悠扬动听,旋律优美婉转,和声和谐自然,曲调与歌词结合浑然天成,给人以美的洗礼和美的享受,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对于净化心灵、陶冶情操,传承苗族的传统美德具有重要作用。
4、曲调特点
苗族情歌属和声式二声部合唱。调式属四声音阶(1235)宫调式;旋律为四度、五度、三度跳进与八度大跳交替进行;和声以男女二声部五度、八度和谐之长拖音为特色。
苗族情歌属和声式二声部合唱。调式属四声音阶(1235)宫调式;旋律为四度、五度、三度跳进与八度大跳交替进行;和声以男女二声部五度、八度和谐之长拖音为特色。节奏为4/4、3/4、2/4交替进行。音调跌荡而宽广,悠长而婉转,使聆听者犹入远古神秘的年代。歌词为五言体,每句押调不押韵,每首歌一般不超过15句。
5、演唱形式
情歌的演唱在室外游方时进行。一般为男声部二人,女声部二人,先领后合,互相对答。男先用真声加假声先唱问),女后用假声合之(答),同步照应,融为一体。进入合唱部,双方以五度和谐音轻轻进入,由弱渐强,女声突然进入八度大跳,用近似呼喊的长音回应,男声则在高长音之下用低八度的大弧度喉颤音巧妙地伴唱,双方情绪进入高潮。女声高长音之后轻轻地下滑,进入歌调的主旋律,男声则用衬调以低五度、八度旋律伴之,盘旋缠绵,同步照应,最后转入单声部对答结束全曲,把男女相恋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苗族多声部情歌的特殊形式与音调,表现了高山深谷间男女隔山求爱、互相呼应、互相热恋之意境,其歌词和曲体均具有古朴、奇异而率真之隽永。她的存在否定了过去一些外国学者说苗族民间没有多声部音乐的论断,是苗族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贵州剑河苗族多声部民歌
剑河苗族多声部情歌主要流传于贵州省黔东南州剑河县久仰乡地区,属和声式二声部合唱。苗族多声部情歌的演唱多为情侣间在室外游方(恋爱交往)时进行。起源至今已无从考就。该地区苗族民歌可分为飞歌(山歌)、情歌、酒歌和古歌,其中飞歌曲调高亢、悠扬,情歌、酒歌及古歌则委婉、低沉,节奏性强,具有很强的顾盼性,似合着苗族迁徙过程中沉重的脚步,哼唱过程中常使用绵长的颤音,反映了苗族在漫长的迁徙历程中所经历的种种苦难、无奈、哀怨和坚韧,音调跌荡绵长,如泣如诉,具有穿越时空和灵魂的穿透力。
1974年,作曲家白诚仁首次深入黔东南体验生活,并根据采集到的苗族飞歌素材创作了笛子曲《苗岭的早晨》,给世界乐坛送出了一股格外清新湿润的空气,自此,从远古走来的黔东南原生态苗族民间音乐在一片鸟语合着如烟的雾霭中徐徐揭开了原始神秘的面纱。
苗族多声部情歌是当地苗族现存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萌生、发展和最终形成,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与苗族的民族史、文化史及民俗学息息相关。剑河苗族多声部情歌是“苗族历史上遗留的产物,是母系氏族社会氏族风情的产物,是氏族外的群*的遗留物”,民族音乐理论家樊祖荫教授、民族音乐学家萧梅教授对剑河苗族多声部情歌的点评,充分肯定了剑河苗族多声部情歌在民族民间声乐艺术的地位。
剑河苗族多声部情歌的演唱其声乐技巧要求高,演唱难度大,演唱方法独特。2004年元月参加*电视台举办的“CCTV全国西部民歌电视大赛”,获对唱组铜奖。被誉为该次民歌电视大赛的两个“重大发现”之一;同年9月,福建电视台《东南发现》栏目组赴久仰乡巫交村拍摄苗族多声部情歌,并于当年的春节期间在东南卫视黄金时段播出;2005年3月,上海半度音像制作有限公司到久仰地区采录苗族多声部情歌并出版发行;同年5月,在黔东南第十届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中,久仰苗族多声部情歌获表演二等奖。
2008年,剑河苗族多声部情歌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